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游大观园,宝钗为什么成了路人甲呢?
《红楼梦》中的宝钗,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臧愚。安分随时,子云守掘。
其实说白了就是个就是个心机深沉的心机女。审时度势,量体裁衣是她的本能。不苟言笑,一本正经是她的外在表现。
在刘姥姥游大观园一节中,为了讨好众人,刘姥姥故作出丑态,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让这些对外面世界了解甚少,只知道养尊处优的公子小姐和贵妇们乐喷了。
湘云笑喷了饭,黛玉笑岔了气,宝玉笑得滚到贾母怀里,王夫人笑得说不出话,薛姨妈笑得喷了茶等等,基本都有描写,唯独缺宝钗。
这也是作者高明之处。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
大家想想看,一个平时不苟言笑,一本正经的人,遇到这种情况是笑还是不笑呢?确实是个问题。
随着大家一起开怀大笑吧,那平时的一本正经又到哪里去了呢?撑着不笑吧,大家都在笑,自己不笑好像也不太合适。左右为难!
其实在宝钗心里可能只有冷笑,甚至不屑。因为她觉得刘姥姥的话虽然粗俗,但一点都不好笑,与她哥哥薛蟠平时所说的话比起来,这根本就不算什么。
薛蟠想必大家都了解,一个吃喝嫖赌,欺男霸女无所不为,无所不敢为的混世魔王。
在蒋玉菡情赠茜罗香一节,大家发令作诗,薛蟠出尽了洋相,一首诗更是惊世骇俗:
女儿悲,嫁个男人是乌龟。女儿愁,绣房窜出个大马猴。女儿喜,洞房花烛朝慵起。女儿乐,。。。。。
有了这样一个哥哥,宝钗什么粗俗的话没听过,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没见过,所以在她这里,可能根本就不觉得刘姥姥的话有多少可笑之处。薛姨妈可能笑点太低,笑了也就笑了,反正年龄已经大了,不存在形象不形象的问题。可宝钗依然保持平时不苟言笑,一本正经的做派。
这也是作者把宝钗当成路人甲,不去刻意描写的原因。
刘姥姥游大观园,宝钗为什么成了路人甲呢?
刘姥姥游大观园一回,大家认为宝钗成了路人甲,无非是大家肆无忌惮大笑那一次,唯独没有宝钗的描写。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让读者体会,宝钗在公共场合从来都是隐忍不发的,背后才是宝钗大展身手的舞台。
其实在这一回里,宝钗的戏码和黛玉,探春一样重。而且刘姥姥走了以后,关于刘姥姥进贾府的一系列后续事件持续发酵。这才是宝钗的厉害之处。
1.贾母带着刘姥姥去了三个人的住处,妙玉的栊翠庵;林黛玉的潇湘馆;探春的秋爽斋和薛宝钗的蘅芜苑。
在栊翠庵引出了宝黛钗三人和妙玉处喝体己茶,以及埋下了成窑盅的伏笔。
在潇湘馆,贾母表现出对黛玉的满意和疼爱。
在秋爽斋,贾母表示对探春的赞赏。埋下巧姐和板儿香圆之姻的暗线。
在蘅芜苑,贾母名义上给宝钗珍藏多年的宝贝,实则对宝钗的卧房布置不满。年轻姑娘家雪洞一般的布置不吉利。
宝钗虽然不发一言,是她的身份决定的,长辈们谈话,小辈的只要听着就好。惜春,迎春同样也没说话。
贾母去了这几个人的院子说明对这几个人的重视。宝钗是贾母不能忽视的人物。
2.凤姐和鸳鸯捉弄刘姥姥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连王夫人都笑得说不出话,唯独对宝钗不着一笔。之所以没写宝钗,不是因为宝钗消失了,而是留白的笔法,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是不写而写。为后来“母蝗虫”的典留白。
3.藕香榭饮酒说酒令。
作者特意写了姐妹的座次:西边便是史云,第二便是宝钗,第三便是黛玉,第四迎春、探春、惜春挨次下去,宝玉末。
贾母等人行令,酒令暗示了贾府和众人的命运。轮到黛玉,鸳鸯又道:“左边一个‘天’。”黛玉道:“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听了,回头看着他。黛玉只顾怕罚,也不理论。众人的酒令润杨就不解释了。
4.刘姥姥走后,大观园姐妹依然沉浸在刘姥姥带来的欢乐之中。作者对前文对宝钗留白做了补充。
首先,黛玉打趣刘姥姥是“母蝗虫”,宝钗给母蝗虫做了最好的注解,说黛玉用春秋的法子打趣刘姥姥,宝钗的解释比黛玉对刘姥姥的讽刺更胜一筹。惹得大家大笑不已,在这里,宝钗笑了。
其次,因为黛玉说出了《西厢记》里的诗词,宝钗审黛玉,唬得黛玉一叠声儿的叫“好姐姐”。然后宝钗语重心长的对黛玉说了一番知心话,黛玉尽弃前嫌,心悦诚服的被宝钗收服。
以前黛玉对宝钗有成见,对她不交心,时不时地挖苦宝钗一句,宝钗并不针锋相对,都是一笑了之。通过误说禁书诗句一事,黛玉对宝钗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掏心掏肺的对待宝姐姐。宝钗的心机手段在这时展露无遗。
宝钗在刘姥姥游大观园一回成了路人甲,是作者的笔法,目的是告诉读者,宝钗不显山不露水,不是她无能,而是她暂时的隐忍,日后会伺机而出,一击制敌。林黛玉就是最好的例子。
作者润杨阆苑 欢迎关注!欢迎留言探讨!
