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为什么称呼袭人为嫂子?
林黛玉聪明伶俐,多愁善感,用现代女性来看就是位高冷的文化女性,由于她心思细腻,能体察到别人想不到的地方,有时使个小性儿扬长而去,别人猜半天也想不岀那儿不对劲。只有她心里知道是怎么了,或许在某个宴会上,细心的她发现薛潘虽喝着酒,却色迷迷的偷瞧她,換作别人或许不理或者忍着,她就不行了,就会悻悻的不辞而别,大家都一头雾水,而她却回房暗自伤神去了。
在睛雯摔折扇子后,宝玉发怒,大家求情时,黛玉却冷不伶仃的对着袭人叫嫂子,惹得众人哄堂大笑,即解了晴雯的危,又化解了大家的尴尬,也道出了黛玉的醋意。
因为,袭人是贾母应允的宝玉通房丫鬟,通房丫鬟伺候主人的衣食住行,晚上也在一块儿,其实就是准许的小妾。再说贾宝玉在秦可卿房间游太虚幻境回来即和袭人有了关系,平时言谈举止之间肯定会有显露,细心的黛玉怎会不知,这种调侃也是她心声的吐露呢,其实心里五味瓶都倒了。
在众花丛中簇拥的宝玉,那能感受到黛玉的苦心呢,他就象一只蜜蜂,从这朵飞向那朵却不知那朵是他心爱的,凄楚动人的黛玉除了这样表达还能怎么祥呢?
就这一声"嫂子"道岀黛玉多少的心酸和无奈!
黛玉为什么称呼袭人为嫂子?
黛玉把袭人叫嫂子,虽是玩笑打趣,但也有原由。一则是袭人是贾母特意安排的宝玉贴身叉环,将后作为宝玉小妾,甚至有为姨的可能,那当然可称为嫂。二则黛玉知道袭人现在己经和贾玉关系不一般,她使小性儿打趣。三则黛玉对宝玉心存爱恋,对袭人和宝玉的亲呢内心是很复杂的,叫嫂子是她内心的一种表露。
黛玉为什么称呼袭人为嫂子?
黛玉管袭人叫嫂子,这又是一个不得不为作者曹雪芹拍案叫绝的小细节,从这个细节,便可窥见黛玉对宝玉的态度以及对袭人的态度,进而了解黛玉的思想。
一声“嫂子”,是讽刺还是真情流露?宝玉的怡红院,好比皇帝的后宫,女人太多的地方,总是没办法宁静,尤其是这些女人的生活目标是围着一个男人转。因此,怡红院是非不断,频频有矛盾产生。
这一天是端午节,因金钏之事,宝玉心情很不好,无意之间和晴雯吵了起来。一贯息事宁人的袭人出来劝解,没想到晴雯又把矛头指向了袭人。于是三个人都很不愉快,气氛一度陷入紧张中。
正在这时,黛玉来了。
晴雯在旁哭着,方欲说话,只见林黛玉进来,便出去了.林黛玉笑道:“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宝玉和袭人嗤的一笑.黛玉道:“二哥哥不告诉我,我问你就知道了。”一面说, 一面拍着袭人的肩,笑道:“好嫂子,你告诉我.必定是你两个拌了嘴了.告诉妹妹,替你们和劝和劝。”注意其中的细节,黛玉进来,晴雯就出去了,屋里只剩下黛玉、宝玉、袭人三个人。这个场景,很像吵架的小夫妻在生闷气,然后来了个劝架的。因此,黛玉的这句“嫂子”显得非常合时宜:先问哥哥,再问嫂子,以了解哥嫂为什么而吵架。
那么,黛玉的这声“嫂子”,到底是讽刺之语,还是真情流露?这就要结合黛玉的个性来理解了。
像这种不加思索冲口而出的话,通常出于潜意识。所谓潜意识,即是平常经常放在心里想已经形成了定势的意识。黛玉是个无心机之人,“真性情”是她最大的特色,她当然不会把袭人放在心里反复去想她的是与非。因此,此时的这声“嫂子”, 是她的真情流露,袭人在她心里,是嫂子般的存在。
那么,这份真情实感又从何而来?从她对宝玉的态度中来。
因为有袭人的存在,宝玉才能安于风花雪月,这是黛玉对宝玉的期望宝玉和黛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以“玉”命名。“玉”是什么?是奢侈品,是享乐的象征,这是作者赋予他们的特点。因此,他们都厌俗务虚,把风花雪月当成生活的主旋律。
黛玉非常清楚,想要安于风花雪月,必须有人承担俗务。替宝玉承担俗务的人,就是袭人,她把宝玉照顾得无可挑剔,从吃喝拉撒到衣食住行,无微不至,才使得宝玉身心健康且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这样的宝玉,正契合了黛玉的需求。如果宝玉也经常病歪歪的,他哪有精力去照顾黛玉的情绪?如果宝玉因衣食而不安,他又哪有心情陪黛玉风花雪月?
