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第29回贾母所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一定代表支持“宝黛姻缘”吗?
不代表支持贾宝玉林黛玉的姻缘。
《红楼梦》中,第29回贾母所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一定代表支持“宝黛姻缘”吗?
“不是冤家不聚头″的原意是所谓的仇人或不愿意相见的人偏偏相逢,无可回避。后来又引申为有缘份的人(不管孽缘还是善缘)常常会不自觉的遇见,产生交集。而在《红楼梦》第29回贾母所说的则是指宝玉与黛玉一旦在一起就要闹矛盾,偏偏这两人又喜欢经常聚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似的。贾母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 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 "在贾母心里,一个是自己的亲孙子,一个是自己的亲外孙女,与自己都是最有缘的,因而自称老冤家,称宝黛为小冤家,他们是血脉相连,本应该和和睦睦的,可是却常有矛盾发生,因此落下泪来。而宝黛二人听了,竟也似参禅一般,不觉潸然泣下.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贾母就是支持宝黛姻缘。
不过,贾母支持宝黛姻缘也是真的,但却不至于如王熙凤一样,喜欢拿宝黛姻缘说嘴。毕竟儿孙姻缘,其中变数太大,贾母更愿意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红楼梦》中,第29回贾母所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一定代表支持“宝黛姻缘”吗?
谢悟空邀。这句话是贾母在宝黛闹别扭之后,闹心之时埋怨两个小冤家说的。
其时,清虚观张道士为巴结贾母同时为了礼仪,送给宝玉们三、五十件金银珠宝饰物,宝玉见其中一个赤金点翠的麒麟,煞是好玩便揣了起来,偏巧被黛玉瞅见。大约因此便不受用,病了。
宝玉去看黛玉,而黛玉大约因金玉良缘的梗,二人拌起嘴来。二玉心中千回百转,转过身来又百转千回,直气得宝玉一时语塞,掏出所戴之玉,狠命摔到地上要砸了那劳什子。正巧袭人劝宝玉说看在这玉上穗子还是林姑娘穿的份上也不该吵。黛玉一听抓起玉来就将穗子铰成了几段。哭闹之际,贾母得知消息赶了过来,心烦顺口说了这段话。
而在事实上,贾母对二玉始终是宠爱有加的,应有撮合二人之意。予亦思忖:假如曹公能完臻一百零八回原著,只怕是会运筹如此着墨的、宝黛二人正如贾母所言之结局:这么两个不懂事的小冤家儿,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真的是俗语儿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了。几时我闭了眼,断了这口气,任凭你们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他娘的又不咽这口气!自己抱怨着,也哭起来了。
《红楼梦》中,第29回贾母所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一定代表支持“宝黛姻缘”吗?
《红楼梦》中,“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句话是一句俗语,它的意思是说宝黛二人和她都是孽缘,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经常一见面就吵架,闹的你死我活的,让老太太担心了。所以她说“老冤家,小冤家。”
不是冤家不聚头,本意是指有仇的人才会聚到一起,有仇报仇,有怨报怨。而后来经过多少年的文学发展,也指代夫妻,夫妻之间因为经常吵架,所以也会自嘲“不是冤家不聚头。”
因此,文本中,老太太说这句话,意思就是对宝黛二人经常吵闹的一种无奈的哭骂。而到了两个玉儿后来听到这句话了,自然也就联想到夫妻之间喜欢吵架,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所以他们两个,似乎也是从这次起,明白了他们两个为什么要老是吵架呢,也因为这一句话的语境的奇妙处,所以他们两个大概也觉得老太太是默认了他们两个的关系了的。
而我,作为一个看客,我在之前,也一直认为老太太接黛玉到府里来,并且让宝玉和黛玉同卧同止息,肯定是有意让这两个孩子有情,日后好成婚的。当然这一句话,在当然的贾母说来,的确只是抱怨的话。
因为我们知道,贾母从前接湘云来家,也是和宝玉同卧同止息的。而湘云因为她的婚事不由老太太作主,显然是史家看不上宝玉,所以后文的湘云早早的定了亲了。
同样,黛玉的婚事,也不是老太太说了算的,同样需要贾政的许可,而我们知道,贾母是喜欢黛玉的,王夫人是喜欢宝钗的,然而这两个女孩子,一个宝钗的诗谜让贾政觉得这孩子将来怕是没福的人,为此难过。黛玉,则是从小的不足之症,在贾府休养了这么多年,不见好转。所以她们的姻缘,在贾政这里就被搁浅了。
我从清虚观这一章节来看,贾母肯定是不支持金玉良缘的,所以借口宝玉还小,不愿意给他说亲。从而分析,贾母一定是在等儿子的态度,或者是说等黛玉的身子好转起来。只是非常可惜,黛玉的身体一直不好,婆媳两个就在那里斗法开了。所以就有了后面的,贾母让黛玉,宝钗,探春去出席贵妇们的社交。因为贾政没表态,所以对自己喜爱的外孙女,也想给她谋个好的出路,也不想把宝钗耽误老了。
是以综上所述,老太太是支持宝黛姻缘的,但是“不是冤家不聚头”,这从她口里说出来,真的只是无奈的哭骂而已。
《红楼梦》中,第29回贾母所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一定代表支持“宝黛姻缘”吗?
