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琴究竟是哪一点征服了老太太,想求配于宝玉?

论身家背景并不突出,父亲去世,母亲多病,不及宝钗。 论样貌才学,至多于黛玉水平。 论稳重大方仍不及宝钗。 论老太太疼爱程度,与黛玉差远。

薛宝琴美丽聪明,又见多识广,受到许多人的称赞,探春甚至说连薛宝钗等一些人都赶不上她。纵是这样,对经多见广的老太太来说,薛宝琴的那些特色尚且不能达到征服老太太的地步。

想一想,兼黛玉之袅娜风流、宝钗之妩媚娇妍的温柔又和平的贾母最得意的重孙媳妇秦可卿,想一想"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想一想"眉不画而翠,唇不描而红"的薛宝钗、想一想贾府里各有胜场的三春,薛宝琴还真没有艳压群芳,独领群䧳的可能。

既然薛宝琴没有可能征服贾母,为什么贾母要对宝琴好呢?又是逼着王夫人认干女儿,又要收养薛宝琴,又是给薛宝琴价值不非的凫靥裘等,其原因如下:

一,宝琴之所以会到贾府存身,是因为薛蝌送宝琴进京与梅翰林之子成婚。而翰林则有望入阁,前途无限好,贾母如此做,也无非想借宝琴加强与梅家联系而已。

二,宝琴是薛姨妈的侄女,对薛宝琴好,也是给薛姨妈面子,同时也借薛宝琴敲打薛姨妈,向薛姨妈暗示自己并非不喜欢薛家人,而是不喜欢薛宝钗而已。如果薛宝钗能像薛宝琴这样,自己还是愿意向薛家求亲的。

三,贾母高调对薛宝琴示好,众人把目光投向宝琴,减弱黛玉的光环,使黛玉的霜剑风刀之苦能有所缓解。

薛姨妈听到贾母问薛宝琴的生辰,为什么会以为贾母是想替贾宝长向薛宝琴求聘呢?

贾母在见到薛宝琴在皑皑白雪艳艳红梅的映衬下,薛宝琴如同天女下凡一般,让人惊叹不已,于是向薛姨妈细问薛宝琴的生辰,薛姨妈便认为贾母是想是要与宝玉求配,于是半途半露的告诉贾母薛宝琴已经许给梅翰林的儿子了。

其实,薛姨妈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因为薛宝琴进京就是为了与梅翰林的儿子完婚,贾母怎会不知道薛宝琴的状况?更何况贾母又让王夫人认了薛宝琴做干女儿。如果贾母再想让贾宝玉娶薛宝琴,细细追究起来,有乱伦的嫌疑。

贾母之所以系问薛宝琴的情况,可能也就是为了向薛姨妈暗示,自己喜欢的是薛宝琴这个类型的女孩儿。活泼,可爱,美丽,单纯的薛宝琴才是自己喜欢的。至于稳重豁达守愚藏拙的薛宝钗也很优秀,但不是自己的菜。

不过,假的就是假的,一开始,贾母虽然高调向大家展示自己喜欢薛宝琴。但不久热度就下去了。

元宵节过后,宫里的老太妃去世,贾母等人按照旨意要去送葬,贾母将宝琴送与李纨照管,后来,贾母从外面回来,也没有立刻将薛宝琴接回,还是薛宝琴受不了稻香村的氛围,自己主动跑回了贾母那里。

由此可见,薛宝琴征服贾母完全是贾母导演的一场戏而已,谁若是认真了,谁就输了。至于薛姨妈说,认为的贾母想向贾宝玉求配薛宝琴,更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薛宝琴究竟是哪一点征服了老太太,想求配于宝玉?

《红楼梦》第五十回,贾母对薛姨妈说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看,又细问她的年庚八字及家内境况。薛姨妈猜度贾母要为宝玉求配宝琴。我认为,这是个误会,贾母喜欢宝琴,但不会有为宝玉求配之意。

与宝钗、黛玉相比,宝琴处于下风

宝琴漂亮聪慧,率真活泼,是个难得一见的优质女孩。不过,常居于贾府的宝钗、黛玉也都是出类拔萃的优质女孩,而她们身上都具备宝琴缺乏的优势。

说到家世,宝琴比宝钗差了一个档次。宝琴和宝钗都是“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姑娘。宝钗出于嫡长系,哥哥继承薛家的脉续,母亲来自于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家。宝钗所在的这一系,才是薛家的正统,宝琴只能算薛家的旁支。

