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钏跳井,宝钗果然冷酷无情吗?
金钏儿的跳井死后,宝钗的做法很得体、豁达和坦然。
一、事情发生后
"金钏儿跳井死了",宝钗大吃一惊。赶来王夫人处。王夫人没告诉她,她也就没问。王夫人很伤心的样子说金钏儿把她一件东西弄坏了,她一时生气,赶她出去…… 然后王夫人有点伤感,为难说金钏儿装殓的新衣服都没有……宝钗连忙说,她那里有现成的,可以取了来送给她穿。王夫人问,你就不忌讳这些?宝钗说,我不在乎这些的。待宝钗取来衣服,见宝玉正在垂泪,王夫人正在说什么。宝钗瞬间了然于胸。
二、善后工作
"金钏儿跳井"这件事与宝钗没一点儿关系。宝钗听到后,第一个赶来姨妈处,这是她的热心肠;王夫人没告诉她,她"不干己事不开口。"倒是王夫人说了一番谎话,宝钗顺其话语进行安慰,"……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就尽主仆之情了。" 因为金钏儿都已死了,多说其他也无益于事。即使金钏儿的死因是王夫人的逼迫所致,她也没办法去指责姨妈。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死个把仆人是很正常的。最终也只是用银子解决。
三、事后点评
金钏儿是王夫人的贴身丫头,平时与宝玉关系好,行为举止轻佻,偶尔缠着宝玉"吃胭脂"之类,这是"打小都这样过来的。"即使如袭人与宝玉偷试云雨,也无关紧要。但女主妇身边的丫头,公然勾引女主人孩子干抓贾环与彩霞现行的丑事,这是不能容忍的。跳井自杀,虽然王夫人逼迫太甚,也有其主观因素。
薛宝钗在这件事上,不存在冷酷无情。她就势处理,"生性豁达","随分从时"。对金钏儿已死的现实和姨妈王夫人的伤感,她提出"不过多费些银子就是了"是比较恰当的做法。事后王夫人把金钏儿的一份月例银子一并给她妹妹玉钏儿,这对于失去女儿的金钏儿母亲,也算是主人的一种补救措施了。跳井事情发生后,王夫人的媳妇李纨及其他姑娘们都没有到场,薛宝钗的行动,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金钏跳井,宝钗果然冷酷无情吗?
听闻金钏儿投井,宝钗首先关怀在世的亲人姨妈王夫人安慰开解,为遇难者家属争取更好的物质补偿,自己不忌讳还补贴了两套新衣服给死者。宝钗的反应迅速实在,为当事人双方做了实事处理方法很周全。金钏儿是跟了王夫人十年的大丫头了感情自不必说,王夫人的懊悔、内疚、悲伤可想而知。
为什么少女宝钗能够这样快迅冷静周到的应对突发性事件呢?
别忘了宝钗自己曾经离丧,在薛家进京都投靠贾府之前就先失去了父亲,继而哥哥薛蟠又惹上人命官司。母亲薛姨妈慈善而懦弱、又极疼爱长子薛蟠,可以想见当时的薛姨妈会是怎样的手足无措呀!
原来美丽活泼的少年宝钗就是在先丧父、后惹人命官司的家庭乱局中迅速早熟,承担起了本来不应该由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女来承担的处理家庭乱局和突发事件的责任。世事变迁命运无常没有给这个早熟少女过多的时空去悲伤感怀,现实需要她迅速冷静下来理智应对。在薛家举家进京都投靠贾府之前,命运早已把少女宝钗提早历练成为这样一个处事冷静注重实效、没有机会去感叹伤怀的早熟宝钗了。
所以读者会在“金钏投井”事件中看到一个貌似“冷酷”,实际心怀更大慈悲心、周到处理为当事双方现实状况着想,尽最大努力安慰悲伤的王夫人、为死者家属金钏儿家争取最好待遇、并且自己也毫无忌讳的为死者本人贴补了自己的两件刚做好的新衣服的宝钗。
金钏跳井,宝钗果然冷酷无情吗?
