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林如海有时间为林黛玉安排婚事,但为何没有行动呢?
谢谢邀请!
《红楼梦》里作者伏下了两条线,一条线是四大家庭从荣耀显赫到走向没落,另一条线是宝黛从初相识到相爱到天人相隔。青年男女的爱情在那个年代是忌讳的,是不被时代所允许的,也是一早就注定了不会有好结局的。如果林如海提前把这事安排好了,宝黛最后喜结良缘了,《红楼梦》还能称其为《红楼梦》吗?是不是要借用张爱玲小说的名,将《红楼梦》改写为《大团圆》了呢?
一、林如海去世是黛玉尚小。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时候大概是六至七岁,这个书中交待得很明白,黛玉在贾家呆了大约三四年后,林如海去世。这期间林如海跟黛玉一直都不在一起,也从来没有见过。或者,作者为了今后的文章作铺垫,故意没有安排他们父女相见。否则的话,以林如海的身份,他每年进京述职的时候,或者找个理由进京公差的时候,跟女儿见上一面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作者没有这样写,或者说作者刻意回避了这些,是因为那些旁枝末节在作者的眼里不重要,写了反而影响了整本书的效果,拉拉杂杂的,不能突出重点。
大概这也从侧面反应出林如海是一个特别敬业的人,为了他的事业一直干到生命的最后,而那时候黛玉尚小,没到谈婚论嫁的时候,林如海也不便给她安排。如海深知,纵然自己安排了,如果他去世后别人想要变卦,也是很有可能的事,后面宝琴的婚姻没了下文,就是最好的例子。果真那样,反倒于黛玉不利。以他对女儿的疼惜,自然不会做这样的傻事,除非林如海去世的时候黛玉已经到了婚嫁的年龄,早早帮她把事办妥了。不过那样的话,又不是《红楼梦》了。
二、古代婚姻的仪式也决定了此事不可女方主动。中国古代婚姻讲究六礼”。六礼即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通俗讲就是分别指求婚、合八字、定婚、送聘金聘礼、择定婚期、迎娶。首先这个求婚得要男方主动才行,哪有女方上赶着去的。
所以,当薛蝌带着宝琴急急忙忙往京城赶,其实他一定是听到了什么,意识到了梅翰林家有悔婚的征兆。可是,即便是如此,薛蝌带着妹妹到了京城,宝琴的婚事最后都没有了下文。
所以,林如海如果也采用这样的做法,即使是为黛玉定下来婚约,如果对方因为如海不在了,黛玉这样一个孤苦无依的孤女,对方想要悔婚,如海又能怎样?所以,提前订婚约不是为黛玉好,而是害了黛玉。
三、书中提前订婚约的,没有一对有好结果。我们看到书中有几对是提前订了婚约的,没有一对有好结果。一对是刚才说的宝琴和梅翰林家,另一对是自杀的张金哥,还有一对是尤二小姐和她小时候定下的张华,这一对对悲剧令人唏嘘。试想一下,黛玉如果提前订下婚约,又能怎样呢?
四、书中想要表达的是宝黛的爱情。作者想要表达的,或者说一直在着意刻画的,是宝玉和黛玉两人间的心意相通,是他们前世的仙缘到今生的俗缘,是他们之间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上的高度契合。
试想一下,如果这俩人是有人提前给他们安排好了婚约的,也就是说注定他们将来要走到一起的,他们还能如此率性吗?宝钗主动搬出大观园,不就是为将来当宝二奶奶作准备的吗?她不能住在园子里然后从这里嫁进来。
更何况,即使是这俩人相爱,也要表达他们是属于自我心中寻找的精神归依,而不是在外力推动下的的世俗人为。
总结:林如海是高傲的,他即便想到也不会如此做。他若要如此做,黛玉也不会应允。作者更不让他做,毕竟这是小说而已!《红楼梦》里林如海有时间为林黛玉安排婚事,但为何没有行动呢?
