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红楼梦》诞生,拥黛派和拥钗派互掐了二百多年,根本的症结是什么?

原因有几点,首先黛玉和宝钗本来就不只是两个女人,还是关于情感与理智这两个方面的极致。黛玉并不是没有理性的时刻,但她的美丽却是她将感情发展到极致,甚至于,她来人世走这一回,就是为了还泪,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像黛玉这样纯粹的女性是很罕见的。

宝钗也不常见,尽管她曾为宝玉挨打红过眼圈,但更多时候,她的表现都是理性驱动,她透彻、机警、冷静,和黛玉不同,但也非常迷人。

当我们为黛玉和宝钗争论时,其实就不自觉地是在为感情与理智争论。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倾向,这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很多人在讨论这一问题时,会不自觉地带入阴谋论。

这可能也和《红楼梦》的双女主形式有关。之前,除了《金瓶梅》这种复杂的小说,大多数爱情小说都是单女主的,若是除了女主角之外再出现一个戏份也不少的女人,一般都不怎么正面。所以,当习惯于在故事里找好坏人的读者,看见薛宝钗出现,会本能地猜测她就是那个坏人,而由于作者把宝钗写得非常立体,而不是所谓美德的化身,这让把薛宝钗当坏人的读者,找到了更多的依据。

可作者也同样描述了黛玉的缺点,也会有人看不惯她。双方难免互掐起来,就有了这么一场持续许多年的大战。

自《红楼梦》诞生,拥黛派和拥钗派互掐了二百多年,根本的症结是什么?

所謂擁黛派有兩種情況。

讀過書的戀愛觀和審美觀扭曲的人,和完全沒讀過只聽那些黛粉忽悠的公主病、玻璃心人群。

認真看過紅樓夢原著兩遍以上,三觀正、智商和情商都達到正常人標準的人,都會成為擁釵派。當然,擁釵的人,跟寶釵一樣也不會討厭黛玉。反而更同情、憐惜黛玉。

自《红楼梦》诞生,拥黛派和拥钗派互掐了二百多年,根本的症结是什么?

根本症结应该是人性,是三观和阅历的差异。简单说一说我了解的拥黛派和拥钗派互掐的原因。

在拥黛派的眼里,是因为薛宝钗的出现造成了三个人的悲剧

薛宝钗出身差,有心机,超级白莲花。薛家没落皇商,薛姨妈为了抱贾府大腿不惜牺牲宝钗,和王夫人合谋促成金玉良缘。

黛玉是真善美的化身,《红楼梦》里家世最好的贵族小姐,林家既是钟鼎勋贵,又是书香门第,黛玉风雅高洁、满腹诗书,除了体弱多病之外,没有缺点。她拈酸吃醋、言语刻薄仅限于和宝玉定情之前,属于恋爱中小女儿的正常表现。后来她和湘云成为知心朋友,又把宝钗当做亲姐姐,连比宝钗更优秀的宝琴都完全不吃醋。

在拥钗派的眼里,黛玉狭隘刻薄,性格缺陷严重,一无是处。没人缘,没家世,没能力,整天病病歪歪的就会跟宝玉耍小性子,甚至有人站在封建到的家的角度批判黛玉言行举止轻浮,不守礼教,注定不会被大家族的家长接纳。

而宝钗是个十全十美的圣母般的好姑娘,她贤惠宽厚,端庄大方,对所有人都付出真心与人为善,给黛玉送燕窝,帮湘云办螃蟹宴,出钱出力,不求回报,境界高尚。她是要进宫选秀的,根本看不上宝玉,不过是因为选秀失败,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才嫁给备胎宝玉的,可恨宝玉有眼无珠,最终辜负了她。

明人不说暗话,我就是拥黛派,但是黛玉在我心里是个并不完美的女孩子,我是因为她真实才爱她。

我也愿意为宝钗说几句公道话,宝钗是个非常优秀的姑娘,“金玉良缘”不是她的本意,她是为了家族和亲人在争取和努力,她一生都被家族拖累害惨了。

挑两个争论的比较厉害的观点说说我的看法吧。

林黛玉真的是心胸狭隘的女孩吗?并不是!

