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言张爱玲曾说“高鹗妄改《红楼梦》死有余辜”,《红楼梦》后四十回有看的必要吗?
我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无论由谁来写,曹公也好,高鄂也罢,结局大致情节没什么异同,都会以家破人亡的悲剧收场,这是不可置疑的,否则就偏离了原作者的本意。两位作者,也许存在语言文笔叙述上的差异。构思,情节,人物命运大概是一致的,种种都可以说明。
首先《红楼梦》题名,就寓示着风花雪月,荣华富贵,灰飞烟灭,如梦一场。开篇黛玉进贾府和宝玉初次见面,曹公写道:“一个是镜中花,一个是水中月”,镜中花水中月只不过是云里雾里虚幻一场。
黛玉多愁多病,整日哭哭啼啼,泡在泪水里,不愁死也得病死,痴情过了头就显得象是醋坛子,能和宝玉那样拈花惹草的富家公子走在一起吗?前几十回还不是每次见面不是哭就是闹,连最爱她们俩的贾老太太都束手无策,叹惜怕了她们两个小冤家。虽然两人心里面都装着对方,却命里注定有缘无份,高鄂后面的悲剧结尾还是很符合原著的。
再看贾府豪华奢侈的生活,唯有宝玉的父亲贾正相比正经一点,在府里比较有老爷的威望和资格,至于他取赵姨娘,那样的妻妾制度下,还是可以理解的。在官场略有些作为,其余的老爷少爷全是风流酒色之徒,成天只知道吃喝玩乐,挥霍钱财,这样的一个大家庭到最后不衰败才怪。
包括宝玉,成天浑在丫头小姐堆里,书也不好好念,也没有象他父亲一样仕途为官的念头,在他父亲严厉的管教下,只是读了几本书而己,只会做几首和丫环小姐打趣的酸诗。典型的花花公子,眼看身边喜欢的丫头被迫惨死,只会抹眼泪哭,却无缚鸡之力,连一个丫头女子都不如,只是一个被大家宠坏了的锦衣玉食的假男儿,一旦家族衰败,他能有什么作为。
再说贾府上下多有六七百人,也养着那么多的闲人,丫头,姨太太,奶妈佣人,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巴结逢迎,欺下瞒上,私心严重,后来强势的连主仆都不分,人心涣散。大观园奢华如皇宫,一人得志,鸡犬升天,繁华至极,必定难免盛极必衰的自然规律。到后来的结局必定是大厦被掏空,树倒猴散。
更重要的原因,四大家族,一荣具荣,一损具损,宝玉的姑姑是宫里的贵妃娘娘,一人受宠,恩泽全家。宝玉的父亲也在宫中作官,贾裢国舅,在那个动荡的封建制度下,难保哪一天不被抄家革职的命运。繁华如梦一场,元春娘娘死的不明不白,贾府后来落得,被侮陷也好,事实也罢,满门被抄,丫头太太小姐死的死,卖的卖,老爷少爷也被定罪致死的悲剧收场。在那样的一人获罪,抄斩满门的封建统治下,又有几人能幸免那样的命运。
那个忘恩负义,拍马逢迎的贪官贾雨村,一路春风得意,后来不也是在宝玉的仰天狂笑中被扣上了命运的镣铐,变成任人宰杀的囚徒。这个个人物悲剧的命运,都是在原著作者的意料之中。谁来写都改变不了那个风花雪月一场空,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勺之言的封建思想的镣铐,注定了后来宝黛爰情的悲剧结尾,封建官场黑暗,动荡,家族也难以安宁,世态炎凉的历史背景。谢邀,如比阐述,多加包涵。
传言张爱玲曾说“高鹗妄改《红楼梦》死有余辜”,《红楼梦》后四十回有看的必要吗?
谢谢邀请,张爱玲所谓人生三恨,一恨鲫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可见她对《红楼梦》后四十回是不认可的。
至于她说高鹗死不足惜,那是没根据的话,张爱玲写的《红楼梦魇》中多写的是《红楼梦》小说如何描绘贵族世家生活,与作者自身生活的联系与影响,还有分析小说中各种前后对应不上的矛盾情况,因为张本身就是熟读《红楼梦》,深受《红楼梦》影响的,她的《金锁记》处处有模仿《红楼梦》的地方,所以她分析解读起《红楼梦》来还是很有见地的。
有很多读者对后四十回十分不满,可以理解,林妹妹泪尽夭亡魂归离恨天,谁都不喜,以致后来一些续书还写宝黛成婚的,哈哈,团圆结局喜闻乐见啊,但悲剧的伟大之处就是把有价值有意义的美好毁给人看,不必硬写喜剧。再就是后四十回中兰桂齐芳,宝玉中举,金玉良缘不符合原来设定,各种人物也像变了脸不合情理,所以读者对后四十回是很不满意的,张爱玲不过是影响更大的一位读者罢了。
传言张爱玲曾说“高鹗妄改《红楼梦》死有余辜”,《红楼梦》后四十回有看的必要吗?
诚谢邀答:回答这个回题,先从传言说起。所谓传言,来路不明,事实不确,大可不必信以为真。如果张爱玲并无此言,胡言乱写,就有辱人家之声名,有污人家清白了!
