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宝钗连喊三次让莺儿倒茶,莺儿为什么不去?

红楼梦里,贾宝玉去看生病的宝钗,两个人还互相交换通灵玉和金锁看,宝钗让莺儿去倒茶,连喊了三次,莺儿都没有去,这是为什么?

贾宝玉独进闺房做客,薛宝钗3次吩咐莺儿给倒茶,她为何没动身?

《红楼梦》第八回,是作者第一次正面描写到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交集的一回,而在这里,薛宝钗和林黛玉就开始了“争夺宝玉”的角逐。不同的是,林黛玉是单枪匹马、孤军作战,而薛宝钗则多了母亲和丫环的加持,可谓全家总动员。

在第七回,周瑞家的给林黛玉送来宫花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消息:宝姑娘染恙。

当时,考虑到林妹妹的感受,贾宝玉也只是让周瑞家的代为问好,并特意嘱咐,是自己和林妹妹的问候。

过了两天,在从宁府看戏回来后, 无所事事的贾宝玉突然想起了养病多时的宝姐姐,想着近来未曾去看望过,便决定一人前往。

有意思的是,在前往梨香院时,贾宝玉选择了“宁可绕个远儿”,从二门出去,向东北绕过厅后。只因要避开他的父亲。

这段描写意味悠长,似乎在暗示贾宝玉未来与薛宝钗结合,贾政是被避开的,也说明贾政是不赞成这门亲事的。结合第二十二回贾政看完薛宝钗灯谜后的表现来看,这种猜想也不是空穴来风。

更有意思的是,在这段路上,贾宝玉迎头撞见了两个清客相公,詹光(沾光)、单聘仁(善骗人),好家伙,一上来就是抱着腰拉着手,口口声声“菩萨哥儿”,别提多亲密了。

再转个弯,又见几个管事头目,见着宝玉后是一顿吹捧。宝玉又应付一会,这才往梨香院来。

好笑的来了。

贾宝玉刚进薛姨妈屋里,便被其一把“拉住”,“抱入”怀中,口中称之“我的儿”,斯情斯景,真是之前两个清客相公巴结宝玉的现场回放。清朝著名红评家“太平闲人”读至此处,觉得丢人现眼,提笔批道:

薛姨妈写的不堪,竟有鸨母光景。

招呼过后,贾宝玉直奔主题,问起薛宝钗,薛姨妈听后却称,宝钗在房中,让贾宝玉先进去说话,自己忙一会就来。

薛姨妈的作派,真的是豁出去了,在那个时代,极其讲究男女大防,作为比贾宝玉大两岁的薛宝钗,绝对不同于自幼被当贾府姑娘养的林黛玉。

清人李渔所撰的《十二楼》中,就有描写一对表姐弟相见的场景,两人年纪与宝玉和宝钗相仿,那表弟到表姐家,只见表姐房门贴着“凡系内亲,勿入内室”之语,表弟望而却步,只得在外请表姐见面,仍被拒绝。

表姐弟疏离有别,这是当时的礼仪规矩,可是作为长辈,薛姨妈却主动让外甥进入自己女儿的闺房,这做法,实在实在是太大方了。

薛姨妈很自然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继而是宝钗和丫环登场。

贾宝玉一进房间,便见一副静好温馨的闺房画面,薛宝钗在炕上做针线。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病中,但这一次薛宝钗的衣着和妆容,与周瑞家的拜访时天差地别!

我们看看第七回周瑞家的眼中的薛宝钗:

穿着家常衣服,头上只散挽著纂儿。

再到贾宝玉来时,薛宝钗却换了个人儿:

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纂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惟觉雅淡。

“漆黑油光”,那就是用头油精心梳理过的了,跟之前的随便散挽不一样。穿的衣服看似半新不旧,但细节处非常用心,绝非上一次可比。

所以,薛宝钗是为了贾宝玉,才费了这点心思。

贾宝玉一进门,薛宝钗便马上令丫环莺儿:

“倒茶来”

莺儿没动,宝钗也没再追问,而是将眼光扫向宝玉的身上,从头冠到衣服,最后目光落在了宝玉项上的通灵宝玉,就提出要看看。

贾宝玉听后大方地将其摘下来,放在了她的掌上。宝钗“托”着仔细打量,默念玉上的字。

反复念了两遍后,宝钗才回头跟莺儿笑道:

“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做什么?”

