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云替宝玉梳头时发现,宝玉头上的四颗珍珠少了一颗,写这一段到底有什么原因?

第二十一回,宝玉让湘云为自己梳头,湘云答应了,在给宝玉梳头过程中,湘云发现宝玉束发的红绦上的珠子掉了一颗,便问宝玉:

“这珠子只三颗了,这一颗不是它的。我记得都是一样的,怎么少了一颗?”

宝玉听了史湘云的问题便道“丟了一颗”,湘云听后猜测是在外头弄丟了,被人检了去,黛玉却冷笑道“也不知是真丟了,也不知是给人镶什么戴去了”,宝玉没有说话。

从这一段,我们首先可以看出宝玉与史湘云、林黛玉之间的情感纠缠,以及袭人对贾宝玉的辖制。一,湘云曾是宝玉的青梅竹马。

贾宝玉想让史湘云为他梳头,史湘云一开始是拒绝的,毕竟男女有别,史湘云作为一个大家闺秀,虽然年纪只有十一二岁,却应该明白女子只能给自己的丈夫梳头的道理。但贾宝玉却是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见史湘云不答应,便劝史湘云:

好妹妹,你先时怎么替我梳了呢?

史湘云曾经替贾宝玉梳过头,而史湘云能够替贾宝玉梳头时,想来也只是四五岁,只有那时候,既有梳头的能力,而且还不避讳。如果再大一些,到了男女大妨时代,史湘云在给贾宝玉梳头,就有违社会礼法了。所以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史湘云曾经是贾宝玉的青梅竹马。而且当史湘云被贾宝玉纠缠不过,再次替贾宝玉梳头的时候,发现贾宝玉的珠子少了一颗,因为四颗珠孑中有一颗与其他三颗不一样,也说明贾宝玉和史湘云认识已久。并且史湘云与贾宝玉之间的感情很深,甚至伸到让贾宝玉和史湘云不大在意男女之防。

二,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处于暧昧不明,互相试探的恋人未满阶段。

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感情不错,超过了薛宝钗与贾宝玉的感情,甚至超过了贾宝玉与史湘云的感情。这从贾宝玉能够随意进出潇湘馆,并且可以自由进出林黛玉的卧室可以看出。

但是贾宝玉未必意识到自己对林黛玉的感情,因为贾宝玉在向史湘云要求为自己梳发时,没有考虑林黛玉的感受。或者说贾宝玉当时并没有意识到林黛玉对于自己的意义,因此才会毫无顾虑的像史湘云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此时的贾宝玉,虽然把林黛玉放在自己心中重要的地方,但是却并没有把林黛玉放在第一位,事事还以自己的思想感受为准则。因此可以认为贾宝玉和林黛玉感情还未达到顶峰。因此,在这一阶段,贾宝玉不但对史湘云黏黏糊糊,对薛宝钗也是念念不忘,恋恋不舍。以至于让林黛玉怀疑贾宝玉见了姐姐,忘了妹妹。

袭人对贾宝玉的挟制与野心

贾宝玉珠子的丢失,别人知道不知道不好说,但袭人一定知道。因为袭人是贴身伺候贾宝玉的人。

袭人为人谨慎小心,又负责贾宝玉的洗漱,应该早就知道宝玉珠子的丢失,甚至知道珠子的去向。 那么贾宝玉束发绦上的珠子到底去了哪里呢?一,如史湘云所认为的真的丢了。二,如林黛玉所说,给什么人镶去戴了。

从贾宝玉不出声辩解剖析,估计林黛玉所说的更接近真相。那么珠子给什么人镶去戴了呢?当然是宝玉喜欢的人,而贾宝玉喜欢的人,包括男人和女人。而与贾宝玉关系比较近的男人有秦钟,蒋玉菡,柳湘莲,这三位是贾宝玉的男知音,这四人都是容貌出众,志趣相同,自然不会让贾宝玉从束发绦上拆取一颗珠子做纪念。因此,不要从他们身上考虑珠子的下落。

