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薛宝钗读过《西厢记》这一类禁书吗?

原本不准备答这一题的,因为太简单曹翁小说中写得明明白白,宝钗对黛玉讲得很清楚自己小时候七、八岁上是怎么样的也读过《西厢记》这一类的禁书的种种情形,包括当时被家长们发现后的处理方法。

可是见回答中赫然有一位作家协会会员,专业作家说:曹翁小说中对黛玉读《西厢记》是“明写”,对宝钗读《西厢记》是“暗写”,目的是为了表现宝钗的成府。宝钗自己也读过《西厢记》这一类的禁书,是宝钗在“审”黛玉的时候自己亲自对黛玉坦诚的讲出来的,态度是真诚友好的。

黛玉是被宝钗的坦荡和细心提醒所打动,宝钗私下提醒黛玉完全是出于对黛玉的爱护。如果宝钗真的那么有诚府,哪里会这样在黛玉面前自我暴露呢?

写文章要对读者负责任实事求是,不要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对宝钗和黛玉读《西厢记》一类的禁书,曹翁都是“明写”的!身为“作家”写文章更要认真,不能太随意了,更容易误导读者呀!

《红楼梦》中薛宝钗读过《西厢记》这一类禁书吗?

可以肯定的说,《红楼梦》中薛宝钗读过《西厢记》之类的禁书。

我们先看《红楼梦》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众人吃酒行酒令,轮到黛玉:

鸳鸯道:“左边一个"天"。”

黛玉道:“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听了,回头看着她,……

注意:这里有一句“宝钗听了,回头看着她”,看什么,显然,宝钗知道“良辰美景奈何天”的出处。

我们再看第四十二回《蘅芜君三言解疑癖》一段描写:宝钗审问黛玉:“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是哪里来的。”黛玉听了,方想起昨儿失于检点,把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由红了脸,少不得满口央告,宝钗这才款款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极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兄弟也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背着我们偷看,我们也背着他们偷看。……”

由此可知,薛宝钗看过《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的禁书,也正是薛宝钗的这一翻自我剖白,黛玉才对宝钗慢慢放下戒心,也才有了后来的“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红楼梦》中薛宝钗读过《西厢记》这一类禁书吗?

宝钗不仅读过这样的书,而且读得不少,记得很牢,所以,当黛玉在行酒令的时候顺嘴说出了“良辰美景奈何天”和“纱窗也没有红娘报”两句话,宝钗不仅意味深长地看了她两眼,而且后来找着个机会还专门说要罚她,以至于黛玉抱着感恩的心来谢谢她的提醒。

我们如果只是一般的读过的书,印象不会记得那么牢,也不会在别人说出来的时候立即有很强烈的反应。宝钗不仅仅记住了这些话,而且估计也在心底琢磨过这些话的意思,这一方面表示宝钗和黛玉等人读书读得细致,另一方面也表示,这些书,不仅仅是黛玉和宝玉在偷偷地看,宝钗也是在偷偷地看的。只不过作者写宝玉和黛玉偷偷地看是明写,而宝钗偷偷地看是暗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写之写。

这样一写,就将黛玉的率真可爱和宝钗的内心成府对比出来了。作者在这里并不是故意要去表现谁好谁坏,而是写出了两个姑娘截然不同的个性。而我们知道,《红楼梦》最成功的方面之一就是作者所塑造的所有人物,哪怕是再小的角色,也都有其鲜明的个性,换成普通作者,很难做到这一点。

《红楼梦》中薛宝钗读过《西厢记》这一类禁书吗?

薛宝钗也是读过《西厢记》的。不但读过,还是七八岁时候就读过。

《红楼梦》中,我们只看林黛玉因贾宝玉得了《西厢记》《牡丹亭》等书而惊艳观看,并大为倾倒,感怀身世,自怨自艾。

其实《牡丹亭》和《西厢记》等书是戏剧中的常见曲目。梨香院的芳官等人教授学习的戏文之中就有《牡丹亭》,还被林黛玉墙外听去了“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良辰美景奈何天”等语句感叹“戏文中也有好文章”。

那么为何《西厢记》《牡丹亭》等书被列为禁书,不让人观看呢?我们后边说,先说薛宝钗如何看的这些禁书。林黛玉因为行酒令而口不择言说出“良辰美景奈何天”,其实戏里也有。不过也被薛宝钗察觉,而偷偷找没人的地方审问她。

当然以薛宝钗的性格自然不可能伤了林黛玉的感情,薛宝钗只是认为这是一个契机而借此缓和与林黛玉之间的摩擦。毕竟有什么可以拉近关系的呢?自然是大家是同志,做了一样的坏事。所以薛宝钗也像林黛玉坦白: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可知,薛宝钗看的比林黛玉多多了。但也有两个区别。

第一,薛宝钗看的时候年纪小,体会不到书中的男女之情。七八岁的孩子是和别人攀比,看的是热闹。所以薛宝钗当年看《牡丹亭》《西厢记》大体看个热闹,猎奇的更多与内容。至于男女爱情更是不会太懂。

