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薛宝钗不爱花不爱粉,为何会戴红麝串?

诚谢邀请:

“红麝串”是元春赏给贾宝玉与薛宝钗、当作端午节礼物的,其他人礼物也有,但唯独这二人的礼物一模一样。

收到元妃的礼物后,平时不爱花不爱粉的“山中高士晶莹雪”的宝钗,自然要戴在身上以表示尊重和谢意。据此,薛宝钗有了讨好元春之嫌,并以此揣测宝钗有意成就“金玉良缘”,个人觉得这种理解存在偏差。

薛宝钗年龄并不是很大,无此城俯,对于贾府,她是亲戚暂居的身份,自始至终处于寄人篱下的凄凉状况;尽管林黛玉也属投奔亲戚,但她妈却是贾母的掌上明珠,作为嫡亲的外孙女,自然林妹妹是贾母的心肝宝贝。

林黛玉本就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她的高贵优雅、目下无尘与生俱来,根本不用如宝钗这样克己复礼、循规蹈矩;黛玉对宝玉直来直去、甚至嘲讽讥笑,而宝钗对宝玉客客气气、礼仪有加就可见一斑!

待人接物宝钗得体大方、恰到好处,但无时无刻不小心翼翼、谨言慎行,面对元妃的赏赐,怀着恭敬的心情佩戴在身上是顺理成章的事;况且,“红麝串”实质上是用麝香加其它配料做成的念珠儿,涂漆而红后穿成得串子,并非能显示佩戴者的尊贵!

大隐于市的薛宝钗,的确堪称“山中高士晶莹雪”,类似于佛珠的一串红色麝香念珠,彰显了薛宝钗的个性特征,即俗世的人情礼节也看穿看淡,明明白白地遵循礼仪而存在,戴上红麝串,于生存来讲,少了麻烦!元春的本意何在?为什么贾宝玉与薛宝钗的礼物一样?有没有以此支持“金玉良缘”而反对“木石前盟”的含义?看书时,除元春本人苦心孤诣、洞悉其理,余者并不明了;林黛玉和贾宝玉会格外在意而不能心领神会,“一觅众山小”的宝钗根本不是林妹妹的鳮肠小肚,她自始至终没放在心上!

《红楼梦》中薛宝钗不爱花不爱粉,为何会戴红麝串?

薛宝钗一方面是商人家的风格,不露财。一方面也有一颗强大的心脏。不需要用靠外表的装饰外表来增加自己的自信和魅力。她的海棠诗社的第一首诗云“淡季始知花更艳”便是对她不爱俗物的最好注解。

宝钗自然也是聪慧无比,博闻强识。一起做游戏时,香菱刚好对作诗入了迷,香菱便要宝钗替自己对大家说的典故和诗词做注解。宝钗都对答如流。

元春赐红麝串儿的时候,正是由于薛蟠犯了事,从而使得宝钗无法参选。这时也恰好是王夫人想给宝玉定亲事的时候,袭人看好宝钗,这也正合王夫人的意思。但贾母却更看好黛玉。

无奈之下王夫人便让元春赐婚于宝玉和宝钗。先做埋伏。便给宝玉和宝钗的礼品是一样的。都有红麝串。宝钗虽不喜修饰,但元妃送的意义非凡。

更重要的是古人奉行的是:在家父母之命不可违,皇权又大于父权更不能违。所以宝钗必须接受,而且只能戴上以示对皇权的尊敬。

《红楼梦》中薛宝钗不爱花不爱粉,为何会戴红麝串?

薛宝钗平时确实是一个衣着朴素、不讲花哨、不爱富贵闲妆的女子。她出身富贵,内心却显得平静素雅。贾母是一个爱热闹的人,她进了薛宝钗的蘅芜院,心里都感到吃不消。她说。年轻的女子房间里这样素净,一个怕外人看见了说我们大户人家还这么寒酸,二个房间里缺乏阳气,也是忌讳。

另外前段时间,她家里好好的宫花,她自己一朵也没要,都派给了王熙凤、探春三姊妹和林黛玉,为这事,林黛玉还生过气呢。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喜欢素净的薛宝钗,怎么又突然变了一个人,突然把贾元春送的礼物红麝串给戴起来了呢?