而最有可能从贾宝玉的四颗珠子上拆取其中一颗的人只有袭人,因为袭人一直是贾宝玉贴身使唤的人,只有她才有那个机会拆下又不被他人发现,而事实也正是如此,若不是史湘云为贾宝玉梳头,恐怕一直到最后,贾宝玉束发绦上的珠子丢掉一颗的事情也不会被爆出来。

而贾宝玉的珠子少了颗,而贾宝玉知道却又不说,只能说贾宝玉对袭人的感情依赖很深,不管袭人做的对不对,贾宝玉都愿意站在习人的立场上。

其次,从宝玉丢失珠了一颗珠子,也可以看到史湘云,林黛玉和袭人的不同性格特点。

史湘云想到的是便宜了捡珠子的人,说明史湘云只在意珠子的价值,这与史湘云后来希望贾宝玉多与为官做宰的人接触,为以后的应酬往来进行铺垫的想法有呼应之妙。

而林黛玉却想到是给人镶去戴了,说明林黛玉在意的是贾宝玉的感情。这也为林黛玉从来不说让贾宝玉读经济文章、走仕途之路,终究与贾宝玉成为知己做伏笔。

至于袭人,因为一个洗漱问题,上升到姊妹们有没有分寸的高度,并向薛宝钗进行抱怨,则说明了袭人的眼界心胸终究逊了一筹。

《红楼梦》中无一闲笔,因史湘云为贾宝玉梳头,并无意中发现贾宝玉一颗丢失的珠子,便可以让人浮想联翩,可见《红楼梦》的魅力一斑。

湘云替宝玉梳头时发现,宝玉头上的四颗珍珠少了一颗,写这一段到底有什么原因?

这段描写出于《红楼梦》第二十一回,宝玉見湘云梳完头后,央求湘云“好妹妹,替我梳上头吧”。湘云在给宝玉梳头过程中,湘云说“这珠子只三颗了,这一颗不是它的。我记得都是一样的,怎么少了一颗?”宝玉道“丟了一颗”湘云道“必定是外头去弄丟了,被人检了去,倒便宜他。”黛玉一旁盥手,冷笑道“也不知是真丟了,也不知是给人镶什么戴去了”宝玉不答灬。

纵观第二十一回描述,仅因湘云给宝玉梳头,袭人似有预感,只因宝玉无曉夜与娣妹们斯闹,若直劝他,料不能改,故用柔情以警之.假装嗔怒不理宝玉,不想势得其反,宝玉一日夜竟不回转,自己仅不得主意。宝玉一日不太出房,也不和娣妹丫头等厮闹,仅让四儿丫头,剪灯烹茶,自己看起《南华经》。草蛇灰线绵延千里,预示袭人(珍珠)终将离开宝玉,贾宝玉也必将削发为僧,史湘云与卫若兰婚后曾照顾过出家后的贾宝玉(可惜曹雪芹原稿流失)。

湘云替宝玉梳头时发现,宝玉头上的四颗珍珠少了一颗,写这一段到底有什么原因?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湘云和黛玉住在一起,宝玉一早就来找她们玩,与她们一同盥洗。

见湘云已梳完了头,便走过来,笑道:“好妹妹,替我梳上头罢。”

湘云道:“这可不能了。”

宝玉笑道:“好妹妹,你先时怎么替我梳了呢!”

湘云道:“如今我忘了。怎么梳呢?”

宝玉道:“横竖我不出门,又不戴冠子勒子,不过打几根散辫子就完了。”说着,又千妹妹万妹妹的央告。

湘云只得扶他的头过来,一一梳篦。在家不戴冠,并不总角,只将四围短发编成小辫,往顶心发上归了总,编一根大辫,红绦结住。自发顶至辫梢,一路四颗珍珠,下面有金坠脚。

湘云一面编着,一面说道:“这珠子只三颗了,这一颗不是的。我记得是一样的。怎么少了一颗?”

