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母的“掰谎记”有几层意思?
贾母“掰谎”的两层意思:
第一、评论“才子佳人”故事俗套。
第二、贾母“掰谎”在黛玉当众给宝玉喂酒,凤姐提醒宝玉“不要喝冷酒”之后,当然是借机为“宝黛私情”洗地、同时对宝黛发出注意个人行为的警告。
有网友说贾母“掰谎”是为了打击“金玉良缘”,力挺“宝黛姻缘”。两百多年前的贾府老祖宗贾母,如果她能够公开使用“双重标准”来支持宝黛当众“越礼”行为,那么她就不可能是贾府的最高精神领袖了。贾母把黛玉“看作自家人”与三春同等、甚至比三春更优待、左拥黛玉右搂宝玉也都不能代表她就认定了一定要林黛玉来做“宝二奶奶”。抄检大观园后贾母甚至对王夫人说宝玉不懂“男女的事”恐怕是个“丫头托生”的,以此来为“宝黛私情”寻找借口、再次洗地。
贾母在“掰谎”中专门提到“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要知道作为收养黛玉的贾府贾母、贾政王夫人这几位可代“父母之职责”的人都从未公开主张过“宝黛姻缘”。而“金玉良缘”却正是作为父母亲代表的王夫人和薛姨妈可能有意的“姻缘”,只有父母亲做主的“姻缘”才可能是正大光明的说出来的“姻缘”。
“宝黛姻缘”虽然曾经有过一次凤姐对黛玉的调侃“吃茶”,但凤姐只是一个根本与宝黛婚姻大事决策无关的“堂嫂”“表嫂”。并且凤姐的这一次多余口舌,就正对应了贾母在宝玉挨打后怡红院中当众指向凤姐的话“嘴乖的也有一宗可嫌的,倒不如不说话的好。”。
寻遍《红楼梦》前80回找不出任何一处贾母支持“宝黛姻缘”的真正证据来,贾母确有在清虚观张道士提亲之后的“禅语”~不是冤家不聚头。然而在一般俗语中的“冤家”不一定是夫妻,更多指“孽缘”。贾母自称上辈子造孽的“老冤家”,正如癞头和尚所言的绛珠仙子“因此一事,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下世去了结此案。”,“冤家”与“夫妻”是两个概念,根本不可能完全划等号的。
况且在贾母在“掰谎”之前,刚刚才发生了贾母独宠宝琴、详问宝琴“八字”,凤姐说想要为宝琴“做媒”的事。事实上就是贾母与凤姐默契配合,公开宣布了薛家女儿可作为“宝二奶奶”的人选,和林黛玉并没有进入“宝二奶奶”的考虑人选之列的现实。贾母元宵节家宴“掰谎”后,紧接着发生的王夫人请宝钗参加协理大观园和“紫鹃试玉”都是贾母“掰谎”的后续影响结果。
“紫鹃试玉”宝玉发痴,当然反映了宝黛二人在贾母“掰谎”之后对于“宝黛姻缘”的极度焦虑和绝望情绪。
认为贾母“掰谎”是为打击“金玉良缘”的观众,都是被87电视剧编剧篡改原著前80回和“原创”结局给忽悠了!
红楼梦中贾母的“掰谎记”有几层意思?
史太君掰谎,最最最重要的一层意思脂砚斋已经给了答案:是作者借史太君之口,抹倒天下不近理之“奇文”,不近情之“妙作”。
在第一回,作者便借石头之口对“野史奇闻”表明了态度:
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荼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盛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及滥淫,以至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姓名,又必多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可见作者对历来多如牛毛,千篇一律的恶俗小说是厌恶不已,当然曹公有如此狂傲的资本。《红楼梦》几百年来在文坛屹立不倒便可证明它的伟大。而很多小说但凡写到豪门贵族,便不厌其烦地描写富丽言语,这对于豪门出身的曹公是很让人啼笑皆非的。
在黛玉初进贾政房,见到一色家具大多是半旧的,脂砚斋曾批:三字有神。此处则一色旧的,可知前正室中非家常用度也。可笑近小说中,不论何处,则曰商彝周鼎,绣幕珠帘,孔雀屏,芙蓉褥等字样。……”(莫名想起各种《小时代》-_-#咦!又招仇恨了。)
可见前面很多小说不仅深受作者鄙视,脂砚斋也处处不忘挖苦三言两语。当然,前面几回这么丢丢嘲笑抨击哪里过瘾?所以写到一半,曹公还意犹未尽,第五十四回便取回目“史太君破陈腐旧套”再次给“恶俗小说”拆台。
脂砚斋在回前已经表明:首回楔子内云“古今小说千部共成一套”云云,犹未泄真。今借老太君一写,是劝后来胸中无机轴之诸君子不可动笔作书。
所以,史太君在此时很大代表的是作者的想法。
其次、贾母掰谎前发生了一件事。黛玉喂宝玉喝酒,而且是众目睽睽之下。这样秀恩爱是自掘坟墓啊,此时黛玉肯定是忘情了,王熙凤见势用一句笑话想转移众人注意力。但此时贾府上至贾母王夫人等,下至丫头奴婢,哪个不看在眼里?所以贾母要扭转这个局面,就是不能让黛玉成为众人眼中里“歪书里的佳人”。
看看贾母怎么说的:“既说是宦官书香大小姐都知礼读书,……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娘丫头服侍小姐的也不少,怎么书上但凡是这种事,就只小姐跟着一个丫鬟,可是前言不搭后语。”贾母的意思猜测是:我们黛玉就是书香门第大小姐,奶娘丫头一个不少,不可能跟宝玉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你们可别多想,落了那些破书的俗套。
而后来贾母挪进了暖阁后仍旧让黛玉坐在左右,放烟花仍把黛玉搂在怀里,可以看到,贾母对黛玉的喜爱一点没有减少。
所以,曹公写了一百多回的书,偶尔穿插下自己的情绪,见解也是有的。当然,情节照样不误。
红楼梦中贾母的“掰谎记”有几层意思?