个人理解,宝钗的确够冷酷无情,但这个争论没多大意思。即便大家一致同意,宝钗的确冷酷无情,也不能责怪宝钗什么,她又没有害金钏不是吗?
问题就在这里,金钏的死,和宝钗到底有没有干系?
这件事,宝钗的第一个反应就值得注意(很抱歉,我又要黑宝钗了)。
不管是谁,听到这个消息,第一个正常反应应该是这样:先是一愣,紧接着会想,金钏怎么了?她侍奉王夫人这么多年都过来了,好好的怎么会被撵出去呢?撵出也不算天就塌了,怎么又跳了井?——是不是应该这样?
看书中所写,宝钗只是说了句“这也奇了”,然后直接就跑去找王夫人道安慰去了。
也许有人会说,曹雪芹不可能写得那么细致,什么都要写到啊,你怎么就能断定宝钗没有那样正常的反应呢?好吧,的确可以这么想。
但“宝钗冷酷无情”这条线,没有疑问,可以划定了。我所关心的不在这里,因为,金钏已经受辱死了、不可能活过来了,宝钗即便不冷酷无情、滴出几滴眼泪来,我们也不要稀罕它。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我认为,金钏的死是薛家来到贾府后散布“金玉良姻”邪说所导致的恶果(我在回答另一个问题时说过同样的话)。这一回的回目联是〈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紧接着上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在“金玉良姻”的邪说策略之下,第一个采取实质性行动的是王夫人,她暗中调换了元妃指婚的礼物名签。因为谁都不可能想到她作为宝玉的亲生母亲会这么做,所以整个府里没任何人怀疑元春指婚的礼物是不是搞错了。书中只写了宝玉一个人感到很奇怪,说怎么林妹妹的礼物不和我一样、倒是宝姐姐的礼物和我一样,他还问袭人是不是搞错了。
书中也没有写贾母的反应,只写贾母带着家人去清虚观打了一趟醮。打醮的过程,除了写队伍浩浩荡荡、惊动了四面八方以外,主要有两大内容:一、贾珍请神点戏,二、张道士的言行。而从这两部分内容看,这个平安醮的预兆都是不太吉利的。因不涉及答题,这里就不细说了。
林黛玉因为不适应这种乌云笼罩的情况有了“哭闹”、“小性子”、“鲁莽而不计后果地剪断通灵玉上的穗子”的反应,而宝玉则脸红脖子粗地第二次摔玉,两个人闹的不可开交,最后连贾母都心痛的老泪纵横起来。总之,王夫人私下一错手不要紧,整个贾府的气氛开始变得不详和起来,而贾宝玉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气氛恶劣和心里的小环境气氛也恶劣之下,做出了调戏金钏的事。
从书中对宝玉的性格描写看,他除思想上有点特别,总的来说是个温柔和顺的孩子,害怕父亲的严厉,对贾母和母亲也不会有任何忤逆的举动。这样一个孩子,竟然在母亲身边调戏金钏,是不是太奇怪了一点?
我们读一读这两回就知道,作者在前面刚刚写了金麒麟的事。宝玉心里乱七八糟的,什么“林妹妹的礼物和我的不一样、宝姐姐的礼物和我的一样”,什么“这还是不可抗逆的皇贵妃元春大姐姐的指婚”,什么“金玉良姻,宝姐姐的金锁和我的通灵玉才般配”,“这次打醮又遇到张道士一通白活、打出个金麒麟来”、“金玉配、金玉配、金玉配……”,宝玉心烦意乱、漫无目地、不知不觉走到了王夫人住处,一看,这里刚好有个“金钏”。于是有了,你不是要“金玉配”吗,那我就配给你看,于是他当着王夫人的面调戏了金钏,说什么“明儿我跟太太说,讨了你”这样荒唐的话来,实际上他是故意说给王夫人听的,因为这也是“金配玉”嘛,哈哈!惹火了王夫人之后,撒腿就跑了。
我想这才是宝玉这次鲁莽行为的来龙去脉,他是有意要惹火王夫人,或者说,他是委婉地向王夫人表示他不想要“金玉配”,但他没想到自己这么一发泄,让无辜的金钏受到了连累。
而薛宝钗冰雪聪明,元春指婚的礼物,唯独她的和宝玉的一样,她就知道王夫人为撮合她和宝玉已经有所行动了。
金钏无辜地被王夫人扣上“勾引宝玉”的罪名,实在难以承受、又洗脱冤屈无望,于是跳井自尽。从这个意义上说,金钏是受宝钗的欲望所害而死的,没有“金玉良姻”之说就没有金钏的死。所以丝毫不奇怪,宝钗会心甘情愿地拿出自己的衣裳给金钏穿上入殓。
宝钗意识到这件事对于王夫人来说,也是出乎意料的。毕竟王夫人一撒气就伤害了无辜,她知道这个时候王夫人心里一定受到很大的震动、不能平静,很可能充满了悔恨和自责,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她薛宝钗想嫁给宝玉,所以她担心王夫人会不会由于自责而后悔、从而今后不再继续促成“金玉良姻”,所以她要赶快跑过去安慰王夫人,想方设法让王夫人解除心里的愧疚。这才是薛宝钗急于安慰王夫人的真正动机。
金钏跳井,宝钗果然冷酷无情吗?