说到容貌,宝琴刚来的时候,探春等人说众人都不及她。我想说,这不过一时新鲜罢了。诚然,宝琴之美不逊于任何人,但也不能说,一定就会压倒所有人。

宝钗和黛玉的容貌,是受到过多方肯定的。元春省亲,见了宝钗和黛玉,暗自赞叹“亦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姣花、软玉一般”。贾琏的小厮兴儿赞宝钗和黛玉“真是天上少有 地下无双”。薛蟠在人群中瞥了一眼黛玉,即刻酥倒。

我们现如今见到许多美女,刘亦菲,范冰冰,张馨予,李嘉欣等等,一个比一个漂亮,终究也没有谁真正能艳盖群芳。黛玉和宝钗的美已经达到了“天上少有、地上无双”的高度,岂能被宝琴轻易压倒。

说到才学,宝琴刚来的时候,令人眼前一亮,带给人们许多的惊喜。芦雪广联诗,不让湘云、黛玉两大才女,后来写红梅诗,又技压岫烟等人。到后来写柳絮词时,宝琴和探春双双落第,数诗学才情,还看黛钗湘。

不过,这倒不算什么,选媳妇不是选秀才,贾母还没雅到以诗择孙媳的地步。这只是比较出宝琴和黛玉、宝钗才学高低而已。

说到性格,宝琴开朗率真,着实可人疼。不过,据宝玉说,黛玉和凤姐一样,会说话,讨人喜欢,这一点,黛玉绝不输于宝琴。

有人认为贾母只喜欢开朗活泼的女孩,不喜欢宝钗这种寡言稳重的女孩,我很难苟同。

我们的生活是变化多姿的,我们接触的人也是多彩多样的。试想一下,我们会不会把人分成活泼、沉稳两大类,从而只喜欢某一类人呢?显然不会。活泼率真是可爱的,内敛稳重也是可贵的。只要此人与人为善,且双方无冲突,我们都有喜欢这个人的可能。既然我们喜欢人不会拘泥于某一类,为何认为贾母的口味就是单一的呢?

我们都知道贾母喜欢秦可卿,赞她办事妥当,是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人。秦可卿死后,“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北悲嚎痛哭者。”

秦可卿的人缘好,都是因为她会做人,会做人的重要特点,便是八面玲珑。宝钗初来贾府,就因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大得下人之心。还有湘云、黛玉、岫烟、妙玉等人也都喜欢她。宝钗的长袖善舞,与秦可卿的广结善缘系出一致。如果要把人分成两大类,秦可卿和宝钗无疑是同一类的。贾母既然喜欢秦可卿,便也有喜欢宝钗的可能。

有灵巧诙谐的黛玉、大方得体的宝钗当前,宝琴不能以性格占优。

说到贾母疼爱,这一点,宝琴无论如何也不能和黛玉相提并论。我们都有亲人,都尝过亲人间爱与被爱的滋味,别人家的人再好,也不及自家人。

有人会说,贾母疼爱黛玉,和为宝玉择妻是两码事,不该混为一谈。我不否认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如果贾母为宝玉择妻,不会因亲情而偏向黛玉,那么就应该按世俗价值来择选。

综合外在条件、个性和家世,在这个相对狭小的空间里,没有人能胜过宝钗。

有人说宝钗比宝玉大,这是短板。事实上,大两岁,绝对构不成短板。旧时代的人结婚年龄普遍偏小,为便于传宗接代,很多家庭都倾向于娶年龄大点的媳妇。我们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夫人就比他大两岁。虽说季羡林先生出身寒门,然而不管是寒门还是豪门,传宗接代的愿望都是一样的。宝钗的年龄不是问题。

贾母弃宝钗不录,这说明,她为宝玉择妻的天平倾向于感性的喜好。论感情,黛玉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宝琴不过是亲戚家的孩子。

薛姨妈猜度贾母欲求配宝琴,贾琏的小厮兴儿揣测贾母着意撮合宝玉和黛玉。这两个猜测,只能有一个成立。

薛姨妈猜度贾母有为宝玉求配宝琴在五十回。六十六回,贾琏的小厮兴儿对尤二姐、尤三姐说:

“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

为什么说这两个猜测只能有一个成立呢?

