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姨妈要向贾母说,以成全宝玉黛玉之婚事,是真心还是假意?
随着贾宝玉林黛玉渐渐长大,周围的人对他俩的猜疑越来越多。王熙凤率先用茶给林黛玉开起了玩笑。
后来大家散去,贾宝玉拉着林黛玉的袖子,“心里有话,只是口里说不出来”。幸亏贾宝玉精神病发作(阿弥陀佛!罪过,罪过!),不然,不知会说出什么伤害林黛玉的话来。
紫鹃试玉,贾宝玉装病。急得贾母眼内出火,贾母还以为贾宝玉表白被拒了呢。因为她最清楚林黛玉不喜欢他孙子。如果贾宝玉以死相逼要娶林黛玉为妻,岂不是要把贾母难死!
听紫鹃说,是“要回苏州去”引出来的,贾母这才松了一口气。薛姨妈趁机又描摹一番,说贾宝玉林黛玉姊妹情深,这件事就算过去了。
贾宝玉做的事一般都是偷偷摸摸、不清不楚、让人摸不着头脑;就像他哄平儿但是却不能让贾琏知道;他送香菱石榴裙,但不能让薛蟠知道。如果被人家老公们知道了,这些女孩子都要挨打的。贾宝玉和蒋玉函互赠礼物被贾政知道之后,差点没把贾宝玉给打死。
贾宝玉做的事太不合情理、太无厘头了。普通人看来,再姊妹情深也不至于因为女生要回老家去他就翻白眼;如果是爱人家,不可能只是不让离开那么简单、那么轻浮,他应该抬上几箱子金银财宝去上门求婚才算诚恳。
于是薛姨妈决定试一下林黛玉,在潇湘馆里说:
“……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没想到林黛玉说宝钗:
“我只打你!你为什么招出姨妈这些老没正经的话来?”“老没正经”这个词太,太,太难听了!以林黛玉对薛姨妈和宝钗的敬重与喜欢,如果不是讨厌贾宝玉绝对不会说出这个词来。
如果林黛玉喜欢贾宝玉,就应该先害羞一下子,然后再打宝钗,不可能说薛姨妈“老没正经”。
薛姨妈说,她连岫烟都舍不得说给自己的儿子薛大傻子,他舍不得把林黛玉说给薛潘,那么她更不肯将林黛玉说给贾二痴呆。
薛姨妈说要去贾母跟前说亲,是对林黛玉的一种试探。如果林黛玉喜欢贾宝玉,薛姨妈真的就会去说亲了。但是林黛玉不喜欢!
所以,薛姨妈从此之后再没有提起过这个话题,直把紫鹃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
薛姨妈要向贾母说,以成全宝玉黛玉之婚事,是真心还是假意?
我的想法,不能把宝钗母女当成反面人物,可以说薛姨妈是一位具有正义感的中年妇人,她有成全宝黛姻缘的心思,但做不了主,只是表示同情而已。
薛姨妈要向贾母说,以成全宝玉黛玉之婚事,是真心还是假意?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薛姨妈在第57回的时候承诺过,“要和老太太说,把林黛玉定与贾宝玉”,很多读者因此认定薛姨妈是“慈姨母”。可是,我想说,如果我们真的相信了薛姨妈的话,那可真的是“很傻很天真”了。成全宝玉和黛玉,绝对不是薛姨妈的真心。
一、薛姨妈“成全”之话的前因后果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薛姨妈说出“成全”之话的背景。第57回,紫鹃“骗”宝玉,林妹妹要回苏州,宝玉为此大病一场。贾母知道来龙去脉后,竟然没有“处理”紫鹃,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你这孩子素日最是个伶俐聪敏的,你又知道他有个呆根子,平白地哄他作什么”。
