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8宝“金玉初识”比23回“共读西厢”早三年时间,宝玉到底是什么心态?
第三回、黛玉初进荣国府,虽然宝黛彼此都有似曾相说的感觉,宝黛相处也言合意顺、亲密友爱较别个不同,但宝黛二人毕竟还只有七、八岁是“两小无猜”的孩童小兄妹情谊,此时的黛玉还是先天不足的瘦弱敏感的小女童。
然而第四回宝钗初进贾府已经是十三岁的青春美丽健康少女宝钗了,不久之后十一岁的宝玉就经历了与秦可卿的梦中“巫山云雨”和袭人的“初试云雨情”,还有与秦钟一见倾心的最初“基情”,此时的宝玉正处在男女“性启蒙”之初。这时候“品格瑞方、容貌丰美”的宝钗比之“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黛玉“大得人心”,宝玉本人也是“见了姐姐,忘了妹妹”也时常与宝钗亲近相处,第八回的“金玉初识”姻缘初现。
宝玉到了薛家又是看“金锁”、比“通灵”,又是闻到“冷香丸”的异香向宝姐姐讨吃药丸,敏感瘦弱的十岁小女童黛玉寻踪而至醋意发作。黛玉的小丫鬟雪雁为黛玉手炉,黛玉一面接了笑道:“也亏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她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
在美丽丰满的十三岁青春少女宝钗面前,尚未发育成熟的十岁的瘦弱小女孩黛玉显然是落败的。刚刚有了男女“性启蒙”经验的十一岁少年宝玉“见了姐姐、忘了妹妹”了,把妹妹平日里劝他的话全当耳旁风,根本听不进去。可是对新来的美丽少女宝姐姐,宝玉听她的劝“比圣旨还快些”呀!显然在初入青春的少年宝玉心目中,宝姐姐的青春女性之美对他的行为影响力是相当大的。
与第八回的二宝之间“金玉初识”少男少女的情愫相比,第二十三回的双玉之间“共读西厢”的情窦初开起步要整整晚了三年多呀!直到宝玉经历了梦中情人秦可卿的去世,第一基友秦钟的病重亡故,才发现从扬州奔父丧归来的十一岁少女黛玉出落得“超发超逸了”,又过了一年多宝玉才从十二岁的少女黛玉身上闻到了“香玉”的奇香。
第二十三回、在大观园盛开的桃花树下宝黛“共读西厢”,十二岁的少女黛玉才真正唤起了宝玉异样的少年情怀。
此时的宝玉已经是经历过秦可卿秦钟姐弟俩的“性启蒙”、经历了与袭人姐姐的“初试云雨情”、经历了与青春丰美少女宝姐姐“见了姐姐、忘了妹妹”的“金玉初识”。用了三年多的时间从九、十岁的先天不足瘦弱小女童黛玉渐渐的成长成为了宝玉眼中“越发超逸”的十二岁的真的少女,终于十二岁少女黛玉身上散发出来的女性魅力真正打动了少年宝玉的心。
于是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
于是黛玉听了小戏子唱“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不觉心动神摇,再听“你在幽闺自怜……”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又想“花落水流红,闭愁万种。”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因为此刻在“金玉初识”的三年多之后,十二岁少女黛玉的女性之美终于犹如春日里的桃花绽放。在秦可卿、秦钟、袭人姐姐、宝姐姐年轻女性美和清俊少年美吸引宝玉的三年多之后,初长成的十二岁少女黛玉的女性之美,才终于真正打动了十三岁少年“老司机”宝玉的心。宝黛之间从此跨越“两小无猜”的小兄妹情谊,开始快速迈入了“儿女情长”的新境界。
《红楼梦》中8宝“金玉初识”比23回“共读西厢”早三年时间,宝玉到底是什么心态?
谢邀,有三年吗?我不敢苟同。也不想费口舌去辩论,只想写正文!
如果说金玉初识是二宝的初次近距离接触的话,那么宝钗在贾宝玉心中留下的印象并不美好,比如冷香丸,别说多情的宝哥哥想吃,就连我这个隔着这么多年代的读者也想看看,想闻闻想尝尝那冷香丸是什么好东西了,而那宝钗却批评他混闹,直接打击了宝玉的热情,随后黛玉又来凑热闹,宝钗更是以大姐姐自居,教宝玉不要喝冷酒,还讽他见识不够多,假如本人是宝玉,自然而然地会把两人关系定调为姐弟关系,而非知己。
随后就有了唯美,浪漫的二玉共读西厢了,看那曹公之描写: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惹得那宝玉竟然说了书中的艳句,让林妹妹又羞又怒,急的差点哭出来,宝玉也想出惊世乱语,才把她哄笑,两人边笑边说,打趣一番,随后又共同葬了落花,方才散去,多么美好,多么欢乐,这一篇,可以说把两个人从朋友直接变成知己,恋人,那宝玉焉能不动情?
只要这么一细品,就知为什么宝玉爱的是黛玉,而非宝钗了,曹公真真是神来之笔了!宝玉心里想的什么,不知题主可否明白?
《红楼梦》中8宝“金玉初识”比23回“共读西厢”早三年时间,宝玉到底是什么心态?
谢邀!《红楼梦》作者在第八回安排宝玉,在宝钗处"奇缘识金锁"。在第二十三回安排宝玉与黛玉,在挑花盛开的树荫下"共读西厢"。这都是有目的的。但从回目时间上来推算,前后並不差三年。最多差半年,基夲在同一时段,即宝玉十二岁(黛玉十一岁,宝钗14)左右。但这几个孩子,都已长大情窦初开了。尤其贾宝玉,已有了与袭人初试过云雨的经历,懂得了男女之事。
1.那时宝玉的年令在十二岁左右有什么依据呢?理由是:第八回宝玉从宝钗处吃过饭回屋,当天晚上,秦钟父子来拜访。探问秦钟到家学上学之事。文中介绍秦钟时,有"今年十二岁了"的一段文字。第九回宝玉对秦钟说:"咱们两个人一样的年纪。"。第二十五回,一僧一道来解救被魔的熙凤、宝玉姐弟时,持通灵玉叹道"青埂峰下别来十三载矣!"即宝玉到二十五回时才十三岁。所以他识金锁、共读西厢二个情节发生的时间段,基夲在同一时段,即十二岁左右。
2.作者对文中女主人翁黛玉、宝钗的最初设计是黛、钗合一。按今天的时兴话即"灵与肉"的统一。一开始俩人围绕宝玉,明里暗里发生了许许多多的矛盾和冲突。但到第四十五回时,开始出现转机。连宝玉都觉察出来了,私底下探问黛玉,知道实情后说出:"我说呢!正纳闷"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原来是从"小孩儿家口没遮拦"上就接了案了。"(四十九回)。
3.问宝玉对两人的心态?实质就是宝玉对黛、钗的态度和想法。从八十回中看,宝玉对林妹妹是真爱,是把她看作自己将来婚姻的另一半的;但对宝姐姐只是喜欢,更多的是敬重,並没有非份之念。他对林妹妹的爱刻骨铭心。这缘于他俩青梅竹马、俩小无猜,一桌吃、一床睡,从小一块长大的经历。他爱她的貌,更爱她的才,爱她的一切。所以后来会出现,紫鹃骗他林姑娘回苏州老家时,把他急得差一点死过去。到好了以后拉着紫鹃说出"一块化灰化烟"的誓言。之后由于黛玉夭亡,促成了金玉姻缘。他虽与宝钗正式成了亲,但婚后仍撤手红尘遁入空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