凡事不喜欢黛玉的,都会黛玉针对宝钗、拈酸吃醋、对宝玉耍小脾气,动不动就就哭拿这些来说事儿。但是在这里我要为黛玉打抱不平,凡是只看到这些就妄议黛玉为人的,大部分可能都对原著并不熟悉,并不知道黛玉为什么会这样,也不知道黛玉并不是一直都这样的。

黛玉之所以前期处处针对宝钗,是因为她感受到了宝钗和金玉良缘的巨大威胁。她和宝玉本来好好地,贾母这个CP粉头撮合他们在一起培养起了亲厚的感情,黛玉是女孩儿,自然先知先觉,对宝玉有了爱情的萌芽。

这时候突然来了一个宝钗,还带着“金玉良缘”的说话,专项攻略宝玉的目的性太强了。而且这个宝钗还特别会做人,来了后不久就收割了一大票人心,小丫头们都说黛玉不及她,而且她还特别喜欢去找宝玉玩,那频率比宝玉找黛玉都差不多。

再加上个宝玉懵懵懂懂,还没定性,只想着和姐妹们一起玩闹,并不是很明确他对黛玉的感情是什么性质,对宝钗也比较好。

黛玉怎么能不生气呢?她对宝钗的态度,这不是恋爱中的小女孩最正常的表现吗?爱情本来就是自私的,看到喜欢的人和别人打的火热不生气那还算真爱吗?

对这时候的黛玉来说,宝钗就是第一号情敌,而且还是自身优秀,背景强大非常厉害的情敌。

所以她的一切表现,虽然不怎么妥当,但是都可以理解。

经过黛玉和宝玉几次三番的闹,其实就是一个互相试探,互相确认彼此感情的过程,自从宝玉向黛玉倾诉肺腑,表白感情之后,黛玉马上就心安了,她开始了和宝玉互相理解,岁月静好的恋爱过程。

黛玉此后再也没有拈酸吃醋,针对过宝钗,也没有针对过宝玉亲近的任何姐妹,她面对比宝钗还得宠,还优秀的宝琴也非常亲厚,一点也没有嫉妒。

不过黛玉口角锋芒,爱打趣别人的习惯还是在的,比如她嘲笑刘姥姥是“母蝗虫”,借桂花油打趣宝玉,却不小心臊了彩云,属于心直口快,小孩儿口没遮拦,就和湘云说她像龄官一样,并没有什么恶意。

但是黛玉敏感多愁,抑郁脆弱都没有改变,甚至更添了心事,这和她的出身与遭遇有关。

林黛玉的出身的确非常高贵,勋贵钟鼎家族,书香诗礼门第,神仙眷侣父母,她本来是人人艳羡的贵族嫡出大小姐,她的婚事本来可以由父母主张,匹配才貌仙郎,可是随着父母去世,她就失去了一切,变成了一个无依无靠、寄人篱下的孤儿。

她的出身造就了她清高骄傲的性情,自尊心又极强,她不愿意寄人篱下,不愿意仰人鼻息,受人恩惠,却又不得不依附贾母和贾府生存。

所以我们才看到林黛玉很多时候表现的比较拧巴,很多人不能理解明明贾母对她那么疼爱,她整天还悲悲切切的矫情个什么劲呢?

这是因为黛玉她内心骄傲,她并不愿意把尊严建立在别人的力量之上,她何尝不知道贾母疼爱她,但是她又是那么聪明剔透,她对贾府的人情世故看的无比透彻,她没有一刻忘记过自己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并不是这里的正经主子,贾府的人都是势利眼,连王熙凤和宝玉得宠都嫉妒眼红,何况她一个外孙女呢?

而且贾母对她到底有多疼爱,还真说不好。黛玉自己经常发愁没有人为她主张和宝玉的婚事,就是因为贾母从来没有给她一个准信,后期林如海死后,黛玉身体也越来越差,贾母出于家族利益考量,几乎已经不打算让她婚配宝玉了。

否则怎么会推她出来参加南安太妃的相看呢?怎么会让她出去参加交际呢?无非就是相亲而已。黛玉那颗玲珑心怎么会看不明白,所以她除了抑郁发愁,还能有什么好心情呢?