个人觉得这无非是这么几种情况。

一是薛宝钗是个读书识礼的人,再怎么样爱淡雅,这个是元妃送的,不能不领情,也是要感谢的。不能去宫里面谢,戴在手里,也是一种表示吧,反正心到了。

二是薛宝钗一直以贾元春为榜样,就是追求的上进,规劝贾宝玉也是仕途经济这个事。她自己有心上京去备选,谁知运气不佳。现在元妃送了礼物来,戴在手上,正好沾沾喜气。

三是正好显摆一下,因为这个礼物只有她和贾宝玉一样,而平时和贾宝玉关系最好的林黛玉,却得不到元妃的认同,她的礼物只是和探春三姊妹相同。薛宝钗戴上红麝串,也是想有意无意地给林黛玉看一下,以打击一下她跟贾宝玉的意志。

还有薛宝钗虽然她爱的是素净,但是这只是她的一个方面,因为她寄居在贾府,也只能低调一点。其实她也有争强好胜、喜爱虚荣的一面,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红楼梦》中薛宝钗不爱花不爱粉,为何会戴红麝串?

薛宝钗是红楼梦里与黛玉齐名的女子,但奇怪的是,这么一个大家闺秀,却不喜欢花儿粉儿,薛姨妈曾说她古怪,她自己的屋里也布置的雪洞一般。

这么一个不施粉黛的女孩,却唯独有一次例外,即面对元春端午节赏赐,她却是得了红麝串就戴上了。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其实并不难猜。

对元春赏赐的重视

宝钗是个品格端方知书达理的姑娘,元春是宫里的贵妃,她赏赐的东西,宝钗自然不能怠慢,戴红麝串更多的不是出于宝钗爱好,而是一种礼节,以此表达对元春赏赐的谢意。

我们从原文也能看到,宝钗得了红麝串之后,立马戴上,先后去了王夫人和贾母那里,因为王夫人是元春之母,贾母是元春祖母,宝钗戴着元春赏赐之物,去王夫人和贾母那里,自然不是显摆,而是以此表达其对元春赏赐的重视和谢意。

想必王夫人和贾母看了,一定又会在某个场合,对着薛姨妈夸赞宝钗,还是宝姑娘懂礼数。至于宝钗以后会不会一直戴着,按她不喜花粉更喜欢富利装饰的性格,也许在走完了所有该走的流程之后,会小心翼翼地将红麝串收起也说不定。

对落选心理的补偿

我们知道,宝钗进京是为入宫待选一事,至元春赏赐端午节礼前后,宝钗应已落选,故此元春才会通过不同的节礼暗示其对金玉良缘的中意。

而宝钗在得到赏赐之后,也有一段心理活动,证明其早知金玉良缘一事,金的指她,而玉自然指宝玉。

宝钗落选,处于后宫的贵妃元春,自然会第一时间知道,加上王夫人每逢二六日入宫,自然少不了对元春说起宝黛钗三人关系之亲疏,以及宝玉姻缘等事,甚至直接表达自己满意的儿媳是谁,因而才有赏赐之不同。

而对于宝钗来说,虽然众人皆有红麝串,但她戴红麝串的意义却与他人不同,她没能顺利入宫,心中多少都会有失落,这些元春也未尝不知,所以宝钗戴红麝串,或许是对其落选的一种心理补偿。

以宝钗的聪慧机敏,又如何看不出元春端午节礼赏赐的用意呢?

对宝黛之情的试探

在戴红麝串之前,宝钗已经知道了两件事,其一是薛姨妈散播的金玉良缘之说,其二是宝钗早看出宝黛之间的情愫。

不管此时宝钗是否有意宝玉,但来自母亲传播的金玉良缘的暗示,不可能不对她产生影响,加上看到宝黛时时“秀恩爱”,也难保宝钗没有以此试探宝黛之情的目的。

我们知道,宝钗最常去的一个地方就是怡红院,晴雯也说她有事没事就来坐着,因此,她戴着红麝串碰到宝玉是意料之中的事,她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

所以宝钗去贾母那里时,就碰到了宝玉。这种刚好碰到,看似无意,谁又能说宝钗不是有心的呢?

