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母对王夫人撵走晴雯的态度究竟如何?

宝玉他老妈王夫人在在撵金(钏儿)、抄园(大观园)、逐晴(雯)一系列事件中招黑不少,可同样作为贾府实力派塔尖的统治人物贾母,却鲜有人诟病。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贾母老太太这智商情商是杠杠滴,,落下王夫人可不止一条街。下面仅就贾母对王夫人驱逐晴雯一事的态度略说一二。

却说,王夫人把晴雯给撵了之后,想着怎么着也得给老太太一个说法吧,那毛丫头毕竟是老祖宗指派的人呀。于是编了一通鬼话去糊弄人,说晴雯又懒又淘气,且得了女儿痨,不得已放了出去。贾母听了,点头道:

“但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们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现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

这潜台词就很明显了,晴雯是我的人,你悄没声地给撵了,总得给我个交代吧,何况这人是内定将来侍候我宝贝孙子的房内人,你这分明是要跟我对着干嘛!不过,老太太这话说的太有水平了,明明白白表达了自己的立场:晴雯远不是象你说得那般不堪,你当我真地老糊涂了不成?紧接着又说谁知变了。短短四个字,给双方留下了多少回還的余地。王夫人自是不傻,就坡下驴,

“老太太挑中的人原不错。只怕他命里没造化,所以得了这个病。俗语又说,‘女大十八变’。矿且有本事的人,未免就有些调歪。老太太还有剩什么不曾经验的。”

王夫人底气不足,自是不敢高声大气,晴雯之事也就这般遮遮掩掩混过去了。

其实,贾母未必没有自己的耳报神,但她依然不动声色地陪着王夫人演了一出戏,只要不走了大样,不挑战她的底线,不牵扯到她宝贝孙子切身利益,你们爱怎样就怎样折腾好了,彼此心知肚明,只要那层窗户纸还在,她懒得劳心费神。

婆媳斗法,自古使然。贾母虽然不满王夫人辞了晴雯,但犯不上因此就和王夫人翻脸,为晴雯讨回公道。对于那些高高在上的主子们来说,损失个把毛丫头又算得上什么呢!

《红楼梦》中,贾母对王夫人撵走晴雯的态度究竟如何?

晴雯是贾母看中,送给宝玉使用的美貌丫头,却被王夫人赶出大观园,虽然王夫人向贾母禀告说是晴雯"不大沉重”,又得了“女儿痨”,但终是改不了王夫人 先斩后奏的事实,这种暗搓搓的忤逆行为,贾母的态度自然不会高兴。

第76回,如果王夫人说道贾母挑中的人原不错。可惜命里没造化,得了女儿痨时,我想这个台阶贾母还是可以接受的,即使知道王夫人说的是谎话。但是下面的话却是嘲讽与挑剔贾母的意思了:

……俗语又说,‘女大十八变’。况且有本事的人,未免就有些调歪。老太太还有剩什么不曾经验的。”……

这话听起来没毛病,但细一分析则另有内涵:你还自诩有经验呢,看你挑的这个人,虽然长得美貌,可是却有些调歪。还不如忠厚老实的袭人呢。贾母听了心里不爽,也针锋相对进行了反击:

“但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们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现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

这里,贾母反王夫人之意,认为情雯较好,并且指出,以她看来,宝玉并不是听妻妾劝的,将来王夫人自以为是,希望宝钗袭人能规劝宝玉的所谓好意,很有可能会竹篮子打水。不过贾母虽然不高兴,但为了家族和谐,终究不曾向王夫人发难

《红楼梦》中,贾母对王夫人撵走晴雯的态度究竟如何?

贾母对于这件事,内心是很生气的。

首先,晴雯原是贾母的丫鬟,后来拨给宝玉的。贾母很喜欢晴雯的颜值和机智,原文这样说:

这晴雯当日系赖大家用银子买的,那时晴雯才得十岁,尚未留头。因常跟赖嬷嬷进来,贾母见他生得伶俐标致,十分喜爱。故此赖嬷嬷就孝敬了贾母使唤,后来所以到了宝玉房里。

王夫人在查抄大观园后驱逐晴雯,事先是没有报告贾母的,虽然说晴雯是贾母屋里的,要先回了老太太再打发出去,其实还是先斩后奏的,撵出去之前并没有报告老太太。王夫人心里可能清楚,如果回了老太太,恐怕会被驳回,也就撵不了了。当老太太知道这件事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深知宝玉将来也是个不听妻妾劝的。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却是难懂。我为此也耽心,每每的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既细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

从这段话中,还是能够读出贾母对王夫人的责备,晴雯被赶走是错误的,关于宝玉喜欢和女孩子玩,这事不能怨晴雯。虽然宝玉喜欢和女孩子混在一起,但是懂得分寸。言外之意其实也是在指责王夫人赶走晴雯。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不满为啥不直接说出了?其实晴雯只是个丫头,贾母再喜欢,也不能为了一个下人去责怪儿媳妇。对于这件事的解读,一定要放在当时的环境中,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审查过去的事情。

大家怎么看呢?希望留言讨论。也希望大家关注我,共同学习。

《红楼梦》中,贾母对王夫人撵走晴雯的态度究竟如何?

