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红楼梦》中人物很高的死亡率?
《红楼梦》的死亡率还高啊,我初中看的《史记》那死亡率才叫高呢,《史记》里的人物真是分分钟就死了,当然这两者之间没有可必性,这只是开玩笑啦。
说《红楼梦》死亡率高,有一定的道理,书中描写了好些个主要人物的死亡,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些人物的死亡呢。简单说几个主要人物的死亡。
1.金陵十二钗,身份高贵,却早早丧命,是时代造就的悲剧,是女性的悲剧,秦可卿淫丧天香楼,黛玉泪尽而亡;迎春悲嫁中山狼;元春一入宫门深似海,死因不明;她们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身份,才情,美貌,贤惠,可是却没有办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2.身份卑微,性命卑贱,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晴雯、金钏是在王夫人的高压下死去;尤二姐被心思深沉的凤姐借刀杀人,尤三姐的出身和性情,不为世俗所容,世俗塑造了她们的个性,却容不下她们的个性
3.贾敬之死算是自找的,贾瑞之死,秦钟之死,自己的原因居多。
《红楼梦》正是想用这些人物的死,营造了那个时代的氛围,把美好的事物毁灭,将那个时代的背景描述了出来
如何看待《红楼梦》中人物很高的死亡率?
《红楼梦》中人物的死亡率的确很高,同时,很多人物的死也很具有悲剧性。就“金陵十二钗”正册的人物来说,就有黛玉、元春、迎春、王熙凤、李纨、秦可卿等,丫鬟中还有晴雯、香菱、司棋等,其他还有尤二姐、尤三姐、贾瑞、秦钟、贾敬、贾敏、林如海等次要角色等。
那么为什么《红楼梦》中的人物死亡率如此之高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这是由《红楼梦》的主题决定的。《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悲剧小说,实际上描写的是作者自己家族的兴衰荣辱,即所谓“家亡血史”(贾王薛史),因此,其中的人物必然是死亡这个最悲惨的结果。
其次,这是由《红楼梦》的结局决定的。曹雪芹对于小说的结局的设定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也就是说,最终的结局是一个彻底的悲剧,所有的人物都随着家族的败落而或死亡或流散,因此,如此众多的人物角色的死亡就是正常的设定了。
第三,这是由《红楼梦》的情节决定的。曹雪芹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用人物的死亡来描述事情的发展和所涉及的人物的性格是非常恰当的,更是为了呼应作品的悲剧性主题。
总之,《红楼梦》当中的人物,的确死亡率比较高,这恰恰应了曹雪芹的那句小诗“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如何看待《红楼梦》中人物很高的死亡率?
《红楼梦》里的死亡率确实高,不用看普通人,就看看里面至尊贵,权势极大的一个人——贾母。
贾府是公侯之家,平常人家的小姐都没他家的丫鬟尊贵,别人就算告他们谋反都没事(王熙凤语),去道观看场戏,各路公侯都来送礼。贾府可谓养尊处优,生活条件,医疗条件,安保条件都是超一流的。贾母又是贾府的核心,可她就有好几个直系后代死在她前头:
贾敏,贾母最疼的女儿,又是巡盐御史林如海的太太,得了病什么医生请不了,林黛玉六岁时她病死。
林黛玉,贾母疼爱的孙女,十六七夭折,不用说了。
贾珠,贾母的孙子,喜爱读书,家族的希望,早死。
贾琏他哥,人都叫贾琏二爷,所以他应该有个哥哥,早夭。
元春、迎春,一个死于宫斗,一个死于家暴。
贾母这样的人,都这么多次白发人送黑发人,那那些缺医少药,缺吃少穿的普通人呢?