薛姨妈的猜测早于兴儿,如果薛姨妈的猜测是对的,兴儿的话便是子虚乌有。黛玉早于宝琴来贾府,来之后,贾母对她千般疼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黛玉容貌出众,聪慧灵巧,口齿伶俐,是女孩之中的佼佼者,叫人难以忽视。

如果在五十回的时候,贾母求配宝琴是真的,这说明贾母在考虑宝玉妻子的人选时,从未考虑过黛玉。既然宝琴来之前没考虑过,之后也不会考虑了。贾母怎么可能忽略自己人才出众的亲外孙女,先考虑别人,在别人那里碰壁后,再考虑她呢?黛玉比宝琴亲,比宝琴来贾府早,年龄比宝琴大,贾母不可能先宝琴后黛玉。

反过来说,如果兴儿的猜测是对的,则说明贾母早就有意撮合宝玉和黛玉。既然有意撮合宝黛,又怎会中途变卦中意宝琴呢?

那么,薛姨妈和兴儿,谁的猜测更靠谱呢?

薛姨妈之所以如此猜测,是因为贾母夸宝琴漂亮,及问她的年庚八字、家中境况。

兴儿会做出这样的猜测,是出于仆人们长期对主子心意的揣摩得出的结论。

兴儿是小厮,平时只能待在二门之外。他没有近身伺候贾母、观望贾母心思的机会。他所知道的,是从了解贾母心意的丫鬟、媳妇、婆子们那儿传来的。

如果不是贾母长期流露出撮合宝黛的意愿,这个猜测便不会形成。要知道,薛姨妈老早就对王夫人等人说过,宝钗的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这话连黛玉都知道,贾府的下人们怎会不知道呢?若没有撮合木石姻缘的心意在前,贾府的下人更可能猜测宝玉将来要娶的人是宝钗。

因此,兴儿的猜测——更应该说是贾府下人们的集体猜测——比薛姨妈的猜测,更靠谱。

既然贾母属意木石姻缘,就不会有为宝玉求配宝琴的想法。

宝琴漂亮聪颖,纯真可爱,这都是征服人的利器。只是,她的前面有两个出类拔萃的女孩难以逾越,其中一个已先她一步征服了贾母。不为求配为孙媳妇,只当作可人意的美生灵疼一番,也是不错的缘分。

薛宝琴究竟是哪一点征服了老太太,想求配于宝玉?

张岱曾在《陶庵梦忆》说过,“人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同样在小说《红楼梦》里,薛宝琴的出现,太过完美,完美到很多读者都以为贾母意欲将她许配给宝玉。贾母喜欢宝琴的确是出于真心,但求配于宝玉却是“假意”。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薛宝琴到底有多完美呢。

从容貌上来看,宝琴之貌比艳冠群芳的宝钗和风流绰约的黛玉还要惊艳,就像探春说的,“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他。” 尤其宝琴雪下折梅的清丽风姿,贾母认为比画上的美人儿还好看。而宝玉更是惊叹自己是井底之蛙,一时词穷不知如何形容这等美貌。

从才情上来看,芦雪庵联诗,宝琴才思之敏捷,与钗、黛等人不相上下;咏梅花之作,“宝玉见宝琴年纪最小,才又敏捷,深为奇异。黛玉湘云二人斟了一小杯酒,齐贺宝琴”;十首新编怀古诗,众人看了交口称赞,称奇道妙。

从见识上来看,宝琴从小跟随父母早已游遍四山五岳,不仅欣赏了大好河山,而且领略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宝琴甚至跟随父亲到沿海买洋货,遇到过披着金发的真真国洋女子。如此见多识广,绝非整日处在闺阁之中的宝钗与黛玉所能比拟的。

其次,宝琴如此完美之人,贾母如何不宠爱呢。

作为一个见过大风大浪的富贵老人,贾母宠爱心肝宝贝宝玉,宠爱掌上明珠黛玉,其余人等从未见贾母表现地如此“欣喜欲狂”。刚一见面,贾母就“喜欢的无可不可,已经逼着太太认了干女儿了”。贾母对宝琴的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宝琴受到的优厚待遇,甚至超过宝玉与黛玉。贾母留下宝琴晚上跟着她一处安寝,这是宝玉与黛玉才有的黛玉。贾母送给宝琴一件金碧辉煌的凫靥裘,就连宝玉都不曾穿过。湘云看后也连连称赞,“这一件衣裳也只配他穿,别人穿了,实在不配”。