第二,薛宝钗当时体会不到书中的情爱缱婘。《西厢记》等之所以是禁书,原因就在于书中不但大篇幅描绘男女爱情,还有大段的“淫靡之词”,确实不适合少年观看。虽然金圣叹说过谁要把《牡丹亭》《西厢记》等书看成淫书要下阿鼻地狱,但过于浓艳的辞藻,还是更适合成人。

也正是基于爱情和浓艳两个方面《西厢记》《牡丹亭》等书才一直被列为禁书。其实古代禁书很奇怪的,像《红楼梦》也曾经长时间是禁书,并不一定单指情爱淫秽。可只要以谈情为主,必然被禁,可见当时社会对男女自由恋爱的畏之如虎。这也是宝黛爱情得不到外界认可的最主要原因。

但不管怎样。薛宝钗和林黛玉互相剖白了心迹,两人彻底打开心结。两人关系破冰,钗黛真正合一。而《西厢记》《牡丹亭》等正是契机。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欢迎关注,欢迎吐槽。

《红楼梦》中薛宝钗读过《西厢记》这一类禁书吗?

一般的禁书,是指不可以公开出版传播的书籍。在封建时代,应该最忌讳的是抨击朝廷政治文化,以及涉及男女之爱的内容。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如果生活在当今社会,以她在大观园时候的年龄十五六岁,应该还在中学里读书,她一定是班主任老师的得力助手,从她的识大局,顾大体,积极上进,耐心说教来看,大概会是个合格的团支部书记吧!

禁书问题,由何缘起,看薛宝钗是如何说教他人,解剖自己的。

宝玉黛玉这两个青春少男少女,在园子里偷看了《西厢记》、《牡丹亭》,不过是男女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放到现在,是著名古典剧本,书店、图书馆到处都有,孩子们可以放开了看。可在那时候,算禁书,甚至淫书,书香门第,有教养的家庭,不可能让孩子读这种书籍。宝黛犯了忌,只收敛收藏着,感觉神不知鬼不觉,但纯真的黛玉在贾母宴请刘姥姥行酒令时,顺嘴说出了“良辰美景奈何天”和“纱窗也没有红娘报”两句,看过的两本“黄书”,全都露了馅。敏感的宝钗听见,当时就回头意味深长地看她。

宝钗在贾府深得人心,行为做事老成持重,说话也知道分场合,察颜色。在许多方面不知道要比黛玉成熟世故多少。她比宝黛大两三岁,对人对事很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薛宝钗与“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立出一番事业来”的激进的贾探春相比,她冷静理智得多。她知道那个时代的弱女子不可能冲破束缚,所以她尽可能在自己生活的空间和范围内独善其身,遇到兄弟姐妹们有什么事情,她也出手相助。

我们的大观园里的“团支部书记”发现了问题就要及时解决问题,她第二天就找个机会把黛玉请到蘅芜苑。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没有觉得有问题,独宝钗明察秋毫?那是因为那是她的曾经。

宝钗对颦儿开门见山:“你跪下,我要审你。”黛玉不解何故。宝钗更是一针见血:“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哪里来的。”黛玉一下子醒悟,被人揭露了“丑事”,暴露了自己的错误短处,不觉一下子羞红了脸。林黛玉的可贵真纯也表现在不抵赖,知错就改,她马上央告“好姐姐,千万别告诉别人,我自己再不说了。”

宝钗很会看时机,她见好就收,顺势开始做起了思想工作。那么宝钗是否看过所谓的禁书淫书呢?往下看就知道了。

宝钗并不居高临下,她很会与谈话对象拉近距离,让心灵相互贴近:“ 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

怨不得宝钗特别敏感地觉察到黛玉说的酒令不对头,原来她七八岁的时候就已经和兄弟姐妹们偷看了更多的禁书。而且经过大人们的严厉打压之后,才改邪归正的。

薛宝钗虽然出身于商人家庭,但祖上也崇尚读书。既然家长烧了禁书淫书,那么剩下的就大体都是孔孟儒学书籍了。四书五经的感染下,薛宝钗具有正统的孔孟思想,一直鼓励宝玉追求仕途经济,是完全发自内心的。因为那种思想教育已经渗入到她的骨子里。

所以宝钗继续对黛玉思想传播,有一番如下的大道理:“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 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踏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 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她的意思是,男人读书不明理,不能做辅国治民的大事,就不如不读书,做点耕种买卖更实际。女子呢,本来读书就无用,若再读了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这一席话,起没起到作用呢?“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

以身说法,最容易让人内心里接受。薛宝钗很懂得一些心理学,她据实道出了她读禁书的故事,点明了其中的坏处,警告黛玉不要这样错下去。黛玉无可辩驳,只有心服口服。

同样读了禁书的两个人,此事之后,还逐渐成为了比较贴心的闺蜜。

《红楼梦》中薛宝钗读过《西厢记》这一类禁书吗?

读过,不读过能在击鼓传花时林黛玉说其中诗句时频频瞅她。又亲与林黛玉说过以前也与兄弟们相互背着偷看,监守自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