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秦可卿带宝玉进她房间睡觉,贾母知道吗?你认为贾母为何不阻止?
贾母当然知道秦可卿带贾宝玉进她房间睡觉了,但贾母不仅不会阻止,还十分希望是这样的结果。书中说,这天,贾母带着宝玉等人来到宁国府会芳园赏梅,宝玉一时困倦。秦可卿便对贾母说,老祖宗放心,宝二叔“只管交与我就是了”。
贾母还没点头,秦可卿就招呼贾宝玉的奶奶丫鬟:“请宝叔随我这里来”。书中没有写贾母是否同意秦可卿带贾宝玉去睡,但却从旁交代:“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见他去安置宝玉,自是安稳的。”
所以,贾母是知道秦可卿要带宝玉去她房间睡的,不仅不阻拦,还十分地放心,甚至是巴不得这样。这是为什么呢?
贾母为何放心宝玉在秦可卿房间午睡第五回是《红楼梦》提纲挈领式一回书,这回书的开头就从“睡”的事写起,说贾母照顾林黛玉的饮食起居,犹如对待宝玉一般。说宝玉“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
林黛玉进贾府时只有六岁,贾宝玉比林黛玉大一岁,都属于儿童期。贾母把这两个小孩带在身边照顾,坐卧都在一起,哪有什么男女之别呢?秦可卿固然已经结婚,但贾宝玉很小,贾母又如何不放心这件事呢?
这是以文本故事脑补贾母最简单的想法,正如秦可卿说的那样:“他能多大呢,就忌讳这些个”。
但是,这其中还有一个需要交代的细节,那就是秦可卿起初并没有把贾宝玉带到自己的卧室,而是领进了“上房内间”。莫非,贾母当真不知道宝玉会去秦可卿房间午睡。贾母当时是怎么想的,书中也已经暗示她是知道有这种事情会发生的。
贾母十分了解秦可卿,知道她“极妥当”,“乃是重孙子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因而,任随秦可卿怎么安置贾宝玉,贾母都是十分放心的,她原本就不需要知道贾宝玉去哪里睡。换句话说,贾母真的是巴不得秦可卿把贾宝玉带到她最私密的地方午睡呢。
难道说,贾母早已意识到其中会发生点什么事?
却说秦可卿先把贾宝玉带进了“上房间内”,贾宝玉一见《燃藜图》便不愿意在这里睡,秦可卿这才把他带去了自己的卧室。这个细节,就隐藏了贾母不阻止秦可卿带贾宝玉去任何地方的隐情。那么,《燃藜图》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玄机,致使贾宝玉很厌烦,又是贾母放心秦可卿呢?
《燃藜图》隐藏“乘槎待帝孙”“燃藜图”典出《拾遗记》,说的是西汉帝室之胄,汉高祖异母兄弟楚元王刘交玄孙刘向的一段“仙缘”。汉成帝末,刘向在天禄阁校书,“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人乃吹杖端,烟燃,因以见向,说开辟已前。向因受《洪范五行》之文,恐辞说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
说的什么意思呢?刘向读书思考到夜里,忽然来了一位穿着黄衣裳,拄着青藜杖的老人。这个老人见刘向在黑暗中读书,便吹燃了手中的青藜杖,与刘向相见。这个燃藜老人给刘向讲授“开辟鸿蒙”之前的事情,刘向因此学到了《洪范五行》的知识。
《洪范五行》是一部专讲帝王治世的书,也就是说,这位黄衣老人给刘向传授的是帝王之术。因此,这个老人在天明辞行时告诉刘向:“我是太一之精,天帝闻金卯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
太一,即太乙,其中一义指的是“帝星”。如此,就照应了林黛玉、史湘云、妙玉三人凹晶馆联诗中的“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这句诗。贾宝玉不愿意在有燃藜图的地方午睡,是尚未到夜间,他只能去“幻境”而不能“犯斗”待帝孙,斗,就是星斗,此处应当对应的是《燃藜图》中的“太乙”帝星。
“燃藜图”出现在这里,意味着贾宝玉也有一段“仙缘”,他与刘向一样,都具有皇室血统,但却不是正脉而是“庶出”。这才是书中写“燃藜图”的真相所在,切不要被“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副对联所误导,把“燃藜图”解读为典故的本意,说秦可卿有意启发贾宝玉仕途经济,贾宝玉厌恶这一套而不愿意睡在这里。
贾母其实也不希望贾宝玉在这里午睡,她更希望秦可卿把宝玉带进自己的卧室。其中的原因,还是这副《燃藜图》。
说得这么纠缠与隐秘,这其中到底又是怎么回事呢?