又一件婆媳明争暗斗的事例。晴雯是贾母做主,将来给宝玉做姨娘的。静雯长得漂亮,聪明伶俐、心灵手巧针线活做得特别好。缺点就是心直口快,没有心机,而且有的事也确实做得有点过了,给人抓住把柄。“晴为黛影,袭为钗副”。王夫人支持“金玉良缘”反对“木石前盟”,反感黛玉,讨厌黛玉。其实晴雯并没有犯多大的罪,她的罪就是眉眼长得像黛玉;她的罪就是贾母把她给宝玉将来做姨娘。王夫人当然要除掉她,而且王夫人更想除掉黛玉。王夫人撵走晴雯,几天后才回贾母,并且添了几个罪状,关键的一个罪状就是女儿痨。这个病是不是跟黛玉的病像?很显然这几个罪状就是映射黛玉的,就是变相告诉贾母,晴雯这样的人不能做宝玉的姨娘,黛玉也不能做宝玉的老婆。王夫人撵走晴雯,又故意过了几天才回贾母。什么意思?不把贾母当回事。贾母心知肚明,贾母心里有气,但不能直接训斥王夫人,只有从长计议。

《红楼梦》中,贾母对王夫人撵走晴雯的态度究竟如何?

晴雯是贾母亲自指派给宝玉的丫头,贾府中的丫头们要数晴雯生得好“有些像林妹妹”的模样”。晴雯性格爽利、能说会道、针线上又极好,在贾母心中唯有晴雯将来可以做宝玉的妾室,贾宝玉也很宠爱晴雯。

有贾母做靠山、有宝玉宠爱,晴雯自认为会在贾府呆一辈子,以后能够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做宝玉的妾室。在晴雯内心里自己才是可以替宝玉做主管事的,于是晴雯狐假虎威的仗着“宝二爷说了”不给黛玉开门、打骂小丫头,晴雯撵走坠儿的方式冒着宝玉之名和王夫人一样的“先斩后奏”。晴雯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把自己看得比别的丫头高一等,比表小姐宝钗黛玉也不差什么,毕竟表小姐宝钗黛玉都不能算是贾府的“正主”。对贾宝玉身边“起头的”袭人,晴雯也很不服,毕竟袭人并没有正式的名份“连个姑娘还没挣上”。晴雯芳官伙同一气挑㖫宝玉要厨房柳嫂的女儿柳五儿进怡红院,芳官就坏在这事儿上面了。晴雯教㖫宝玉”装病”逃避父亲贾政老爷问书,引发贾母大观园查赌。在司棋砸柳嫂小厨房和贾母查赌中受损的众多婆子们集体投诉晴雯,这样闹腾得沸沸扬扬的事件,贾府中最精明无比的老祖宗贾母真的会不知道吗?

王夫人在向贾母汇报撵走晴雯的时候,说晴雯“不大沉重”、贾母说晴雯“谁知变了”,是婆媳二人在晴雯问题上的心照不宣而已。贾母深知晴雯已经犯了众怒了,不可能再保全得了晴雯了。贾母王夫人对晴雯之事都不说破,贾母知道王夫人已经是在给自己留面子了。

贾母明知王夫人不喜欢“有些像林妹妹”的晴雯,却揣着明白装糊涂说贾宝玉是不懂“男女的事”、是“丫头托生的”,不过是在继续为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宝黛私情”找补找补维护颜面。

宝玉为了晴雯撕扇子千金一笑,宝玉为了黛玉摔玉、黛玉剪了“通灵宝玉”的穗子,“紫鹃试玉”宝玉还为黛玉发了痴病,林姑娘的事情比晴雯更要严重得多了。

王夫人的愤怒,贾母当然会明白的,在“宝黛私情”的问题上早已经是欲盖弥彰了,“绣春囊”引出了大观园内的“私情”问题贾母她老人家心知肚明,贾母王夫人的目标其实是一致的为保护宝玉,牺牲了金钏儿、晴雯、芳官、四儿等这样的丫头根本就是无所谓的。

《红楼梦》中,贾母对王夫人撵走晴雯的态度究竟如何?

王夫人撵晴雯,是经过一个过程的。她们的第一次下面交锋,就是抄检大观园的当天。

抄检大观园,是在晚上。这天白天,王夫人召见了晴雯,劈头盖脸一通训斥。而王夫人手里有晴雯的罪状吗?完全没有。她仅仅是因为晴雯长得漂亮、举止轻狂。仅仅这些,并不至于定罪,更不至于除职解聘。

问题是,打发一个丫头出去,并不一定要因为这丫头有罪。年纪大了,生病了,或者有别的职位需要,以及家人请求赎身,都可能引起人事变动。

袭人元宵节后回家,母亲和哥哥商量要替她赎身,这是离开的第一种方式;“有八个二十五岁的单身小厮应该娶妻成房的,等里面有该放的丫头们好求指配”,这是离开的第二种方式;“园内司棋又病重,要往外挪”,这是离开的第三种方式;小红被王熙凤看中,调动到她身边工作,这是离开的第四种方式。

