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到底是谁第一个知道了宝玉和袭人“偷试”,宝玉和袭人之后还有再试吗?

有一个文友回答的好,《红楼梦》中那么多经典的片段,为什么非要提贾宝玉和袭人”偷试”云雨之情的细节呢。他们之间的这个行为,说到底就是该儿之间的扮家家吧。

不同的是,作者之所以写贾宝玉和袭人透试男女之情,并不是嘲笑,暗示袭人的越轨和不检点。而是把袭人这个丫鬟就是属于贾宝玉的,就像一个物件。在众人眼里,袭人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前途,袭人最好的出路就是服侍好男主人,然后做他的妾。

当然,在众人眼里,贾宝玉和袭人的行为也属于越轨,不遵守当时的道德理念的。所以在贾宝玉调笑金钏时,打了金钏一耳光。金跳井自杀,王夫人觉得丢人,不想让外人知道内幕。

也正是这些细节描写,对比袭人,麝月他们与晴雯相比,人品高低自见分晓。晴雯虽然做事高调,不收敛,仗势自己容貌有点仗势欺人。但她不喜欢背地里做事,不阴。不像袭人,表面看起来忠厚老实,其实喜欢背后嚼舌头。

按晴雯眼里容不得沙子的性格,第一个知道袭人和贾宝玉”偷试”应该是晴雯。作者之所以不明写出来,而是让小说中的人,以实际行动和表现,体现她们的性格,看法,做人处事,每个人不一样。

《红楼梦》中到底是谁第一个知道了宝玉和袭人“偷试”,宝玉和袭人之后还有再试吗?

袭人与宝玉初试云雨之后,曾经庆幸不曾被人撞到,却不知,尽管他们做的很机密,他们的事情仍然不胫而走。

古人的智慧是不可小觑的,特别是那些伏侍在主子身边的老嬷嬷们,为了能发现主子身边的蛛丝马迹以防患于未然,她们的眼睛如同探照灯,能从一个女子的行走姿势,眉毛的散贴甚至胸乳的形状来判断其是否处女。宝玉身边有经验的老嬷嬷不少,她们的眼睛可不是瞎的。所以,虽弄不准是谁第一个知道了宝玉与袭人偷试的,但一定是宝玉身边的嬷嬷们。

特别是宝玉的奶嬷嬷李嬷嬷,既有经验,又生活在宝玉身边,同时又关心宝玉生活,很有可能是第一个,但也有可能是其他嬷嬷,不过绝对不是那些丫头们,因为与嬷嬷们比,她们还是太稚嫩了。至于宝钗黛玉赵姨娘等人,则是最后才能知道个一星半点。

宝玉与袭人虽然庆幸第一次无人撞到,但人之欲望便是有一望二,宝玉初尝禁果,自然有二有三,那时,宝玉身边丫头才渐渐知道,但这消息早已是昨日黄花了。

《红楼梦》中到底是谁第一个知道了宝玉和袭人“偷试”,宝玉和袭人之后还有再试吗?

说到宝玉和袭人偷试云雨,不得不先提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自序中的几句话:“……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最易坏人子弟……”

可以说,这几句话已经透露出作者写情用文的基本原则。纵览洋洋洒洒一部《红楼梦》,虽是写情写风月,但真正涉及“云雨”的正面描写也只有宝玉和袭人这一回。且并不信笔有缰,而是文辞委婉,点到即止。

《红楼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凡事皆含而不露,玄机重重,寓理于文,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空间。所谓一千人读红楼就有一千种感悟,一万人读红楼就有一万种解读……

自然,第一个知道宝玉和袭人“偷试”的人是谁,如同整部红楼一样。作者也设了伏笔,没有正面交代,只能凭借后文的只言片语来猜度:或晴雯或黛玉或李麼麽……各说各有理。其实,不必为此争个面红耳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读《红楼梦》就似“水中望月,雾里看花”,如果简简单单就能把它解读的一清二楚,那还是巅峰经典之作吗?