袭人对宝玉所做的一切,好比妻子对丈夫的照顾。同时,黛玉也清楚,宝玉对袭人的感情和依赖,已经超越了主仆,有夫妻般的恩爱成分。注意,恩爱不是爱情,恩爱是因恩而爱,爱情是精神共鸣。通常夫妻间是恩爱,爱情只存在于情侣之间。
有人想不通,黛玉为何从不吃袭人的醋?有这种想法,其实还是因为不了解黛玉。黛玉的个性特点是“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是“世外仙姝”般的存在。她要的情感,是基于文化之上的精神共鸣。在她眼里,袭人这些丫头根本没有文化精神,与她和宝玉的情感不在一个层次。因此,她唯一忌惮的是宝钗,因为宝钗拥有深不见底的文化精神,让她看不清也看不透。
黛玉认为,她的情感是超越世俗的,是俗世之人无法企及的,何况是袭人这等粗使丫头?但是,没有这些粗使丫头,她又如何能实现超越世俗?毕竟吃喝拉撒都属于世俗之事,只要还作为人活在世间,就免不了这些俗事。
这便涉及到了黛玉对袭人的态度。
在黛玉心中,袭人和紫鹃一样,都是俗务的支撑者,是宝玉和黛玉享乐生活的保障袭人和紫鹃,是大观园里的两大劳模,她们永远呆在工作岗位上,永远在付出且无怨无悔。因为她们所服务的对象,是安于享乐的人。
总有人说黛玉待紫鹃情同姐妹,其实在黛玉心里,紫鹃只不过是个非常尽责的丫头,正因为这份尽责,才让她有时间有精力在风花雪月中享乐。
唯一能陪黛玉享乐的,整个贾府,也只有一个宝玉了,因为宝玉身后有一个和紫鹃一样非常尽责的袭人。
黛玉对紫鹃有多满意,对袭人就有多满意。因此,当李嬷嬷找袭人的茬时,黛玉说:“那袭人也罢了,你妈妈再要认真排场他,可见老背晦了。”黛玉认为袭人已经做到了无可挑剔,李嬷嬷还要找她的茬,当然是老糊涂了。
当全年无休的袭人回家奔丧几天,宝玉还没怎么样呢,黛玉倒替他着急,问“袭人到底多早晚回来”。她知道宝玉的生活起居离不开袭人,袭人不在,宝玉的生活就难免不那么顺遂了。这其实就是黛玉对袭人的肯定。试想想,如果紫鹃离开潇湘馆几天,黛玉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将心比心,紫鹃对于黛玉有多重要,袭人就对宝玉有多重要。如果黛玉连这点都不清楚,那就谈不上了解宝玉了。
因此,她的这一声“嫂子”,无关地位,表达的是黛玉在情感上对袭人的定位,是真情流露。
黛玉为什么称呼袭人为嫂子?