莺儿有没有发呆,我们不知道,但薛宝钗话音一落,那莺儿就异常清醒的接茬了:

“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

这是随口答的吗?不是的,因为在回目时,作者就很明白的告诉我们“比通灵金莺微露意”,莺儿微微点逗,露出意思,那就是有准备的嘛。所以呢,薛宝钗表面上是让莺儿倒茶,实则是提醒莺儿“你该说话了。”

说完这句话,莺儿竟然还没去倒茶,按道理,再糊涂的丫头,也不至于这样吧?再往下看,才明白,哦,莺儿的戏份还没演完。

贾宝玉听闻薛宝钗也有带字的金锁后,缠着也要看,念完上面的字后,贾宝玉还憨头憨脑笑说:“这八字倒和我的是一对”

莺儿一听再次接茬:

“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

薛宝钗没让她说完,便打断让她去倒茶了。这时的莺儿,应该是倒茶去了,因为后面没再见到她的插话,事实上她该说的话也都说完了。

而在莺儿的话中,我们所得到的信息是:薛宝钗金锁上的字,是癞头和尚给的,要求她錾在金器上,可见和尚只是给了八个字。

然而后来,这故事变成了金锁是癞头和尚给的,第二十八回,文中就写道:

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

所以,事实究竟是什么?但这故事是真的,想来薛家人讲述时也不会出现这么大的区别,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是编的故事。所以,薛家人在布下一个大阵,最终网罗对象就是贾宝玉。

这一场“洗脑大戏”,最终在林黛玉独闯梨香院而终止。在一连串的妙语中,深刺薛家母女,两人只能尴尬不失礼貌的微笑。临走之前,黛玉还贴心温柔地为贾宝玉戴上了斗笠,同心同德,深情款款,这一回合,黛玉赢了。

此事过后,莺儿仍旧在薛宝钗的“夺玉之路”上多有贡献。薛宝钗笼络人心,刺探消息,莺儿不可或缺。譬如其与茗烟母亲互认干亲,无非为了宝钗而拉拢宝玉的贴身小厮;而只不过在给荣府的人送点礼物中,隔着门听到王熙凤说来几句话,便马上向宝钗汇报。更别说在贾宝玉面前对自家姑娘大夸特夸,恨不能连那些“旁人不知的好处”都拿出来说。

当然,莺儿如此为宝钗卖命,绝非单纯的主仆情谊,而是因为,古代小姐出嫁,不出意外的话,丫环是作为陪嫁的,再不出意外,这位丫环很容易成为姑爷的通房丫环乃至侍妾。譬如平儿和宝蟾。

相较其他贵族公子而言,贾宝玉是非常怜香惜玉的,加上贾府这等富贵,宝玉这等人才,是个姑娘都想往上蹭,莺儿如此卖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红楼梦里宝钗连喊三次让莺儿倒茶,莺儿为什么不去?

