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黛玉从来不说“混帐话”,你觉得黛玉真的不愿意宝玉“读书进取”吗?
很多人认为黛玉并非不愿意宝玉读书进取,走仕途经济之路,只是黛玉比较懂说话的艺术,知道宝玉对这些话题很抵触,所以不明着劝他而已。
我的看法不大一样。我觉得,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未免低看了黛玉,也低看了宝黛之恋。
在我看来,黛玉对世俗标准的男性成功之路——出官入仕,确实是没什么兴趣的。就算她未必像宝玉一样排斥这些东西,她也不会对宝玉有这方面的要求。
书里有一些直接间接的证据,可以证明所谓读书进取、功名仕途,根本不入黛玉法眼。
1.黛玉平日的诗文反映了她高洁的精神世界黛玉写了那么多诗词文章,基本上都带着清冷幽绝、傲然世外的味道,反映出她的内心常驻的是一个高洁的与俗世不同的精神世界,她对尘世的东西并不感兴趣——除了感情。文如其人,宝钗的诗文和黛玉的是很好的对比,宝钗讲究“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的姿态,也流露“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心声,她的志向是接地气的,而黛玉一直坚持“质本洁来还洁去”“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她的灵魂是空中高蹈的。
2.元妃省亲时黛玉举重若轻的表现反映了她对名利场的不在乎黛玉并不是所有诗文都是同一种风格,元妃省亲时,她所作的诗就和平日的大不相同。为什么会这样呢?
当时是一种正式的场合,名义是省亲,大家都知道元妃代表的是皇恩浩荡。大家应召而作的诗,摆明了必须有套路,少不了要颂圣的。所以除了年幼的惜春只是单纯描摹景物,其他人都很自觉地加入了种种阿谀之句,迎春“奉命羞题额旷怡”、探春“奉命何惭学浅微”、宝钗“自惭何敢再为辞”……黛玉也没有免俗,但她写的是“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将颂圣与写景不露痕迹地融合在一起,这水平显然比别人高明多了。
还有,元妃单单令宝玉题诗四首,宝玉力有不逮,黛玉偷偷代他作了一首《杏帘在望》,结果这首被元妃评为第一。仔细对比宝玉作的三首和黛玉的《杏帘在望》,可以发现宝玉的诗就是平常的样子,而黛玉的诗结尾来了一句“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我当时一读就精神了,好家伙,写出这种拍马屁的句子,完全不是黛玉的风格啊!但是,有这一句,“主题”立马升华了,“立意”即刻拔高了。这种高水平的颂圣,宫里怎么能不喜欢?单单冲着无比正确的“中心思想”,第一名也必须给她呀!
这说明什么?说明黛玉不是不懂“正途”的文章要求,恰恰相反,她很懂。要知道,她父亲就是科举出身,妥妥的书香门第,更可况家里从小就把她当男孩一样供书教学,她的老师贾雨村也对冷子兴说过,自己这个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显然,黛玉的“读书”根底,不是别人能比的。
元妃省亲时黛玉的表现,就好像现在的学生在考场上,别人只顾考虑怎么在规定时间内写完作文,黛玉不但能轻松完成,还能揣度主考官心意,写得套路满满,拿个满分当范文,毫无难度。
这种真学霸,平时肯定对应试套路不屑一顾,只会觉得这些套路束缚了他的才华。看看元妃省亲时黛玉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此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瞧瞧,学霸心理就是这样。黛玉根本不在乎拿什么第一,那对她来说是小菜一碟,她只沉浸在炫才的喜悦中。所以,她才会不顾场合,偷偷作弊,帮宝玉作诗。正如真学霸看不起应试教育那一套,黛玉这样有才的性情中人,也不会在乎科举功名那一套。
宝玉也是性情中人,虽然才情比黛玉差些,但是他也爱写诗,爱读西厢记这样的书,心理趣味和黛玉是一致的,同属一类人。而这类人,不喜欢经济仕途是很自然的。
3.黛玉对北静王的不敬用语反映了她的目下无尘黛玉对名利场的那一套不在乎,一是因为她本身是学霸,二是因为她自己的出身就够高,所以她不像没见过世面的人那样,对世俗的高层圈子向往膜拜。在元妃省亲之前,还有一个情节也可以反映黛玉的“眼高于顶”。
北静王送给宝玉一串念珠,宝玉待黛玉回来之后,便献宝似的拿出来,想要转赠给她。结果黛玉张口就是一句:"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然后“掷而不取”。宝玉讨了个没趣,只得自己收回。
黛玉嘴巴厉害,谁都知道。但她并不是看人下菜的。对于一切她觉得“俗”的人,她都看不起。所以她不仅损周瑞家的,损刘姥姥,还损“臭男人”北静王。这算得上是胆大包天了,堂堂王爷在她眼中也不过跟那些名利场上的“臭男人”一样而已。这样的黛玉,怎么会被那些“经济仕途”的成功者吸引?自然更不会要求宝玉走这条路,否则,宝玉岂不是变成她所厌恶的“臭男人”了?
