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黛玉所说的“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到底是什么意思?
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在小说第二十六回,林妹妹在潇湘馆细细长叹了一声“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被前来探望黛玉的宝玉无意间隔着纱窗听到。这正印证了曹公为此章所拟定的标题,“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出自《西厢记》,是崔莺莺思念张生时发出的缠绵悱恻之语,意思是每天为情思所困,被思念所折磨,而深感百无聊赖。在本该午睡的时刻,黛玉却发出这样的感慨,其实就是少女怀春的表现。黛玉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情动于衷,随口说出。宝玉打发完贾芸走之后,懒洋洋地躺在床上,也是袭人劝他出去走走。宝玉没有去其他地方,一路来到潇湘馆,看似临时起意,其实也是心里记挂着自己的林妹妹。
黛玉并不知道宝玉会在这个午睡的时候过来。所以当宝玉在窗外一边笑着问她,“为什么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而又一边走进来的时候,“林黛玉自觉忘情,不觉红了脸”。一个“忘情”,足以说明黛玉心中的缠绵幽情是自然而生,绝非刻意为之。被宝玉窥探到心事,黛玉自然不好意思,“拿袖子遮了脸,翻身向里装睡着了”。虽不是刻意为之,但这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却是出现得恰逢其时,一语双关,也流露出黛玉内心对宝玉按捺不住的相思之情。
“良辰美景奈何天”,则是在小说第四十回,黛玉在行酒令的时候,脱口而出。这句诗,出自汤显祖的《牡丹亭》。这是杜丽娘游园惊梦时的重要唱词,展现了她从探春、惊春而惜春、伤春的情感变化过程,标志着其青春的觉醒和春心的萌动。“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杜丽娘哀叹的是春光的美好易逝,惋惜的是自己深居闺阁之中对春光的无情辜负,寄予的是自己无法排遣的春愁幽怨。春色恼人,只是因为自己心底有情思幽梦在萦绕。
这种青春觉醒、春心萌动的过程,多情的黛玉早就遇到。不是那个春困不眠的午后才萌发,也不是史太君酒宴时的行酒令才触动。早在小说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文,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时,黛玉就已经因为这几句戏文而心痛神痴,情思缭绕。那一日,黛玉先是葬花后与宝玉并肩品读《会真记》,后又听到《西厢记》的戏文,免不了“情思萦逗,缠绵固结”。这些既是黛玉少女怀春的表现,也是其“情情”的象征,这一世还泪而来,就是为了那一段未了的缠绵不尽之意。
“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也好,“良辰美景奈何天”也罢,都是黛玉青春觉醒和春心萌动的象征。同时,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黛玉的咏絮之才和情痴之态。这等风流绰约是天性使然,自带诗人气质与神韵。过目成诵,过目不忘,非常人能及。除此之外,能与宝玉突破当时禁忌,熟读《会真记》、《西厢记》等此类禁书,体现了他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也是二人能够情意相通的重要佐证。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纵使最终阴阳相隔,也是人鬼情未了。
《红楼梦》中,黛玉所说的“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到底是什么意思?
黛玉所说的“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良辰美景奈何天”唱词,表达了少女怀春的闺情痴想。渴盼着“纱窗外定有红娘报”,传递信息,牵线搭桥这样的人。
“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唱词出自王实甫《西厢记》。而“良辰美景奈何天”唱词出自汤显祖的《牡丹亭》。黛玉说这些唱词到底是啥意思?我们从她说这些唱词时的背景去看看。
林黛玉
黛玉说这些唱词时年龄不大,也就是15岁吧,正是少年时,情窦初开。在古代,女孩子成熟得很早,并不稀奇。那时有13岁生孩子的,现在谁信?不可思议。
黛玉6岁失去母亲,7岁父亲病故,被姥姥贾母接到贾府,从此,寄居在姥姥家。可以说黛玉6岁时,开始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
黛玉多亏姥姥的呵护。贾母不但安排黛玉食宿很好,而且,还找来孙子宝玉陪着她玩耍。黛玉先天性身体虚弱,贾母又给她配制人参养荣丸吃,并请大夫为她看病。
黛玉在贾府,唯一的亲人就是姥姥。她的两个舅舅从来不过问、关心她。她的表哥贾琏比较关心黛玉,可是,在那个社会男女授受不亲,虽然贾琏已经是有妻室的人了,两人年龄差距又很大,但是,黛玉也不能表现的太亲近,只能与表嫂王熙凤走的很近。
黛玉在这种人际关系中,倍感孤寂。她偷偷地不知流了多少泪,对生活与未来缺少信心。可是,经过与表哥宝玉在一起玩耍,黛玉似乎找到了新的感觉,有种快乐在心中涌动,给她的生活增添了希望。随着年龄的增长,黛玉更加渴盼着与宝玉在一起了。
黛玉受父母鼎食之家、书香之族影响,从小知书达礼。她5岁跟着贾雨村读书,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年龄不大,却能识字解文。
黛玉在贾府讨人喜欢。她长得漂亮,却少言寡语。只要开口,出口成章,才气横生,不愧是才貌双全的俏女子。
黛玉的一举一动吸引着宝玉。宝玉经常表现出痴痴地看着黛玉的表情,黛玉早已察觉。两人相互间的爱早已萌生。