宝玉道:“丢了一颗。”

湘云道:“必定是外头去掉下来,不防被人拣了去,倒便宜他。”

黛玉在傍盥手,冷笑道:“也不知是真丢了,也不知是给了人镶什么戴去了!”宝玉不答。

首先,这段情节表现了三个人的不同个性。

宝玉是自幼在女孩群里混,喜欢被女孩子们照顾。之前也写到过黛玉替他戴下雪的斗笠。这次,他又主动要求湘云梳头,而且,显然,湘云是梳惯了的。

此时宝玉已经与袭人有了夫妻之实,进入了青春期,但是他只想享受大人的淫乐,不想承担大人的礼数和责任,希望保持幼年生活方式,这也是后文袭人对他不满的原因。

宝玉的打扮比较奢侈,梳头的红绦还有珍珠和黄金。可是四颗珍珠丢了一颗,可知宝玉有多么不珍惜财物。后来贾母赏的雀金呢,也是刚穿上就被他烧了个窟窿。这也侧面说明,宝玉无福,好东西到他手里也守不住。

一套四颗珍珠,丢了一颗就再配不得一样的了,可知这珠子也是价值不菲。湘云推测是在外边丢的,被外人捡了。因为家里人一般不会捡了不还。湘云觉得捡到珠子的人是捡了便宜了。

心怀宽宏的湘云忽然计较起便宜不便宜来,说明史家家境衰落了,所以湘云才如此在意财物。这也照应了后文,湘云家里为了节省针线开支而要求女眷集体做女工的境况。

而这事与黛玉本不相干,当然,照例她看到宝玉与别的女孩有瓜葛总要吃点儿醋的。然而这次却没有,她没有吃湘云的醋,而是隔空吃宝钗的醋。暗示宝玉把珍珠拿去给宝钗镶金锁去戴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黛玉只是为了发泄对金玉良缘的不满,她自己也不相信宝玉会这样做。但是,这个细节就告诉我们,黛玉是多么关注宝玉和宝钗的首饰配对问题。

其次,这段暗示了不同人物的命运。

原本四颗珠子,少了一颗,这就是”美中不足”。

荣国府有四兄弟:贾珠读书取仕、贾琏世路机变、宝玉浪漫美貌、贾环现实伶俐。本来各有所长,各讨大人欢心。这个阵容也足以支撑荣国府。然而,四个人少了一个,贾珠早逝,导致格局改变,荣国府后继无人。

宝玉说,女儿未出嫁是颗无价宝珠,所以在此,珍珠也象征女孩。

贾府有四春,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四姐妹突然被拆散,少了一个。因为元春入宫,给末世贾家带来一阵回光返照的荣华胜景,反而加速了贾家的败亡。最后元春一死,贾家也是一败涂地。她是最早离开的那颗珍珠。

王夫人身边四大丫环,金玉钏和彩云霞。四个丫鬟中,金钏原本内定要给宝玉作妾,所以她对宝玉说“金簪子掉在井里,有你的只是有你的。”可是王夫人恨她轻浮,撵出去导致她投井,从此以后,贾府丫鬟们频频出现事故,也预示了家败。

宝玉有四大丫环:袭人,晴雯,麝月,茜雪,四个人都是贾母房里培养出来的。可是,突然因为李嬷嬷喝枫露茶的事,导致宝玉醉撵茜雪。从此以后,宝玉屋里是非不断,怡红院成为龙争虎斗之地。

宝玉在金陵十二钗正册里只有四个女性不是血亲,宝钗黛玉、湘云妙玉。宝玉与她们多少都有几分浪漫暧昧。他最爱的是黛玉,然而黛玉最先去世。宝钗和湘云孤独终老,妙玉流落风尘肮脏。