很多钗粉曾拿黛玉“有时闷了,又盼个姊妹来说些闲话排遣;及至宝钗等来望候他,说不得三五句话又厌烦了。”这一条来批判黛玉,说她不懂礼貌,对姐妹们没有真情,没有朋友之类的。

那么什么才是朋友呢?黛玉每年一春一秋必犯嗽疾,咳嗽的晚上睡不着,白天十顿饭只吃五顿,这样的状态下,她哪有精神能打点应酬姐妹们。

可是大家都能体谅她,包容她,这就是朋友最真实的状态,难道朋友就是天天吃喝玩乐,说说笑笑吗?黛玉能得到姐妹们对她这样的宽容厚爱,肯定也不是平白无故的,自然都是平时黛玉跟大家相处得来的情分。

朋友之间贵在真心二字,黛玉素日为人率真坦诚,单纯无邪,从不藏着掖着,姐妹们了解并且喜欢这样的黛玉,所以别人才能也对她真心相待,这就是真正的朋友了。

就连贾母赏给黛玉的丫鬟紫鹃也和黛玉相处的如同亲姐妹一般,这在封建社会等级分明的情况下是很难得的,至少可以说明黛玉是真对待紫鹃,尊重紫鹃,才会赢得紫鹃的真心。

再看她对香菱,本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黛玉教香菱学诗那么认真且负责,堪称良师益友了,由此可以推知黛玉平时都对姐妹们也都是这样坦诚真心的,从不藏着掖着。

至于黛玉的爱哭,这是作者给她的人设,她本来就是绛珠仙子来还泪的,作者让她哭,她必须要哭的。

薛宝钗真的是无私奉献的圣母吗?是“金玉良缘”害苦了她

很多拥钗派把宝钗赞的天上有地下无,360度无死角的圣母仙女一般,但凡人说一句宝钗不好,或者人家还没有说宝钗不好,只说了黛玉好,他们就完全受不了上来就要争辩几句。

其实大可不必,作者从来就没有避讳对宝钗缺点的描写,原著中真实的薛宝钗从来也不是一个无瑕疵的人物。

宝钗之所以有这么多拥趸,当然源自她这个人物的魅力,她和以往所有风月传奇爱情故事中的女二号都不一样,她不是一个“拨乱其间,剧中小丑”般的角色。《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作者对笔下每一位女性都给予了极大的善意,而女二号薛宝钗更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女孩子。

宝钗的优点简直说不完,她美丽大方,博学多才,宽容大度,端庄娴雅,随分从时,她和谁都好,她对谁都能照顾到,她在贾府几年,上上下下那么多人,无人不称赞她,就连赵姨娘也夸她大方、会做人。上一个有这个本事的人,还是宁国府的秦可卿。

但是薛宝钗也有她的缺点,于她自身来说,她是封建主义塑造出的典范淑女,不仅自己活得像个老夫子,而且还到处教育别人也接收封建礼教的教条,这就让她不想其他少女一样可爱了。

她明知宝玉心性,却屡次劝说宝玉去读书考科举,这也是宝玉不能接受她的最主要原因,但她并不在乎,还是继续劝说。我由此也可以理解到,宝钗真的并不爱宝玉这个人。

她之前给宝玉送棒疮药红了眼圈,绣肚兜什么的都可以解释为少女情怀,毕竟她的活动范围有限,只能接触到宝玉这么一个比较好的对象而已。

但她是真的瞧不上宝玉的,她不止一次的明里暗里嘲讽宝玉腹内草莽不中用,但是她还是在争取宝玉嫡妻的位置,因为以她的身世,宝玉算是她能谋求的最好的婚事了。

宝钗并不在乎宝玉爱不爱她,她更在乎的是宝玉将来的前程,就算宝玉没出息也不要紧,她只要能是荣国府二房嫡子的少奶奶,就可以紧紧的把薛家和贾府、王家联系在一起,薛家就不会彻底败落,她的母亲和哥哥都会有好的生活。