两人随着年龄增大,由童年步入少年,在一起接触有了与童年不一样的感觉,有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受。
黛玉和宝玉
黛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偶然发现宝玉在偷看《西厢记》。小说《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宝玉在大观园假山后看书。黛玉处于好奇,因为她从没见过表哥读书的画面。她悄悄地来到表哥背后,想看看表哥读的是什么书?她打眼一看是《西厢记》,顿时愣住了,在慌乱中,脱口而出“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被宝玉听见了。
黛玉在那些言情杂书中,曾翻看阅读过《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的言情书。黛玉记忆力很强,对书中的情节和唱词,背得滚瓜烂熟。
宝玉被黛玉的念声惊慌了,猛回身见是黛玉,双手拿书放在腰背后,生怕被黛玉抢了书去似的。宝玉愣怔地看着黛玉,不知所措。黛玉见状,脸儿羞得粉红,扔下几句羞怒的话,离开了宝玉。
从这以后,黛玉常在睡梦中念叨着这段唱词。几次午睡时,黛玉都会被“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唱词闹醒。
这句唱词中的“家”字,并不是“家”字本义,而是代词,是叹息的意思。
这句唱词说出了黛玉的内心感受,为自己天天“情思睡昏昏”而感叹。她难以自拔。被思念所折磨,百无聊赖,浑浑噩噩。这说明,黛玉真是爱上了表哥宝玉。
黛玉在这个困境中,又联想到了《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唱词。黛玉又哀叹自己与表哥宝玉没有天长地久的“良辰美景”。对此,黛玉无力回天,自己只能无可奈何地面对。
黛玉没心情在自己家园赏心乐事。埋在她心底的只有渴盼。这使她不禁又想起了《西厢记》中的一段唱词:“候门不许老僧敲,纱窗外定有红娘报”。当这两句唱词回响在林黛玉的耳畔时,使她充满了幻觉与希望。渴盼着红娘到来,给她和表哥宝玉牵线搭桥,喜结连理。
黛玉用这句唱词不仅在慌乱中被宝玉听过,还有一次无意中被贾母等人听过。小说《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宴请刘姥姥,在酒席上,黛玉怕被罚酒,在众人面前说了“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自己并没意识到这一失误,在场的贾母、薛姨妈、刘姥姥、李纨、凤姐、宝玉等,还有众姐妹,都没反应过来,唯独宝钗知道这句唱词是什么意思。可见黛玉对这些唱词是多么地熟悉了。潜意识里已经在心里扎根了。
综上所述,黛玉所说的“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良辰美景奈何天”等这些唱词,主要是用以联系自己,把自己比作崔莺莺,把表哥宝玉比作张生,崔莺莺和张生是生死恋,情投意合。黛玉渴望着能与宝玉喜结良缘,有“良辰美景”,有红娘牵线的那一天。
这些唱词表达了黛玉的“情”与“爱”。阐述了黛玉对宝玉的“情”和“爱”,已融入在黛玉的血液中,藏在了黛玉的心底下,心灵深处!这是黛玉所说的“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唱词的最终意思。
《红楼梦》中,黛玉所说的“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到底是什么意思?
自从“老司机”贾宝玉带着林妹妹一起“共读西厢”之后,宝黛之间从小一起长大“两小无猜”的兄妹情状态正式结束,宝黛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恋情正式开启了。
黛玉自己午睡的时间口中念念有词“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行酒令时当众说的“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还有“天辰美景奈何天”,这几句《西厢记》《牡丹亭》说的是闺中小姐思春之意。“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和“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讲的是《西厢记》中的官宦世家小姐崔莺鸢盼望与相爱的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幽会交欢。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出自《牡丹亭》“惊梦”一折,官宦世家小姐杜丽娘在春游后花园之后午睡,睡梦中与一位手持㧕枝的书生在后花园中相遇,两人在花园中牡丹亭畔、湖山石边、大梅树下相爱交欢。黛玉心中自然是十分羡慕杜丽娘与柳梦梅在一起“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的男女甜蜜爱情时刻,才会在行酒令时当众脱口而出这样的“淫词艳曲”。
杜丽娘午睡春梦中所梦见的男女欢爱,正像是现实中贾琏与凤姐那样的夫妻午戏一样,“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拣名门,一列列神仙眷。”这样爱侣之间亲密关系令恋爱中的少女黛玉对男女之间甜蜜的爱情心驰神往。
总有部分读者一定要将“宝黛爱情”定义为纯粹的“精神恋”与“性”无关,并且认为只有宝钗袭人这样的“俗人”才会令贾宝玉想到十分庸俗的“性”欲望,而宝玉对黛玉晴雯的感情是无“性”的纯净之爱。
然而,宝玉对黛玉的诉肺腑“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已经明明白白的说明了林妹妹对宝哥哥的“性”吸引力,以及林妹妹心心念念对宝哥哥的痴情是“情发两地,两地同心。”的,是与所有相爱的男女都一样的爱情。
《红楼梦》中,黛玉所说的“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到底是什么意思?