秦可卿卧室才是“正室”在“燃藜图”的故事中,我交代了刘向这个人物的来历,他是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弟弟刘交的玄孙。假如贾宝玉有了孙子,那就是老祖宗贾母的玄孙了。所以,“乘槎待帝孙”是等待这一辈人中出一个皇帝。而且,“玄孙”又不仅仅指的是曾孙,比如刘备就说自己是汉景帝阁下玄孙,中山靖王之后。刘备隔汉景帝肯定不止四代人,玄孙也就指代了隔了很多代的后人。
《红楼梦》中就隐藏着与刘向祖上一样的“庶出”皇室,但这个“庶出”却是被强加的,是正室嫡长子变成了“庶出”。这个隐喻,恰好隐喻的荣国府。宁国府是东府,荣国府是西府,东为正是东道主,西为侧,指的是侧室。“上房间”,恐怕就是招待上宾之所,当然是侧室,侧室之中又挂着“庶出”的皇室宗亲勤学图,贾宝玉便要十分反感了。
说了半天,指的是什么事呢?这又得提到朱洪武亲手撰写的《朱氏世德碑》了。在这篇碑文中,有这样的表述:“孟兄先逝,合家守丧”,“孟嫂携幼,东归故乡”。朱洪武所称的“孟兄”“孟嫂”,就是自己一母同胞的大哥大嫂,也就是桂林靖江王的先祖朱兴隆,书中的“兴隆街的大哥”说的就是这位“孟兄”。
古代三妻四妾,正室生下来的长子,叫做“伯”,侧室所生的家中老大,就称为“孟兄”。朱洪武兄弟共四人,皆一母同胞,老大是朱兴隆,朱洪武是老四。明明朱兴隆是长兄,为何变成了“孟兄”了呢?
原来,朱洪武做了皇帝后,追谥祖上几代人以皇帝尊号,他们的父亲朱世珍被追谥为“仁祖”。如此,按照皇位传承的礼律,朱兴隆是嫡长子,就应当继承“龙衣”。即便是朱兴隆在明朝建立之前已经去世,但他的子孙们就有资格继承“仁祖”的皇位,他们是“嫡长孙”。
一句“孟兄”把朱兴隆这一脉变成了庶出,你说贾宝玉烦不烦躁《燃藜图》?难道说,贾宝玉暗喻的是朱兴隆之后?
没错,《红楼梦》中的荣国府主写的是桂林靖江王王府。桂林靖江王就是朱兴隆的后代,而朱兴隆则是靖江王的始祖。荣国府为何隐写的是桂林靖江王府,我已经讲过很多遍了,不再重复。如果有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再读一遍第三回书中的一段描述,这段描述就是林黛玉在“荣禧堂”所见到的摆设,这其中,就隐藏了靖江王朱履祜的谥号“荣穆王”。而书中“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则是朱履祜的儿子朱亨嘉。
所以,贾母希望秦可卿把贾宝玉带入“正室”,恢复正室之名,正是“乘槎待帝孙”之意。
贾母之意后来在太虚幻境中得到满足,秦可卿亲授警幻之事,以证贾宝玉血统。回到现实中,便又与“龙衣人”偷试一回——“偷试云雨情”,便是荣国府败落的根源。贾母洞悉一切,但却没有料到最终的结局。
贾母希望秦可卿告知贾宝玉另外一重身世《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部巨著一脉相承,清代张新在《读红楼梦法》中就说过:“石头记脱胎在西游记,借径在金瓶梅,摄神在水浒传”,说的就是这么回事。除了《金瓶梅》外,三部名著都以类似于警幻之事,也就是男女私情表征血缘关系,更以此暗写皇家血统,由此而戳穿皇权天命的谎言,揭示封建王朝衰落直至灭亡的内在原因。《金瓶梅》没有这样的隐喻,它的思想境界达不到这样的高度,所以,它没有资格入选“四大名著”。
从贾母极其愿意秦可卿带贾宝玉午睡这个细节开始,后文故事以真假两次“警幻之事”暗示了贾宝玉的两重身世,第一重身世上面已经讲到,是以《燃藜图》揭秘了贾宝玉的“庶出”身份以及靖江王的子孙做了一番皇帝梦,大白天做梦,岂不是白日做梦?