刘姥姥游大观园,宝钗为什么成了路人甲呢?
恰恰相反,在刘姥姥游大观园这一回里,宝钗的戏份极其重要,在整本《红楼梦》里,这一回和宝钗有关的部分直接引出了后面钗黛合一的主题。
刘姥姥游大观园是在《红楼梦》40回,这一回的主角是刘姥姥和贾母,有贾母在,能说话的是薛姨妈,凤姐,李纨等一干太太夫人,而宝玉,黛玉,宝钗,湘云等小辈并不能随意讲话和插话,但是作者不写她们说话,并不代表她们就不在场或者消失了。
这一回,作者再次用了一石二鸟的写作手法,看起来刘姥姥游大观园,是主角,然而在本回最后,众人和刘姥姥行令,黛玉说了《西厢记》里的话语,宝钗听了出来,接着42回就写了宝钗和黛玉由此化解昔日罅隙,之后黛玉和宝钗成了知心朋友,钗黛合一,是以这一回是《红楼梦》全书的一个大引子,看了后面的几回,才能体会到这一回黛玉和宝钗行令的时候,作者看似随意的描写,有多么重要。
(图片:薛宝钗)
1.贾母带着刘姥姥先去了哪里?潇湘馆。
在潇湘馆里,主要的对话发生在贾母和刘姥姥,贾母和凤姐之间,湘云,探春,宝钗,迎春,惜春都未写一言,但是能就此说她们都不在潇湘馆里,消失了吗?
当然不能啊!显然,她们都在陪坐,听贾母讲话啊。
2.接下来贾母等人去了晓翠堂。
在这里,凤姐和鸳鸯捉弄刘姥姥,逗得众人大笑,作者唯独没写宝钗,这不是因为宝钗消失了,而是作者一种高明巧妙的写作手法,他故意让读者想象,宝钗此时仍然是正襟危坐,或者微微含笑,是不写而写。
宝钗此时仍然在场的证明是书里的一段话:
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50回)3.接下来贾母带着众人到了探春的秋爽斋,众人闲聊,之后呢,贾母等人来到了荇叶渚。
在这里特别写了一段宝钗,黛玉,宝玉的对话: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50回)4.随后,贾母带着众人来到了蘅芜苑。
这里特写了一段贾母和薛姨妈的对话,宝钗没说话,但是她在场。
宝钗不说话,很正常啊!上面贾母对黛玉的房间,探春的房间都有评价,黛玉和探春说话了吗?也是未发一言,因为她们是小辈,听长辈讲话,只管听着,这是大家小姐礼数。再者,有薛姨妈一直和贾母聊天,宝钗也不便插嘴啊。
在这里,如果仔细读的话,会看出贾母对黛玉和宝钗的偏爱,在黛玉那里,贾母特别让凤姐找上等的软烟罗换糊黛玉的旧纱窗,在宝钗这里,贾母特意让鸳鸯找她的体己送到宝钗这里:
“你把那石头盆景儿和那架纱桌屏,还有个墨烟冻石鼎,这三样摆在这案上就够了。再把那水墨字画白绫帐子拿来,把这帐子也换了。”(50回)5.这之后,贾母带众人来到了藕香榭。
在这里,作者写了宝钗等姐妹的座次:
西边便是史湘云,第二便是宝钗,第三便是黛玉,第四迎春、探春、惜春挨次下去,宝玉在末。(50回)贾母等人行令,宝钗和黛玉说的非常多:
鸳鸯道:“有了一副。左边是‘长三’。”宝钗道:“双双燕子语梁间。”鸳鸯道:“右边是‘三长’。”宝钗道:“水荇牵风翠带长。”鸳鸯道:“当中‘三六’九点在。”宝钗道:“三山半落青天外。”鸳鸯道:“凑成‘铁锁练孤舟’。”宝钗道:“处处风波处处愁。”说完饮毕。鸳鸯又道:“左边一个‘天’。”黛玉道:“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听了,回头看着他。黛玉只顾怕罚,也不理论。(50回)(图片:黛玉和宝钗行令,为后面的钗黛合一埋下伏线。)
由上可见,刘姥姥游大观园的时候,宝钗从始至终都跟随着,她不说话很正常,因为她和宝玉,黛玉,探春这些人一样,都是小辈,最上面有贾母,其次有王夫人,薛姨妈,再次有凤姐和李纨,有老中青三代夫人太太在场,她们这些小辈哪里能随意插话和说话呢!