《红楼梦》里的时间线确实很难理清,但是有的时间点还是比较清晰的。从已知的时间点推算,题主所说的“林如海有时间为林黛玉安排婚事”,我觉得并不能成立。
黛玉在书中第一次提到,是在第二回。贾雨村被贬官后四处游历,到了维扬地面,找到机会当了林如海的西宾,也就是林黛玉的家庭教师。
书里对当时的林家做了简介:
……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也就是说,贾雨村当上黛玉的老师时,黛玉只有五岁。
一年以后,也就是黛玉六岁时,她的母亲贾敏病逝了:
……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黛玉因为过于哀痛,暂时不能上课,贾雨村就处于放假状态,于是到处走走,结果碰到了冷子兴,闲谈中又遇到旧同僚张如圭,知道了朝廷要起复旧员的消息。
得到指点的贾雨村回头就去找林如海帮忙,正巧,林如海打算把黛玉送到贾府去,于是委托贾雨村同路护送。这是书里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事。
所以,黛玉来到贾府的时候只有六岁。这么小的孩子,林如海自然不可能提前安排她的婚事,没有必要。
到了书里的第十二回,林如海病重,贾琏护送黛玉回扬州探望父亲。不料林如海一病不起,到第十三回就去世了。贾琏带着黛玉护送灵柩回苏州老家后,又把黛玉带回贾府。从此,黛玉才算是在贾府长住了下来。
这个时候的黛玉多大呢?书里没有说。但是可以根据其他线索推测。
薛宝钗是和林黛玉同一年进入贾府的。因为贾雨村护送黛玉到贾府后就立马得到贾政的帮助,补了应天府的缺,马不停蹄地上任后又立马接到薛蟠伤人案,然后得到门子提示,徇私枉法放过了薛蟠,而此时薛家一行人等已经来到贾府。按时间算起来,不会比黛玉进入贾府晚多久。
这时的薛宝钗多大呢?书里还是没有说。但是薛蟠带着母亲和妹妹上京,目的有三个,其中一个就是送宝钗待选才人赞善:
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帐,再计新支,……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显然,宝钗那时已经到了待选入宫的年龄,应该有十多岁了。实际上,薛蟠是在准备动身进京的时候遇见英莲、打死冯渊的,到贾雨村办这个案子的时候,冯渊已经死了一年。这些在书里都交代得很清楚。
换言之,宝钗在进入贾府的一年前,就已经有了待选的资格。而那时,黛玉不过五岁。那么,林如海去世的时候,黛玉在贾府住了多久呢?理论上应该不会很久,大概也就两三年吧,否则,那个时候宝钗的年龄已经算大了,此后还要在大观园呆上那么多年,有点说不过去。
这么推算起来,林如海去世时,黛玉应该还是一个十岁不到的幼女。这样的年纪,依然没到需要定婚事的时候。而且从书中的情节来看,黛玉自从第三回离开父亲进入贾府之后,到回扬州探望病重的父亲这段时间,一直没有和父亲碰面。只能说黛玉命薄,年纪尚幼就失去了父母,姻缘这样的终身大事,自然是来不及由亲生父母来定夺了。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红楼梦》里林如海有时间为林黛玉安排婚事,但为何没有行动呢?
林如海是没有什么时间为黛玉安排婚事的吧,再者黛玉体弱多病,林如海暂时也打算不到让黛玉结婚的事上。
林如海出外做官,顾不得黛玉,所以才将时年十一岁的黛玉送到贾府。
这段时间里,林黛玉年纪尚幼,而且身体不好,根本也不是该结婚的情况。
第十二回,贾瑞死的那年,书中说【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此时,间隔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还不到四年,黛玉约十四五岁,虽然的确可以谈婚论嫁,但是就冲林如海的健康状况,再加上黛玉的身体还是那么不好,又怎么能有余力来安排林黛玉的婚事?
最关键的是,就算林如海真的做了安排,黛玉肯不肯?
林如海自然也是想让黛玉嫁入豪门攀高枝的,黛玉身处贾府,若是得贾府收纳或是由贾府安排,情况可能比林如海自己来安排要好,这一点,林如海必定考虑过。
再者,黛玉除了体弱多病外还心高气傲,哪那么容易找到门当户对,不嫌弃她病体,又能投缘的男子娶她?
在各种情况都不好的现状下,仓促把黛玉嫁出去,这肯定不是林如海想要的结果。所以,黛玉的婚事也就只好搁下了。
《红楼梦》里林如海有时间为林黛玉安排婚事,但为何没有行动呢?