如此看来,对于“木石前盟”,宝玉和贾母算是都亮明了态度,唯独黛玉的心思,还没有公之于众。
没多久,宝钗便和薛姨妈来到潇湘馆,表面上看她们是来看望黛玉,实际上娘俩更像是在演“双簧”。两人一唱一和,无非是在“套”黛玉对“木石前盟”的真正态度。
先是宝钗开玩笑似地,“搬出”薛蟠,试探黛玉的心思。果然黛玉并无半点嫁进薛家的意思,然后薛姨妈“出手”,“语重心长”地要“成全”宝玉和黛玉,如此这般,果然套出了实情,紫鹃的那句“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太太说去”,无疑,紫鹃的这句话彻底暴露了黛玉的“小心思”。
当然,紫鹃的这句话,也让我们看清了薛姨妈的“小心思”。如果真心想成全宝玉和黛玉,接下来的话应该是承诺何时说,或者谋划如何说,然而薛姨妈却顾左右而言他,把“火”引导了紫鹃身上:你这孩子,急什么,想必催着你姑娘出了阁,你也要早些寻一个小女婿去了。
如此看来,“成全”之话,也不过是薛姨妈的场面话而已。
二、薛家的“如意算盘”
细细品味宝钗母女在潇湘馆演“双簧”的过程,给人感觉却是“一反常态”。
宝钗作为一个端庄稳重的未出格姑娘,破天荒地主动提及哥哥的婚事,还拿自己的“闺蜜”开玩笑,说“妈明儿和老太太求了他作媳妇,岂不比外头寻的好?”如果这话是出自王熙凤之口,并不奇怪。可宝钗说出这样的话,未免就有些反常。
薛姨妈作为一个寡母,在贾府里以“慈”著称,在潇湘馆里,说起“成全”宝玉黛玉时,还是一副慈爱老姨妈的形象,可接下来,却用“寻小女婿”来怼紫鹃,和之前的“人设”大相径庭。
薛宝钗和薛姨妈的反常,怎么看怎么像在潇湘馆耍宝。当然,他们耍宝的目的,可不是为了哄大伙开心,更是为了自己家的如意算盘。
皇商出身的薛家,算盘打得也是啪啪作响,除了路人皆知的“金玉良缘”,他们甚至也打过林黛玉的主意,所以,对于薛家来说,最好的归宿便是:宝玉娶了薛宝钗,薛蟠娶了林黛玉。
由此可见,“成全”之说,并不是什么肺腑之言,而是为了避免尴尬,提前设计好的台词罢了。
三、薛姨妈的实际行动
判断一个人所说之话,究竟是肺腑之言,还是言不由衷,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看行动,我们且看薛姨妈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薛姨妈说: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老太太断不中意。不如意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
80回后,贾家向薛家提亲,却不曾听说薛姨妈说起宝玉和黛玉的“四角俱全”,反倒是“满口应承”,甚至为了“冲喜”,仓仓促促把宝钗嫁到了贾家,全然不顾还在病中挣扎的林黛玉。
如此这般心口不一的薛姨妈,怎么能让人相信,她是真心要成全宝玉和黛玉?!
作者:三姑娘。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薛姨妈要向贾母说,以成全宝玉黛玉之婚事,是真心还是假意?