😁阿丹专家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是针对林黛玉!回答别人的问题(只要关于林黛玉)也是针对林黛玉!问题和林黛玉没关系的,都能扯到林黛玉!你读《红楼梦》“几十年”就是为了针对林黛玉一个人,看你所有的文章(2017年到至今)就已经知道了!你不喜欢林黛玉可以,但不要这样下狠手把林黛玉说的那么不堪!
😱阿丹专家总是说,认真读原著,才能接近曹翁原意!曹翁既然把林黛玉和薛宝钗做为金陵十二钗并列第一位,说明很钟爱这个人物,你难道不了解曹翁的原意吗?可是你呢,过度解读,臆想太多,妥妥的宫斗(就是整个贾府都在针对林黛玉),偏离和曲解了曹翁原意!
😊阿丹专家,每天要做的就是贾府有没有支持宝黛爱情或者支持金玉良缘?当然在阿丹专家眼里肯定是金玉良缘!因为阿丹专家懂历史啊,宝黛爱情在古代就是“私情”,不被封建社会所支持;金玉良缘在古代可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被封建社会所支持!阿丹专家把书中原文拿出来说贾府不支持宝黛爱情支持金玉良缘,理由很牵强,加入了自己很多的臆想,还不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曹翁梦里和你说:阿丹,还是你懂我的意思,你说的就是我说的,你就是我肚子里的“蛔虫”!
😓阿丹专家研究的和别人不一样!别人都是研究红楼梦里的文化,阿丹专家专门研究红楼梦里的性文化!
😄你和钗粉一样都是图一时之快乐,读了几十年的《红楼梦》只把它当成了爱情和婚姻的书来看,请问有何意义?
《红楼梦》中,黛玉所说的“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说的是林黛玉少女思春的表现。
“每日家情思睡昏昏”意思是说:整日为情思所困,睡都睡不好。“良辰美景奈何天”写的是林黛玉的内心,意思是:纵然身边阳光灿烂、景色迷人,但本人没有半点欣赏的心情。
林黛玉进贾府时到底几岁,《红楼梦》里并没有明确交代,但可以肯定的是林黛玉在贾府与宝玉发生火花最频繁的时候,已基本达到适婚年龄,也就是大概十五六岁时。
一个从小不与生人打交道的大家闺秀,进到贾府之后,遇到年龄、外貌、身份与之匹配的少男,加上女孩情窦初开得时节,贾宝玉自然而然的成了她思春的对象。明显的相思病,又羞于传统不能主动,而宝玉虽然也喜欢黛玉,但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为。,久而久之,各种哀怨就随之而来了。以致于宝玉受宠甚至与袭人发生关系了,林黛玉开始只是吃吃醋又放不下,无可奈何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到了最后宝玉成婚,得知新娘不是她才彻底爆发,最后悲惨的含恨而去。
《红楼梦》中,黛玉所说的“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到底是什么意思?
谢邀!"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良辰美景奈何天。"及"纱窗也没红娘报。"等词句,出自〈西厢记〉、〈牡丹亭〉等杂剧话夲。这是宝玉与姐妹们搬进大观园后,茗烟看小主人闲着无事难受,捉摸宝玉的心思后,专门在外面杂书铺挑捡、买回孝敬宝玉消遣的。一次宝玉在园中假山后偷看〈西厢记〉,被黛玉碰到。后黛玉也看了这些言情杂书,一下着迷,将书中精彩的词段、词句记住了,不禁意时随口说出。黛玉念"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还仅被宝玉一人偷听到(第二十六回);慌乱中说出"良辰美景奈何天。"和"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则是在贾母宴请刘姥姥的酒席上,怕被罚酒的大厅广众场合(第四十回)。当时在场听到的有:贾母、薛姨妈、刘姥姥、李纨、凤姐、宝玉、宝钗及众姐妹等。但黛玉当时並未意识到这一失误,除宝钗外众人也都没反应出来。
作者这样表述,到底是什么意思?个人分析起码有三点:1.表明了林黛玉的聪明、精明。黛玉毕竟是大家闺秀。自那次巧迂后,宝玉的那些言情杂书,她是不会借回去在潇湘馆看的。但就那一次在园子里收拾落花时巧迂宝玉看了一下,她就记住了,可见她有多聪明。贾宝玉看书"过目成诵",她看书"一目十行"。2.表明了黛玉性格的另一面:纯洁、单纯。她没薛宝钗那样深的城府,更没什么花花肠子。有时说话想到什么说什么,直来直去,往往不计后果。如送宫花收到最后两枝时怒怼周瑞家(第七回),再如太太屋里丢失"玫瑰露"、"茯苓霜"后,彩云向平儿坦白是自己偷拿给赵姨娘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但在湘云酒令中说出"鸭头、丫头、桂花油",晴雯等假意问湘云要桂花油时,黛玉想也没想就接上去:"他倒有心给你们一瓶子油,又怕挂误着打窃盗官司。"(第六十二回)使彩云不觉红了脸。3.这些言情杂剧,在精神上对宝、黛爱情的发展会起到催化作用,作者仅是对故事情节的向下发展作铺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