四颗珠子暗示同一系列的四个人,一旦少了一个,原本的平衡就被打破了,于是不幸开始,最后就是整串珠子的失落。贾家所有的幸福完满,都是像珠子一样,逐个散落流失的。

湘云替宝玉梳头时发现,宝玉头上的四颗珍珠少了一颗,写这一段到底有什么原因?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守在床边的四个丫鬟之一媚人,名字只出现一次,就莫名其妙消失了。宝玉屋里的丫鬟茜雪〔欠血〕,因何原因何时走了也不清不楚。宝玉头上的四颗珍珠什么时候弄丢也不清不楚,在宝玉身上那么用心的袭人没吱声,反倒是安排史湘云〔史相云〕发现并引出话题。珍珠就是袭人,袭人就是珍珠。宝玉头上的四个珍珠,隐写宝皇帝福临的四个皇后,第一个皇后废了,后来出了宫,可能嫁人了,被宝皇帝弄丢了,被人捡了去,便宜了捡到的人。宝皇帝第一个皇后与福临有血缘关系,故用茜雪〔欠血〕被撵走、媚人消失、珍珠丢了一颗等方式隐写。到清虚观打蘸时期,大宝玉福临已出家,他屋里的袭人、晴雯、麝月、秋纹都没参加,反倒是贾母身边又多出一个珍珠。这个珍珠隐的就是大宝玉头上的四颗珍珠之一孝惠皇后。

湘云替宝玉梳头时发现,宝玉头上的四颗珍珠少了一颗,写这一段到底有什么原因?

谢邀!此选题一出,我很想倾听各路红学精英们的才高八斗。时间一长,心想坐着听人谈,何如自己站着来答题:直抒己见,作饭后笑谈…

红楼梦作者写史湘云替宝玉梳头是书中的铺垫,所有的答案只要看官仔细都有谜底。一,借史湘云梳头印证前头晴雯打趣宝玉与麝月的:“还没喝交杯酒就上头了“的三角恋,二是借史湘云发现珍珠少一颗,还有一颗色不同,印证林黛玉有超前意识知道珍珠为何失落,在二十八回中己有回壁之声,被薛蟠薛大爷“丰年好大雪"以配药为名骗去为妹妹镶嵌金玉良缘去了。三是影射袭人这位在贾母面前的婢女名唤珍珠的到头来了变了色,成了王夫人旗下袭人的特务。四是印证宝玉不在乎珍珠的失落,似金银如粪土,"珍珠如土金如铁"。

在钗黛湘这三角关系中,只有在宝钗不在场的情况下,黛湘是一对攻击钗的盟军。

黛湘两位才女是作者笔下的雅俗共赏。湘云注重宝玉头上的珍珠失落是为财富而惋惜,而黛玉却视为感情的归宿。

她们两位的才华犹如酒茶,史湘云的人生观犹如关在斗室品茶,注重品尝世俗的眼光,表面上看去很放开:芦雪庵割腥啖膻大吃大嚼后是锦心绣口,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实际上充其量就是个小家碧玉,心中蕴藏着仕途经济与高官厚禄。不忧国只忧自己的未来。

而黛玉犹如太白诗中酒,表面上很拘谨,弱不禁风,不越雷池一步,实际上她和宝玉的理想一样,思想非常放开,敢挑战封建体制,她的每一篇情诗以及和宝玉的每一次对白都是于无声处走惊雷,都是挑战那个社会难容的极限。只是挣不脱现实的枷锁,无力回天罢了!

所以说,珠联璧合的愿望只是红楼一梦而己!

大梦谁先觉?作者本不痴…醒来说红楼,只品其中味…

湘云替宝玉梳头时发现,宝玉头上的四颗珍珠少了一颗,写这一段到底有什么原因?

《红楼梦》为什么这样吸引读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段简单的话却信息量巨大。

从宝玉头上少了一颗珍珠,就可以读出很多隐藏的故事。

这一回隐藏的细节太多了!

比如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比如看似简单,却裹挟了所有主角人生的宅斗;比如袭人的卖主求荣,都在这一回初见端倪……

一.珍珠可以帮助读者,理清人物的关系

开始的时候,有关珍珠的故事,人物非常集中。所以可以非常好地帮助读者,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这个故事发生在某一天早上,贾宝玉很早就跑到林黛玉房中去洗漱。

当时谁也不会知道,一个非常简单的开头,这引发了完全意想不到的结局。

不戴冠,并不总角,只将四围短发编成小辫,……一路四颗珍珠,下面有金坠脚。湘云一面编着,一面说道:“这珠子只三颗了,这一颗不是的。我记得是一样的,怎么少了一颗?”宝玉道:“丢了一颗。”湘云道:“必定是外头去掉下来,不防被人拣了去,倒便宜他。”黛玉一旁盥手,冷笑道:“也不知是真丢了,也不知是给了人镶什么戴去了!”

