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在打醮清虚观时引出金麒麟的说法,出于什么目的?
谢谢邀请!清虚观打醮,貌似一出大戏。
首先引出了张道士对贾宝玉容貌的一番议论,让读者更加了解了贾母如此疼爱宝玉的心境。唯一的嫡孙贾宝玉,并且还是面貌最像祖爷的孙辈,怎么能不让贾母时时放在心坎里。贾母在日后专宠宝琴,宝玉宝琴“白雪红梅”成为一景之后,相信贾母内心真的是有了让宝玉宝琴婚配的冲动,并且我们会很自然的想到薛宝琴或许正是贾母年轻时候的影子吧!
然后是张道士提亲,“两个玉儿”之后闹得第二次砸玉剪穗子的根源。
看麒麟更是对宝黛关系,火上浇油的一出。
“且说 宝玉在楼上,坐在贾母旁边,因叫个小丫头捧着方才那盘子贺物,自已将玉带上,用手翻弄,一件一件挑与贾母看。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像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贾母道:“原来湘云儿有这个。”宝玉道:“他这么住在我们家,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心还有限,惟有这些人戴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宝钗听说,便回头装没听见。宝玉听见史湘云有这件东西,便将那麒麟忙拿起来揣在怀内。一面揣着,心里想到,怕人看见他听见史湘云有了,他就留这件。因此手里揣着,却拿眼睛瞟人。只见众人倒不理论,惟有林黛玉瞅着他点头儿,似有赞叹之意。宝玉不觉心里不好意思起来,又掏了出来,向林黛玉笑道:“这个东西倒好玩,我替你留着,到了家穿上你带。”林黛玉将头一扭,说道:“我不希罕。”宝玉笑道:“你果然不希罕,我少不得拿着。”说着又复揣起来。 ”现有“金玉良缘”之说,这时偏偏还要加入一对儿“金麒麟”,对“木石前盟”来说还真是雪上加霜呀!
有人说:张道士拿来这个“金麒麟”其实原本和湘云所戴的麒麟就是“一对儿”,是老祖宗史太君娘家的旧物,湘云戴的那一只原本就是史太君贾母送给娘家侄孙女儿史湘云的一只小一些的雌的。清虚观中的这一只大一些是雄的,和湘云那只正好是雌雄“一对儿”。张道士与史太君的丈夫贾代善关系相当深厚是他出家的替身,贾代善去世后史太君把雄的那一只“金麒麟”交给清虚观张道士保存在清虚观中祈愿是完全有可能的。这时宝玉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张道士有意将这只雄的“金麒麟”请出来送到宝玉手里。贾母与张道士自有默契,所以才会提醒宝玉:
“这件东西好像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或者贾母真的曾经有意让宝玉和湘云婚配,或者这时贾母在有意无意之间对宝玉的提醒真的是在向“金玉良缘”亮剑,又或者贾母只不过是单纯提醒宝玉先收回这件史家的旧物“金麒麟”来待日后再说吧。
其实《红楼梦》前80回通篇也只有这一次“两个玉儿”为清虚观打醮提及姻缘大吵大闹之后,次日薛蟠生日家里摆酒唱戏,贾府诸人都去了,独不见宝黛身影,贾母当场发飙说出“不是冤家不聚头”之语。
贾母的这一句“不是冤家不聚头”,令到各自呆在潇湘馆和怡红院生闷气的宝黛“虽不曾见面,然一个洒泪、一个长叹,却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个人以为:贾母引出了所谓“金麒麟”的说法,原本未必就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性。不过是老人家贾母的一次触景生情,勾起自己美好又伤感的青春年华回忆。
然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引发了宝黛巨烈的情绪反应。贾母言出“不是冤家不聚头”也未必就带有对“宝黛姻缘”力挺的明确指向,对于宝玉的婚姻选择贾母还真是尚未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贾母内心最明确的愿望还真是,不愿意宝玉早婚,老人家愿意就此多享受一些与孙辈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因为嫁入贾府“从重孙子媳妇做到有了重孙子媳妇”的贾母深知,什么叫“成人不自在 自在不成人”,贾母更愿意自己的“两个玉儿”拥有少年单纯的快乐。至于贾宝玉和林黛玉在生活方面的照顾,宝玉屋里贾母早早配好了一静一动的袭人和晴雯,黛玉屋里也有千妥万妥的紫鹃了。
王夫人和薛姨妈可能的确想过要“迅成”金玉良缘,这是贾母明确不想要的。但是贾母未必就真的有执着成就“宝黛姻缘”的强烈愿望,贾母的心思是“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好的还在后头呢!果然来了薛宝琴!虽然宝琴已经有了婆家了,但贾母心中理想孙子媳妇的标准有了,并且正好附合贾母在清虚观打醮时对张道士所言的“模样好、性格好”其余不重要。
元宵节家宴上贾母“掰谎”是对宝黛两人当众“越界”过份亲密的一次委婉的“警告”,到了“紫鹃试玉”贾母才明白问题比想象的还要麻烦了。
其实就是我们大家都想太多了,贾母也许孝虑过湘云、甚至也掂量过宝钗,但贾母还真的没有考虑过先天不足、个性敏感的亲外孙女儿黛玉做“宝二奶奶”呢!