至于后来宝玉与袭人有没有再“偷试”,

读者可以想有,也可以想没有。因为曹雪芹虽未重提“云雨”之事,确又设下一个伏笔: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大观园。单从回目就看出玄机,这次写刘姥姥一进,后文还写了刘姥姥二进。那么宝玉和袭人有初试会没有二试?

以作者写情的原则来看,即使有也不会再去描摹。因为曹雪芹是在用独特的艺术技巧在写独特的《红楼梦》,而绝非笑笑生用尽笔墨,频繁描述调情做爱……

《红楼梦》中到底是谁第一个知道了宝玉和袭人“偷试”,宝玉和袭人之后还有再试吗?

谢谢邀请。我觉得贾宝玉和袭人偷试云雨情之事,应该是晴雯、李嬷嬷、林黛玉三个人先知道。而最早知道的一定是晴雯。书里没有具体交代,我们也是根据这三个人事后的说话进行推测。



要说最敏感的当为晴雯。所以李嬷嬷一定不是最先知道的那一个。李嬷嬷过去是奶妈,现在贾宝玉长大了,肯定是跟同龄人关系更密切,对奶妈只是一种尊重了。再说李嬷嬷年纪大了,耳目手脚也不比年轻时那么灵便,有些事也乐得少管闲事,图个清闲。至于说李嬷嬷骂袭人“狐媚宝玉”,那可是很久后的事了,那时基本上大家都知道了。

另外说林黛玉,因为毕竟不是一个院子的,相隔那么远,知道也不是第一手新闻,最低也是第二手资料,也是属于传闻了。此时她和贾宝玉的感情正打的十分火热,她才是贾宝玉追求的,是贾宝玉的理想,是贾宝玉的精神偶像,因此贾宝玉必定不会让她发现,不会让她知道。但是林黛玉因后来怡红院的丫头不开门而跟她们顶嘴,意思你们还配这“姑娘”二字,从这里看林黛玉还是知道的。

再说晴雯,此时晴雯和贾宝玉的关系密切程度,不亚于林黛玉。但是她和袭人不同,袭人和贾宝玉的好,是肌肤相亲,是生理的需要。而晴雯和贾宝玉主要是精神上的,这点和林黛玉相似。晴雯有次还和贾宝玉同一个被窝里暖和,但并没有其他的接触。所以晴雯后来被王夫人骂,被逐出贾府,临终前还是喊冤枉。

和林黛玉不同的是,晴雯整天和袭人、贾宝玉待在一起。如果贾宝玉和袭人有云雨之事,依了晴雯那个聪明伶俐,没有是晴雯不知道的。不过是装着没看见,装着不知道而已。所以这最早的发现应该是晴雯。至于贾宝玉和袭人后来有没有再次进行云雨这样的事,书中没有写,因为第一次有写的必要,算是对神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吩咐的一个交代。后面即使有发生,也是很平常了,没有再来写的必要。但是按理讲,这样的事只要没人制止,有一就有二。

《红楼梦》中到底是谁第一个知道了宝玉和袭人“偷试”,宝玉和袭人之后还有再试吗?

第一个骂袭人“狐媚宝玉”的人是“过来人”李嬷嬷,骂得宝黛钗都听见了过来劝架。钗黛正劝不住时,凤姐“一阵风”似的来将李嬷嬷拉去吃酒了。

宝玉的奶妈李嬷嬷骂袭人“狐媚宝玉”的这个时候,距宝玉袭人第一次“偷试”已经三年多了。宝玉的“初恋基友”秦钟死了一年了,感情“空窗期”的宝玉正与袭人好得“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并且此时,“元妃省亲”才刚刚过去了几天,宝黛二人还同住在贾母处。之前宝玉在屋里摔了茶杯贾母都马上听见了,为此茜雪还被撵走了。李嬷嬷在宝玉屋里两次三番的闹着骂袭人“狐媚宝玉”,宝黛钗听到了、连凤姐也听到了、贾母屋里肯定也听得到的。

请问贾府里还会有人不知道李嬷嬷骂袭人“狐媚宝玉”的事情吗?