在宝钗眼中,金玉良缘和宝黛爱情自然是冲突的,她未必有意插足早已彼此有情的木石前盟,但用人人皆有的红麝串,来看宝黛不同的反应,宝钗未必就无此心。

当然,也许这一切都只是宝钗的下意识行为,是金玉良缘和宝黛之情对她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她无意识之下戴上红麝串,且想着要被宝黛看到。

对宝玉忘情的渲染

宝钗是闺中少女,且是最为守礼的女孩,她不可能专门戴着红麝串去到处显摆招摇,这就不是养在深闺的千金小姐而是风流女子所为了,曹公不可能如此写宝钗。

实际上,宝钗戴红麝串,在曹公的设定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以此写宝玉的忘情,写宝黛钗三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宝玉的忘情人人皆知,湘云睡觉露着膀子,黛玉袖中传来奇香,鸳鸯雪白的脖子,宝玉都能看的忘情,而宝钗的酥臂亦是同样写法。

欲写宝钗之酥臂,则必写其褪红麝串,必写宝钗之肌肤丰润,若非红麝串,直写宝钗酥臂,则未免唐突宝卿,且落入淫邪之流。

所以,宝钗戴红麝串,是宝黛钗故事推进必然出现的情节,而也只有宝钗戴红麝串,方能出此意。

对金玉良缘的伏笔

宝钗戴红麝串,曹公在回目里用了一个“羞”字,集中体现在宝钗褪红麝串给宝玉看一回,因为宝玉的忘情,宝钗也不好意思起来。

宝钗的不好意思,反应的正是她的真实心理,直到宝玉挨打、梦兆绛云轩等回,我们才明白,原来宝钗对宝玉是有意的。

脂砚斋也透露:茜香罗、红麝串写于一回,盖琪官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者,非泛泛之文也。可知,曹公写此回,早已胸有成竹,是为后文袭人嫁蒋玉菡,宝钗嫁宝玉伏笔。

宝钗羞笼红麝串,正是写其对宝玉自发而不自知的情愫,通过红麝串这个媒介展露无遗,是为后文二宝姻缘伏线。

作者:夕四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红楼梦》中薛宝钗不爱花不爱粉,为何会戴红麝串?

送宫花一回,薛姨妈曾说过,宝丫头性情古怪,向来不爱那些花儿粉儿的。可是在第二十八回,元春刚尚下端午礼物,宝钗转眼就将红麝串戴到了手上前去王夫人处。宝钗为何这么主动呢?

其实,宝钗此番举止,很大原因是出于礼节,红麝串是贵妃赏的礼物,戴上是为了表示尊重,不仅仅尊重皇家,还尊重贾府。好比邢岫烟带着探春赠送的玉佩,宝钗见后便称薛家不比贾府了,不比戴这些富丽闲装。邢岫烟忙要解下,宝钗又道:“你也太听人说了,她好意送你,你不带着,她岂不疑心?”

所以,收到他人的礼物就戴上,是对送礼人表示尊重。

根据袭人说的礼单,除了宝钗宝玉,其他人老太太、太太、三春及黛玉都有红麝串,而这些人应该都是戴上了的。那为何偏挑出宝钗来说呢?作者自然有别的用意。

元春此次送礼,独独宝钗与宝玉相同,而黛玉则与贾府三春一样,大有推崇“金玉良缘”的架势,宝玉知道都觉得悻悻然,黛玉听说后也不开心,聪敏如宝钗,又怎会看不出其中意思?而宝钗平日里虽沉默寡言,持重本分,但毕竟是个十几岁的少女,天天面对一个俊美少年,暗生情愫也是常情。这时候的宝钗对宝玉大抵是喜欢的,要不然能三天两头往怡红院跑呢?而元春这次送礼,多少令宝钗愉悦的,戴上红麝串,也算情之所至罢。

《红楼梦》中薛宝钗不爱花不爱粉,为何会戴红麝串?