回到现实之中,宝玉与“龙衣人”的警幻之事则又隐藏了他的另一重身份,这重身份也是“庶出”,但却是货真价实的皇室血统。怎么回事呢?
这件事说起来十分复杂,需要举很多江宁织造曹家的很多真事来解读,前面的一些文章中,我已经通过庚辰本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代玉抛父进京都”比较详细地揭秘了一个准太子隐藏在曹家的事。这个准太子就是顺治与董鄂妃所生的和硕荣亲王,也就是曹寅的“兄弟”曹宣。
曹宣是康熙教引保母孙氏从皇宫中秘密抱出来的,《红楼梦》中的贾母对应的就是这位孙氏。孙氏不是曹寅的生母而是“寿母”,假如以贾母作为荣国府的“正脉”,那么,之于江宁曹家而言,曹寅也是“庶出”。
到了贾宝玉这代人,相对与贾家而言,那就更是“庶出”了。现实中的贾宝玉应当对应的是曹頫,曹頫是曹宣之子,因为曹寅、曹颙父子相继去世,康熙便以曹頫过继给孙氏继承了曹家的衣钵。所以,曹頫与曹寅一样,在孙氏面前也是“庶出”。书中所反映的也是这样的情况,贾母与贾宝玉之间没有血亲关系。
曹頫做江宁织造时期,便来到了雍正时代,曹家再也得不到康熙的关照,因为巨额亏空和一些为官不仁之事,遭到了雍正的严厉斥责与惩罚。如此,孙氏就希望通过皇室血缘关系拯救曹家。所以,先把“龙衣人”拨给了贾宝玉,继而,又指望秦可卿告知贾宝玉真正的身世。
《红楼梦》中,贾母后来还希望以薛宝琴继续做相同的事,可惜的是薛宝琴已经许配给了梅翰林之子。贾母诸多的努力都付之东流,贾家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他们没有等来“帝孙”,却招致了沉重的打击,终于“树倒猢狲散”而各自奔腾。
贾宝玉在秦可卿卧室做了一场白日梦,秦可卿没有引贾宝玉出梦,在贾宝玉大呼“可卿救我”时,秦可卿并没有出现。这便是“朱楼梦”、《红楼梦》,只是一场皇帝梦,贾母的“大手笔”也就化为乌有了。
《红楼梦》中秦可卿带宝玉进她房间睡觉,贾母知道吗?你认为贾母为何不阻止?
看《红楼梦》,惊叹于里面的人情练达,以至于仔细看到当时宝玉、黛玉年龄时,会感到震惊。小小年纪咋那么多心思,想想自己十一二岁的时候,啥都不懂,跟他们一比,就像弱智。
尽管作者赋予了这些人跟年龄不符的成熟和人情,但是这些人实际上都是小孩子,特别是在贾母那个老祖宗眼里。宝玉就是她的宝贝疙瘩,还是个娃娃嘞。要说这一段事,我觉得首先得说说贾母这个人物。
贾母,贾府的最高掌舵者,也是四大家族里面的首脑人物,一辈子荣华富贵,要风得风 要雨得雨,得享八十三岁,尽管她晚年见证了贾府的衰败,但无疑,她是《红楼梦》里命最好的一个,一般人活那么大年纪都很难,何况一辈子权利地位物质精神尽皆满足?贾母不要说在《红楼梦》里,在整个文学作品里面,也是数得着的有福之人。
这样一个大富大贵之人,必定是什么都看得透看得开了,所以老太太尽管地位极高,却丝毫不跋扈,十分慈爱,而且不像一般老太太,贾母颇有几分清新脱俗的气质。但是慈眉善目是一方面,老太太掌控这么一大家子,为人精明着呢,老归老了,丝毫不糊涂。比如说薛宝钗是大家公认的聪明睿智城府颇深之人,她就说过这样的话,大体意思是:我这留心观察着,凤丫头再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那王熙凤是多么厉害精明的人,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可是在老练的宝钗看来,王熙凤再厉害也不过是孙猴子,转不出老祖宗这尊大佛的手掌心。老太太一直笑呵呵,有时候甚至跟小孩子一样贪吃,但实际上什么都在把控呢,小事可以睁眼闭眼,大方向都在自己掌握中呢,谁也糊弄不了她。