4.黛玉听见宝玉评价后的心理活动反映了她和宝玉是知己最直接的证据,是黛玉听见宝玉那句"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之后的心理活动。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看这一段,左一句“知己”,右一句“知己”。宝玉并没有说黛玉是他的知己,反倒是黛玉听了宝玉的话,认定了宝玉是自己的知己。
如果黛玉本身对追名逐利感兴趣,平时不说“混账话”只是出于技巧而不是出于真心,那么听见宝玉如此看重自己的不说“混账话”之后,就不会喜上心头,感觉二人是知己,而是会暗中发愁,如何不让宝玉误会下去了。
黛玉的心理活动,恰好说明,她和宝玉确实是知己,正因为她也对“仕途经济”不屑一顾,所以才会不说“混账话”,而不是因为不说“混账话”,才被宝玉误认为是知己。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红楼梦》中的黛玉从来不说“混帐话”,你觉得黛玉真的不愿意宝玉“读书进取”吗?
《红楼梦》中黛玉从来不说“混帐话”,黛玉真的不愿意宝玉“读书进取”吗?
首先,咱们得明白,“混帐话”是什么话。某一天,贾雨村又来,又点名要见贾宝玉,贾宝不耐烦,抱怨着不乐意去。史湘云摇摇扇,巴拉巴拉地,说“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这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顿时请她走人,袭人上来帮腔,说让人敬重的,心地宽大的,有涵养的薛宝钗也说过这样的话,要是林姑娘,不知道要赔多少不是。宝玉一听,立马开了火力,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湘云一致认定,“这原是混帐话。”
贾雨村是进士不假,也是贾府的常客不假,但是在宝玉的眼里,他是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是他不愿意来往的对象,他被父亲拘着,又不得不见,心情之糟可想而知,无奈湘云这个客人,还在那一个劲地说贾雨村的好话,请她去别的屋里坐,已经很客气了。
贾宝玉不是不愿意读书的,相反,他看了很多的杂书,闲书,写起诗来,题起联来,也是分分钟的事,他不愿意的是象贾雨村这样的,一味钻营的禄蠹,为了前程名利,什么都不要的,这才是他厌恶的。所以,凡是劝他要走这条路的人,他一律不待见,他们说的,也都称之为混帐话。
林黛玉说过这些混帐话吗?会说这些混帐话吗?
会,也不会。
会,是说她其实也劝过他,不会,是因为她和别人不同,她站在宝玉的立场说话。
哪些时候说过呢?
宝玉去上学,去向黛玉辞行,黛玉笑道:“好,这一去,可是要蟾宫折桂!我不能送你了。”
宝玉淘胭脂溅到了脸上一点点,黛玉以为是血渍,替他擦,边说:“你又干这些事了。——干也罢了,必定还要带出幌子来。就是舅舅看不见,别人看见了,又当作奇怪事新鲜话儿去学舌讨好儿,吹到舅舅耳朵里,大家又该不得心静了。”(和只在我们队里搅什么,其实很像吧?)
宝玉挨打后,林黛玉哭得有话说不出,好半天才抽噎着:“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当时宝钗怎么说来着?她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关心其实是一样的关心,但是说的不一样,宝玉完全不领情啊。
后来,宝玉作《芙蓉诔》,两人一起讨论,黛玉也说过:“……快去干正经事罢…………又来了,我劝你把脾气改改罢。一年大,二年小……”
其实这些多少也是劝着他的,劝他改改,和宝钗他们说的,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但是在宝玉眼里,他们说的是混帐话,林妹妹说的就不是。为什么呢?因为宝钗也好,袭人也罢,她们说话,动不动就扯老太太老爷,高高在上的,中二病患者宝玉听着很烦的,可是林妹妹说的呢?听着不觉得反感,看看,干这事不好,就算干了,也得善后,不要留什么证据啊,以后小心点啊,不要硬碰硬啊……多贴心啊,叛逆的小伙子怎么可能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你算老几啊?可是顺毛捋的效果挺好,咱想辙做得更隐蔽吧,嘿嘿,挺好挺好。
黛玉父亲是探花郎,老师也是进士出身,她不大可能真觉得科举不好,要是没有科举,哪来幸福生活呢?家族怎么振兴呢?宝玉也未必就一定视科举如粪土,他看不惯的是埋在经书里的呆子坏蛋而已。他会听的,都是顺耳的话,不说教的,听来舒服之极。所以,就算是劝,那也是为了他好,所以妹妹说的都听,其他人的都是混帐话,没办法,他就是那么偏心。(文/宛如清扬)
《红楼梦》中的黛玉从来不说“混帐话”,你觉得黛玉真的不愿意宝玉“读书进取”吗?