①这时的读者会想到什么?

其实整个荣国府内宅的情况,是林黛玉进贾府时,借由林黛玉的眼光而展开的。

那么在林黛玉进荣国府之前呢?

其实从这一句话中,就可以一窥端倪。想来在林黛玉进荣国府之前,史湘云也是这里的常客。

史湘云和贾宝玉之间,也是从小一起玩耍长大的小兄妹。

在年幼的时候,他们的感情一定亲密无间。那个时候的史湘云,会常常给贾宝玉梳头。这个姑娘对宝玉身上的配饰也一清二楚,不然她不会连宝玉头上换了一颗珍珠,都能看得出来。

②这个时候的史湘云和林黛玉住在一起,她们可是实实在在的血缘表姐妹。

可是在后文中,史湘云的叔叔要到任上去,贾母因为舍不得湘云,便把史湘云留了下来。而那个时候的史湘云,自己挑选了要同薛宝钗同住。

那么史湘云和林黛玉这对表姐妹之间,她们亲密无间的关系是什么时候发生改变的呢?

从这珍珠引发的对话,也可以一探究竟。

那个时候史湘云和林黛玉都是小孩子脾气,史湘云娇憨、自我;林黛玉敏感、直接。

她们两个人的身上,都不存在大姐姐那种包容的个性,直接导致了年少的她们,无法形成亲密无间的伙伴关系。

但史湘云把薛宝钗当成亲姐姐很多年以后,转了一圈的史湘云又回到了起点。

那时候的史湘云重新选择与黛玉同住,那个时候心中风光霁月的两个小姐妹,彼此心心相知,达成了真正的和解。

③千万别以为只有林黛玉才敏感多疑,异常注意别人穿什么、戴什么。

史湘云同样能发现,宝玉的头上少了一颗珍珠。

其实从《比通灵金莺微露意》那一回开始,金玉良缘的宣传工作就正式拉开了帷幕。

所以读者千万别以为薛家人做得有多高明,也千万别低估了荣国府内其他人的智商。

不是同一批次的珍珠,史湘云都能一眼看得出来。那么根本就不在同一时间出现的宝玉与金锁,更算不得什么相配的东西。

哪怕是史湘云、林黛玉这些小姑娘,都有着一眼看穿金玉良缘的本质。

那就更别提贾母那种老人精了!

所以金玉良缘,在荣国府内不过就是笑话罢了,只是大家看破不说破。

其实宝玉的头上丢了一颗珍珠,便在大观园内引发起了一场蝴蝶效应。

不到最后根,本不知道谁会受到这起事件的牵连……

二.谎言的力量

宝玉的头上丢了一颗珍珠,被林黛玉和史湘云看到了,事情就到此为止了吗?

当然不会。

这件事情,只是蝴蝶效应的开始……

当宝玉去了林黛玉房洗漱中后,袭人开始了她如下的表演:

袭人含笑道:“宝兄弟那里还有在家的工夫!”宝钗听说,心中明白。又听袭人叹道:“姊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宝钗听了,心中暗忖道:“倒别看错了这个丫头,听他说话,倒有些识见。”宝钗便在炕上坐了,慢慢的闲言中套问他年纪家乡等语,留神窥察,其言语志量深可敬爱。

①在金钏儿死后,袭人一番男女大防的卖力表演,让她正式上位成功,成为了王夫人心中的准姨娘。

但王夫人与袭人的地位是云泥之别,王夫人从何时开始,对袭人这个丫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夫人又是从何时开始,认为大家都夸袭人好,其实从此处就能看出来。

②如果宝玉做了错事,一个正常的大丫鬟应该怎么办?

