为何说“崖山之后,再无华夏”?

为何说“崖山之后,再无华夏”,宋亡后中国人从此缺失了什么?

悟空问答,问得很多问题,都显得有些霸道。这样的问题,预设了一个前提,就是,这个命题是正确的。所要问者,只是为什么。其实应该问的是:崖山之后,再无华夏的说法正确吗?

这句话是日本学者内滕湖南说的。其提出这个说法的前因后果,历史大蒙圈已经解答的很清楚了。我这里只是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呢?看你站在什么角度上看,站在日本人的角度上,当然是对的,否则,他也不会这样说了。假如站在中国人的角度上,就不能赞同这种说法了。

内滕湖南为什么要提出这种说法,我觉得,在本质上,就是为日本侵略中国找理论根据。他的原话是,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两句话表面上,是不承认元朝以及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更本质的是,蒙古族和满族做为中华文明的藩属国的地位,一举打败正统的王朝,建立自己的少数民族政权。这种现实,无疑是令日本羡慕的。所以,不承认元朝只是幌子,不承认清朝才是最关键的。而这不承认的最终目的,不过是想取而代之。这种手法。满族人已经用过了,并且被历史证明是有效的。清朝刚刚入关的时候,不也是奉明朝为正统,称自己的天下是从李自成的手里拿来的吗?

在日本人看来,如果日本占领了中国,想要获得中国人的承认,必须否定清朝政府的合法性,这样,他们的取而代之,才具有了合理性。如果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只能很客气的对内滕湖的这种观点说一句,纯属放屁。

这个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文明传承的正统性的问题,与文化有关。这里从文化的角度上,再谈一点个人看法。内滕湖南说,唐朝文化在日本,明朝文化在朝鲜。似乎有点道理,但是,文化从来都不是死东西,中国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是有更新和发展的。如果说唐朝文化很厉害,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唐朝最后还是灭亡了。明朝文化厉害,同样也灭亡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不是某一个朝代的文化,而在历朝历代的传承和发展中走到今天的。他的根永远只在中国这片土地上。

唐朝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开放与包容性。唐朝时期,也是第一次出现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深层次的交融,这个外来的文化,就是佛教。佛教的几大宗派,都是在唐朝形成的。等到宋朝,儒释道三教全面融合形成一个学术成果,就是理学。理学后来有被称为宋明理学,这是因为理学虽然在宋朝形成,但是成为一种压倒性的统治思想,是在明朝。虽然在明朝后期,王阳明的心学兴起,但它始终没有成为主流的政治学说。

清朝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复制明朝的。中国的政治制度,在明朝时期,达到了一种非常完善的状态,这种政治制度对于防止内部原因造成的王权更迭,进行了周密的制度设计。所以,宋以后,中国的王朝更迭,都是被外部势力打败的。这种政治制度的理论支撑,其实就是程朱理学。后来的革命中,孔子为其顶了臭名,其实是很冤枉的。理学不过一半是孔子,一半是程朱的发明。

程朱理学因为有着维护王权的奇妙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发展到明清之后,失去了内生的动力。当西方的文化再次东传的时候,大清王朝没有了大唐时期那种开放的胸襟。于是,中华文化在那段时间里失去了优越性。

当国门被西方用大炮敲开之后,中国人又以开放的胸襟,接受了西方文化,进行了再一次中西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在今天,当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接近实现的时候。传统文化又一次强势回归,我们回望一下历史,中华文明始终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从没离开,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有时显得强势些,有时显得弱势些,但它从来没有离开过。

那些曾经受过中华文化孕育滋养的附属国家,在中华文明落魄的时候,便跳出来,妄图取而代之,殊不知,五千年文化浸润的大国风度,岂是几个邯郸学步的小丑所能取代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