不仅如此,贾母怕谨言慎行的宝钗拘束了宝琴,还专门叮嘱派琥珀来叮嘱宝钗,“让他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要什么东西只管要去,别多心”。如此众星捧月,就连一向自云守拙、安分随时的宝姐姐,都在打趣中流露出丝丝妒意,“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

再次,贾母如此宠爱宝琴,为什么并不是想求配于宝玉呢。

小说中,认为贾母有意要与宝玉求配之意的,是薛姨妈一人的猜测而已,“薛姨妈度其意思,大约是要与宝玉求配”。因为贾母细问了宝琴的生辰八字和家庭情况,薛姨妈自己揣测贾母有婚配之意。而凤姐又正大光明说想要做媒,更增加了此意的迷惑性。

其实贾母此举,多是出于对宝琴的宠爱而聊聊家常而已,并不是为了求娶宝琴。因为宝琴此举进京的目的,小说中早已说明,“因当年父亲在京时已将胞妹薛宝琴许配都中梅翰林之子为婚,正欲进京发嫁”。如此大事,凭借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相互依存关系,贾府不可能没有耳闻。纵使含饴弄孙的贾母不过问家事,也在与宝琴初见后王夫人或凤姐告知此行目的。贾母问询宝琴生辰八字之时,宝琴早已在贾府住下,而且参与了“芦雪庵”联诗活动。

倘若贾母有意求亲,就不会让宝琴初入贾府,便逼着王夫人认了干女儿了。贾母内心欢喜是出于真心,但卖给薛姨妈面子也是实情。薛宝琴是薛宝钗的堂妹,与薛姨妈乃至王夫人都没有血缘关系。有客来至,贾母怎么也得照顾下他们的情面,何况宝琴又是如此完美惹人爱怜呢。

最后,我们来探讨曹公营造“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呢?

宝琴太过于完美,完美到读者只记得她的美,却想不起其它的任何特点。不像黛玉的情与痴,不似宝钗的圆与通,更无湘云的娇与憨。我们看不到宝琴的“癖”与“疵”,也就感受不到她生而为人的“深情”和“真气”。

曹公如此浓墨重彩地以众人视角塑造出一个完美的女子,却在这八十回余下的三十回章节里毫无正面描写,这绝不是主角光环的高光时刻。很显然,曹公又运用了“间色法”,来为自己的小说主线和主要人物来服务。

一则,引出钗黛“孟光接了梁鸿案”的金兰之谊。宝琴的众星捧月,不曾见黛玉吃醋和耍小性子。面对湘云的误会,宝钗还主动替黛玉辩解,“我的妹妹和他的妹妹一样。他喜欢的比我还疼呢,那里还恼?”

对此大为不解的宝玉,也是因为此事才知道钗、黛结下金兰之义的来龙去脉。钗黛的坦诚相见,澄清了黛玉对宝钗“心里藏奸”的误会,稳固了黛玉对宝玉情感的信任,是小说中难能可贵的和谐与顺畅。有了前车之鉴,黛玉这次也投桃报李,真心相待。薛宝琴所作十首新编怀古诗中最后两首也运用到了《西厢记》与《牡丹亭》之文,宝钗提醒宝琴另作两首,而黛玉则真心掩护:

“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柔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

二则,深化小说“为闺阁女子立传”的丰富性和“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性。

像宝琴如此完美之人,宝玉见了也能词穷,只能感叹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宝琴的存在,丰富了曹公为闺阁女子立传的人物丰富性,展现出一个超越闺阁之外的传奇女子形象。

根据小说第五十七回描述,来京待嫁的宝琴却始终没有完婚,理由竟是“偏梅家又合家在任上,后年才进来。若是在这里,琴儿过去了,好再商议你这事。”但事实上,在小说第七十八回梅翰林还送给过宝玉礼物,显然,人还在京城。

由此只能推断宝琴最终的归宿,也是一个悲剧,并没有那么如意。如此一来,宝琴这个受封建礼教束缚最少的女子,也没有抵抗过时代与命运的压迫,成为“薄命司”的女人。这也正好加深了小说“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色彩。

三则,烘托宝黛爱情的坚贞。纵使遇到宝琴如此完美无瑕的一个女子,宝玉也没有见异思迁,始乱终弃,心中最爱仍然是他的林妹妹。而林妹妹也没有拈酸吃醋,反而和宝琴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这些都在印证宝黛之恋的坚贞,情比金坚。

