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贾元春在分配端午节礼时,为什么宝玉跟宝钗一样,黛玉跟迎探惜一样?

元宵节赐节礼是《红楼梦》一件大事。这事充分将金玉良姻和宝黛爱情对立起来。原本还算融洽的两派支持者就在元春节礼赐下的一刻起了纷争,拥钗派和拥黛派从此争论不休。那么元春的节礼将薛宝钗的和贾宝玉相同,她是和王夫人一样支持“金玉良姻”么?我认为,是也不是!

元春赐节礼按说是个平常事。贾宝玉的年纪也并不大,应该容不到元春着急给宝玉指婚。她赐节礼更应该宝玉一个样,宝钗黛玉和三春一个样。但问题是贾家确实存在了金玉良姻和木石前盟两派的拥趸。贾母当时的意见和王夫人明显相左。作为贾家地位最高的人,元春从高度审视的角度又不同。她不想对她好的奶奶和自己的母亲产生不必要的矛盾,自然会将责任自己承担过来。

很多人将元春赐节礼当成王夫人的阴谋我认为没必要。阴谋这事离《红楼梦》比较远,除了元春晋升皇妃看着像阴谋之外,《红楼梦》中阴谋并不多(王熙凤除外)。元春的高度和视角也决定她没必要对家人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也不会允许王夫人做这种破坏家庭团结的事。王夫人进宫和女儿也不会说这些。元春是皇妃,地位不同了,王夫人也要小心应对,宫中会面宫女太监一大堆,礼仪繁复,根本不可能私下传递消息,暗中沟通基本不存在。有数几次觐见元春,贾母有诰命,不可能不去。所以提前沟通不可能。赐节礼应该是元春自行的行为!

那么元春为何会选宝钗弃黛玉呢?我认为原因就是元春爱护弟弟贾宝玉。想贾宝玉后半生富贵富足!薛宝钗和林黛玉固然都好,但对贾宝玉最好的无疑是薛宝钗。薛宝钗出身虽不高,贾元春对自己的弟弟要求也不高。她见惯了权利斗争和权力倾轧,不像父亲贾政一样望子成龙。甚至元春从小教养贾宝玉,知弟莫若姊,元春了解贾宝玉,官场那一套不适合贾宝玉。政治高度和姐弟亲情都让她觉得与其贾宝玉乱入不适合的官场,不如在家做一个富贵闲人。贾宝玉不进入官场,林黛玉的优势就不存在,反倒薛家的富贵对贾宝玉有莫大帮助。

元春赐节礼,表现得是一个姐姐对弟弟的疼爱。贾家败落的光景元春一定深有感触。也时刻悬心。一旦贾家败了,有薛家匡扶,贾宝玉至少后半辈子衣食无忧没问题。可一旦换成林黛玉,就结局叵测了。毕竟林黛玉孤身一人实在难以照顾贾宝玉。

元春的出发点一定不错,可让她没想到的是她只看到了皮毛。贾家面临的局势要比她看到的凶险百倍。由于和皇帝不一条心,贾家最后被连根拔起,与其一起的应该是一整个势力。四大家族也好,四王八公也好,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等她醒悟已经黄泉路近,贾家抽身无望。最后,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所有的计算都枉费了心事。徒留一丝遗憾。宝黛爱情也好,金玉良姻也罢,不过是【终身误】!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

你认为贾元春在分配端午节礼时,为什么宝玉跟宝钗一样,黛玉跟迎探惜一样?

贾元春的端午节赐礼对贾府中人的影响之大,牵动了贾府中多少人的神经呀!

元妃赐礼的这个安排貌似是合理的,宝玉是元妃的亲弟弟,是贾政王夫人唯一的嫡子,礼物比三春高一等是合理的。

黛玉父母双亡投奔贾府,贾府将她与三春姐妹同样对待,礼物和三春相同也是合理的。

宝钗是客居贾府的薛家女儿,尊重客人礼物比三春黛玉高一等也是合理的。

可是,偏偏安排礼物宝玉和宝钗的完全相同!

那怕是宝玉的礼物比宝钗只多出一、两小件,宝钗的礼物比三春黛玉的多一、两小件呢!完全可以安排成宝玉一等、宝钗次一等、三春黛玉再次一等呀!男尊女卑、宾主之道岂不全照顾到了?

当然这样黛玉心里可能照样会吃醋,但是问题不会有那么大呀!

不管是贾元春有意无意,元妃赐下独宝玉宝钗相同的端午节确实是起到了实际力挺“金玉良缘”的效果。

你认为贾元春在分配端午节礼时,为什么宝玉跟宝钗一样,黛玉跟迎探惜一样?