当然这也与宝钗的高远抱负有关,她这样优秀的女子,自然是不甘平庸的,“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宝钗是有青云之志的人,她的人品才华非同凡响,只可惜被她的家族拖累埋没了,连一门好亲事也找不到,只能接受“金玉良缘”的安排,要她去争取一个她不喜欢,也不喜欢她的人。

这对于一个清醒理性的女孩子来说是非常悲剧的,相当于是一步一步自己走进了火坑。

宝钗她为什么不反抗呢?因为她信奉封建礼教,她完整的把礼教的教条全部变成了她的人生准则,她觉得一切都是合理的,女孩儿的命运就是要服从家族和父母的安排,她是心甘情愿的去牺牲的。

正是因为宝钗服从“金玉良缘”并且主动去争取,所以无论她做什么都像是为了这个目的在服务的,真情还是假意真的很难分清了。

她给金钏装裹衣服,就像是在接受王夫人对未来儿媳的考验一样,再加上那一番冷血的劝慰,实在让人难以相信她之前送金钏自己的旧衣服是真心和金钏好。

她送袭人绛纹戒指,就带了结交袭人的意味,而且这个戒指还是湘云好不容易得了当做好东西送给她这个姐姐的,越发连她对湘云的感情都要变了味道。

她帮湘云办诗社却做成了螃蟹宴,以湘云之名,宴请了荣国府所有的人,但凡有点体面的主子奴才都记她一份人情,湘云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

她教育黛玉不要看禁书,又陪黛玉说知心话,送燕窝,俨然知心大姐姐的形象。黛玉也感受到她的一片情意,交付了自己的真心,并且把之前针对宝钗的事情都算作自己的过错。但是宝钗转眼就在黛玉这个孤儿面前秀母女爱,还打趣把黛玉说给薛蟠,再加上之前滴翠亭嫁祸事件,并不能让人感受到她对黛玉究竟有几分真心。

王夫人托她管家,她表面推辞,但是办起事来主动性很强,探春搞改革,兴利除弊,她就施小惠全大体,又博得了一片下人的称赞。

她对邢岫烟的照顾,本是极好极善良的行为,但是转眼薛姨妈就为薛蝌求娶邢岫烟了。这难免又让人怀疑,是因为紫鹃试玉,导致金玉良缘成功难度增加,薛家开始走曲线,先联合荣国府大房的势力,毕竟邢岫烟家里那么穷,父母那样不堪,要不是邢夫人的侄女,薛家是不可能看上她的。

她让香菱进大观园来住,自然是带香菱见世面的,但何尝不是为了自己多一个人使唤,夜里一起做活有个伴儿。香菱进来就要学做诗,她很失望的拒绝了,后来香菱去找黛玉,黛玉答应的何等痛快,教的那么耐心又认真,宝钗多次抱怨香菱不务正业。

喜欢宝钗的人总喜欢拿宝钗的各种付出来说事,好像她付出了许多真心和东西,却还是不落好,特别委屈一样。其实并没有,宝钗收获的是人心,这正是她最想要,也最需要的东西。

而且明白算来,她对人施的都是小惠而已,并没有做什么不得了的大事:

宝钗送金钏的是她自己的旧衣服;送袭人的是湘云给她的戒指;螃蟹宴是薛家当铺的伙计白给的;照顾邢岫烟也不知如何,反正邢岫烟还把棉袄当了换钱花;至于燕窝,黛玉也不是吃不起的,黛玉看重的是宝钗对她的一片情意,原话是“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

说到底,宝钗付出的最多的是时间,她白天所有的时间几乎都用来四处串门子联络感情:

日间至贾母处王夫人处省候两次,不免又承色陪坐半时,园中姊妹处也要度时闲话一回,故日间不大得闲,每夜灯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寝。

最重要的是,宝钗她大可不必这样辛苦的,从来没有人要求她付出什么的,可是她总是表现的特别热心,特别愿意出头。甚至就连诗社众人取名字、定开社时间、惜春画画等等她都是在很热络的张罗着,俨然一副主人翁的做派。

这就与作者给她设定的“无情”的人设严重不符了,分明是最热情的宝姐姐,处处透着刻意的讨好。若不是为了“金玉良缘”,嫁给宝玉,扶持薛家,宝钗会做这些事情吗?而且她明知道宝玉和黛玉两情相悦,但是并没有放弃“金玉良缘”呀!