我前面所以说贾母有些清新脱俗,从她喜欢的人可以看出来,她对王熙凤、秦可卿、林黛玉、晴雯这些人格外偏爱,这几个人哪一个是善茬?跟传统温良恭俭让的女子各有不同,但贾母偏偏就钟爱这样有个性的女孩子。想必贾母虽然精于世故,但是仍有一颗不安分的心,而这一点,伴她到老。当然了,她最爱的还是贾宝玉那宝贝疙瘩。
那秦可卿又是什么人呢,甭管那些隐喻她风流的情节。书中说她是一个心特别重的人,凡事都要思量明白。她有着薛宝钗的温柔稳重却不像她那么刻板,有着林黛玉的才情灵气却不像她那么小性,有着王熙凤的精明风流却不像她那么跋扈,所以上上下下的人都喜欢她。尽管她年纪放今天还不过是个孩子,但在红楼里,她却是一个风情万种的成熟少妇。这样一个人物,安排宝玉入睡这么一件小事,势必想得妥妥当当了。宝玉还是个孩子,困了要睡觉,想睡哪个屋就睡哪个屋,贾母只要自己宝贝孙子睡好就行了,哪里睡不重要,秦可卿如何想不到这一节,所以他愿意在自己屋子睡就睡吧,就算贾母知道了,也不会当一回事。
不过贾母和秦可卿都把宝玉当孩子看,却不晓得宝玉正是半大小子迅猛发育的阶段,这一觉虽然短,却绝对让他难以忘怀。秦可卿也万万想不到她的小叔叔第一次春梦居然是跟她进行的,还是在她的闺房里。对于宝玉来说,天天在女人堆里打滚,从来没有过这种事,偏偏就睡了这么一小会儿,就在秦可卿房间里来了这么一段春梦。足以看出来,秦可卿的风情是骨子里带出来的,宝二爷小小年纪见她一下就把持不住了。我怀疑作者很可能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经历,否则绝难想象在文学作品里展现出这么一段来。
秦可卿无疑是寄托了宝玉最初的美好印象和最原始的欲望,这么难得的一个人物是自己侄子的媳妇,还早早的死了。在外人看来,贾府无疑也是一个充满美好和欲望的地方,秦可卿的死,也许就在预示着贾府的衰败吧。
《红楼梦》中秦可卿带宝玉进她房间睡觉,贾母知道吗?你认为贾母为何不阻止?
贾母不知道。 因为宝玉倦怠欲睡中觉时,秦可卿只说有专门为宝玉准备的屋子,然后把人领走了,并没有说如果宝玉不满意, 会把自己的卧室奉献出来。不过就算贾母知道,只要宝玉愿意,一向以孙子为要的贾母都不会过问。
贾宝玉睡侄媳妇房间,本来是不符合规矩的,因此,当贾宝玉嫌客房中的对联不合心意拒绝,秦氏说出往她屋里去时,有个嬷嬷劝阻说"哪里有个叔叔往侄儿媳妇房里睡觉的道理”,但秦氏并不在意,说什么宝玉年纪小,个子低,不介意。
事实上呢,古人七岁男女不同席,此时的宝玉至少已经十岁左右,秦氏却不在意上下尊卑,亏贾母还认为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见他去安置宝玉,自是安稳的.” 当然,这也情有可原,一个能让八九岁的亲外孙女与十来岁的亲孙子住在她的碧纱橱内外,还怎会在意一些伦理纲常的细枝末节呢?
而后面事件的发展,也实实在在打秦氏的脸,贾宝玉在秦可卿床上,不但睡了午觉,而且做了春梦,而春梦的对象竟然还是秦可卿。秦氏,或者太小看宝玉了,或者她根本不在意这些伦理纲常
《红楼梦》中秦可卿带宝玉进她房间睡觉,贾母知道吗?你认为贾母为何不阻止?
为什么要阻止?
《红楼梦》中秦可卿带宝玉进她房间睡觉,贾母知道吗?你认为贾母为何不阻止?
