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在原著中的结局是怎么样的?
林黛玉到底怎么死的?虽然八十回后黛玉之死写的也算美,可终究感觉隔靴搔痒,宝玉呆傻太荒唐,调包记也很草率,薛宝钗人物设定彻底崩塌,凡此种种,难保有些不吐不快的感觉。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和曲子放在一起,二人结局很隐晦,并不如其他人那么明显的暗示。但有一点可以确认,林黛玉死在金玉结婚之前,不可能如九十七回一般黛死钗嫁!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表示宝钗宝玉成婚的时候林黛玉已经死了。而这一点,在五十八回讲述梨香院三官假凤泣虚凰暗示的更明显。这一段被贾宝赞叹为:“天既生这样人,又何用我这须眉浊物玷辱世界。”的情感,代表林黛玉的菂官病逝后,代表贾宝玉的藕官伤心欲绝,屡屡祭祀!直到代表宝钗的蕊官来了后,藕官才渐渐止了悲伤,并有一段关于妻子逝世续弦的理论:
菂官一死,她哭得死去活来,至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后来补了蕊官,我们见她一般地温柔体贴,也曾问她得新弃旧的。她说:‘不是忘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这里说出了几点暗示。第一,林黛玉一定死在金玉婚前,贾宝玉在林黛玉死后伤心欲绝,直到与宝钗婚后才止了悲伤;第二,贾宝玉曾将林黛玉自谓自己的嫡妻一般,后面娶宝钗是谓妨了伦理大节,也让死者不安。所以去宝钗是续弦;第三,林黛玉为何会不安?这表明林黛玉死前应该和贾宝玉有一番诀别。很期待他们会有何言语。按照“死者反不安”的说法,可以猜想黛玉的嘱托一定让宝玉勿以己为念,从此该改的都改了。我们看五十四回后,十六岁的贾宝玉无论燕窝事件的处理,抄捡大观园的自我反省,已经成熟不少。后面能和薛宝钗结婚。也是全了礼教大节的成熟行为!按照钗黛和解,钗黛合一的设定,如果林黛玉死前与宝玉有时间嘱托,必然提及宝钗。这也是我认为林黛玉死后,宝钗宝玉能够“齐眉举案”的情感依据。真要掉包记,贾宝玉断不能如此对薛宝钗!
无论怎样,黛玉夭亡是一定的。我曾推测:玉带林中挂有几层意思。第一,林黛玉死后,贾宝玉念念不忘;第二,林黛玉的死应该和一个腰围玉带的人有关;最后判词画中四株枯木(有的版本为两株)也表示林黛玉已经油尽灯枯,最终出问题的还是自己的身体。但可以肯定,“玉带林中挂”绝不是黛玉上吊的意思。因为我研究了明清两代服饰,关于玉带的使用都是挂在腰间,京剧戏服的表现虽然稍微夸张但更形象!黛玉判词的画也说:
宝玉看了仍不解。便又掷了,再去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画上已经很清楚,木上悬着一围玉带,不是枝上挂着,很明显证明玉带是围在主干上的,与上吊迥异!
八十回后的缺失是大遗憾!尤其掉包记黛死钗嫁的设定更是影响深远。但依据八十回前的暗示和设定,林黛玉已经等不到宝玉和宝钗结婚了!金玉良姻固然人为炮制,但结局却是顺其自然或者不得已而为之,最大的受害者不是林黛玉,反倒是薛宝钗!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
林黛玉在原著中的结局是怎么样的?
林黛玉在原著中的结局乾隆皇帝最清楚,现在的版本就是他指使人修改,增补的,明显他对原著不满。乾隆为啥对一本小说这么重视呢?原因只能是写的真实,影射到他家和其它权贵了!
乾隆对红楼梦有句评语,明珠家事耳!你看,明显对号入座了。明珠,康熙朝大学士,纳兰(叶赫那拉)家族满清八大姓之一,能对上小说开国八公吧!那么宝玉原型就是纳兰性德喽,他堂姐封惠妃,生皇长子,明珠和索额图各为其主斗的不可开交,这属于顶级权斗,影射这事,在当时环境不封才怪!