谢谢邀请。
这个情节发生在书中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中,晴雯不小心摔坏了扇骨,遭到贾宝玉的怒斥,晴雯不服,顶了几句嘴,袭人在旁劝说,却也被晴雯怼了一番,贾宝玉一怒之下要回明王夫人送走晴雯,怡红院众人纷纷跪下请求,场面一度紧张,这个时候林黛玉来了,就发生了题主所问的那个问题:黛玉管袭人叫嫂子!原文如是记载:
林黛玉笑道:“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了?难道是为了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宝玉和袭人嗤地一笑......一面说,一面拍着袭人的肩,笑道:“好嫂子,你告诉我。必定你是两个辩嘴了。告诉妹妹,替你和劝和劝。”——第三十一回联系具体情境,就知道林黛玉的这番打趣收获了何等绝妙的效果。当时怡红院噤若寒蝉,没有一丝声音,屋内宝玉发怒,晴雯哭泣,袭人跪在地下,院子外的丫环们见袭人跪下了,也跟着齐刷刷地跪了一地,场面一度紧张,而林黛玉上来就用一句“难道是为了争吃粽子吃争恼了不成”,引得宝玉、袭人两个当事人都笑了,破冰工作顺利完成!
其后林黛玉为了进一步缓和气氛,这才打趣袭人是“好嫂子”,为的是破冰之后,进一步暖化冰块!不得不承认,林黛玉的话确实有效果,寥寥数语就将怡红院的危机化解。当然,林黛玉叫袭人嫂子,想必是在屋外早就听见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一直在等待出场时机,这也是林黛玉高情商的体现。
另外,此时的袭人虽然还没有被王夫人官方承认是宝玉的姨娘,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件事,所以第三十六回,王夫人正式给袭人姨娘分例——每月二两银子一吊钱的时候,王熙凤在旁说了这么一段话:
凤姐一一的答应了,笑推薛姨妈道:“姑妈听见了?我素日说的话如何?今儿果然应了我的话。”——第三十六回从这个情节中可以看出,王熙凤素日里就看好袭人,并且认为袭人将会是未来的宝二姨娘,林黛玉何等聪明,而且她对宝玉格外关注,王熙凤能看到这一层,林黛玉怎么可能看不到?所以林黛玉打趣袭人是“好嫂子”,一定程度上是基于现实条件的。
若是有人问林黛玉不是喜欢贾宝玉吗,为何还能忍受袭人跟宝玉的关系呢?我只能说,不要站在现代人的视角来看封建时期的妻妾制度,贾家这种豪门望族,子孙在未成亲之前,先在屋内收几个人服侍都是很正常的,林黛玉根本不在乎谁做姨娘,她唯一在乎的是宝玉正妻,也就是宝二奶奶的位置,这也正是为何“金玉良缘 ”的舆论传出来后,林黛玉对薛宝钗心生敌意的原因所在,至于袭人这个姨娘之位,并不值得黛玉过度在意。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大家。
本问答乃“红楼不红”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黛玉为什么称呼袭人为嫂子?
小性儿的黛玉为什么管袭人叫嫂子?
我们从事情的发生、嫂子的来历、黛玉的理由分析一下这里面的秘密。
1、事情的发生书中三十一回里面的情节,晴雯这个丫头玩扇子,宝玉惹怒晴雯,袭人出手扰乱事情,怡红院爆发大危机,忽然黛玉来了,简单几句话化解了怡红院危机。
原文:
林黛玉笑道:“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了?难道是为了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宝玉和袭人嗤地一笑......一面说,一面拍着袭人的肩,笑道:“好嫂子,你告诉我。必定你是两个辩嘴了。告诉妹妹,替你和劝和劝。”——第三十一回
可见黛玉力挽狂澜的能力不一般呀,控制场面的能力超强,这里面出现了一句嫂子。
2、嫂子的来历大家都知道在书中,袭人是第一个和宝玉云雨的人,自此宝玉变成了一个完整的男人,这个行为也让袭人有了更多的责任和工作内容,凭借自己的努力工作和聪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最后也得到了王夫人,也就是宝玉妈的认可,每个月还能领一份姨娘分例——每月二两银子一吊钱。
所以在贾府,王熙凤、王夫人、薛姨妈等人,以及众多用人也都知道袭人的身份是什么了。
3、黛玉的理由黛玉自小和宝玉住在一起,对袭人十分熟悉,关键是黛玉聪明伶俐,袭人的性格和人品是十分了解的。黛玉的身份和袭人有着巨大的差别,黛玉称呼嫂子,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古人除了一个个妻子,还有许多妾室,更不要说贾府这样的豪门望族,宝玉不出意外出的话,将来会有许多妾的,作为主子的黛玉是不会吃醋在意的。
在古代,大家族的女儿在结婚之前都会拍一个女仆去姑爷那里,检验姑爷是否是个正常的人,大家都懂的。古代的社会是个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所以也就会有很多现代人无法理解的事情和三观。
当然现代也有很多国家还是一夫多妻制,不同的文化看一看就可以了,这些不是谁可以随便就可以理解的。
纯手工作答,如果博而化易的回答对大家有帮助, 欢迎大家点赞、转发分享和关注博而化易来支持我吧!朋友的一评一转都是对博而化易最大的肯定和支持,感谢伙伴们的支持!