《红楼梦》里,薛家进京之前就打造了金锁,编好了金玉良缘的故事。

进京后,薛姨妈不回自己家,执意住在荣国府。在荣国府里,薛姨妈,薛宝钗和丫头莺儿,全家总动员撮合薛宝钗和贾宝玉。

薛宝钗一进贾府,就天天到贾母和王夫人处请安问好。突然有几天薛宝钗没去。周瑞家的就以为是宝玉惹恼了宝钗。宝钗说,不是,是自己生病了。

薛宝钗侃侃而谈自己的病症。自己的病请了好多名医都治不好,后来有个和尚告诉了一个海上仙方,制成了其他人多少年都不一定制成的冷香丸,她的病情才控制住。

薛宝钗说的这些话,就是告诉周瑞家的,自己吉人天相,有上天庇护。

宝钗没出现,宝玉并未注意到。一直到周瑞家的来送宫花,宝玉才知道宝钗生病了。贾宝玉让茜雪代替自己和林妹妹去问候宝姐姐。

几天后,贾宝玉突然想起了养病多时的宝姐姐,便决定去梨香院看望宝姐姐。

薛姨妈一见宝玉【忙一把拉了他,抱入怀内笑说:“这么冷天,我的儿,难为你想着来!快上炕来坐着罢。”】说了两句闲话,薛姨妈就让宝玉去里间看望宝钗。怕宝玉避嫌不去,薛姨妈是里间比这里暖和,还说“我收拾收拾就进去和你说话儿。”

宝玉依言,来到里间门前。宝玉掀帘一跨步进去,只见薛宝钗在炕上做针线。

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纂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惟觉雅淡。

宝钗的头发“漆黑油光”,显然是用头油精心梳理过了。

贾宝玉一进门,薛宝钗便马上令丫头莺儿:

“倒茶来”!

莺儿知道,宝钗这句话是客套。小姐下面应该还有事情需要她做。于是莺儿没动,她和宝钗一样,将目光定格在贾宝玉身上。从头到脚将宝玉打量个遍。然后宝钗主动要求看通灵宝玉。宝钗一边说,一边【挪近前来。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递与宝钗手内。宝钗托于掌上】,仔细观看,然后反复念着通灵宝玉上面的字。

宝钗反复念了两遍后,见莺儿和宝玉都没有反应,她回头跟莺儿笑道:

“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做什么?”

莺儿没有发呆,也没有去倒茶,她的目光都在姑娘和宝二爷身上。薛宝钗话音一落,莺儿知道该自己上场了,她应该说姑娘说不出口的话了。于是她笑嘻嘻地接茬了:

“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

宝钗第二次让莺儿倒茶的目的,作者已经告诉了我们:“比通灵金莺微露意”。莺儿微微露出点意思,放出一个圈套,让宝玉往里钻。脂批云:【又引出一个金项圈来。莺儿口中说出方妙。

是啊,如果宝钗主动说自己的金项圈和通灵宝玉上的字是一对,就太刻意了。一个姑娘家在那个年代,怎么也应该含蓄一点儿吧。

莺儿是一个小丫头,说话不防头也是有的,而且不那么刻意。好像是随口一说一样。而且如此微微露意,更让宝玉有了好奇心。

宝玉果然钻进了套子。他听说宝钗的金项圈也有字而且和自己通灵宝玉上面的字是一对儿就更好奇了。他央求宝钗给她看项圈。

宝钗开始不让看,然后半推半就,【解了外衣排扣,打开。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

一个男孩子在场,宝钗就公然解开自己的衣扣,换作别人,宝钗早就进行一番教育了。可是她主动这么做。当时她和宝玉的距离非常近。因为看通灵宝玉的时候,她挪进宝玉,宝玉也挪了过来。

贾宝玉看完,笑说:“这八字倒和我的是一对”。宝玉真是一个单纯的孩子,没理解其中的奥秘。于是莺儿继续替主子解释,金项圈的来历。说的是一个和尚送的两句吉祥话,要求镌刻在金器上。还说……

宝钗不待说完,便嗔他不去倒茶。一面又问宝玉从哪里来。

宝钗的一个“嗔”字用得妙!有娇嗔之意。如果宝玉细心一些,一定会疑惑宝钗为何害羞了?为何不让莺儿说完,就此打住了。脂砚斋(旁注)【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文字是也。】这是宝钗欲擒故纵的法子。

