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新旧两版《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死的区别?
87的优点很多是经典之作、是新中国电视剧艺术史上拍摄古典文学经典《红楼梦》的开山之作是毫无疑义的,这一点个人已经在许多问答中反复强调过了。说到87的“黛玉之死”,应该是87编剧“原创”结局烂尾的最重大致命伤了。
87“黛玉之死”的两个诱因:第一、袭人向王夫人献计“元妃赐婚”彻底阻断了贾母力挺的“宝黛姻缘”。第二、黛玉听见了为探春远嫁送亲在外的宝玉,传来了“假死”的噩耗。先说第一点“元妃赐婚”吧!
“不可逾越”经典的87编剧们几乎都已经忘记了,宝玉的婚姻大事是需要荣国府真正的“一把手”政老爷来决策的。
87编剧当年才华模溢的八十年代新一辈周岭老师们,他们根本不了解两百多年前的中国封建社会是怎样的一个男尊女卑、妇女们必须“三从四德”的社会。
87年轻有为的编剧们真的以为荣国府里的几个“老娘们”勾心斗角一番就可能决定了政老爷王夫人这个唯一嫡子贾宝玉的婚姻大事。
87编剧的袭人献计王夫人“元妃赐婚”,倒是真的很像曹翁《红搂梦》中的周瑞家的所说的“那些外头的人说起来,像是皇上的家私有一半都拿给了元妃娘娘的娘家使了!”。
请问各位观众,那个皇帝老儿的妃子不是一把一把的、况且当时贾元春在宫中已经处于失宠状态了,她真的有能耐让皇帝老儿随时听命于她为自己的亲弟弟宝玉“赐婚”吗?
好!我们现在假设《红楼梦》本来就是“架空年代戏”,作为贤德妃的元春就是有权力随时随地为自己的亲弟弟宝玉“赐婚”。可是曹翁所写的《红楼梦》毕竟是两百多年前的中国封建时代吧?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妇女必须“三从四德”,贾元春是个大孝女、她虽贵为皇妃却根本不可能为了力挺母亲王夫人的执着坚持“金玉良缘”就站到坚守“宝黛姻缘”的贾母贾政母子的对立面上去,这样对祖母和父亲忤逆不孝的孙女和女儿会是贾元春吗?
87编剧“原创”出这样的“笑柄”,居然还有那么多宣传称87是“不可逾越”的经典。再说第二点传噩耗宝玉“假死”,你不觉得这剧情颇有现代“韩剧”熟悉的味道吗?
并且第一、第二这两个“坏消息”都是通过大观园里最聪明伶俐会说话、最知轻重的小红大声向紫鹃宣告的,可怜的黛玉小姐正好在一旁的桥边树荫下无意中听到了。
再说一下87“黛玉之死”的艺术表现吧!
看看上图,摄影灯光打大灯蚊帐上黑影晃动、室内装饰和姑娘们的服装鲜艳夺目,还有黛玉本人的化妆造型。这就是凄凉悲苦中死去的林黛玉吗?这分明是在等待爱人亲吻,从此就与白马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睡美人”嘛!
10的“潇洒惊梦”“黛玉之死”釆用的是两百多年以来所公认的程高本最华彩的故事情节“黛死钗嫁”。
蒋梦婕的表演在10的后半段尤其精彩到位,脱离了呆板的“铜钱头”造型将黛玉之死的凄美、悲情、动人心魄演绎得丝丝入扣。昆曲配乐的古风古韵、潇洒馆中的凄凉萧瑟画面的流动、光影的变幻效果,黛玉之死的感伤疼痛就这样一丝丝、一缕缕牵动着观众的心。绝望和无助潮水一般的漫上来,淹没了黛玉纯洁美好青春的生命…………
“黛玉之死”分明就是她曾经听到的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离魂”,一样的伤情而亡“冷月葬花魂”。“是我弄坏了你呀……”面对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已经冰凉的身体,身着红装刚刚为宝玉大婚祝福过的贾母,满头白发的老人家对最心疼的女儿贾敏的遗孤黛玉青春夭折的美好生命道出了最后的绝别……………
个人观点:10在总体的艺术水准上早已经远远超越了经典的87。而某些片面偏激的宣传中所谓的“不可逾越”的经典之说,倒很像是中国历史上普天下百姓向皇帝老儿欢呼的“万寿无疆”。“无法超越“之说听起来很美,实际上毫无意义!
如何看待新旧两版《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死的区别?
87版红楼梦中的黛玉之死,没有直接采用续书中“掉包计”的剧情,使用的是红学家考证的情节,但保留了了焚稿断痴情等片段,氛围十分凄凉,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能令观众一洒同情之泪。
李少红版新红楼完全采用了续书的故事情节,这一点本来无可厚非,但提起黛玉之死,观众印象最深的,恐怕还是那个鬼气森森的林妹妹“裸死”画面。只能说,导演完全没有读懂红楼梦,文化知识也有限,不懂得“精着来光着去”是指没来得及换上殓服,而不是把林姑娘真的扒光了晾在那里。
87版红楼梦个人看了好几遍,前段时间试图复习一下新红楼,但刚看到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就实在看不下去了。铜钱头和难看的妆容姑且不论,最大的问题是导演对剧情把握的严重不到位,根本不明白每句台词背后的人物心理,这样的电视剧,情节和人物不崩坏才怪。
最后一张图是大卫的《马拉之死》,就问大家新版的黛玉之死像不像这个?像不像?
欢迎点击关注,共同探讨更多历史文化话题^_^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