可宝钗明明又是那样精明通透的一个人,那么理性成熟,就连屋子也收拾的雪洞一般,一副大彻大悟的样子。王熙凤评价她“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但很多时候,明显不是这样呀!

宝钗的人设之所以也有些拧巴,是因为她自己是个好的,但是为了家族,为了亲人,也为了自己的一份不甘平庸的心,她不得不去经营,不得不去接受甚至争取自己不喜欢的婚姻和生活,还要压抑着,说服自己这一切都是她应该做的。

可是结果呢,宝钗付出那么多,还是落得一个三方均输的局面,黛玉早逝,宝玉出家,宝钗嫁到了败落的贾府,既不能再庇护薛家,也不能实现她的远大抱负,终究是一场空罢了。

暂时就先写这么多吧,关于黛玉和宝钗的家世,我认为并没有争议,黛玉的家世真的高出宝钗很多。很多人认为黛玉穷,其实不过是文人的自谦,就像文人都喜欢口头称犬子、拙荆一样的,只有王熙凤那样的暴发户才整天吹嘘自己娘家有钱呢。

不说别的,就是黛玉穿的那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整个贾府也找不出比那个更贵重的衣服了,宝玉的雀金裘也是比不上的。连宝玉都非常珍视不敢随便用的玻璃绣球灯,黛玉说送给宝玉就送了,一点都不在乎会不会被打碎;打赏婆子随手就是五百钱,相当于婆子一个月的工资了,惯会施恩的宝钗都没有过这么大手笔。

其实无论是拥黛派还是拥钗派大可不必掐的太狠,毕竟黛玉和宝钗她们都在书中和解了,变成了互相欣赏的金兰契好姐妹。归根到底,她们都是很美好的女孩子,只不过生不逢时,在封建社会里自己空有一身才华也终究全无用武之地,只能被家族和命运推向悲剧的结局,都是令人扼腕的叹息的薄命红颜。

南山橘暖 / 文

我是南山橘暖,爱读书,爱读红楼梦。红楼梦解读见仁见智,如有歧误,敬请雅正。

自《红楼梦》诞生,拥黛派和拥钗派互掐了二百多年,根本的症结是什么?

本来不应该互掐,曹雪芹也没有想到会出现这种结果。其实,曹翁在写林黛玉和薛宝钗时爱憎分明,立场和态度是非常明确的。只是把两个美女写得太好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却写成了最好。林黛二人成为人见人爱的“大众情人”;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阆苑奇葩。水中月;镜中花。两个冤家都难搁下,但又不能“三角恋”。故才有两个人都很可爱,你更爱哪一个的“战争”。“钗黛合一”曹雪芹把二人放在一起写,才有十二钗曲只写了十一首歌曲诗词。把两人放在一起对比着写,互为依存,互为衬托。各有优点,各有缺点。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才是人性美。一个是官商巨贾,一个是败落之家,一个是城府深沉,一个是口无遮拦,一个是文采飞扬,一个是冰清玉洁。一个是有权有势,一个是孤独无助。一个注重精神,一个注重物质。两个女人,都很可爱,难分高下,都难搁下,二者必选其一,那你更爱谁啊?其实曹雪芹写得很明白,只是众人多情,把两个文学人物变成社会现实人物,看得见,接触不着。只能幻想,两个都拦在怀,不可能时,再分分高下。其实曹雪芹,爱憎分明,他是更爱林妹妹的,因为林妹妹的身上有他的影子。扬林贬薛的意图很明显,只是留下个谜语让后人猜而已。令人难于想象的是大家却互相掐了起来。谁胜谁负?下次分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