薛宝钗不爱花儿、不爱粉儿,为什么得到红麝串后就迫不及待的戴在了手上?宝钗就那么想嫁给贾宝玉么?此事如果不仔细阅读原文还真可能误会了,但细读原文,才能体谅薛宝钗的周到和体贴,确实远超其他人。

「一」

说宝钗为什么戴红麝串之前,先解决红麝串的来历。第二十八回,贾元春赐节礼,将薛宝钗和贾宝玉的节礼一个样,林黛玉和三春的一个样。贾宝玉因出去和冯紫英、薛蟠、蒋玉菡等喝酒,第二天才知道。当时袭人是这样汇报的。

(第二十八回袭人)说着命小丫头子来,将昨日所赐之物取了出来,只见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宝玉见了,喜不自胜,问“别人的也都是这个?”袭人道:“……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

这一段读的不细致很容易误解,以为红麝串只有薛宝钗和贾宝玉有,其实红麝串和扇子是每个人都有之物,宝钗和宝玉相同多出来的是凤尾罗和芙蓉簟。袭人说黛玉和三春的“数珠儿”就是红麝串。元春与王夫人一样信佛,红麝串做成念珠样,也叫数(shǔ)珠儿。

「二」

(第二十八回)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林黛玉,并不理论这事。此刻忽见宝玉笑问道:“宝姐姐,我瞧瞧你的红麝串…

薛宝钗第二天先去王夫人处,再来贾母处,正好遇到因元春赐节礼闹不自在的宝黛二人。宝钗平时就因薛姨妈抛出“金玉良姻”而羞与见宝玉。这次更因元春赐节礼独她与贾宝玉一样觉得没意思,所以躲着贾宝玉和林黛玉走。

宝钗的这种心里特别好理解。她那个年纪,情窦初开,对情感很敏感。贾宝玉对林黛玉和对她不同。薛宝钗早都知道。她在第二十七回追蝴蝶时已经体现出来。如此,当外面再传她与贾宝玉的“绯闻”就会觉得没意思和尴尬,毕竟真命天女不是她。

基于以上原因,不存在薛宝钗戴着红麝串出去炫耀的心理基础。宝钗也不会那么肤浅。她之所以戴上红麝串自有其动机。

「三」

(第二十八回)正说着,只见宝钗从那边来了,二人便走开了。宝钗分明看见,只装看不见,低着头过去了,到了王夫人那里,坐了一回,然后到了贾母这边,只见宝玉在这里呢。

薛宝钗先去王夫人处,再来贾母处,正是宝钗戴红麝串的动机。作为不爱花儿粉儿的女孩子,她后面还教训兄弟媳妇邢岫烟不要在这些外物上用心,当时说“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

薛宝钗将金银首饰,簪花配玉叫做富丽闲妆是认为薛家不跟以前,要省俭度日不招摇为好。她本性却也不喜欢这个,当初宫花,也是薛姨妈让送给其他人佩戴。薛宝钗本是少女过于老气,其实是暗示她婚后不久守活寡的余生,这里不多说。

贾元春赐节礼后,作为客居的薛宝钗。贾家大小姐送的礼物,客人必须要表现出对主人的谢意。宝钗佩戴好红麝串,先去给王夫人看,证明对王夫人女儿的礼物感怀于心,再去给贾母看,都是必须的礼节,也是懂事之人应有的行事风范。如果将人家赐的礼物收起来,非常不礼貌,表示不重视。几件礼物中,芙蓉簟和凤尾罗是床上用品,没法带出来。宝钗除了戴上红麝串之外,手里应该还拿了一柄宫扇。曹雪芹只写红麝串,主要目的是让贾宝玉看到薛宝钗的“雪白膀子”。

红麝串人人有,三春是自家人,不戴红麝串没什么。按理林黛玉也应该戴上红麝串先去王夫人处,再去贾母处走一遭。可孤傲的林黛玉明显不屑于这样赤裸裸的“讨好”人。这也是为什么薛宝钗讨人好,林黛玉却被人误解的原因。人情世故说不好听的叫圆滑,可这种圆滑才是“礼”。才是阶级社会人际关系的必要之处。人人都学薛宝钗,社会会和谐,而人人都是林黛玉,估计人人寸步难行。这里不是批评林黛玉褒扬薛宝钗,只是讲一个人情世故的道理。显然,曹雪芹注意到了这点。

薛宝钗就是薛宝钗,人人可以学。林黛玉就是林黛玉,天底下只有一个林黛玉,所谓颦颦,就是不能“东施效颦”,劝外人画虎不成反类犬,不要贻笑大方!

「文/君笺雅侃红楼」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