事后,薛姨妈对王夫人等人说了,“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

这样的话,如果莺儿和宝钗说出来,就太主动了,太露骨了,这是公然推销自己。比崔莺莺和红娘还要主动。

薛宝钗毕竟还要脸面,而且知道,风景如果一览无余就没有什么看头了。只有曲径通幽,才能让人产生好奇和追寻的兴趣。于是她打断莺儿,让她去倒茶了。

当时莺儿虽然没有说出金锁配宝玉的话。但是后来宝玉还是知道了金玉良缘。

端午节,元春赐礼后,宝玉要看宝钗的红麝串。宝玉看到宝钗雪白的膀子,又看到宝钗的容貌,突然联想到金玉良缘,宝玉呆了……

薛姨妈让宝玉进里屋看,到金玉良缘微露意,薛姨妈都没有进屋。直到林黛玉来了,薛姨妈才来到里屋。

由此可见薛姨妈故意给宝钗留出时间,让宝钗和莺儿一起合作,给宝玉透露金玉良缘。宝钗三次让莺儿倒茶,是提醒莺儿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什么时候打住。薛家为了金玉良缘顺利实施可谓煞费苦心。

红楼梦里宝钗连喊三次让莺儿倒茶,莺儿为什么不去?

这个其实说来好笑。很多人把这件事和宝钗宝玉的姻缘扯上了。说宝钗和莺儿两个人演戏给宝玉看。只是为了宣扬金玉良缘。还说莺儿想让宝钗嫁给宝玉。自己也可以和小姐一起给宝玉做妾。

我们不好说曹雪芹是不是提前埋伏了线。但如果只从书里情节看这一段。会发现那些猜测是无稽之谈。

宝玉和宝钗互看金玉的年龄是多少?宝玉之前初试云雨情,估计年龄在十二岁那样。宝钗也就十三岁。因为古时选秀女也就是十二岁以上。就算当时早熟。那个年纪也不会有那些心计。

宝玉和宝钗这次互换金玉完全是偶然情况。宝玉去瞧薛宝钗病。虽是宝钗开头引起的要看宝玉的玉,却并不是和莺儿搞默契。第一次喊莺儿倒茶。莺儿没去,是因为随后宝钗说到了宝玉的玉。宝钗没见过,莺儿自然也没见过。小女孩好奇心重,是早都想看的。难得主人要看,正好借机看一下。这是莺儿好奇之下的正常反应。宝玉毕竟是亲戚,倒茶早晚不重要。

莺儿看着宝玉的玉看入迷了。宝钗回头提醒她快去倒茶,这是顺理成章的情节递进。作者这么写,主要也是为了引出莺儿后边的话。并不是宝钗故意引导。看书,一定不要看成阴谋论,否则无法自拔。

莺儿后边的话当然重要。这是作者要借第三人的口说出宝钗宝玉一生的牵绊。其实作者设计这么一个环节,也主要是为了让莺儿说出这一段话。

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

这就是金玉良缘的传说了。这个说法,无论在谁的嘴里说出来,都没有在莺儿嘴里说出来更合适。作者安排莺儿说出来,只是为了给书里宝黛钗三人关系定一个基调。所以这话不能从薛宝钗和薛姨妈嘴里说出来,就是因为有阴谋论的避嫌。而作者有意的避嫌还被解读成阴谋,就是纯属臆测了。

莺儿在这时候说这个其实只是为了开宝钗一个玩笑。莺儿是宝钗的贴身丫头。感情很好,并没有特别的尊卑关系。就像宝玉和袭人晴雯一样。她开始只是好奇宝玉的玉,也看一下。发现上面的话和宝钗项圈的话差不多。意思她可能都不了解。但不耽误她打趣薛宝钗。十一二岁的小儿女,正是两性关系朦胧期。这样的玩笑,我们小时候都经历过。说过了,也就过去了。并不会当真。只有当事人会有一丝尴尬。早熟的人会从此有一丝绮念。

估计宝钗对宝玉之间的朦胧感情也就是那一刻被种下。但也仅此而已。宝钗是否真爱宝玉,也是一段说不清的公案。和这里无关。但尴尬的宝钗,为了转移自己的尴尬,必然只能又喊莺儿再倒一次茶。这就是三次倒茶的原因。

喜欢请添加本人头条号

红楼梦里宝钗连喊三次让莺儿倒茶,莺儿为什么不去?