李嬷嬷不一定是第一个知道宝玉和袭人“偷试”的人,但李嬷嬷即是“过来人”又是宝玉的奶妈,宝玉和袭人哪些事儿自然是瞒不过李嬷嬷的,李嬷嬷自持奶过宝玉也不把袭人这小蹄子放在眼里,由李嬷嬷第一个把袭人“狐媚宝玉”吵吵嚷嚷闹出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宝玉挨打之后,王夫人私下给了袭人“姨娘待遇。如果说荣国府里就只有王夫人不知道宝玉和袭人的暧昧关系,那么王夫人就未免太过愚蠢了吧?

有读者说“当然,在众人眼里,贾宝玉和袭人的行为也属于越轨,不遵守当时的道德理念的。所以在贾宝玉调笑金钏时,(王夫人)打了金钏一耳光。金跳井自杀,王夫人觉得丢人,不想让外人知道内幕。”

袭人晴雯小红等怡红院里的大小丫头们,就是黛玉对宝玉说起有怡红院丫头不给她开门时的“你的那些姑娘们”,而被宝玉非礼过的鸳鸯姐姐是“祖婢”、彩霞姐姐和金钏姐姐是“母婢”。如果读者还没有弄清楚怡红院中黛玉所说“你的那些姑娘们”与宝玉暧昧,和宝玉与被王夫人扇了耳光的“母婢”金钏儿姐姐调笑的本质差别,是丫头们所属关系上的不同,那么这样的“读红楼”就是还没有达到“入门级”。王夫人抄检大观园清理怡红院,撵走的晴雯芳官四儿等怡红院丫头都是“清白”的,而与宝玉传过绯闻的袭人麝月秋纹碧痕却全部“漏网”了?

第七十七回原文:“原来王夫人惟怕丫头们教坏了宝玉,乃从袭人起以至于极小作粗活的小丫头们,个个亲自看了一遍。”王善保家的带头婆子们向王夫人集体投诉晴雯等人,麝月秋纹碧痕这样在平日里对小丫头和婆子们毫不客气的怡红院大丫头难道都没有婆子们投诉吗?唯一的答案就是婆子们都知道这几个都已经是和宝二爷关系不一样的丫头了,当然王夫人也是知道的。然而袭人麝月秋纹碧痕这几个平时都对王夫人恭恭敬敬的,也没有像晴雯芳官那样做过挑唆宝玉“装病”逃避贾政老爷问书、和要小厨房柳嫂的女儿五儿进怡红院这样犯规矩的事情。

怡红院中宝玉屋里的贴身丫鬟们满足青春期宝二爷随时发动的生理需求,这本身就是贴身丫鬟们服侍未成亲贾府少爷的规矩。那么,宝玉和袭人“再试”的情况如何呢?

第七十七回原文:“原来这一二年间袭人因王夫人看重了他了,越发自要尊重。凡背人之处,或夜晚之间总不与宝玉狎昵,较先幼时反倒疏远了。”

也就是说,直到宝玉挨打后王夫人提拔了袭人,由此袭人已经成为了怡红院丫头麝月口中的“花大奶奶”,之后宝玉和袭人的“再试”才基本上停止了。

《红楼梦》中到底是谁第一个知道了宝玉和袭人“偷试”,宝玉和袭人之后还有再试吗?

宝玉和袭人的苟且之事怡红院里的丫头肯定有知道的。这两人有了第一次,怎么么会没有第二次第三次,袭人是宝玉的贴身丫鬟,每天服伺他穿衣脱衣,初尝了云雨之情的少男少女,天天肌肤相亲,机会多多怎能收手。袭人一心想做宝玉的妾,当然不会拒绝宝玉,只是奇怪为什么没怀孕。

晴雯秋纹这几个大丫头都是在宝玉的周围,定然知晓了那二人的事,只是好像大观园里的丫头都想嫁给宝玉做小,袭人己是王夫人默认了的,谁也不想得罪她,只敢偷偷传言,而袭人已失了少女身,如李嬷嬷们有经验的人就知道了。

在过去的有钱有势的大家族里,这种睡了丫头下人的事根本不值一提,温饱思淫欲,那些老爷少爷们花天酒地,偷腥偷嘴的事也少不了,所以宝玉和袭人的事大家见怪不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