贾母到底支持不支持“宝黛爱情”,这是很多人现在的思考。我的观点是贾母反对宝黛爱情,却支持宝黛姻缘。具体证据,就是贾母二十九回说的那句:不是冤家不聚头!
冤家这个词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多次出现,虽然有死对头仇人之意,但大多都指向男女之情。
唐无名氏《醉公子》词:“门外猧儿吠,知是萧郎至。剗袜下香阶,冤家今夜醉。”
明冯梦龙《挂枝儿·眼里火》:“眼觑着俏冤家,不由人欣羡。”
红楼梦写情,开篇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就有: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这里的冤家,明显指向情孽纠缠。代表了有情缘之人的聚合。
但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后,宝黛二人爆发的强烈冲突,引发贾母哭着抱怨的冤家,却是贾母似恨实爱,埋怨给自己带来苦恼而又舍不得真放手不管之人的复杂心情。贾母说:
我这老冤家是哪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贾母这话严格来说并无支持宝黛姻缘一说。可是宝黛二人为什么而闹,明眼人都知道。贾母自然也清楚。两个人互相有情,怎么瞒得过过来人。贾母言外之意是“宝黛爱情”不容于世,你们如此闹,实在太显眼。只能遭到越来越多的反对。给贾母支持的宝黛姻缘设置越来越多的障碍。贾母的冤家,未尝没有埋怨二人不懂事,让她操碎心之意。只是她不可能宣之于口罢了。
二十九回是个关键,这一回,先有清虚观张道士提亲,又有贾母扯出金麒麟,再有宝黛二人冤家一闹。贾宝玉人生最重要的三个灵魂伴侣都浮出水面。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道是无情却有情,人生的际遇很难说。而贾母喊出冤家,正点了《红楼梦》的主题。这里边最大的两个冤家,无疑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前世的情孽纠葛,带来今生的无边红粉劫难,此冤家,无疑就是二人有情之意。
贾母作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老祖母。林黛玉父母双亡,将她嫁给别人,贾母是不能放心的。最好的人选自然是贾宝玉。而宝黛姻缘成不成是一回事。贾母心中想不想又是一回事。可以肯定一点。哪怕宝黛姻缘最终因为各种原因夭折,贾母内心中支持宝黛姻缘的想法从没变过,就算她最后同意贾宝玉娶别人!
【文/君笺雅侃红楼】欢迎关注!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工笔红楼梦》清.孙温
《红楼梦》中,第29回贾母所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一定代表支持“宝黛姻缘”吗?
这个是不一定的。
纯粹的“不是冤家不聚头”这一个话题,可以指向多个结局。在这里,我认为贾母说话的意思,指的是对于宝玉、黛玉小儿淘气、不省心而说的“无可奈何”的话。把这两个孙辈,当成了自己的冤家,而不是说,宝玉黛玉是冤家。
原因是,这个时候宝黛的年龄尚小,贾母是把他们两人当做嫡亲的孙辈,宠爱着放在身边的。
贾宝玉是衔玉而诞,实为罕事,贾母由此特别喜爱,至于溺爱。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幺女,又因为贾敏早逝,贾母是爱屋及乌,爱上加爱,把黛玉留在了身边,待遇和爱视作宝玉一样,超过了迎、探、惜三春。
尤其是从贾母以后的态度来看,根本就没有明确支持“宝黛姻缘”。像贾府这样的“诗礼簪缨之族”,男女婚姻之事一定要遵循礼仪的,不可能靠暗示等非礼仪的方式,去徇儿女私情。相反,贾母在得知了宝玉黛玉私情的谣言之后,还大加训斥。这一情节,在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里,有生动的描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