看看贾母她老人家是怎么对待理想中可能的孙媳妇儿~薛宝琴?那才叫一个“看得准、下手狠”呢!只可惜无缘,否则以贾府史老太君的手法,那还不是犹如探囊取物呀!准成。
所以,所以《红楼梦》开篇第五回贾宝玉就梦游了“太虚幻境”听到了“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其实曹翁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宿命,所有的一切都是宿命!
贾母在打醮清虚观时引出金麒麟的说法,出于什么目的?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有一段“金麒麟”的描写。说的是,贾母带了一众到清虚观打醮。张道士捧出玉去给众一观,后带回众人敬贺之物。
宝玉在楼上,坐在贾母旁边,因叫个小丫头捧着方才那盘子贺物,自已将玉带上,用手翻弄,一件一件挑与贾母看。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像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贾母道:“原来湘云儿有这个。”宝玉道:“他这么住在我们家,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心还有限,惟有这些人戴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宝钗听说,便回头装没听见。宝玉听见史湘云有这件东西,便将那麒麟忙拿起来揣在怀内。一面揣着,心里想到,怕人看见他听见史湘云有了,他就留这件。因此手里揣着,却拿眼睛瞟人。只见众人倒不理论,惟有林黛玉瞅着他点头儿,似有赞叹之意。宝玉不觉心里不好意思起来,又掏了出来,向林黛玉笑道:“这个东西倒好玩,我替你留着,到了家穿上你带。”林黛玉将头一扭,说道:“我不希罕。”宝玉笑道:“你果然不希罕,我少不得拿着。”说着又复揣起来。
曹公这些妙写,说的是“金玉良姻”和“木石前盟”的关系。
张道士捧出的“玉”,拿回的“贺礼”。就宝玉的“玉”配什么?“一件一件挑与贾母看”,一件“金玉”(有金麒麟,有金锁),一件“木石”,贾母的选择,谁家的孩子有“金”,知道装作不知道,看到装作设置没看到,可见贾母只认“二玉”之盟。宝玉心里也不见“金”的。只替林黛玉留着。
贾母在打醮清虚观时引出金麒麟的说法,出于什么目的?
张道士提亲被贾母否,张道士把宝玉的玉拿出去让众道人观,又奉上一盘子玉器金器。张道士这一去一回又是玉,又是金,是以这种隐晦方式向贾母示意金玉良缘,对方是谁家?明晃晃的金麒麟格外引人注目,因而宝玉一堆器物中发现了它。史湘云在蔷薇架下发现时在太阳光明晃晃的一个大金麒麟。张道士送宝玉一盘东西是假,托口,向贾母表明对方是谁是真!用金表达,明确一下对方身份看贾母同意与否?对事情进行挽救,万一不成进一步清晰对方看能否成,为金玉良缘做最大努力!
而贾母明白而言它,没有回旋余地。并转移注意力谁家孩子有一个,宝钗说湘云有一个。贾母一是借此打破金玉之缘,别拿金玉说事,有金的人不只一家。另一个目的借此转移金玉良缘方向,关注金麒麟姻缘,湘云有,宝玉也配合拿起来我也有,让对方死了金玉良缘之心。比金锁好的还有。
所以湘云再来被宝钗拉去住,又关心又送螃蟹,湘云不大领情,做菊花诗讽贵气。再来湘云上了媒人,王夫人说的。做媒的兴是王夫人使人弄的。而湘云订了婚偏戴那金麒麟,住贾母那也是在助力破金玉良缘,像是不掺合其中。你有金锁,还有金麒麟者。
贾母在打醮清虚观时引出金麒麟的说法,出于什么目的?
贾母在清虚观引出金麒麟一说,就是对金玉良缘的啪啪打脸和无情的嘲讽,金锁和宝玉是一对,那金麒麟呢?金麒麟是祥瑞之物,也可和宝玉的玉为一对,从此后,金玉良缘之说在贾府无疾而终,就是金麒麟一说的有力反驳!
贾母在打醮清虚观时引出金麒麟的说法,出于什么目的?