黛玉为什么称呼袭人为嫂子?
王夫人封袭人为姨娘,林黛玉就在现场。
《红楼梦》有一种现象,有时结果会出现在前面,看到后面,才发现是作者埋下的伏笔。黛玉喊袭人嫂子这个事,也有一点这样的效果,屏山常有一种错觉,王夫人封袭人姨娘的时候,是悄悄干的!事实上不对,王夫人安排这件事的时候,差不多相当于是在一次小型会议上宣布的。更令人不易注意的是,薛宝钗林黛玉这两位姑娘就在现场,还不光这两位,王熙凤和薛姨妈也在。
这件事发生在第三十六回,端午节过后的一个午间,薛姨妈母女和黛玉等正在王夫人的上房大家吃西瓜,也可能还有别的人,因为这里有一个“等”字,总之,不少人在就是了。这时,凤姐来给王夫人回话,说起金钏死了,太太屋里少了一个大丫头,让王夫人挑人给补上,这也是祖宗成例。王夫人就说什么例不例的,金钏跟我没有个好结果,把她这一份给了她妹妹玉钏吧。我不喜王夫人,但这里她也是充满着人情味。然后就说起贾母屋里的大丫鬟在岗的是七个,袭人的编制属于老太太,人在宝玉房里工作。王夫人这时就发表了她的一段非常重要的指示:
“明儿挑一个好丫头送去老太太使,补袭人,把袭人的一分裁了。把我每月的月例二十两银子里,拿出二两银子一吊钱来给袭人。以后凡事有赵姨娘周姨娘的,也有袭人的,只是袭人的这一分都从我的分例上匀出来,不必动官中的就是了。”接下来薛姨妈就夸袭人模样不错,行事大方,说话见人和气里头带着刚硬要强,实在难得,王熙凤就说不如大大方方开了脸,就明放在房里,王夫人就说出以种种考虑还是含混些好,之所以提升袭人为姨娘待遇,王夫人含泪说道:
“你们那里知道袭人那孩子的好处?比我的宝玉强十倍!宝玉果然是有造化的,能够得她长长远远的服侍他一辈子,也就罢了。”大家吃完了西瓜就散了,宝钗黛玉就回园去,宝钗就说咱们去藕香榭吧,黛玉说要回去洗澡,于是两人各自去了,宝钗却没有去藕香榭,而是来了怡红院,宝玉睡中觉,袭人就坐在他身边绣肚兜,往下我们就知道了,宝钗坐在了袭人的位置上顺手也绣起那鸳鸯肚兜来,历来宝钗的这一举动就被认为是不守本分的轻浮之举,宝钗的热情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因为刚绣了两三个花瓣,宝玉一句“什么是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的梦话,把宝钗的一腔热情浇了个透心凉。
黛玉与宝钗分手以后本要洗澡,遇上了史湘云,于是两个人约着到怡红院找袭人道喜。不料袭人没见到,倒是透过窗纱撞见宝钗提前履行了宝二奶奶的职责。
我们读《红楼梦》的这一大段文字,若读的细,就会思考比如为什么王夫人封袭人为姨娘,不避讳宝钗黛玉这样年轻的姑娘?青年公子屋里的姑娘后来成为主子的侍妾是那个社会的一种常态,本不以为奇,再者,袭人早有争荣夸耀之心,她又是宝玉众丫鬟的头儿,袭人素以贤德的形象示人,袭人早与宝玉有了肌肤之亲,这个事大概率黛玉是知道的,开玩笑喊她嫂子就不足为奇了。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关注,为您探究红楼一梦。图片来源:87版电视剧《红楼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