我觉得第一,是不喜欢这种才子佳人似的小说吧,认为,现在的说法,不过是穷书生的YY吧。说来也是,仔细算算,想在还活跃在戏曲舞台的“公子落难,小姐多情”,几乎小姐本来就是书生的先定未娶之妻,比如《女驸马》,如果只赠金,最后是喜剧的多 ,如果进一步呢,就有可能悲剧了,比如《勘玉钏》。张生呢,这个倒是陌生人,因为大家都知道最后张生还是负了莺莺,就不演结局了。可见这种爱情多不靠谱了。
第二,还是为了保黛玉,讽宝钗的。毕竟只有一个丫头的可不就是宝钗。而且,很晚还待在怡红院的,也是宝钗。也许是有所察觉,薛姨妈少有的去责备凤姐,“你少兴头些,外头有人”,凤姐虽然回了,“我们还是论哥哥妹妹,一起淘气了这么大”。这个账我没算过来,凤姐没做亲前,和宝玉的关系,类似于宝钗现在和宝玉的关系,和贾珍就要远很多——只是王夫人的亲戚呀——这个哥哥妹妹怎么论的,贾珍又没有养在内院,怎么一起淘气啊?不过话可是正中薛姨妈下怀,凤姐和贾珍都是哥哥妹妹,宝钗宝玉更是正常的姐姐弟弟了。
红楼梦中贾母的“掰谎记”有几层意思?
关于“掰谎记”处在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这回的名字就非常有意思。史太君破陈腐旧套,表明贾母是极其看不惯那些世人诋毁世家大族的行为。前边贾母细细说了一堆。中心思想无外乎就是这些说书的写小说的在胡说八道。最后“掰谎记”由王熙凤嘴里说出来:
凤姐儿走上来斟酒,笑道:“罢,罢!酒冷了,老祖宗喝一口润润嗓子再掰谎罢。这一回就叫做《掰谎记》,就出在本朝,本地,本年,本月,本日,本时。老祖宗‘一张口难说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是真是谎且不表,再整观灯看戏的人’。老祖宗且让这二位亲戚吃杯酒、看两出戏着,再从逐朝话言掰起,如何?”贾母之所以会在这里说这样一段话。很多人众说纷纭。其实原因也不复杂。因为这是一个老祖母在给孙子孙女做思想教育课。女先令要讲的《凤求鸾》不符合贾母的价值观。贾母认为富贵人家要有富贵人家的做派,不可能有男女私会的机会。这样脱离现实的作品本身就没有价值。另外也和我们小时候一样,老人对孙辈的叮嘱,你们不要像小说里的人一样去向往那样的邂逅,是不切实际的。
贾母作为一个过来的老人,自然也会发现这些小儿女之间暗藏的情愫。宝黛钗之间的小儿女情愫,贾母早就看在眼里。这次借这个机会也申明了自己的立场。家里有老人在,你们不要着急,更不可以做一些越轨逾矩的事,到了时间,自有人来给你们安排。这是贾母对宝黛钗的一次喝止,也是传统思维的一次矫正。在那个时代,逾矩事完全没有市场的。贾母也是防微杜渐,害怕他们走错路~
欢迎关注本人头条号
红楼梦中贾母的“掰谎记”有几层意思?
两层意思:1是表明作者反对才子佳人大团圆式结局,要写个悲剧式结局。2是为这结局做铺垫,宝黛未能成婚的原因是贾母没有给黛玉做主,没做主是因为她听说黛玉几次犯病都是因为宝玉的缘故,按她的观念,千金小姐不应如此。
红楼梦中贾母的“掰谎记”有几层意思?
有好几种解释:有说澄清宝黛的关系是纯情的兄妹关系,双方行动都有一大堆Y头婆子跟着,不可能是自由恋爱,以此堵众人的嘴,影响舆论导向,其实暗中保护宝黛感情发展。另一种解释是贾母借机敲打黛玉,好女儿大家闺秀,是不可以见到清俊的男人就思量终生大事,婚姻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否则影响门风。个人倾向于第一种,促成宝黛联姻是贾母的心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