《红楼梦》主线为宝黛爱情故事,黛玉的婚事并不是最重要,林如海将黛玉交给贾母照顾,实质也就将黛玉的终身大事也托付了给贾母,而且林如海去世时黛玉年纪尚小,接黛玉回苏州期间,父女相处时间也不短,林如海焉有不了解女儿心事,只是相信贾母会妥善处理而已。
一、林家对贾府“衔玉而诞”的宝玉早有所闻
黛玉初到贾府,到“荣禧堂”拜见贾政不遇,王夫人谈话提到宝玉时,就想起“素闻母亲说过,有个内侄乃衔玉而生,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溺爱,无人敢管。”
可见贾敏是常和娘家有书信往来的,林如海对宝玉的奇闻、年龄和年幼淘气的情况亦有所闻。就象王夫人与薛姨妈姊妹常通书信,薛姨妈早就有“金玉良缘”的规划,备好“金锁”作准备一样。林如海夫妇亦有可能为黛玉的将来作过设想,只不过林家的教养方式比较含蓄而已。
二、黛玉到贾府就客观存在“木石前盟”可能
贾敏辞世,林如海悲痛不已,尽管现存的几门姬妾亦无所出,已无心再续弦,所以黛玉成为林如海唯一的后人。
无奈贾母怜爱自己的外孙女,要接到贾府亲自抚养,初时黛玉不愿意离开父亲,林如海担心女儿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扶持,以可“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为由说服黛玉前去。
林如海对于贾母的教养和眼光是十分信赖的,将黛玉交给贾母照顾,实质也就将黛玉的终身大事也托付了给贾母。
而且黛玉到贾府就客观存在“木石前盟”可能,宝黛年纪匹配林如海也知道,林如海与贾政的关系也比较好,林如海修书一封托贾政帮助贾雨村,贾政不日便办妥了,说明对林如海十分尊重。这点让林如海也放心,如果宝黛结合,贾政应该会善待黛玉。
林如海对于黛玉在贾府的生活教养和未来的终身大事是有信心的,一切听从贾母的安排。
三、宝黛感情进展正在林如海夫妇的设想中
黛玉离开林如海进入贾府后,实质已成为了贾府的一员,正如王熙凤所讲,竟象老祖宗的嫡亲孙女。第12回,林如海因为身染重疾,特接黛玉回去。年底冬至次年九月初三日林如海去世,黛玉留在林如海身边有大半年时间。
父女相处期间,林如海从黛玉的口中肯定了解到宝玉的状况,而且黛玉对宝玉的印象和看法肯定很好,尽管宝黛两人那时年纪尚小,林如海焉不知“青梅竹马”的道理?
重病当中的林如海很珍惜父女相处的日子,林家书香门第的那些“文房四宝”,估计都交给黛玉了,所以黛玉在潇湘馆的绣房,刘老老才会说“象哥儿的书房”,其实陈设的宝物都是林家的“镇宅之宝”,尽管没细述也可以想象,举例说一个砚台,甚至可以价值连城。贾母对于黛玉的绣房陈设,当然赞赏的。
林家没有其他后人,贾敏的嫁妆、林如海为黛玉准备的嫁妆,估计林如海都委托给贾琏交给贾母代管,知书达礼的林如海对于这些基本礼仪应该会做足的。
只是贾琏对于贾母为人十分了解,黛玉年幼对于钱财根本不在乎,极有可能贾琏从中私呑了。
林如海一定以为有贾母的呵护,黛玉的终身大事会随着年纪长大、水到渠成,所以享受了父女相聚最后的天伦之乐后,放心地离开了世界,哪里知道宝黛留于人世间的只有爱情故事,实在可叹。
《红楼梦》里林如海有时间为林黛玉安排婚事,但为何没有行动呢?
是否可以这么理解,其实林如海和贾母早就已经内心确定让宝黛结合,但是因为二者年纪太小而一直没有明言呢?