我认为这事不必太矫情,让宝钗非要对自己一个不熟的人哭,换做是你,你会吗?
如果站在宝钗的角度,考虑这件事情,就会发现她只是个旁观者。宝钗对金釧跳井不难过,是符合人之常情的,第一时间去安慰王夫人,反倒证明她是个热心肠的人。第一,如果她也随波逐流,跟着大伙儿掉几滴眼泪,那么王夫人的面子往哪放啊。因为她刚来不久,不了解贾府的具体情况,原因都不清楚,就先哭了,这要传到王夫人耳朵里,她一定会认为宝钗觉得自己做得不对,是个可恶的人,会增加王夫人的心理负担。她不哭,王夫人反倒会好受一些。
第二,她马上到王夫人处去安慰搭话,其实就是在给王夫人申辩的机会,让她找个合适的理由下台阶,简直就是在雪中送炭,用心在排解王夫人的苦闷。
第三,怎么说王夫人和宝钗她妈也是亲戚,而金釧对宝钗来说,和路人甲差不多,最多就是个点头交情。袭人等贾府的人就不同了,她们在一起有好些个年头了,有感情是应该的,不哭反而不正常。所以,这事对她们心里的触动是不同的。贾宝玉就是个爱捕风捉影的主,只要听到那个小姐姐小妹妹死了,他至少也会心酸一下,结果给人落下口实,说他疯疯癫癫的。宝钗要掉了泪,恐怕日后必被黛玉嘲笑一番的。
第四,宝钗第一时间来,先听了王夫人的一番话后,马上判断出她对金釧有了负罪感,做事很可能会乱方寸,于是马上提出解决办法,这不但解了燃眉之急,而且顾及到了贾府的体面。能说她不是在为王夫人着想吗?
曹公安排宝钗先想到王夫人而不是金釧,再合理不过,因为跟谁亲,一定会先想到谁。这事没毛病!
金钏跳井,宝钗果然冷酷无情吗?
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薛宝钗针对金钏儿跳井的事,的确是冷酷无情的。
因为金钏儿对薛宝钗而言,不是像柳湘莲那样的:尤三姐抹了脖子,柳湘莲受刺激,人竟然失踪了。薛蟠这个能纵奴行凶打死人命强抢民女的呆霸王,都急抹泪了,要人四处寻找。
为什么?因为柳湘莲虽然打的他滚地猪一样,在烂泥坑里鼻青脸肿的爬,但是人家救过他的命,薛蟠打心眼里就真心相待了。
薛宝钗呢,虽然是她哥哥救命的恩人,她说死就死了,犒劳同去贩货的伙计们,才是现在该干的事。如此的,白眼狼一般。叫人看着这年轻轻姑娘,这样不通人情。
要是没有柳湘莲,她哥小命就没了,货也没了,伙计们恐怕也有死伤,你和你母亲这天就是塌了,薛家彻底算败了,你和母亲再没指望了,你还想着犒劳呢?