总之,薛宝琴在小说中的存在,就像“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是曹公对完美人格的一种展现,是对小说主要人物的比照与映衬。贾母对宝琴的宠爱,在情理之中。但这种完美的存在,于那个只有大门口的狮子是干净的贾府来说,只能是疏离的。

宝琴的完美,只是为了烘托曹公的一种美好想象,就像大观园的如花美眷,最终都敌不过似水流年和时代洪流的吞噬。同样,我们感觉不到宝琴的深情与真气,也只能将她作为一种美好的怀念与遥想。终究,贾母得不到,那个时代也得不到。

薛宝琴究竟是哪一点征服了老太太,想求配于宝玉?

薛宝琴这个人,贾母对她一点儿真心都没有。用现在的话说,全是套路。

先说薛宝琴是和李玟,李绮,邢岫烟一同进的贾府,其余三位同进住了大观园,只有宝琴跟了贾母睡。为什么?因为从那天开始贾母就开始套路宝琴了。

贾母为什么是只套路宝琴?因为李玟李绮姐妹,还有岫烟家人都没碍着贾母的事儿。

话说贾母心里最疼的就是宝玉和黛玉。两个玉儿婚配是她心中所想。

但偏偏王夫人和薛姨妈姐俩弄出个什么"金玉良缘",还宣扬的满贾府都知道了。她必须做出个回应,但不能明着回应,因为薛家也没明着说。

薛宝琴来了,贾母就明确表示喜欢她。请她同住;让王夫人认干女儿;安排她见南安太妃;给她最好衣裳一一三春并黛玉都没给。然后没几天就问她的年庚八字…好像要给宝玉求配一样。

这是华丽地做给薛姨妈家看的。如果看上薛家姑娘了,贾母马上就开口求配。薛宝钗在贾府住了那么久,都没张这个口,说明就没看上她。薛家该明白了!

而且,我觉得贾母对薛宝琴订亲梅翰林家这事,应该早知道了,她就是故意拿宝琴说事儿,给薛姨妈听。

贾母对薛宝琴的好,都是在和王夫人过招打太极呢。等到贾母说完了自己想说的话,宝琴回薛姨妈院里住后,就再没有让她和自己睡过。

薛宝琴究竟是哪一点征服了老太太,想求配于宝玉?

薛宝琴究竟是哪一点征服了老太太,想求配于宝玉。这是薛姨妈的想法。进府时,宝琴便是被哥哥带上京完婚的。这在府上应该不是秘密,一个有人家的姑娘在外会避免这样的尴尬。

之所以老太太问宝琴八字,小扇以为可能是几个原因:

一 贾母喜欢女孩

贾母一向喜欢女孩。亲的孙子有迎春、探春还把叔伯孙女也都抱在自己屋里养着。当日来了不少姑娘,老太太吩咐姑娘们留下逛几日再去。

宝琴在女孩子当中是比较出色的。无论容貌还是品性都很讨人喜欢,加上岁数又小更令人怜爱。

二 给薛姨妈和宝钗压力

宝琴一来,老太太因为喜爱就问了薛姨妈宝琴的八字,似有求婚配之意。这更多是薛姨妈的臆想,宝琴有了人家并不是秘密。老太太只问一句再无下文,这种无招似有招的打法首先乱的就是人心。

宝钗来贾府已经多年,虽然日日与薛姨妈在老太太跟前奉承但是老太太再说亲戚们亲香也从未问过类似的话,甚至大张旗鼓地为宝钗过15岁成年生日。不由令人想到这是催婚的节奏。

老太太这一手,令一向稳重的宝钗先乱了阵脚,对宝琴说到,我就不知道我哪一点不如你了。虽然是玩笑话却也是内心的真实想法。

三 在老太太和宝玉心中,宝琴不会超过黛玉

宝琴虽然很出色,但是不可能超过黛玉。如果宝钗和贾府还有些关系,那宝琴可是远了去了。她是借薛姨妈的势力才进了贾府客居了几天。虽然老太太对宝琴很好,声称要亲自养活,但是也逼着王夫人认了干女儿。这一手已经绝了宝琴影响宝黛婚姻的念头。

老太太的做法,如前所述虽然有很多喜爱的成分,但做秀的嫌疑也很大。怎么可能对一个非亲非故的女孩好过自己的外孙女。不过是客气罢了。

宝琴也不可能超过黛玉在宝玉心中的地位。黛玉大方地拉着宝琴叫妹妹,因为那时宝黛已过了小儿女天天吵闹的阶段,彼此已经交心。她明白任何人在宝玉眼中都不过是过眼云烟。

有如此笃定的爱情信仰,才不怕任何人的突然闯入。

薛宝琴究竟是哪一点征服了老太太,想求配于宝玉?