根据《红楼梦》的文本来看,是很有这个可能的。
贾母对木石姻缘的支持,从一开始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就能看出来。
因为其实一开始的黛玉进贾府也是贾母的主张,本来黛玉不想去,但贾母和林如海商议后,林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遂不得不往。
林如海的这番话,颇有托孤之意。毕竟现在黛玉还太小,如果早早替她定下婚事,将来若发生变故,未必对她有利。薛宝琴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贾母,在众儿女中最疼的就是贾敏,所以不会放任贾敏的孤女不管,事实也是如此。
贾母对于黛玉的爱是实打实的,不掺杂什么虚假成分。比如,她一见到貌若女儿的黛玉就心肝肉地大哭起来。下人问该怎样给黛玉安排住处的时候,她说:“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可见,一开始的贾母对黛玉之好,连宝玉也不遑多让。宝玉道:“好祖宗,我就在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何必又出来闹的老祖宗不得安静。”然后贾母竟然同意了。此刻,二人只有纱橱之隔。当然,也就很容易亲近了。
第五回中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可见,贾母是木石姻缘的奠基和支持者。
当黛玉和宝玉闹了矛盾的时候,贾母也是十分忧心,说:“不是冤家不聚头。”让二人听了感觉“於我心有戚戚焉”。
第二十五回中,王熙凤借着给黛玉茶叶的机会,说出了贾母一直以来的心事:
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对于善于揣测人心的凤姐来说,她这样说当然不是没有理由的。
第六十六回,凤姐的小厮也曾经就宝玉的婚配问题对尤二姐说过:
“……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种种迹象都标明,贾母早就将黛玉内定为宝玉的妻子了。只是因为某些原因,不便明言。
首先,林黛玉多病,保不定能不能活到结婚的时候。
这点林黛玉在宝玉和她诉肺腑之后也曾经忧虑过:“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 症。”我虽为你的知己,但恐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
其次,二人年纪都太小,过早婚配恐怕对宝玉不利。
《红楼梦》第七十二回里,赵姨娘想让王夫人屋里出去的彩霞做贾环的妾,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就去求贾政了,但被贾政拒绝了,他拒绝的理由是他已经有了中意的丫头。贾政因说道:“且忙什么,等他们再念一二年书再放人不迟。我已经看中了两个丫头,一个与宝玉,一个给环儿。只是年纪还小,又怕他们误了书,所以再等一二年”。
当王夫人回贾母撵走晴雯之事时,王夫人笑道:“......袭人的模样虽比晴雯次一等,然放在房里也算是一二等的......且没有明说,一则宝玉年纪尚小,老爷知道了,又恐就耽误了书;二则宝玉自以为自己跟前的人,不敢劝他说他,反倒纵性起来。所以直到今日,才回明老太太。”贾母听了,笑道:“原来这样,如此更好了。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 语,我只说是‘没嘴的葫芦’。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
由此可见,贾母、贾政和王夫人之所以不给宝玉过早定亲,即因为怕影响宝玉的学习。
此外,林如海也并不反对木石姻缘,毕竟他跟林如海交情不浅,贾雨村就是因为林如海的举荐才得以受到贾政等人的帮助而起复。而贾政对林黛玉拟定的大观园各处地名一字不改,也说明了贾政对于宝黛婚姻并不反对。
最后,王夫人并没有在宝玉的婚配问题上完全放弃,任由贾母做主。
“金玉良缘”的酝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仅如此,王夫人还通过贾元春给贾母施加压力,故意把宝玉和宝钗的赏赐弄成一样,让贾母和宝黛难堪。
正因为这些原因,宝黛的婚事才迟迟没有定下来,可惜时间不等人,黛玉最终也没有等到“再过两三年”“再过一二年”后贾母和贾政的出面而过早夭亡。这也是她的命。
她自己早有预感的。“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些都说明她因为病势沉重而心情抑郁,感觉自己不久于人世。若非“病已渐成”,她又如何会香消玉殒?
大家不要被高鹗的续书所惑,“调包计”实在太过拙劣,贾母不会置自己最爱的外甥女的性命而不顾,林黛玉在贾府也没那么可怜。续书已经脱离曹公的原意了。
其实,如果黛玉不早夭,“金玉良缘”不会成真。
欲知更多《红楼梦》详情,欢迎关注头条号:半瓣花上阅乾坤。
《红楼梦》里林如海有时间为林黛玉安排婚事,但为何没有行动呢?