造成这么高死亡率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一是技术条件,二是人文条件。
技术条件主要表现在,当时的医疗观念极度落后。
比如,里面的人基本就不怎么喝白开水,完全是“吃茶”“吃茶”。就连宝玉半夜醒来,也是“吃茶”——他就不怕大脑皮层兴奋睡不着吗?估计是平时喝的太多了,神经系统已经麻木了。
宝玉生日要〖宴群芳〗,问芳官会喝酒不,芳官说〖在家时就吃得二三斤惠泉酒〗。宝玉那时不过十三,芳官比他更小,还学了好几年的戏。这样看,芳官八九岁时就喝二三斤酒了。宝玉、湘云也经常喝醉。才多大小孩,就开始大量饮酒,大脑得多受刺激。
当时又没有抗生素什么的,有点风寒、感染只能靠静饿滋补等法子,治愈率确实低。
人文条件是指,当时生产力低,人的生存压力巨大,所以可以随便打人、卖人什么的。个人的权益,无法受到保障。很容易受到摧残而死。再缺衣少食的,更容易死。
如何看待《红楼梦》中人物很高的死亡率?
具体的说就封建礼教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对女性的压迫,封建等级制度对下层人民的压迫。说笼统点就是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普遍人民生活比现代人(工业代时代)要更加艰难得多!
如何看待《红楼梦》中人物很高的死亡率?
谢谢邀请,红楼梦读过很多遍,但是也很难理解其中的文化底蕴,红楼梦中人,大多人物摆脱不了一个死字,是跟封建大背景有关系,作者曹雪芹的家族从极盛到衰败,他的身份从公子哥世无双到举家柴米愁下锅的境地,所以写出红楼梦应该与他真实的人生有很大关系,他应该是从内心痛恨封建制度,反映时代悲剧,往往是通过时代人物的噩运无法与社会抗争来体现。
林黛玉,寄人篱下,在整个社会大家庭中没有地位,她的死去象征着在吃人的环境下,真封建男男女女很难嫁给真正的爱情,多从属于礼制,因为利益而结合。
而薛宝钗这样的女孩,因着家长的安排嫁的门当户对,反而并不被丈夫看重,也是一种悲剧。
至于元春,在封建制的皇宫大院,只是皇帝的一个女人罢了,要爱情没爱情,要自由没自由,只有各种宫斗和煎熬。
迎春也只是一枚封建家族的棋子而已,在古代,即使出身官宦家庭,女子的身份从来不被重视,往往在关键时候被家族推出去抵挡灾祸。
就连一向要强的探春也不得不屈从于封建等级制度,远嫁外邦,与家人永远分离,在那个时代,女人是从来谈不上真正的社会地位的。
王熙凤的命运更是体现了封建制度的残酷和社会的畸形状态。当贾家落败,多的是雪上加霜者,雪中送炭的狐朋狗友几乎没有。这就是封建社会上等阶级人吃人的乱象。
当贵族家庭没落,他们的儿女下场反而比寻常人家来的更惨烈。被卖掉,以妓为生,生不如死,忍辱偷生,各种凄凉。
在封建礼制下,均是一层一层吃人的残酷,小姐们尚且如此,更不用提诸位丫鬟的命运了。越是优秀俊俏的丫鬟,反而更容易因为容貌招来祸端。
正是因为曹雪芹一生见多识广,结合他自己的境遇,(其实,很可能红楼梦里所有的人物都能在他的生活里找到原型。)此书其实很隐晦,特别具有超前意识,最后,落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象征着封建礼制早晚崩塌。
如何看待《红楼梦》中人物很高的死亡率?
谢悟空邀,
俗语云,阳间无老少,意为死亡这件事跟年龄无关,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天道始然本不足为奇,《红楼梦》归根结底是一部大部头的小说,情节无论如何起伏跌宕,人物命运皆来源于生活,大梦一场,终要结局,书中每个人名字都带着玄机,每个人都因前世今生应劫而来,或偿或索,是债是缘,皆为天意,每个人的使命完成的时候,也就是离别之时。时间,人物,地点乃写作三要素,每个人物的结局都与一部小说完整度息息相关,梦本为虚幻,让每个人都活着,这个红楼一梦恐怕千年难醒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