看来提问的朋友很为薛宝琴在贾母老太太那受到的待遇超过黛玉,宝钗鸣不平啊?不光你不平,连宝钗自己都说:“你也不知道那来的福气,你倒去吧,仔细我们委屈着你,我就不信我那些不如你。”

是噢,薛宝琴那儿来的福气呢?

这就要从文章的作法谈起,写文章最忌的就是平,平不是说平淡,平淡而有蕴藉是文章很高的境界,忌平,是说忌讳平铺直叙,薛宝琴出场,已经是全书的第四十九回,无论宝玉,黛玉,熙风,宝钗,甚至贾琏,贾珍,可卿等人,读者都已经熟悉了。

写人都是借事展开,不管是可卿死,还是修园子,如今俩件大事都已完结,姐妹们和宝玉都住进了大观园,大观园是作者刻意营造的一个“干净”之所,要写什么事呢?横生波澜还早(查抄大观园),所以这个时候最好的就是:“客从远方来”,方不单调。

这就好比一个树,不能蹭蹭蹭的只管往上长,要有些枝蔓丫杈方是美树,又好比一弯湖水,平静之后,要扔一块石子进去,荡起来无数的涟漪,这涟漪就是无数的可下笔处。

而且大观园内,人丁也单薄了些,除了宝玉,宝钗,黛玉,就是三春,李纨,光围着他们写,没有人居间穿插,很容易写平,这个时候来些远客,正可以充实园子,生气更足。而且有了穿插的架子---比如后来的借邢蚰烟写妙玉。

于是,到了四十九回,这些客就来了,黛玉宝钗进贾府,这么些年,除了刘姥姥之外,很少写外客,如今就如天兵突降,其实完全是为了写大观园而搬的“砖瓦材料”

可真还是不能解释薛宝琴的福气。

这就要说曹雪芹真是会写文章的人,四十九回前,主要人物都已经写的深入人心,这个时候来了几个人,要能和原有的人物站在一起,还要站的住,还要让读者一下子就接受,换了你,你会怎么写?

曹雪芹的写法是起势急,说来就来,而且一来就是好几个,然后再你还没有来的急问:哪里有那么巧的时候,就通过探春的口说:连她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她。转移你注意的焦点,你还会问怎么来的巧吗?

宝钗,黛玉,已经被作者写的人间有,地下无,忽然告诉你还有个他们俩个都不如的人?这个横叉进来的人,你是不是一下子就记住了,接受了,引起兴趣了?

这就是曹雪芹厉害的地方了,但是且慢,薛宝琴真的有那么好吗?

曹雪芹写黛玉,写宝钗,都是大段文章,无论是相貌,穿着,心理,语言,都是极力描绘的,力求让读者看的真切。

而薛宝琴呢?你能不能说出她长什么模样?进贾府有什么行动,心思怎样?这些全没有,写薛宝琴,全靠别人之口,而且都是定评,不说原因,似乎也不需要说原因,比如探春说众姐妹不如她。到底哪里不如,怎么不如?不知道,贾母逼往夫人认了干女儿,为什么要认,看上她哪里了?也是不说,反正就是认了。

虽是定评,可全是虚写。

至于探春为什么如此说,贾母如此做,曹雪芹把它交给读书人自己去想,因为之前有黛玉宝钗做样子,读书人尽可以自己按着自己喜欢的样子去脑补。而且读书人能找出100条可能的原因来相信曹雪芹是说真的。

薛宝琴一直是一个没有具体面目的人,虽然被曹雪芹写的似乎超过钗黛,实际的效果全是不犯钗黛,其他如邢蚰烟虽是另外一种写法,但是作用是一样的,他们只是客,到来只是为了让大观园热闹些,有很多文章可做。

至于遗失的四十回,有没有她们的正文,或者曹雪芹又拿他们来怎么用,我就不在这里猜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