首先,要明白的是在两百多年前封建婚姻“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是可以指腹为婚的,因而林如海为女儿安排婚姻完全不受年龄限制。一旦林如海贾敏夫妻拿定主意,林家的独生女儿林大姑娘的终身大事就能定下来了。当然整篇《红楼梦》的故事基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林妹妹对自己婚事的抱怨就不再会是父母早逝“无人为我主张”了。
但是,从贾敏生前对贾宝玉的评价看,林如海贾敏夫妻是绝对不会考虑与贾府“亲上加亲”的,贾府中唯一适合女儿林大姐的对象贾宝玉名声在外“顽劣异常、极恶读书,专爱在内帏厮混。外祖母极溺爱,无人敢管。”
探花出生的林如海为自己唯一的女儿林大姑娘请来举人出身的贾雨村为师,五、六岁的黛玉只上了一年学就读完了“四书”,直到黛玉进了贾府之后两三年,贾宝玉在停在第三本《诗经》的水平上“呦呦鹿鸣”。那么,黛玉初进贾府之时,林如海当然不可能考虑“宝黛姻缘”这回事儿。贾母出乎童年时期林黛玉的想象的不合理安排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小小黛玉对自己贾府生活的想象是“与姐妹们一起”居住、弟兄自然“别院另室,岂有粘惹之理”。
然而,贾母却如王夫人预计的那样安排了黛玉和三春一样的在自己身边居住,而贾宝玉也一如既往的“与姐妹一起娇养惯了”同在贾母身边。更有甚者,林黛玉是与贾宝玉一起在贾母屋内的碧纱厨内外渡过来到贾府之后的残冬的。
如果,贾府在黛玉初进贾府之前就有考虑过“宝黛姻缘”的事儿,应该是不会有这样子的安排的。至少贾母要在此时将已经七、八岁的贾宝玉留在身边的话,也应该像薛宝钗一家住进梨香院之后那样,将三春姐妹挪出去与黛玉一起安排住到王夫人院内交由李纨照看,才是正理!
之后,贾母安排宝黛两个留在自己身边解闷,将三春姐妹挪出去住到王夫人的院子里交由李纨照看,很显然贾林两家在此时都是没有“宝黛姻缘”意向的。
到了林如海病重,贾宝玉此时正是与秦钟搞基友、闹学折腾得正欢,探花林如海怎么可能将独生女儿从小被假充男儿教养的“学霸”林姑娘的终身托付给这样的一个贾宝玉呢?
然而,林如海没有在身前为唯一的女儿黛玉安排好婚姻大事,的确是造成黛玉悲剧命运的一大根源。林如海的去世和林黛玉的二进贾府,同时也标志着林家大小姐姻缘大事的主权同时也就正式移交给了收养她的舅舅舅母贾政王夫人了。“元妃省亲”之后下旨众姐妹和宝玉一起搬入大观园居住,全部交由寡嫂李纨照看。此时已经开始集体进入谈婚论嫁年龄的大观园中少男少女们都有着各独立的居所了,宝黛二人从贾母身边挪出入住大观园也总算是“别院另室”居住了。
宝黛入住大观园还不满一个月时间,宝玉就带着黛玉避开众人的视线,在大观园桃花盛开的树下,坐在山石之上“共读西厢”了。此时“老司机”宝玉第一次供着《西厢记》的戏词向黛玉曲意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黛玉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宝哥哥拿这些“淫词艳曲”来欺负她了,要告诉自己的监护人舅舅舅母贾政王夫人去……
宝黛“共读西厢”之后才几天,快人快语的管家媳妇琏二嫂子王熙凤立马就开起了黛玉“吃茶”的玩笑来。并且当时在怡红院内的除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就是李纨、凤姐、宝钗三人,其中李纨是珠大嫂子、凤姐是琏二嫂子、宝钗是之后的弟媳妇“宝二奶奶”。
然而,贾府中首位提到“宝黛姻缘”的凤姐,她对黛玉“吃茶”的调侃是“你作梦!”,真是一语成谶呀!林如海将自己的独生女儿林黛玉的婚姻大事全然托付给了自己所欣赏的大舅子贾政老爷,的确正是林黛玉悲剧结局的根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