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为何要写《葬花词》?

红楼梦有一首著名的《葬花词》,出自经典情节黛玉葬花,黛玉为何要写呢?

黛玉在作“葬花吟”的前一天,四月二十五傍晚去怡红院望宝玉,却偏偏遇见晴雯与碧痕拌嘴,赌气不给黛玉开门。伤心的黛玉却并未离去,独自站在怡红院花荫下垂泪,这时却又看见宝玉送宝钗出怡红院大门,敏感的黛玉怎么能不伤心绝望呀!原文:“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林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她,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怄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

于是第二天、四月二十六芒种节,黛玉独自去葬花,呤出“葬花吟”。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在整首“葬花呤”中,“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反映了黛玉寄人篱下的感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是黛玉对自身孤苦命运的绝望与悲哀。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黛玉以花比喻自己维护最后尊严的决心。

三月初桃花盛开,宝黛在桃花树下刚刚“共读西厢”初定情,凤姐刚刚调侃黛玉“吃茶”论亲,凤姐宝玉立即被马道婆下咒魇住生命垂危。 “通灵宝玉”这个老祖宗贾母在宝玉第一次摔玉时口口声声称为“命根子”的玉,果然引来两位“神秘嘉宾”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到贾府相救。“双仙”持颂“通灵宝玉”果然显灵,这“玉”的确是贾府中人的“命根子”呀!

来救凤姐宝玉的癞头和尚,正是送“不弃不离”金锁给宝钗,指定“要有玉的方可配”的癞头和尚。如今宝玉被魔魇三十多天后,身体才刚刚完全康复就因有“金锁”的宝钗到怡红院来,而拒绝黛玉进怡红院的大门了。宝黛之前在桃花盛开的树下“共读西厢”初定情,岂不是刚刚才一个多月时间就要彻底泡汤了。

个人以为,“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这才是黛玉整首《葬花吟》的重点。

父母双亡投奔贾府的黛玉,她全部的情感寄托都在宝黛爱情上了。可是三月的“共读西厢”情初定(“三月香巢已垒成”),四月二十五立刻就有癞头和尚“金玉良缘”的宝钗进了怡红院,宝玉便将自己挡在怡红院大门外了(“梁间燕子太无情”)。

宝玉呀!你太无情。

《葬花呤》就是黛玉为“宝黛爱情”所作的谶语。

林黛玉为何要写《葬花词》?

1、知音难觅,惜花惜人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黛玉第一次葬花的时候碰到了宝玉,那时两人都还小,但能在葬花这种行为上达成共识,就奠定了两人的感情基础。爱情从那候渐渐萌发。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黛玉被晴雯拒之门外,听到宝钗和宝玉的嬉笑,她伤心不已。黛玉与宝玉之间的爱情自从有了宝钗的"金锁"和史湘云的"金麒麟",就受到"金玉良缘"之说的威胁。因此,宝钗的入住贾府,史湘云的每一次出现都会令她精神紧张,有时让人感觉到她有些神经兮兮的不正常。那时候他们的爱情其实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状态,整天因为小事吵架,黛玉是因感情受到威胁而缺乏安全感。她和宝玉相好却无人出面替她做主,她伤心难过。这次又和宝玉发生了误会,才有了黛玉第二次葬花和《葬花吟》。她想借诗以抒发自己的苦闷和伤感情绪,感叹知音难觅,知音难久,惜花惜人。

2、感花伤己,作诗抒情

黛玉自幼体弱多病,父母早亡,孤苦一人,又寄人篱下,她看到花落后宝玉要把他丢到水里,她认为那样会玷污了花,见景生情,怜花就是怜自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所以她就把花埋了,希望花有一个好归宿,其实她也是在说自己,不希望自己被外界的污垢所玷污,希望死后有一个好的去处。《葬花吟》诗中:“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杯净土掩风流”,“一朝春尽红颜老”等句用来表达自己多愁善感,孤单无助,不甘沉灭又无力抗争的悲观消极的感情。

3、自作诗谶 花落人亡

《葬花吟》实际上就是黛玉自作的诗谶。诗中:“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都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而“花落人亡两不知”,则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

另外,曹雪芹友人富察•明义的《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中得到了证明。诗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根据《葬花吟》和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讲“雪中抽柴”故事中的茗玉(即暗谶黛玉),可以猜定:黛玉是在她17岁时,春残花落之季,清冷寂寞,凄凉悲惨病死于贾府。而上吊、沉湖之说应该不是曹公之意,一是需要足够的勇气,二是不符合“质本洁来还洁去”之词。

林黛玉为何要写《葬花词》?

《葬花吟》之前正好爆发了一个矛盾。晴雯因和碧痕吵架,正巧赶上薛宝钗来串门,迁怒薛宝钗波及了林黛玉。

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林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她,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怄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

晴雯的性子,我们讨论过。率性而为。作者又处处用晴雯影射黛玉。可知晴雯和黛玉关系很好。可偏偏怡红院和黛玉最好的晴雯耍性子怒怼黛玉,对黛玉的打击最大。

在黛玉心中,怡红院的一草一木都代表宝玉。而她唯一的精神依靠,也只剩宝玉。她从来都认为她和宝玉是不分彼此的。可今天怡红院的大门冲薛宝钗打开,却把她关在门外,这是信念的一次坍塌。

第二回,母亲贾敏去世,十四回,父亲林如海逝世。现在只身寄居在母舅家里。像林黛玉那么敏感的人,是绝难以融入进去的。之所以看着挺如鱼得水,恰恰因为贾宝玉已经成为她的精神支柱。这一次拒入事件,就成了林黛玉精神支柱的第一次坍塌。而推动的这个人是晴雯,是不是也说明,林黛玉自己挖了自己的信念根基?林黛玉的寂寞,是一种身处繁华,却只有我一个的孤独。喧嚣的贾府,却越来越远离林黛玉。如果说父亲去世之前,她还有一个靠山,贾府上下对她的亲热发自真心。父亲去世后,让她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世态炎凉。最先反应的一定是那些势利的奴才。敏感如林黛玉,绝对会推己及人,放大这种态度到整个贾府。这就无形中让她产生一种对未来的焦虑感。

《葬花吟》通篇就是一种对未来的绝望。本来宝玉在她身边支持她,温暖她,她还可以坚持,而这一次晴雯引发的误会,彻底让她心生绝望,还有一种恐惧。那就是假设贾宝玉并不如自己心中所想怎么办?也正是从这一时刻开始,薛宝钗,史湘云等都成了林黛玉的假想敌。如果说之前林黛玉使小性子只是不喜欢别人动她的奶酪(贾宝玉),那么现在开始就彻底变成如何防备别人觊觎她的奶酪(贾宝玉),这是完全不同的。当然,这都是后话。也正是这些原因促成了《葬花吟》的诞生!至于《葬花吟》究竟说了什么,这里就不分析了。下面引用一下原文,安心欣赏下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