元春回大观园省亲是在元宵节,那天在元春看来,或者说在所有人看来,元春对薛宝钗和林黛玉都没有任何的分别,她表现出了对宝钗和黛玉这两位小表妹的喜爱之中略带欣赏之情:“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

应该说,元春在那之前对自家的姊妹迎春、探春和惜春是比较了解的,而对于宝钗和黛玉可能只听说一些皮毛。对此我其实也挺有体会的。我在我们家不管是父亲那一方还是母亲那一方的姊妹们中都是老大,早早地出外上学,离开父母,可能后面的的姊妹们小时候听说我的比较多,我当然是听到关于他们的消息比较少。尤其是元春早早地进了宫,平时难得跟贾母和王夫人有机会见个面,可能也没啥时间可以话家常,更不会东拉西扯扯到更远处去。关心自家的事还来不及呢。

但是,元宵节上一展身手,让她看到了宝钗和黛玉的的优秀。此后并没有再交待元春和家里有什么样的交集。只是,到了端午节,宫中来的赏赐就不一样了。短短的四个多月,情节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这其中的谜其实是谁也说不清楚的。

究竟是元春想让宝玉跟宝钗成一对,还是王夫人借元春之口想让宝钗和宝玉成一对?作者没有说,我们只好去猜测。

通常认为王夫人相中了宝钗,但是,王夫人在这个时候是聪明的,她觉得以她的能力还不足以跟贾母对抗,所以假借元春之口,以宫中的赏赐的方式将宝钗与众人区分开来。这也只是猜测,但是,不管是谁的主意,指向性却是很明显的。

或许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宝钗一向是不喜欢那些花啊粉啊珠啊串啊什么的,可是,元春的红麝串一来,她就戴上了,这有点说明问题。可能宝钗对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早在她的预料当中,所以当看到她的东西跟宝玉一样的时候,她居然很快就戴上了。作者很有意思,写宝钗没意思起来。这里有没意思,恰恰 正是有意思吧。果真如此,那就是王夫人和薛姨妈早就商量好的了,只不过借元春来表明一下子而已。我以为元春并不知道真实的宝黛之情,所以早早地给出了明示。即便知道了又怎样?对于一位久处深宫的妃子,或许在她的心里,情早已是奢侈品,根本不值得一提。

我是苏小妮,喜欢请点击关注和分享!

你认为贾元春在分配端午节礼时,为什么宝玉跟宝钗一样,黛玉跟迎探惜一样?

谢邀!

一部红楼巨著养活了多少后世之人,什么此学者、彼专家、红楼研究小组……各种立议、评说,各种报刊杂志网络平台……众说纷云,经久不绝(同为执笔者,有人赋词作诗写小说,有人却只能寄生在他们身上这分析、那判断而行文,当真可怜!),且影响并将不少广大读者诱带其中……然,有些东西只不过是妄度、揣猜而已,当不得真,毕竟非作者本人……他之意,你真懂?

谢文小姐之邀!我亦不敢妄语;也许人家元妃久居宫廷,对宫廷等级森严说话行事礼尚往来根据身份地位揣度拿点养成习惯,对端午节礼品的赠送亦是根据身份地位而行之(那黛玉如何能和宝钗相提并论),并无他意……

(戏言!友勿怪!下次别问我这么狗血的问题😭)

你认为贾元春在分配端午节礼时,为什么宝玉跟宝钗一样,黛玉跟迎探惜一样?

贾元春真的赞赏金玉良缘吗?为何不投出关键的赞成票?元春的真实想法,多数人猜不透。

01

不知道贾元春自己有没有意识到,她送出的礼单,竟然惹恼了一船人。

话说端阳佳节,元春赏赐大量端午节礼给贾府众人,一份份的鹅黄签子,鲜黄而醒目。

袭人等将所赐之物取出来给宝玉看,只见: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

宝玉喜不自胜,问:“别人的也都是这个?”

袭人道:“老太太的多着一个香如意,一个玛瑙枕。太太、老爷、姨太太的只多着一个如意。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大奶奶、二奶奶他两个是每人两匹纱,两匹罗,两个香袋,两个锭子药。”

宝玉听闻唯有薛宝钗的礼品规格数量与自己相同,感觉诧异,问是不是传错了,又赶紧命丫头给林黛玉送去。

黛玉得知礼单的殊异差别,心中暗起波澜,面对宝玉转送礼物的举动,却说:“我们没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的玉的,我们不过是个草木之人!”