而且本回主角是刘姥姥游大观园,人数众多,数十个人呢,作者不可能写每个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是以多是一笔带过。
然而,即便如此,作者还是特别写了黛玉,探春和宝钗的房间布置,写了贾母让人更换黛玉的纱窗,增添宝钗的房间,写了贾母对她二人的喜爱,更是在最后,通过鸳鸯行令,黛玉说出了《西厢记》里的诗词,埋下了后面钗黛合一的故事长线,黛玉和宝钗在这一回里其实是隐含的主角。
刘姥姥游大观园,宝钗为什么成了路人甲呢?
薛宝钗为什么不笑刘姥姥?大致分析如下:
刘姥姥有超高的表演天赋,她有务实的生存之道,有洞察世事的超级眼光。别忘了,刘姥姥是文盲,是一个乡间老妪。她的表演,在今天看来,依然天衣无缝。当然,这是以尊严为代价的生存表演。
一,学识、修养使然。薛宝钗本非凡女,出身豪门,而这次进京是有政治任务的,她除了侯聘选妃嫔外,还有待选入宫,以准备被选为公主郡主的入学陪侍、陪读,充为才人和赞善之职的重要任务。这种女孩除了外貌“金陵十二钗之首”的容貌,还得有熟读经典,会诗词歌赋的内秀为基础的。至此我们大体上知道了薛宝钗除了美貌,还有知书达理,通晓文理的一面。以她的修养,以她的身份,怎么可能赤裸裸去取笑一个乡下老太太——刘姥姥呢?
二,本性使然。薛宝钗顾全大局,体恤势弱者的感受。她出钱出物替史湘云设东摆螃蟹宴,解决了史湘云身贫力薄,却要回请待客的困难;她照顾命运多舛的香菱,使香菱免受欺负;她暗中帮助家境贫寒的岫烟,处身设地的替她着想;连猜忌她的,并为情敌的林黛玉,她都用真心交流,使林黛玉也不由自主地对她“心下暗伏”,嘴上不说心里暗暗佩服。这种人怎么可能看一个老人的人生表演呢?
三,原则使然。薛宝钗处事圆滑,不伤大体。有一次粗俗不堪而身为长辈的王夫人质疑贾宝玉所言:“放屁,什么药就这么贵?”贾宝玉有口难辩,说了一通之后向知道内情的薛宝钗出面证实自己所言非虚。而薛宝钗为了不与王夫人坚决否认的短视和武断的无理之词直接碰撞,竟然一边摇手一边推脱:“我不知道,也没听见,你别叫姨娘问我。”她知道宝玉年幼而且容易哄乖,就装作对宝玉的说词一无所知,笑呵呵超然其上,其圆滑、事故之极可见一斑了。她不可能在这种鸡毛蒜皮的事情是作茧自缚,为自己画地为牢啊!我们的人际关系,就是因为不注意这些点点滴滴,而作茧自缚的呗?!
薛宝钗的聪明和漂亮是天生的;她的悲苦命运是封建社会造成的;她的事故圆滑一半是环境逼迫造就,一半是本性如此。
刘姥姥游大观园,宝钗为什么成了路人甲呢?