好吧,有人要说,薛宝钗又不认识他,没什么感情,当然不会因为一个陌生人而伤心。
那就来看看金钏儿。
金钏儿不同于柳湘莲,金钏儿是自小和袭人等一起长大的,是王夫人身边的大丫头,非常体面,史湘云送戒指:“袭人姐姐一个,鸳鸯姐姐一个,平儿姐姐一个,金钏儿姐姐一个……”也是史湘云叫一声姐姐的人。
薛宝钗几乎每日都在王夫人处走动:晨昏定省,承色陪坐,早晚都跑几趟。王夫人有什么事,她便是及时雨一般,跟金钏儿的相熟,难道不如个史湘云了?
听见金钏儿死了,她的第一反应是去找王夫人道安慰?奇了,来安慰王夫人?原因呢?自然人是薛宝钗明白金钏儿在王夫人这里的重要性,所以才来。
待王夫人撒谎说到没有装裹的衣服,只有林黛玉两件过生日的衣服能用,就是怕林黛玉多心的话来。薛宝钗忙道:“我就姨娘这会子又何用裁缝赶去,我前儿倒做了两套,拿来给他岂不省事。况且她活着的时候也穿过我的旧衣服,身量又相对。”
主子的衣服可不是随便赏的,也要看人的。王夫人衣服给过“我的儿”袭人,秋纹也有,虽然给袭人以后挑剩的,晴雯还有点妒忌,因为她没有过。
金钏儿,却是穿过薛宝钗的旧衣服,关系要没那么好,衣服能给金钏儿?天天儿的见,养久了的猫狗都是有感情的。
满口还说什么:“……多半她下去住着,或是在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脚掉下去了,她在上头拘束管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各处玩玩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金钏儿跳井本就悲剧,曹雪芹回目写的明明白白“含耻辱情烈死金钏”,是受耻辱,拿命做出的抗争,也被薛宝钗几句话贬低的一无是处:她自己玩掉下去的。她没这么大气。就是有,也是糊涂人,一点也不可惜。
一条人命,死了也要被踩个几脚,那婆子说金钏儿没了的时候,说了她在家哭死哭活,薛宝钗这里还替金钏儿编个谎话,是玩去了,因为在里头拘束惯了,出去了肯定到处玩玩,然后去井边玩,所以掉下去了。
有人拿衣服说事,给了两件衣服了,一句话回答你,这是宝钗自找的。王夫人缺那两件衣服吗?
不过是上赶着讨好王夫人罢了,她要不去,她也没机会损失两件衣服,她得反过来感谢金钏儿的死,给了她再次在王夫人跟前表现的机会吧。
金钏跳井,宝钗果然冷酷无情吗?
我倒是觉得宝钗在“金钏跳井”这件事上,一则保全了金钏的颜面,二则给予了实际的安抚,三则减轻了王夫人的负罪感,处理的十分妥当。
第一,金钏是被王夫人赶出去后,觉得“没脸见人”,跳井死的。金钏也算是王夫人的贴身大丫头之一了,平日里在亲朋好友面前也是十分风光的,如今被“赶了出去”,其他人指不定怎么奚落呢。所以,金钏出于颜面考虑,才跳井的。如果真爸这个原因闹的人尽皆知,金钏真的就“白死了”。宝钗的做法看似为王夫人开脱,实际上是为金钏留了颜面。
第二,宝钗在金钏死后,建议多给她家里一些银两,在那个时代,一个丫头死了,而且是自己作死的(金钏的死,不能说和王夫人无关,但金钏勾引宝玉是事实,王夫人也没把她推到井里去,是她自己跳井死的),主人能补贴她的家人,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宝钗又拿出自己的衣服,给她装裹,这比嘴上说两句“可惜”,掉几滴眼泪,实在的多。
对于金钏而言,宝钗的处理方式,可谓“面子”、“里子”都给足了。
再说王夫人这边,金钏已经死了,再多的自责,后悔,也于事无补。宝钗作为晚辈,安抚一下长辈的情绪,替长辈排忧解难,有何不可?
综上所述,我不认为宝钗冷酷无情,而是通透知礼,真的慈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