贾宝玉出身于官宦世家,家族中并没有善长于商业的传统,贾宝玉本人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商业天赋来,贾宝玉不走仕途之路靠什么安生立命呢? 基本上说,自古以来就很少有人单纯靠做“文青”能够谋生的,在封建时代就更加没有了。
说起来黛玉不过是跟宝玉一样在贾母的宠溺之下“小性儿”的少女,黛玉与宝钗结了金兰之后,比宝钗还要更紧张宝玉读书的事情,只不过嘴上仍然不说什么、行动上暗暗的使劲儿。黛玉毕竟寄人篱下,比宝玉更有危机感,在爱情上胜出后就马上会虑到生存问题。黛玉也是官宦世家小姐,在封建时代除了仕途之外也看不其它生存之道了。
黛玉有恋爱天赋会说话,总是默默地用行动支持宝玉读书,却从来很少挂在嘴边对宝玉直接说出来读书进取的话。黛玉不踩宝玉的“痛脚”、不说“混帐话”保护青春期判逆青年的自尊心很招宝玉的喜欢,因此成为了在爱情竞争中胜出的一方。
黛玉自己是真正的读书人家出身,父亲林如海是真正的学霸,黛玉五、六岁年纪就跟着老师贾雨村学了《四书》,黛玉从不对宝玉说“混帐话”也实在是一个“学霸”对一个“学渣”的照顾情绪。
然而贾宝玉评价林姑娘从来不说“混帐话”作为宝玉本身的怪癖一定会迅速流传出去,却给黛玉的形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让贾府长辈们把对宝玉不思进取的失望心情摄射迁怒到黛玉身上,使得黛玉被定位为成天与宝玉闹腾严重影响宝玉“读书进取”,对贾府接受“宝黛姻缘”人为制造了更大的障碍。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贾宝玉因为黛玉从不说“混帐话”而引为知己,即成全了“宝黛爱情”、也坑害了“宝黛姻缘”。
《红楼梦》中的黛玉从来不说“混帐话”,你觉得黛玉真的不愿意宝玉“读书进取”吗?
我觉得抛开人物所处的阶层谈人物行为的做法都是耍流氓。比如黛玉,她是“盐课林老爷”的女儿,这个职位不但是肥缺,而且林家门第根基都是一顶一的,既有爵位又进士及第。黛玉从小是独生女儿,什么都不缺,因此没有这么迫切要改变自身阶级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黛玉当然不觉得“读书进取”非常有必要,反而她每次生气都和宝玉不理解她有关。因此,她对情感的要求会比别人高,对物质的要求会比别人低。
在红楼中,说过“仕途经济”这类“混账话”的有湘云和宝钗,她们都是父辈缺少功名、空有贵族架子的人。而且她们一个在婶婶治下生活,一个家庭仅仅是商人,哥哥又不足以承继家业。她们自己缺少的东西,自然也会当做忠告告诫给别人。因此,她们会劝说宝玉走读书上进的正途。
我觉得黛玉并不是不愿意宝玉“读书进取”,她知道宝玉上学还很高兴地鼓励他,只是对她来说,读书是锦上添花的一件事,愿意读当然好,不喜欢读也并没有什么重要。我想到了关于淑女的一句鸡汤:真正的淑女不会去炫耀什么东西,因为她们不缺少这些。这句话反之也可以说通,真正的淑女不会刻意要求别人达到什么目标,因为她们不因此自卑。
黛玉的自卑多是身世飘零,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但是在物质条件和对生活的要求上,她却是真正的淑女。
《红楼梦》中的黛玉从来不说“混帐话”,你觉得黛玉真的不愿意宝玉“读书进取”吗?
混帐话里的潜台词:一是要从政,即做官。二是想经商,即赚钱。宝黛两人是从政经商的料?看不出。贾府里会做官,能做官的,一为王熙凤,一为探春。前者有才无德,后者德才兼备。会经商的,贾府中也只有个贾蔷吧。从书中的本意出发,雪芹先生将对诗词创作融入小说创作的意图,贯穿于宝黛两位人物角色的身上。可惜不成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