其实就是一部小说,贾家原型更有可能取材八姓中的佟家佟国纲,佟国维兄弟,一等公佟国纲战死是手下家奴冒死把尸首抢回的,佟国维女儿嫁康熙被封的就是荣国公。佟家老部下曹家任职的就是小说中江宁织造甄家,曹雪芹就是像贾宝玉的那个甄宝玉喽!
纳兰性德的女儿嫁年羹荛生一子过继给佟国维儿子隆科多,曹雪芹姑母选秀女嫁铁帽子王纳尔苏,都是康雍乾时期顶级权贵,写谁家都容易拔出萝卜带出泥,呵呵。
小说其实是批判清朝的选秀制度,京官七品,外官四品只要在旗女儿都要先选秀,再婚嫁。乾隆时俩高官想结亲向乾隆求情不想让孩子选秀,不但被驳回还被免职。小说中宝钗就是选秀不中才想嫁宝玉的。林如海列侯之后,就是说在旗喽,扬州巡盐御史从二品,所以林黛玉也要选秀。黛玉长相艳丽还有才华,父亲又是探花出身,最主要是有钱。(现实中曹寅在林如海的位置上亏空三百多万两,康熙时一年全国收入才两千八百万两,你说那个职务得多肥!)黛玉几乎百分百被选中,小说中元妃赏赐,北静王方面都有伏笔,还没选那就被惦记了。
黛玉判词是玉带林中挂,小说中宝玉只能扎银带,玉带后妃够格。先皇驾崩,和一群老后妃移居慈宁宫,这真有一片树林。新皇登基,表哥家败,万念俱灰下上吊自杀才符合小说原意。但这结局太打皇室脸了,乾隆在封不住手抄本的情况下指使人篡改发行也是办法!
林黛玉在原著中的结局是怎么样的?
林黛玉的结局不是卧床伤心流泪而死,这是高鹗编的结局。
林黛玉可能是上吊而死。
因为北静王十分喜欢林黛玉,娶林黛玉做小妾,林黛玉不从,但是面对北静王强大的权势,林黛玉不得不上吊而死。
第七十回,王子胜的侄女嫁给保宁侯之子,让凤姐和侄子侄女一起玩乐一日,但贾母又让黛玉,宝钗,一起跟着去,宝玉是王家的侄子,宝钗是侄女,黛玉就远了一些,探春基本算是侄女。
【这日王子胜的夫人又来接凤姐儿,一并请众甥男甥女乐一日。贾母和王夫人命宝玉、探春、黛玉、宝钗四人同凤姐儿去,众人不敢违拗,只得回房去另妆饰了起来。五人去了一日,掌灯方回。】
本来黛玉是不需要去的,但贾母还是安排黛玉一起去游玩,其实就相当于公开说黛玉可以相亲了,能看上的人家过来提亲。毕竟黛玉众人只是被邀请的一部分人而已。
可能北静王就在其中,并发现了美貌的黛玉。
书中第七十一回,有写到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探春被南安太妃召见,宝钗和探春一组,黛玉和宝琴一组,也说明黛玉更胜宝钗。
【南安太妃笑道:“既这样,叫人请来。”贾母回头命了凤姐儿,“去把史、薛、林四位姑娘带来。再只叫你三妹妹陪着来罢。”】
南安太妃十分满意,并有赏赐,北静王妃也赏赐了五样东西。可见两位王妃对这几个姑娘十分满意,其中南安太妃的儿子看上黛玉,但是南安太妃看上宝钗,所以没有谈拢;北静王妃也看上黛玉(给北静王做妾),北静王当时也就二十多岁黛玉十五六岁。
【因一手拉着探春,一手拉着宝钗,问:“十几岁了?”又连声夸赞,因又松了他两个,又拉着黛玉宝琴,也着实细着,极夸一回,又笑道:“都是好的!不知叫我夸那一个的是。”】
当时男女是分开的,宁国府的是北静王等男人,荣国府是北静王妃等女眷。
【宁府中,本日只有北静王、南安郡王、永昌驸马、乐善郡王并几位世交公侯荫袭;荣府中,南安王太妃、北静王妃并世交公侯诰命。】
林黛玉是十分优秀的,北静王和北静王妃都觉的待遇不错,就想据为己有,因为如果黛玉去选秀的话就很有可能被皇帝选中。
薛宝钗选秀失败才开始谋划嫁给贾宝玉的,林黛玉当时年龄还小,没有参加,但是我们知道薛家是商人,薛家祖上是紫薇舍人,同林家的不能相提并论。
林家的爵位已经世袭四代(贾家的爵位才世袭了三代)。
林如海没有爵位,靠自己科举考试,中了探花入仕。
林家是真正的钟鸣鼎食之家,祖上有功,林如海又是兰台寺大夫、巡盐御史。