大家好!我是醉吟扶夷。看题主的问题,很明显埋伏了满满的阴谋在里面呀!是不是差点就想说这根本就是老谋深算的薛家设的一个局,目的就是想向贾家兜售“金玉良缘”,将薛宝钗成功嫁给贾宝玉?

我猜大概提问的人心中早已预设了答案,但是我仍然想反对一下。

反对的理由是,假如贾宝玉去梨香院探病是一个设计好了的“局”,精巧固然精巧,也符合许多看客的猎奇心理,但是,它惟独不会是《红楼梦》想表达的东西。

《红楼梦》的作者开篇即已说明,本书主要是描写了闺中女子的真性情,讴歌与赞美了她们的美好。红楼十二钗中,唯独只有薛宝钗与林黛玉的判词是合并的,这就足以说明薛宝钗在贾宝玉心目中的地位。那么,薛家倘若真的如此赤裸裸、明晃晃地推销“金玉良缘”,岂不是太落俗套,连带着薛宝钗也沦为不堪之人?

想来,对于心目中如“高士晶莹雪”的宝姐姐,作者决不忍如此,更不会如此。

那么,为什么会在书中出现“宝钗连喊三次让莺儿倒茶,莺儿不去”的场景呢?

首先醉吟认为,这一段的描写恰好符合书中“莺儿”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红楼中的主仆设定都非常的有趣,也很贴合实际。

打比方说,贾宝玉对女孩儿们喜爱尊重,崇尚平等,就有被他娇纵得无法无天的晴雯,敢当面顶嘴,甚至还敢挖苦、抢白他;、

林黛玉生性敏感柔弱,善良纯真,就会有紫鹃像大姐姐一般时刻温暖她、包容她,甚至也会在她做得不对的时候教导她;

迎春懦弱怕事,她的丫鬟司棋就会凌厉果决,大观园的小厨房敢看人下菜碟,她说砸就砸了。

而宝钗呢,因为她性格沉稳,遇事老道持重,所以她的丫鬟反而可以保持着天真无邪;为什么呢?因为莺儿的主子并不需要她去为她争取什么,或者是抵挡什么;反过来,宝钗还可以成为为她遮风挡雨的一道墙,让她免去许多世风的侵袭。

再者,薛家本是皇商出身,不像贾家是名门望族,因此家中的规矩自然也不如贾家那般多;说得更明白点儿,就是薛家的丫鬟在主人跟前更自由、更没拘束些。

这一点在后文中也多有体现。

比如说莺儿同贾环赶围棋玩,贾环输了想抵赖,换作别人自然畏惧贾环少爷的身份,不敢多说什么;但是莺儿却不怕,她偏偏敢指责贾环,且还将贾环拿来跟贾宝玉作比较。

再后来探春、李纨和薛宝钗三人合力管理大观园,制定了新的承包政策,莺儿却不管不顾,公然带头摘了河边的柳枝用来编花篮,还害得春燕挨打,惹来多少口舌纷争。

所以,莺儿这个人物设定本来就是一个天真浪漫的、略带娇憨、没什么心机的少女形象,同书中另一位细心温柔、勇敢忠心的丫鬟紫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写到此处我不禁想问:那些将莺儿揣测成薛家阴谋中一枚棋子的人,你们是真正的红迷吗?你们又是否真的读懂了《红楼梦》了呢?

红楼梦里宝钗连喊三次让莺儿倒茶,莺儿为什么不去?

在《红楼梦》中,宝钗给人的感觉是心机深沉,功利心强,成熟得可怕,与她的实际年龄极不相符。

宝钗随母兄来到京城的主要是为了选秀,也就是为了竞争给皇帝当小老婆的权利。其目的无非两个:一是有朝一日能人前显贵,二是为振兴薛家的革命事业做出贡献。其功利心之强可见一斑。

可惜的是选秀工程失败了,未能达成所愿。退而求其次,宝钗母子又把目光转向了贾府,寻找新的目标。母子二人就像是两只躲在密林中的老虎,窥视着贾府的一切,寻找着心目中的猎物。