刘姥姥游览大观园,宝钗之所以偃旗息鼓,有作者的刻意安排也有薛宝钗的聪明之处。
一,薛宝钗顾及王夫人面子,聪明的不说话。我们不止一次说过刘姥姥进荣国府是投奔王夫人打秋风的。这样的人,贾府每年遇到很多,王夫人一般也不会见。但因为之前确实两家走的比较近,王夫人自己不见还是多说了一句“不可简慢了他”。
让王夫人没想到的是刘姥姥还会第二次来,这次更直接登堂入室,来到了贾母面前,这就让王夫人有点尴尬的。而聪明如薛宝钗自然体会到了王夫人的微妙心情,所以从刘姥姥忽悠说典故开始,薛宝钗就一声也不吱。当然不可能不说话,而是她刻意隐藏了自己,以保全王夫人的颜面。毕竟刘姥姥越做出不雅的举动,他人就越起哄,而王夫人也会越尴尬。
所以,刘姥姥说出那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那么搞笑的话,所有人都哄堂大笑的时候,曹雪芹独独没有描写薛宝钗笑。可见薛宝钗即便发笑也是很含蓄。这都是照顾王夫人面子的举动。
唯一的一次发声是贾宝玉说水上残荷不好,宝钗说了句:“一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这时也是王夫人等不在场的时候了。再发声就是行酒令自己后边栊翠庵妙玉请几人喝体己茶了。
二,作者刻意安排相关人物隐写,凸显刘姥姥的人物魅力。曹雪芹没安排宝钗出场也是主要凸显刘姥姥。浏览大观园因刘姥姥而起,正是借刘姥姥的眼看贾家的奢侈浪费的浮华生活以及刘姥姥如何忍辱含垢去争取这些公子小姐的好感,其他人都是配角。作者不光不写宝钗,连黛玉宝玉都很少出场,也是此理。
至于争议最大的蘅芜苑贾母给薛宝钗布置屋子,宝钗也没说话,恰是她的聪明之处。那时候贾母说不好,谁能反对?只有薛姨妈适合应对下。薛宝钗说啥都不合适。干脆三箴其口,任凭老人家布置。反让人觉得乖巧。
所以基于以上两点,宝钗的存在感不强,也正体现了曹雪芹人物刻画主次分明的功力,让人不得不叹服。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欢迎关注,欢迎吐槽!
刘姥姥游大观园,宝钗为什么成了路人甲呢?
《红楼梦》中,第四十回的“刘姥姥逛大观园”可谓笑点无处不在。主角当然是“女清客”刘姥姥,曹公也极尽笔墨描写众人举止反应。而宝钗却极少提及。
宴席上刘姥姥故作丑态,叫一声:“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得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笑喷了口里的茶;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她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此处未提及宝钗,并非曹公遗漏,而是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也许是因为宝钗贤淑识大体,她不轻易取笑人,刘姥姥一个贫苦村媪不惜卖丑以博贵族公子小姐一笑,在她看来是可怜的,她同情,所以不笑。也许是因为笑点实在太高,刘姥姥一个丑态在她看来不过哗众取宠,并不似后来黛玉的“雅虐”值得回味。所以,为了不破坏凤姐鸳鸯苦心经营的欢乐气氛,曹公并未提及宝钗的“冷淡”
贾母参观衡芜苑,看了雪洞一般的住处,便耐不住了,摇头便说:“使不得。虽然她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你们听那些书上、戏上说的,小姐们的绣房精致的还了得呢。他们姊妹们虽不敢比那些小姐们,也不要很离了格儿。有现成的东西,为什么不摆?若很爱素净,少几样倒使得。我最会收拾屋子的,如今老了,没这闲心了。她们姊妹们也还学着收拾的好,只怕俗气,有好东西也摆坏了。我看她们还不俗。如今让我替你收拾,包管又大方又素净。”说后当场让鸳鸯将一些物件送过来,鸳鸯应了。
但此处却未见宝钗发声,连一句感谢的话语都没有,很不符合宝钗知书达理的形象。我们可以猜测是曹公在“隐于不言”。宝钗不吭声,可能是不同意贾母对其房间布置的评价,但她也不好反驳,便默不作声。第二、贾母让送过来的一些物件很有意思,你看看她要送的东西‘石头盆景、纱桌屏、墨烟冻石鼎、水墨画白绫帐子’。是不是很冷?怀疑贾母是故意的。而鸳鸯答应后说了句:“这些东西都搁在东楼上不知那个箱子里,得慢慢找去”(说明这些物品年代已久,没人关心,连存放的位置都不清楚了)。心思慎密如宝钗,怎么听不出贾母并非真关心她?毕竟在潇湘馆,贾母一看黛玉的纱窗旧了,立马派人拿来名贵的软烟罗糊上(王熙凤都不认识,最后还拿来做衣服)。对比之下,确实寒心。沉默不语便是最好的方式了。
在对刘姥姥上,宝钗是端庄忠厚的姑娘,她对那些哗众取宠的搞笑方式不感兴趣,所以无法深入群众。在对贾母的评语上,贞静涵养的宝钗无法认同,却只能抱之不语。所以,曹公不写宝钗,并非遗漏,而是“隐于不言,细入无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