当着外人薛宝钗的面,一定要为主人留脸面,为他去隐瞒。等到无人之处,再与宝玉去论对错。

事出反常必有妖。

袭人在薛宝钗面前抱怨,就是有意为之。

袭人这种有失于常理的行为,就是对薛薛宝钗明确地示好。

而只要有人抱怨黛玉之事,便是薛宝钗可以利用的对象。

②此处小说已经明说,宝钗在套问袭人。那么袭人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正式与薛宝钗搭上线,抛弃了她的旧主人贾母,开始奔向了王夫人及金玉良缘的怀抱。

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投靠,换主人就必须要先为主人做事,这一点袭人心知肚明。

从此处开始,袭人开始了抹黑林黛玉的历程。

其实在黛玉的房里,宝玉盖被子的对象是史湘云;给宝玉梳头的是史湘云;宝玉用剩水去洗脸,用的也是史湘云的。

也就是说以上的一切,都与林黛玉毫无关系。

但在袭人的影响下,甚至很多读者都被绕晕了,认为林黛玉做事不知分寸、礼节。

其实这些,都是袭人有意为之。

这就是一颗珍珠引起的蝴蝶效应,当然这还并不是全部……

三.谁才是丢了的那颗珍珠?

其实在整个宝玉丢珍珠的事情中,上蹿下跳的袭人,将文中的几个主角全部联系在一起。

是袭人,把史湘云、林黛玉、薛宝钗,全部拉成了一条线。

在这条线中,袭人投靠了薛宝钗,然后拉着史湘云,最后一起打击林黛玉。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让读者看到了一颗珍珠,变成了宝玉口中鱼眼睛的全部过程。

其实袭人在贾母房中时,名字就是珍珠。这颗珍珠也曾耀眼夺目,散发着魅力与光辉。

曾经的袭人,保持了工作认认真真、兢兢业业的光荣传统,这样一个有着劳模品性的人,才让贾母放心地把她放到了宝玉的房里。

可袭人到了宝玉房中之后,一切都变了。宝玉的人还有宝玉的地位,袭人都想抓住,然后去满足自己那颗争荣夸耀之心。

袭人爱的,更多地是宝玉的地位,而不是贾宝玉这个人。如果把袭人嫁给其他的公子哥,她一样会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地做一个小老婆。

一样会在房里宅斗,就像她对待四儿一样。

原来袭人见他无晓夜和姊妹们厮闹,若直劝他,料不能改,故用柔情以警之,料他不过半日片刻仍复好了。不想宝玉一日夜竟不回转,自己反不得主意,直一夜没好生睡得。

①这时的袭人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她以为可以像恋爱中的男女一样,用耍小性子的方式,让男友来重视自己。

可惜她错了。

就算宝玉是一个护花使者,他心中的花也得像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一样,是那种有身份的世家小姐。

在宝玉的眼里,袭人真的算不上是一朵花。

②因为袭人与宝玉闹矛盾,所以宝玉房内的宅斗开始。想上位的丫头绝不只袭人一个,四儿便在此时崭露头角,笼络住了宝玉。

来看这时袭人的态度:

横竖那边腻了过来,这边又有个什么‘四儿’‘五儿’伏侍。我们这起东西,可是白‘玷辱了好名好姓’的。

①这时的袭人早已经视四儿为眼中钉肉中刺,这颗刺带到某一天,袭人一定会拔出。

②等到很多年后,在抄检大观园后,四儿被撵了出去,理由是她说:与宝玉同生日就是夫妻。

那么这句话是谁传到王夫人耳中的?除了这个袭人之外,还会有谁。

宝玉的头上有四颗珍珠,在珍珠的事件中,刚好牵扯了四个女子。分别是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袭人。

那么丢了的那颗珍珠是谁?

自然就是袭人。她以光速般地把自己从一个光彩凝结的珍珠,变成了一颗鱼眼睛。

然后呢?

这颗珍珠会被宝玉从手上和心里,彻底丢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