看来看去,于是宝玉就成了他们的捕猎对象。为此他们费尽心机,绞尽脑汁,精心设计了金玉良缘这场戏。

戏设计好了,总要找机会开场吧。于是就有了第八回,比灵通金莺微露意一节。

宝钗有病宝玉前来看望。先入薛姨妈室中,请了安,薛姨妈忙一把拉了他,抱入怀内,笑说:“这么冷天,我的儿,难为你想着来,快上炕来坐着吧。”命人到滚滚的茶来。看看多亲热,比自己的亲儿子都亲,这叫笼络人心,也是告诉宝钗,好戏该开场了。

接着宝玉来到里间,看到宝钗,问“姐姐可大愈了?”宝钗抬头,见宝玉进来,连忙起身,笑答到“已经大好了,倒多谢记挂着。”说着让宝玉在炕沿上坐了,即命莺儿斟茶来。

按理说,作为下人,主人命自己给客人倒茶,应该立刻就去,可莺儿并没有去,这就比较反常了。不去倒茶也就罢了,还在旁边听宝钗和宝玉说话,这就更为反常了。以宝钗往日一本正经的为人,是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事发生的。可偏偏就发生了。毫无疑问,事出反常必有鬼。

宝钗翻看宝玉的玉,口内念到“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到“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做什么?”。

宝钗这里是笑说,而不是严肃地说,说明并没有怪罪之意,等着莺儿答复。莺儿很默契,嘻嘻笑到“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终于点到了主题,还是经过一个下人之口,显得那样自然,妥帖,谁敢说这不是提前就编排好的戏?

莺儿这时还是没有去倒茶,还在傍边站着,因为她的戏份还没有唱完。

宝玉看了宝钗的项圈,把上面的字念了两遍,又念了自己的两遍,因笑到“姐姐这八个字倒与我的是一对”。莺儿笑到“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她说完,便嗔她不去倒茶。

该说的都说了,该演的戏份都演完了,这时候也确实该去倒茶了。

金项圈的来龙去脉通过一个丫鬟之口说的清清楚楚,金玉良缘被一个丫鬟说的明明白白,谁能说这不是一场戏?

所以说,宝钗三次让莺儿去倒茶,莺儿不去是为了配合主人演戏,为了把戏演的更逼真,更合乎情理。

红楼梦里宝钗连喊三次让莺儿倒茶,莺儿为什么不去?

红楼梦作者导引读者真意总在世俗流行之外,也总是与世俗情理相对抗的。作者写宝钗呼唤莺儿“倒茶”或“倒茶来”就是逆世俗的,或世俗读者不能意料的。按世俗习惯解读,只是主子喊奴才或侍儿倒一杯一碗茶水之意。但作者所用的“倒”字是颠倒之意,“茶”取闲茶闲品闲聊之意,也即对休闲文化的品味欣赏,或对闲情的品味欣赏;那么,“倒茶”就是颠倒推翻休闲、闲情文化之意,就是表达作者排斥无用的休闲文化而推崇干正事、务正事、谋划正事正业的文化。世俗文化推崇情,情不能当饭吃,不能当物用,更不能当工具用于人们干正事正业。由此可知,正事或正事文化是激发世人创新新工具用于生产,提高物质生产水平和制造能力的文化,是创新兵器用于强大国防的文化,是发展经济使囯民富裕殷实的文化,是无情不言的手文化、创造性创新性的劳动文化。“倒茶来”就是作者唤正事文化重新回到中华民族,同时呼唤持正事正文化观点的读者正确解读红楼梦真意。“莺儿”表达的就是叫的好听动听,干扰人们干正事的鸟或“鸟人”,也可以表达休闲文化声音或虚文字,“黄”可以表达中华民族,那么“黄莺儿”就可以表达中华民族的休闲文化或故事性的闲聊的“聊斋”文化,这种文化是不知正事,不懂正事,不乐不愿谈论探讨正事的文化,这就是其“志异不志正”的原因道理。这就是黄莺儿不“倒茶”的原因。儒学文化,儒学史笔文化(春秋、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就是黄莺儿,就是中华民族的休闲帮闲催闲文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