诚邀!贾母之所以引出金麒麟的说法,是为了给林黛玉打气,同时委婉拒绝薛宝钗。
因为贾母对林黛玉关怀备至,林黛玉幼年失怙,贾母见外孙女如见其母,恨不得把所有对贾敏未完的爱都尽心在黛玉身上。(第三回)因为其实一开始的黛玉进贾府也是贾母的主张,本来黛玉不想去,但贾母和林如海商议后林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所以,她一见到貌若女儿的黛玉就心肝肉地大哭起来。
贾母初次见到黛玉
即使是宝玉,第一眼见到黛玉的那种熟悉感,其实也不是凭空的编瞎话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同样,黛玉也有这样的感觉。
宝黛初会
这应该不能仅仅归结于心电感应或者心有灵犀之类的。而是因为两人本系亲戚,宝玉之父与黛玉之母本就是兄妹,二人自然相貌上很相似。我们有时候看一个人,即使这个人不告诉我们,我们也知道对方是他的亲戚。血浓于水,焉能不像?见了之后,两人就像照镜子一样,照出自己的外在和内心。怎么会不诧异呢?
宝黛初会
贾母对于黛玉的爱是实打实的,不会掺杂什么虚假成分。所以,下人问该怎样给黛玉安排住处的时候,她说:“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可见,一开始的贾母对黛玉之好,连宝玉也不遑多让。宝玉道:“好祖宗,我就在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何必又出来闹的老祖宗不得安静。”然后贾母竟然同意了。此刻,二人只有纱橱之隔。当然,也就很容易亲近了。
宝黛
接下来的第五回中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可见,贾母是木石姻缘的奠基和支持者。
可是紧接着就来了宝钗母女到贾府的寄居(第四回),这一住,就没打算离开。这表明,王夫人要暗中和贾母争夺宝玉的婚配权。
薛姨妈正要同居一处,方可拘紧些儿子,若另住在外,又恐他纵性惹祸,遂忙道谢应允。又私与王夫人说明:“一应日费供给一概免却,方是处常之法。”王夫人知他家不难于此,遂亦从其愿。从此后,薛家母子就在梨香院住了。
一开始的贾母和贾政,也许只是寒暄几句,所以邀请薛姨妈母女住在梨香院。宝钗来了之后,薛姨妈和王夫人立刻千方百计散布金玉良缘的言论(第八回),让宝玉明白二人情缘。
薛宝钗
其实,在薛姨妈母女抛出金玉良缘之论后,贾母并不甘心就此就范。
第二十五回中,王熙凤借着给黛玉茶叶的机会,说出了贾母一直以来的心事:
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对于善于揣测人心的凤姐来说,她这样说当然不是没有理由的。
王熙凤
但王夫人的杀手锏不止薛姨妈母女,还有元春。在元妃省亲之后,赐下来的赏赐,只有宝钗和宝玉一样,已经表明了元春的态度(二十八回)。但宝玉并不认栽,所以他派人拿了自己的赏赐给林黛玉挑,表示自己并不因为赏赐不同而改变心意。——我有的,肯定都给你。
宝黛二人
不过,宝玉并非对金玉良缘没有一点点疑惑,从他问宝钗看红麝串子即可看出。
忽见宝玉笑问道:“宝姐姐,我瞧瞧你的红麝串子?”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见宝玉问他,少不得褪了下来。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宝钗褪了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
宝玉宝钗
可见宝钗和宝玉二人并无真的心意相通,但宝玉形容风流倜傥,所以宝钗即使不喜欢宝玉的行事作风也要主动接近他,以完成家族的使命。同时,也少不了少男少女心中的情愫。而宝玉,即使讨厌宝钗日常挂在嘴边的“仕途经济”,但真正面对宝钗这样的如花美人时,也不得不承认“任是无情也动人”。
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事件,即是贾母对于王夫人和元春的反击,借着荣国公的替身张道士的话,贾母再次向王夫人和薛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意思是,你们不是想早点让金玉良缘速成么?我偏要找出理由来为我的玉儿(黛玉)出气。那张道士还像模像样地让宝玉挑东西,结果宝玉挑了一个金麒麟,竟导致林黛玉再次和贾宝玉闹翻。
贾母
实际上,在贾母的意思来说,什么金锁金麒麟都是虚的,如果一个物件就可以定下宝玉的婚事,那你薛宝钗可以,我们家史湘云也可以。
而贾母在哄骗宝玉的时候也曾经说过,林黛玉原先也是有玉的,只是后来贾敏死的时候带到坟墓里去了。可见,这些物件从来就不能代表人的意志。所谓的“金玉良缘”,不过是个幌子罢了。
欲知更多《红楼梦》详情,欢迎关注头条号:半瓣花上阅乾坤(微信同步账号:西红视)。
贾母在打醮清虚观时引出金麒麟的说法,出于什么目的?
应该是一道考试题,用以观察王夫人和众女孩子的反应。贾母应该是记得史湘云有一个,之前传出宝钗一个什么金琐的“金玉良缘”之说,贾母也搞一个。不要忘了,史湘云也是重要人选,投石问路,观察王夫人、薛姨妈等人的反应,这是其一。其二,观察谁与史湘云最亲近,结果发现了宝钗。黛玉孤芳自赏,心里自然没有别人,便是知道,也不会说出来,谁会凭白无故树一个情敌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