宝钗收到高规格的赏赐,竟然也感觉不自在。

一份礼单,令宝黛钗三人的内心都不再平静,波澜起伏。显然,所任人都感知到这份礼单背后的指婚意味。就如清代红学家姚燮所认为的:宝玉、宝钗,一样礼物,颁自椒房,只算赦赐为夫妇。

而贾元春,为何要玉成金玉良缘?为何选中了宝钗为弟媳呢?

02

单凭一份端阳节的礼单,就认为贾元春是金玉良缘的支持阵营吗?我觉得这种论断肤浅而草率。

贾元春与宝钗、黛玉的会面次数均为一次,场合也相同,都是省亲时。

在元春的眼中,宝钗,黛玉,犹如姣花软玉不分轩轾,二人诗作也难分伯仲,只说:“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 而元宵佳节的赏赐,也是姐妹同等,宝钗、黛玉及迎春诸姊妹每人御制新书一部,宝砚一方,新样格势金银锞子二对。宝玉亦同此。

及至到了端午节,所赐礼品却出现了厚薄差别。

短短的不足四个月的时间,到底是什么变故让元春择钗弃黛呢?

把原著中从元宵到端阳的文本全部撸一遍,并未发现有任何变故让元春对黛玉有了成见。反而,在这时间,宝玉黛玉依然被贾府人等视为一对。王熙凤借吃茶打趣黛玉:“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一席话连李纨都赞诙谐的好。如果凤李二人没有揣摩过贾母的心意,断然不会开这样的玩笑。

省亲之后,元春与贾府姐妹再无见面。

唯一可能令元春思想转变的契机只有一个,那就是当今圣上的一道特旨:

每月逢二六日期,准其椒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

王夫人入宫探视是唯一可以左右元春想法的机会,作为金玉良缘的缔造者,王夫人自然会透露并游说金玉良缘的种种好处,元春端阳节礼的差别,是王夫人暗中授意,从中斡旋的结果。

03

元春端阳节礼有所差别,足以证明她是金玉良缘的铁杆支持者吗?未必。如果笃定薛宝钗才是最适合贾宝玉的妻子,完全可以下一道明确的谕旨,敲定此事,而不是模棱两可。

元春在深宫数年,从小小的女吏到晋升贵妃之位,绝对不是头脑简单的人物。

伴君如伴虎,遇事谨慎小心,凡事思虑周全,懂得权衡利弊,是元春在宫中能够存活并晋升的基本素质。

就拿元春令宝玉等入驻大观园这件小事来说,元春人在深宫,但是心系贾府,知道省亲后贾政必定做恭敬禁锁大观园,所以令宝钗等姐妹等入园居住,不至于园中景色寂寞寥落,知道宝玉自幼随同姐妹长大,所以特令宝玉入园读书,避免宝玉烦闷、祖母母亲忧虑。

所谓:韵人行运事,体察入微,周全得体,才是元春的行事风格。

简单的入园一事尚且如此,何况关乎宝玉幸福的终身大事?

宝玉在贾府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的婚事必然要综合贾母、贾政、王夫人的各方意见,并会考量女方家世品貌背景。单凭王夫人当方的意愿,元春不会仓促拍板。在贾母、贾政态度不明的情况下,元春的端午节礼更像是一次投石问路,以一分“有文章”的礼单,试探贾母等各方的态度意愿。

老辣的贾母,以精湛熟练的太极拳巧妙回应了元春,他与张道士的对话,自然会反馈到宫中。

04

事实上,元春是贾母王夫人博弈的关键一子,元春的一句话就可以锁定棋局。

可端阳节礼之后,元春对于宝玉的婚事可有再次发声?并没有吧!

母亲王夫人、祖母贾母,分别站在元春情感天秤的两端,就像娇花与软玉,令元春难以抉择、左右为难。时局复杂,不发表才是明智的选择。

如果无视他人意见,元春会更青睐谁作为弟媳呢?可以关注那小子曰,继续阅读相关文章。在元春赏赐的礼单中,芙蓉簟一领可能是元春的真实意图,这芙蓉簟图案是荷花或芙蓉,而材质竹篾编就,似乎黛玉才是他真正属意的人选吧!芙蓉簟,完全可以宝黛共用啊!

你认为贾元春在分配端午节礼时,为什么宝玉跟宝钗一样,黛玉跟迎探惜一样?

个人认为这是相当于给两位指婚。但是由于她是一个爱宝玉并尊敬贾母及父母亲的人所以她没有明着下旨。

不是有说想要两人结合,月下老人就会给这两人拴上红绳,所以就是这个寓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