故事的背景是这样的:前面因为紫鹃哄宝玉说黛玉要回苏州老家,害得宝玉发了一回痴病,紫鹃上怡红院服侍了宝玉几天。另外,薛姨妈让贾母保媒,求了邢岫烟给侄儿薛蝌作媳。这些大概都触动了紫鹃。那天薛姨妈来看望黛玉,正好宝钗也在。
于是,在“慧紫鹃情辞忙试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这一回,薛姨妈直接提到了宝钗和黛玉姐妹的婚姻。原话是这样的:
薛姨妈道:“我的儿,你们女孩家那里知道,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久有机会作了夫妇。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的,以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
一段话,把黛玉的伤感引了出来,薛姨妈表示自己比疼宝钗更疼黛玉呢,黛玉听了这话,就说要认薛姨妈做娘,如果姨妈嫌弃,就是假意疼她了。宝钗却说认不得,因为她哥哥已经相准了,只等来家就定了,还让黛玉自己细想去,边说还和她母亲“挤眼儿发笑”。
历来,人们都对这段话有争议,觉得这母女俩究竟是唱的双簧还是仅仅是宝钗一个人说笑。我想,也许关起门来在薛姨妈和宝钗单独相处的时候,说不定真的议过这件事,保不齐薛蟠还跟薛姨妈求过。因为前面曾经说到过薛蟠见到黛玉“立马酥倒”,薛蟠去南方做生意,还带了许多姑苏特产让宝钗送给黛玉,我们一方面可以说是薛蟠的细心,另一方面也不能不说是薛蟠对黛玉的意思。
但是,议论归议论,只要贾母在,这一关是过不去的。通篇书看下来,我觉得贾母最为坚决的两件事大约就是一不让宝玉娶宝钗,二不让黛玉嫁薛蟠,其她的事在她那里都可以通融。
而薛姨妈显然是摸准了贾母的脉,不愿意去讨那一鼻子灰的。所以她当然不能接宝钗的话让薛蟠娶黛玉。
因又向宝钗道:“连邢女儿我还怕你哥哥遭踏了他,所以给你兄弟说了。别说这孩子,我也断不肯给他。前儿老太太因要把你妹妹说给宝玉,偏生又有了人家,不然倒是一门好亲。前儿我说定了邢女儿,老太太还取笑说:‘我原要说他的人,谁知他的人没到手,倒被他说了我们的一个去了。’虽是顽话,细想来倒有些意思。我想宝琴虽有了人家,我虽没人可给,难道一句话也不说。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于是紫鹃忙跑过来笑道: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太太说去?”
薛姨妈母女及屋内婆子丫鬟都笑起来。婆子们因也笑道:“姨太太虽是顽话,却倒也不差呢。到闲了时和老太太一商议,姨太太竟做媒保成这门亲事是千妥万妥的。”薛姨妈道:“我一出这主意,老太太必喜欢的。”
你看,婆子们也看出宝玉和黛玉的关系,也着急着要薛姨妈去撮合撮合。而薛姨妈也深知老太太的意思。
注意啊,紫鹃在这里说的是“为什么不和太太说去?”而不是“为何不和老太太说去?”说明什么?说明宝玉的婚姻是掌握在王夫人手里的。很多人一直在问贾母在世为什么没有替黛玉作主?因为宝玉的婚事是王夫人作主。
再回到前面薛姨妈说的话,我相信这段话应该是出自薛姨妈的本意,没有什么阴谋论可谈。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
一、都说“知子莫若母”。在薛姨妈眼里,自己家的那个混世魔王是配不上黛玉的,所以连岫烟也不舍得说给薛蟠,而是说给了薛蝌。薛姨妈绝对不会作将黛玉娶为儿媳妇之想,或许她曾经有过这想法,但是知道贾母不会同意,不如趁早打消此念头,免得碰一鼻子灰。
二、老太太还取笑说:“我原要说他的人,谁知他的人没到手,倒被他说了我们的一个去了。”“我想宝琴虽有了人家,我虽没人可给,难道一句话也不说。”这句话什么意思?薛姨妈没人可给吗?此话大错特错了,放着现成的宝钗在面前,而且宝钗早已经到了该嫁的年龄了,怎么能说是没人可给呢?理由只有一个,薛姨妈一定也从多面了解到了贾母对宝钗的态度。在给宝玉娶宝钗为妻这件事上,贾母肯定是坚决反对的,所以,薛姨妈只好说自己没有人可给,总不能说自己女儿给不出去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薛姨妈说这话,也有点就坡下驴的意思,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不然又怎么说呢?