秦可卿带宝玉进她房间睡觉,贾母当时不知道,无法阻止。退一步说,如果贾母当时知道,也不会坚决阻止。
贾母把安置宝玉睡午觉的任务全权托付给信赖的秦可卿,便不会随时盯守以便获知事态进展。第五回,宁国府梅花盛开,尤氏治酒请贾母和王夫人等过来赏花游玩,宝玉也跟着来了。到了中午,宝玉想睡午觉,秦可卿主动请缨担任安置宝玉睡午觉的任务。
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见他去安置宝玉,自是安稳的。
秦可卿漂亮聪明,嫁来贾府之后,早已赢得贾母的信任和喜爱。在贾母心中,她是个极妥当的人,把事情交给她,丝毫不用担心。
既然把宝玉交给了信任的人,其余的事便任由秦可卿发挥了。贾母不会时时去关注这件事的动向,后面发生的事,正在饮酒赏花的贾母不得而知。
贾母若是当时知道,也不可能强烈反对。秦可卿并不是一开始就揣着把宝玉带进自己房间睡觉的心思。秦可卿先带宝玉去了一间华丽精美的上房,可是宝玉不喜欢那间屋子里悬挂的《燃藜图》,不愿在这里睡觉,秦可卿这才带他上自己的房间。
秦可卿这样做,无非是想要宝玉满意罢了。先前那么好房间宝玉都不满意,其他客房便更难称心了。只有去一个装饰同样豪华,却又风格迥异的房间,宝玉才如意。
宝玉从小不爱读书,那《燃藜图》的主题偏偏是劝谏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宝玉不乐意待在那儿,聪慧的秦可卿当然能猜中他的心思。
秦可卿的房间铺陈华丽,没有那些鼓励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痕迹。她知道自己房间会令宝玉满意,这才带宝玉来。
在贾母心中,宝玉还是个孩子。她一向疼爱他,只要不犯原则上的错误,便不会拧着他的心意。
作为叔叔,宝玉去秦可卿屋里睡觉,确实有点不合规矩。只是在贾母眼里,宝玉还小,稍稍突破点规矩也无伤大雅。只要宝玉开心,在那儿睡的好,贾母是不会深究的。
秦可卿是个聪明人,她既然敢于这样做,便说明她能吃透贾母的心思。贾母即便是知道了,也不会有什么不满意的。
秦可卿带宝玉去自己房间睡觉,是临时决定的,贾母当时不可能知道。不过事后,贾母却又不可能不知道。那么多丫鬟婆子跟着,岂有不告知贾母的。
这天之后,贾母对秦可卿始终如一,从前有多喜欢她,之后也是一样。第七回,尤氏又治好了戏酒,请贾母等人过去玩耍,贾母高高兴兴带上黛玉等人过去热闹了半天。若贾母介意秦可卿带宝玉去自己房间睡觉,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态度。
秦可卿的弟弟秦钟拜见贾母,贾母说不出有多喜欢。这也说明贾母对秦可卿的好感丝毫没有减弱。
再后来秦可卿生病了,贾母无不忧虑地说道:
“可是呢,好个孩子,要是有些原故,可不叫人疼死。”
直到此时,秦可卿仍是贾母心中的“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那件事没有半点影响。可见贾母没有太在意那件事,就算当时知道,也不会强力阻止。只要宝玉开心就好。
贾母是贾氏宗族辈分最高、地位最尊的老祖宗,她的态度可以左右许多事情的进展和动向。只是这件事不会引起贾母产生阻止的愿望,她知道与否都不会改变结果。宝玉一定会去秦可卿的房间睡觉,也会准时梦游太虚幻境对联。
《红楼梦》中秦可卿带宝玉进她房间睡觉,贾母知道吗?你认为贾母为何不阻止?