林家作为钟鸣鼎食与书香门第,五代培养出来的贵族,加上黛玉风流的人品和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参加选秀成功的概率极大。(薛宝钗的家世在林黛玉面前就是渣渣。)
但林如海已死,贾母也深知皇宫的寂寞,所以就没有让黛玉去选秀。
谁知道半路杀出一个北静王,但北静王已经有了王妃,黛玉嫁过去只能做妾,黛玉和贾母必然不能接受。
黛玉就两次拒绝了北静王的礼物,虽然是送给宝玉的,转送给黛玉,但是黛玉的态度是一样的。一次是一串念珠,一次是蓑衣帽还有木屐。
北静王妃公开赏赐,算是代表北静王最后的通牒,黛玉必须给他做妾。
但是林黛玉自小傲娇,不可能做他人小妾的,贾母虽不同意,却也无能为力,且那时贾府被抄,没有力量保护黛玉,黛玉只好在家中的树上吊死。
博而化易 / 文
红楼梦解读见仁见智,如有歧误,敬请雅正。
林黛玉在原著中的结局是怎么样的?
多谢邀请!关于林黛玉的结局,还真是没有太多的可能性呀!
因为曹翁在前80回中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并且是反复交代同一件事“黛玉之死”。
“元妃省亲”时点四折戏,脂批第四折《牡丹亭》中“离魂”伏“黛玉之死”。
宝玉作“芙蓉女儿诔”中,宝玉在黛玉提示之下改的一句“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笼中,卿何薄命。”是宝黛命运的谶语。
黛玉和湘云中秋节联句,黛玉的“冷月葬花魂”是自己命运的谶语。
贾宝玉对林黛玉所发的誓言“你死了,我做和尚去。”
所有这些都指向“黛玉之死”。至于说到高鄂“黛死钗嫁”的违和感,当然是跟个人认识有关。
凡是认定了贾母是力挺“宝黛姻缘”到底的读者,和认定了凤姐喜欢黛玉、支持“宝黛姻缘”的读者,当然会认为高卾“黛死钗嫁”绝对违和。
可是如果读者仔细阅读《红楼梦》原著会发现,所有关于贾母力挺“宝黛姻缘”的情节都发生在宝玉与姐妹奉旨入住大观园的头一年端午节之前,端午节过后第二天(五月初六)宝玉挨打,到第三天(五月初七)上午宝钗在怡红院内当众奉承贾母“凤丫头再巧,也巧不过老太太。”,贾母也接着夸赞宝钗“我们家四个女孩儿都不如宝丫头”向薛姨妈示好。之后贾母又马上代宝玉求宝钗“叫莺儿来给宝玉打络子”。宝钗也很配合,当天(五月初七)下午就亲自配好了金钱叫莺儿打络子把“通灵宝玉”络上了。
此后贾母再无支持“宝黛姻缘”的表现,凤姐也一样。并且贾母后来独宠新来的宝琴,凤姐说要为宝琴“做媒”,和接下来贾母在元宵节家宴上“掰谎”都是明确否认之前“宝黛姻缘”的表态。
此后发生了“紫鹃试玉”,薛姨妈放风愿为“宝黛姻缘”保媒,抄检大观园后宝钗搬回薛姨妈处,在这种情况下贾府仍然没有过关于“宝黛姻缘”的任何说法再次出现过。
也是在宝玉挨打后当天,晴雯代宝玉给黛玉送了旧帕子,第二天(五月初七)黛玉对陪同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来看宝玉的凤姐就有“打花胡哨”的看法,说明黛玉本人并不认为凤姐是对她真诚支持的人。
凤姐的“明里一把火,暗里一把刀。”是贾府下人都知道的。
个人以为,在曹翁前80回的这些故事情节走向基础上,高鄂续书的“黛死钗嫁”是有条件发生的,也是写得最华彩的章节,更是两百多年以来被公认最好的续书。
除非有一天真的发现曹翁的真迹“大结局,历来各种续书都无法与通行本相媲美,这也是一个现实。
当然,现代读者仍然可以学习刘心武老师,继续写出各种“同人小说”结局供大家娱乐欣赏。
好与不好,自有公论。
林黛玉在原著中的结局是怎么样的?