注意,除了第一种方式之外,其他几种情况,不是离开贾府,只是离开伺候宝玉或姑娘们身边。小红跟着王熙凤,工资不一定有提高,成为屋里人、将来作姨娘的机会也很低,胜在“出入上下,大小的事,也得见识见识”。然而这仍然是短暂的,将来小红还是要嫁人的。而在王熙凤身边学到的管理经验,足够她受用一生。

生病、年纪大、调动工作而离开大观园,将来都是要嫁人的。一般情况,嫁的是府里的小厮。比如赵姨娘内亲钱槐求娶柳五儿,来旺的儿子看中彩霞,以至于晴雯的表哥多浑虫娶多姑娘(有的版本说是他父母给娶的,太过矛盾,我们还是相信是贾府给娶的较近情理。那么,这多姑娘的出身,也有可能是贾府的丫头)。

如果嫁给了贾府的小厮,将来随着丈夫地位的升迁,女子也有可能受到重用。林之孝家的,赖大家的,明显是“妻因夫贵”,至少也是“夫妻共荣”。所以即使离开大观园,离开宝玉或者哪位姑娘身边,短时间内当然是不名誉的,就长期而言,并不一定是坏事。

分析清楚这些,就知道王夫人敢于逐晴的底气:她可不是逼她去死,只是给她另一条出路而已。至于晴雯“宁可一头碰死了,也不出这个门”,王夫人可不知道啊——不是装傻,她是真不知道。以她贫乏的理解能力,是真的不能明白,金钏、晴雯这些会,怎么会把尊严、爱情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怎么一旦被逐就走上了死路?像周瑞家的,也是从丫头变成家人媳妇,人家还不是活得好好的?

当然,一般而言,荣国府中的人事权,王夫人和王熙凤就可以决定。但晴雯还有点特殊,她是贾母送给宝玉的。“将来给宝玉使唤”、作为屋里人培养,那是另一回事。在贾母没有明说之前,王夫人完全可以忽略。事实上贾母也不可能明说:“这个漂亮丫头,将来是要给你当小老婆的,现在让她贴身服侍你”,这不是明摆着“诲淫”吗?

既然没有明说,那就只是一个普通丫鬟。与别的丫鬟的唯一区别,就是晴雯是贾母派过来的。所以在王夫人训斥晴雯之后,加了这么一句:“既是老太太给宝玉的,我明儿回了老太太再撵你”。这句话可能是遁词,说过就算了,但更可能是认真的,因为晴雯去后,王夫人还在抱怨:“这样妖精似的东西,竟没看见”。她一生最恨的是“妖精”,断不会容“妖精”继续在宝玉身边。

所以晴雯被逐的命运,从这一次见面,就已经注定了。“回了老太太”是程序,当然这个程度可以引起变化。如果贾母说一句“留下”,或者干脆“你看不上,就给我送回来”,晴雯还是走不成。而留在贾母身边,以宝玉的亲密,仍然有机会与晴雯经常见面。或者反过来说,晴雯仍旧有机会“勾引”宝玉。王夫人是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

经过几天的权衡,王夫人决定先斩后奏,在中秋节后把晴雯撵走。缺少了“回了老太太”的程度,她可以用别的办法来弥补:别等贾母问,主动去汇报,又找了“女儿痨”等借口。

说晴雯淘气、懒,贾母还可以反驳:是贾母培养的人,她自然了解。但生病——你总不能说六年前你看中的人,六年后绝对不会生病吧?至于“不大沉重”之语,又的确是晴雯的软肋,她“原有几分轻狂”,连王熙凤也深知,更不用说贾母了。

先斩后奏、用无法驳斥的理由,王夫人其实是用自己的身份去作赌注。贾母倒是可以派人去查,晴雯到底是不是得了“女儿痨”,那就完全不顾王夫人的面子了。作为退休的婆婆,你能因为一个丫头、一个培养中的屋里人,跟当权的儿媳妇翻脸吗?贾母倒不用怕自己不是王夫人的对手,问题是驳了儿媳的面子,以后让她如何作人?

贾母曾为鸳鸯向邢夫人大发雷霆,也连累了王夫人。但随即贾母就命宝玉替自己赔罪,给足了儿媳面子。至于邢夫人,是荣国府一个闲解,与当权的王夫人不同;鸳鸯是贾母的内府总管、兼私人秘书,与培养中的孙子侍妾晴雯不同;贾赦想娶鸳鸯是谋私利,与王夫人撵晴雯保护宝玉的出发点不同。在这三个不同之下,贾母虽然不赞同王夫人的作为,但还得维护她的面子,不能推翻既定方针。

王夫人重用凤姐之余,又屡次打击凤姐,这样的蠢事贾母是不会做的。王夫人也就是看穿了贾母不会做这样的蠢事,才敢有恃无恐地先斩后奏,才敢放心大胆地自己去做蠢事。之后再汇报提拔袭人(袭人也是贾母的人),作为补偿,贾母也只好承认既成事实,笑着说一句“原来这样,如此更好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