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可读吗?那回答是肯定的可读。一部巨著,两个作者,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写,那也是从四十多个续写中,甄选而得的,肯定有他的见长之处,一定文学价值和积极社会意义。尽管较之原著逊色不少,人物命远走向,根本结局,思想内容,大见出处,有失原著之安排,当属正常。
皆因原本两人,岂可一脉贯通,再说《红楼梦》结构宏大,背景复杂,囊括各行各业,三教九流,诗词歌赋,金石古玩,饮食医道,人物众多,干头万绪,确非一个外来人高鹗所能全部把握!
再说一个作家和另一个作家的文学告谐,艺术角度,思想境界,人生阅历不尽相同,各有高低,千错万别,实难万流同归,一脉相承。
幸喜!高鹗和曹雪芹同属一个朝代,还能勉从其难,续而作之。试看今日,谁可当之,超越高鹗,当从其说,只恐难及望尘了吧!不繁多言,还是勉从其读了吧!
传言张爱玲曾说“高鹗妄改《红楼梦》死有余辜”,《红楼梦》后四十回有看的必要吗?
非常有必要看,《红楼梦》前八十回为曹雪芹写,的确比后四十回更加精彩,但如果没有高颚的续写,那《红楼梦》就不完整。其实高颚续写的四十回,我认为还是遵照曹雪芹先生的底稿提纲完成的,仔细阅读,并不觉得有什么大的瑕疵,只是读者的要求太高的原因,对高颚的续写不怎么满意。高颚续写应当也是遵照曹雪芹先生的意图所写,整个故事还是很完整的,结局应当没有大的出入。高颚续写部分,我认为写的还是非常经典的,要比后来其他人写的什么《红楼后记》、《续红楼梦》之类的要高明得多。因此,我们应当感谢高颚,他和曹雪芹一样,都是伟大的文学家。
传言张爱玲曾说“高鹗妄改《红楼梦》死有余辜”,《红楼梦》后四十回有看的必要吗?
诚谢邀答!
“老实说,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第一流小说,所以能迷了万千的读者为之唏嘘感涕,所以到200年后仍有绝大的魔力,倒不是因为有风华雪月咏菊赏蟹的小品在先,而是因为它有极好及动人的爱情失败,一以情死,一以情悟的故事在后。初看时若说繁华靡艳,细读来字字血痕。换言之,《红楼梦》之有今日的地位,普遍的魔力,主要是在后四十回,不在前八十回,或者说,是因为八十回后之有高本四十回,所以可以说,高本四十回作者是亘古未有的大成功。”
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续写的成功与失败,林语堂先生如是说。这刚好和张爱玲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不是《红楼梦》的专家,但是我读了《红楼梦》许多遍,人生的不同的阶段,我会拿出《红楼梦》细细读,它陪我度过了许多漫长的岁月,然后每一次读,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最早读《红楼梦》的时候,我不知道《红楼梦》是两个人写的,但是,我丝毫没有感到笔墨的差异。后来知道在《红楼梦》最初出现的200多年间,广大读者看的就是这个120回本,没有人认为有什么不同。
直至民国初年,有几种《石头记》古抄本被学者胡适发现。经过胡适、俞平伯的研究,看出《红楼梦》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回,特别是与最早的《石头记》八十回的原貌,情景上有许多不衔接,思想上有许多不一贯,艺术上也颇有高低,于是1921年胡适宣布他的研究结果:后四十回其实是高鄂写的。
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以为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第一回时就已经埋下了种子,曹雪芹善于暗示,所有事情的结果都在第一回埋下伏笔,林黛玉的死,宝玉的出家,贾府的衰亡都是注定的。无论是高鹗还是任何人去写,结果都是一样的,只是不同的作家,不同的思维和生活的局限,会写出不一样的结果!
甚至我至今都觉着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仍不排除是一个人写的,因为契合的太完美了。如果真的是续写的,那么高鹗的笔法,高鹗的功力绝不在曹雪芹之下。
《红楼梦》后世四十回遭一些学者和类似于张爱玲这样的作家的诟病,原因可能就是后四十回没有按照传统的观念去写成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是写成一个悲剧。但是,本来红楼梦就是一部悲剧,而且是悲剧中的悲剧,所以壮美多于优美,而最壮美的就是第九十六回的宝玉与黛玉的生死离别。正是这种悲剧的壮美成就了《红楼梦》的伟大成就!
所以我一直认为,《红楼梦》通篇都是美的,前八十回梨花带雨,妙不可言;后四十回大江落日,微波涌动,出语惊人。曹雪芹写他的妙,高鹗续他的惊,各有千秋啊!王蒙先生说后四十回:疾呼而起、疾呼而出、泣血而写的《红楼梦》这几回是何等动人!这才是“笔落惊风雨,文成替鬼神”伟大呀,高鹗!
传言张爱玲曾说“高鹗妄改《红楼梦》死有余辜”,《红楼梦》后四十回有看的必要吗?
有,攻击高鹗的人别扯淡了,你写写我看看,这些所谓红学者,别吹了,来点真的证明一下,你们不可能有市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