三、既然宝钗不受贾母欢迎,薛蟠也不可能娶黛玉,宝玉和黛玉又那么要好,薛姨妈不如从中做个顺水人情成全了宝玉和黛玉。所以,当着宝钗和黛玉的面说这话,我相信是薛姨妈当时的真心话。否则她不会说出“四角俱全”这样的话来,感觉妥妥的。
四、至于后来薛姨妈为什么没有兑现诺言,真的到老太太面前说,我想她肯定跟王夫人沟通过。连紫鹃都知道要跟太太去说。王家俩姐妹之间说话,一定都是真心话。王夫人不想要黛玉做媳妇儿,薛姨妈自然也就不好去张那口,像王夫人和薛姨妈这样年龄和身份的人,自然懂得做人的分寸的。于是,她跟黛玉说的这事儿也就这么不了了之了。不然又能怎样?
薛姨妈要向贾母说,以成全宝玉黛玉之婚事,是真心还是假意?
薛姨妈说要成全宝黛之婚事,这一情节,成了某些读者心里过不去的一道坎,因为说这话的人是薛姨妈,是薛宝钗的妈,全然不顾作者明白写出来的“慈姨妈爱语慰痴颦”。如果这句话换个人来说,比如李纨的婶婶,也许这些读者就会大唱赞歌了。
这就叫做对人不对事,这个人不对,她的一切就都是错的。
其实,想要知道答案很容易,因为有一个最有发言权的人,她的感受是最真实的答案。
这个人就是当事人林黛玉。
黛玉的人设有两大特点,一是“心较比干多一窍”,这一窍可不是白长的,比我等普通人要聪明多了,是人是鬼是神是魔逃不过她的眼睛,除非作者的“心较比干多一窍”也是反语,其实是说黛玉蠢笨如牛,如傻大姐般,捡到个绣春囊还以为是“妖精打架“;二是黛玉生性敏感,敏感之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能从一言一行中分辨出真情还是假意来。
比如王熙凤经常打趣黛玉,黛玉就非常清楚她是“打花胡哨“,只为了讨贾母的欢喜。
还比如王熙凤把尤二姐赚入大观园,人人以为王熙凤突然变得贤良了,唯有宝钗黛玉“暗为二姐担心“。宝钗的洞察力自不必说,黛玉也完全不在宝钗之下。
有着天生的聪慧和敏锐,薛姨娘的真假当然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那么,黛玉是如何对待薛姨妈的?
黛玉先是主动要认薛姨妈为娘,“我明日就认姨妈做娘, 姨妈若是弃嫌不认,便是假意疼我了”。细看这句话,其实有道德绑架的成分,薛姨妈不答应就是嫌弃黛玉,就是假意疼她,非认不可。
黛玉为何会有此想法?还是和紫鹃试玉有关。
因紫鹃试玉,动静闹得太大,黛玉既着急又恐惧,急的是宝玉差点死了,惧的是大家“疑到别事去”,暴露了她对宝玉的心思。这件事得到和平解决,得益于薛姨妈出来说了一句话:
宝玉本来心实,可巧林姑娘又是从小儿来的, 他姊妹两个一处长了这么大,比别的姊妹更不同.这会子热刺刺的说一个去, 别说他是个实心的傻孩子,便是冷心肠的大人也要伤心。因为薛姨妈是贾府的外人,贾府最看重脸面,所谓家丑不外传,薛姨妈代表的正是外人的看法。因此,她这一句话不但救了黛玉,而且保住了贾府的脸面。
对于薛姨妈的好心,黛玉如何不知?她当然也知道薛姨妈其实已经知道了她的心思,这种带有庇护性质的慈爱,让黛玉倍感温暖。因此,当薛姨妈说出“我心里更疼你”时,便主动提出要认娘了。
这是黛玉的聪慧之处,也是她确实需要爱和温暖的表现,同时也体现了她在这个阶段已经收敛了满身的刺,愿意张开怀抱去接纳爱与温暖, 不再“孤高自许“。
黛玉虽然通过道德绑架的方式认了娘,但她绝不是走形式,而是真正以女儿的身份来对待薛姨妈了。
第五十九回,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
因贾母等人去给老太妃送殡,在贾母的要求下,薛姨妈住进了潇湘馆照管黛玉。在第五十九回,宝钗打发莺儿到潇湘馆要蔷薇硝,黛玉对莺儿说了这样几句话:
你回去说与姐姐,不用过来问候妈了,也不敢劳他来瞧我,梳了头同妈都往你那里去,连饭也端了那里去吃,大家热闹些。“姐姐“指的是宝钗,“妈“指的是薛姨妈,黛玉已经对薛姨妈直接叫“妈“,对宝钗直接叫“姐“,说明亲密无间,找到了情感归属。另外,“不用过来问候妈了“,这里体现的是一种礼节,即晨昏定省,作为女儿,宝钗必须每天早起向母亲请安,因薛姨妈住进了潇湘馆,也就每天必须来潇湘馆了。这一次,黛玉准备和薛姨妈一起去蘅芜苑和宝钗一起吃早饭,为了是享受合家共餐的热闹,因此宝钗就不必再跑一趟了。