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贾宝玉进了自己侄子媳妇秦可卿的睡房,也不是贾宝玉年纪小贾母不介意,关键在于秦可卿这个人物的身份。从整个《红楼梦》里来看,秦可卿可以说是所有人之中身份最为神秘的了。在神仙幻想世界之中,她是警幻仙子的妹妹,这一点曹雪芹正文就说明了。但是在现实世界呢?她的身份真的很神秘。
秦可卿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最后一钗, 从第五回出场到第十三回逝去 ,中间不过 9 回 ,对她的直接描写少之又少 ,再加上她那令人匪夷所思的死因 ,无疑为她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正因如此 , 百年来 ,许多学者都试图挖掘这一人物所蕴涵的深意 ,并对她给予应有的评价。
早期的索隐派认为《红楼梦》一书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 ,而秦可卿就是董鄂妃即董小宛的一个分身。王梦阮、沈瓶庵指出“世祖所为《董妃传》中 ,叙妃事甚悉,均有与可卿相似处” 。
湛卢1947 年 指出:“秦氏身死一段, 整个为世祖追悼小宛的情节 。”他认为:
(1)治丧之中 ,“钦天监择日 、停灵、开丧、讣告的忙碌 ,已觉诸仪悉备 ,又请了许多高僧、全真在各处封坛做好事, 完全为大丧的排场” , 秦氏的冥器为樯木,樯字似檀 , 实为檀木 ,是帝王用来安葬艳尸 ,表达爱意之物 。
(2)“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死封” , 是指帝王追封董妃。
(3)秦可卿丧礼, 处处与《清凉山赞佛诗》第二首所咏董妃之丧相合。
(4)凤姐到灵前痛哭情形 , 完全影射世祖亲临哭灵光景 。
(5)尤氏犯病, 所影射不止为太后 , 亦连继后在内 。
(6)董妃在陵园未就前 , 暂殡于南郊 ,书中记可卿移于铁槛寺 ,也说明在郊外。
冯精志在《秦可卿的一举一动俱有宫廷背景》中认为
(1)秦可卿葬仪是以孝贤皇后葬仪为原型。
(2)秦可卿托梦这一笔的背景是白家疃的怡王祠。
(3)与秦可卿私通的是宝玉,写宝玉与侄媳妇有苟且之事, 可 能 是写 胤 与 弘皙 之 妻瓜 尔 佳氏 私通 。
尽管索隐派对秦可卿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但他们由此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真正的价值 。
秦可卿与贾宝玉有暧昧之事吗 ? 清代王希廉曾评点 :“秦氏房中是宝玉初试云雨 ,与袭人偷试却是重演 。”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
俞平伯在《秦可卿之死》中认为 :
“秦氏实贾蓉之妻而宝玉之侄媳妇 , 若依文直写 , 不太芜秽笔墨乎 ? 且此书所写既系曹雪芹家是假 。以纳闷瞒人 ,无异于“此地无银三百两” 。张锦池在《论秦可卿》(《红楼梦研究集刊》第 6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中并不同意以上观点 。他认为秦可卿未曾引诱宝玉 , 根据是 :
第一 ,宝玉到秦氏房中去睡午觉虽由秦氏提出 , 但这只是秦氏的随机应变 , 是为了博取贾母的欢心 。
第二 , 对“必用秦氏引梦 ,又用秦氏出梦”的理解 ,他认为“秦”即“情” , 也就是说 :用情字引梦是喻指宝玉身上的“情不情” ,即“所谓爱博而心劳 , 忧患亦日甚” ;用情字出梦是喻指宝玉身上的“情极之毒” , 亦即“所谓`世人莫忍为" 的弃`宝钗之妻 ,麝月之婢" 而`悬崖撒手" ” ,这才是作者真正的立意所在 。
第三 ,宝玉听说秦氏死讯后吐血只是对女儿关爱的性格使然 ,绝非与秦氏有所谓的暧昧之情 。
杨树彬在《梦与秦可卿》(《红楼梦学刊》1988 年第 2 辑)中认为 , 书中所说贾宝玉随贾母往宁府游赏 ,“虽未能肯定是初次 , 然与秦氏实未有过亲密的接触” , 秦可卿最后将宝玉安顿在自己卧房里午睡只不过是想让他睡得安稳 , 以博得贾母的欢心 。
宝玉睡时尚有袭人等四个丫鬟为伴 , “很难想象在光天化日又有人陪的情况下进行幽会” ,而且秦氏在房外嘱咐小丫头好生看猫儿狗儿打架以免惊动宝玉 ,忽听宝玉在梦中唤她的小名 ,因纳闷道“我的小名这里没人知道的 ,他如何从梦里叫出来” ,“这个`纳闷" 有力说明他们之间并无暧昧可言” 。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