黛玉的一生仅止于报神瑛侍者灌溉之恩,还泪尽而亡。一开始就被预定成了悲剧结局。
宝黛有前世缘,无今生份,注定无法成就“木石姻缘”。
原著前八十回没有写黛玉的结局,从作者的草灰蛇线写法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蛛丝马迹。
1、从林黛玉的画册和判词来看,一个“悬”一个“挂”,揭示了黛玉的死因有可能是悬梁自尽。
2、黛玉的代表作之一【葬花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父母双亡,发出感慨,黛玉葬落花,葬黛玉者又会是谁?“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死会不会就在春末夏初之际?
3、黛玉的柳絮词《唐多令》也是哀言谶语。
“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4、桃花诗,以花喻人。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又是春归尽!!!
5、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那一中秋夜,湘云和黛玉联诗。湘云的“寒塘渡鹤影”预示孤寂凄凉,黛玉的“冷月葬花魂”预示死时在月夜。
6,宝玉生日宴会,黛玉抽中的是芙蓉签。
睛雯死前说去当芙蓉花神了,宝玉很伤心,作了一篇《芙蓉女儿诔》祭奠她,晴雯乃黛影。宝玉提前祭奠黛玉亡。
联合以上点滴,黛玉应该是在春末夏初的一个月夜,泪尽而亡。爱情梦幻破灭,泪也还清了,绛珠仙子回归仙界。
谢谢溯路友邀请😄
林黛玉在原著中的结局是怎么样的?
林黛玉在原著中的结局是怎么样的?
假如现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作者,肯定为曹雪芹的话,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林黛玉的结局究竟怎么样?,除了曹雪芹之外,大概任何人也只是依据《红楼梦》前八十回线索大胆的猜测罢了,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楚。因此林黛玉在原著中结局,也就成了千古悬案,没有一个准确的“结局”。
《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的“判词”“红楼梦曲”,虽有极隐晦的交待,但别忘了“假作真時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更何况双关,暗示,谐音,谶语又有多种含意。草蛇灰线,绵延千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每个人所得结论也总有其理由依据,人不同,林黛玉结局也就不可能统一。
正如鲁迅先生说到《红楼梦》時所言:“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林黛的结局岂不亦是如此,每个人有每个人结论,当然任何人也有这个权利。只是不要把自己看法强加于他人,当然相互争论并不是不可以。
总之,林黛玉在原著中的结局,只能探求,不可能有准确结论的前题下,我们也只能看到一一不管你是否想信?。只好以高鹗的续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来作为林黛玉的悲惨结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