如果单把这一情节拎出来看,那就是母女三人的生活日常,不分彼此。
试问:情感到了这种程度,如果薛姨妈是假意,黛玉是要有多蠢才感受不到?
薛姨妈要向贾母说,以成全宝玉黛玉之婚事,是真心还是假意?
当然是假意,薛姨妈和王夫人从很早开始,就有了默契,要成全贾宝玉和薛宝钗。
金玉之说的来源,从很早开始,薛姨妈和王夫人应该就有了贾宝玉和薛宝钗联姻的想法。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薛宝钗要看看贾宝玉的玉,莺儿就过薛宝钗的金锁:
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
宝钗被歪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
而对于金项圈,薛姨妈的说法却有一些差异,第二十八回:
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
薛宝钗进京,是为了待选的。而薛姨妈却宣扬关于薛宝钗姻缘的绯闻。贾宝玉衔玉而生,并不是什么秘密,贾每年跟年幼的林黛玉提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也提过。薛姨妈作为王夫人的亲姊妹,不可能不知道。这里说的有玉的,很明显是指贾宝玉。
而且薛家自进京以后,就一直借住在贾府。他们跟林黛玉不样,林家已经没有什么较近的亲戚,林黛玉住在贾府,是贾母心疼外孙女。而薛姨妈一家则不一样,虽然薛父没了,但还有薛蟠这个男子。薛家一直住在贾府,很难让人没有想法。
而在宝、钗、黛三人的关系,每人都有一个身份象征,贾宝玉的玉,薛宝钗的金锁,林黛玉的眼泪。而贾宝玉的玉和林黛玉的眼泪小说里都交代了前缘,而薛宝钗的金锁却并有任何前缘。因此,金锁的真实性有待考证。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事,在贾府上下皆知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关系,在众人眼里并没是什么秘密。从当初在清虚观两人吵架,到后来林黛玉喂贾宝玉吃酒,到后来紫鹃出语试探贾宝玉,事情都闹得轰轰烈烈。因此,在贾府,上到贾母,下到仆人,都知道两人的关系。
第二十五回,王熙凤就当作众人打趣林黛玉:
“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你瞧睢,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
第六十六回,兴儿和尤二姐、尤三姐说贾府里的人和事,尤二姐说要把尤三姐许给贾宝玉:
兴儿笑道:“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金玉良缘的说法,落了下风薛姨妈从一进贾府,就开始宣扬金玉良缘的说法,但是很明显,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接受,金玉良缘的说法在木石前盟面前落了下风。现在贾府上下,几乎都在心里接受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关系。
此时,薛姨妈跟林黛玉说,要去跟贾母说,要成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事,更多的只是随口提提,或者有试探的成分在里面。而之后紫鹃跑来让薛姨妈去跟老太太提,薛姨妈却没再继续往下说,只是打趣她自己想要出嫁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