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都塑造出了哪些经典的女子形象?
张爱玲塑造的女性角色,其实怎么样才能称作较经典呢,这个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不同的一杆秤,每个人心目中那个让他印象最深的女性角色都不一样吧。
而在我自己心目中,我觉得都挺经典的,比如《沉香屑——第一炉香》里面的女主角葛薇龙。
这个原本纯洁可爱的小姑娘在接受了她姑妈的培养之后,也成为在香港交际界的新人里鹤立鸡群的人物,曾经那个来自农村般纯真的小姑娘,变成姑妈手上一张挺不错的牌,从此坠落到了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无法自拔。
但始终是年龄小,心智不够成熟,后来竟然爱上了香港出了名的花花公子,乔琪乔。文中写的乔琪乔,是一开始在追求葛薇龙的姑妈梁太太府上的一个叫睇睇的,那时候的睇睇是梁太太的左膀右臂,被乔琪乔追到后带走,却只是当了他的玩具,玩完就被扔了。
梁太太也是极其的愤怒,自己的左膀右臂就这么被耍的团团转,却又没办法,这些女人就只能是那些男人的玩具罢了。而后面对薇龙培养时,梁太太也是对这个乔家十三少爷多加防备,却也免不了后面的失策,直接把培养的少有名气的薇龙双手送给了乔琪乔。
还有就是那个很势利的丫鬟——倪儿,在薇龙初登梁府时,这倪儿连一个正眼都没给过,尽是那些看不起,或者说直接无视的眼神。连踢到薇龙的时候也丝毫没有道歉的意思。但到后面,当梁太太要培养薇龙的时候,那种殷勤又好似换了个人一样。
对于这些人的表现,其实看看那个时代的资料,好像也没什么。这就是那是的环境。那时的香港,就是有钱人和英国人的天下。只是薇龙是可怜的,成了这个时代的牺牲品。
《第一炉香》的薇龙在梁太太的古惑下,嫁给了乔琪乔。二结尾是这么一句是这么写的:这段香港故事,就在这里结束,薇龙的一炉香,也就快烧完了。
这句话也就预示了薇龙有的结局。
张爱玲的文章读来总是让人沉思,爱情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
喜欢她的人,也为她自己的爱情唏嘘不已。不同的人,对张爱玲的评价也是各有不同,她创作的小说人物,鲜活,真实,每次读完都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张爱玲都塑造出了哪些经典的女子形象?
红玫瑰最可爱。
白流苏最幸运。
其它的不忍看……
张爱玲都塑造出了哪些经典的女子形象?
今天是张爱玲的生日,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那时候没人能料想得到,这个新生的女婴儿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她笔下的经典女子形象数不胜数,被李安搬上荧幕的《色,戒》里,有在一场政治刺杀中完成成人礼的王佳芝;《金锁记》里,是多年媳妇熬成婆、能反应那个时代里女人众生相的曹七巧;《半生缘》里,有个被牺牲掉的顾曼桢,还有《倾城之恋》种的白流苏,她低头的样子很好看。
上面这些是张爱玲的文学王国里最为出名的女性,但实际上,张爱玲的作品何其丰富,远不止言情二字,她写的是那些在离乱里、俗世里,要生生不息消磨生命的个体。《沉香屑:第二炉香》看似是个闹剧,讲的是性教育的匮乏,一个看起来教养良好的大家闺秀,是不懂生理卫生的,又怎么指望这样的女性大胆追求爱情?《桂花蒸 阿小悲秋》的主人公是个女佣,她出入主人家,因为美貌,男主人对她的肉体还有过一秒钟的动心,当然随即因为身份地位作罢了。张爱玲通过对她的孩子、男人、老乡、同等处境的人的描写,她会写天太热,粥太烫,小说就像最缓慢的台湾电影,又迷人地不行。去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是《温柔之歌》,讲的也是小保姆的事情,那么大的篇幅,那么费力地处理重大题材,但作者想触及的心思层面的问题,早在张爱玲一篇毫无名气的小说里被讲述过了。
《半生缘》也叫《十八春》,张爱玲在里面说,“ 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这是为什么她很少写年老的人吧。
张爱玲都塑造出了哪些经典的女子形象?
张爱玲小说最引人注目的特色是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在她笔下,《金锁记》的曹七巧、《倾城之恋》的白流苏、《沉香屑·第一炉香》的葛薇龙、《半生缘》的顾曼桢等一系列的经典角色纷至沓来,都颇为值得分析,这些四十年代中西文化融合下产生的一系列女性形象,通过对她们命运的塑造来透视人性的幽暗和社会的多面。
分析张爱玲小说中女性角色的文章已经汗牛充栋了,在此不做赘述,就想借机会说说《色·戒》中的王佳芝的形象。
《色·戒》这个小说张爱玲写了二十五年,在1953年开始构思,到1978年发表。取材于真实事件,也就是抗战时期中统特工郑苹如等人暗杀汪伪政权中央委员丁默邨的事迹,郑苹如是王佳芝原型,丁默邨是易先生原型。丁默邨早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后国共合作期间加入国民党,成为中统骨干,抗战后追随汪精卫投日,成为日本人建立的上海特工部主任,也就是著名的76号魔窟。丁默邨与李士群狼狈为奸,残杀各路抗战人士3000余人,外国记者称丁为“婴儿见之都不敢出声的恐怖主义者”,国人则称其为“丁屠夫”。国民党中统利用其好色弱点,派郑苹如色诱其然后锄奸。可惜行动失败,郑苹如被杀。
张爱玲在小说中,把这个故事进行了充分的解构,让王佳芝跟易先生有了不可名状的情愫,这种感情对敌我双方、民族大义都弃之不顾,估计这也是张爱玲构思20年才发表的原因,要是在1947年丁默邨刚刚被处决以后短期内发表,估计张爱玲也会遭遇滔天洪水吧。
为了行刺,这个女学生荒废了学业,散尽了家财,还给自己一个无感的男同学仓促而带有耻辱感地奉献了自己的贞操——因为得装扮成已婚妇女。这种代价对一个女生来说,是相当巨大的,会直接影响她的人格。而同样的易先生,在大奸大恶的面目下,也有了人性——不为人察觉的落寞。这些因素碰撞在一起,二人擦出了火花。有了肌肤之亲以后,更有了相通的味道。此时的王佳芝是焦虑、犹疑的,“那,难道她有点爱上了老易?她不信,但是也无法斩钉截铁地说不是,因为没恋爱过,不知道怎么样就算是爱上了。”
但是,虐恋之后,还是没逃脱命运之手,王佳芝被易先生下令处死,直到此时易先生还在想“她临终一定恨他。不过‘无毒不丈夫’。不是这样的男子汉,她也不会爱他。”
王佳芝在张爱玲笔下,成了一个命运的玩偶,家国大义、个人爱恨这些都成了过眼烟云。就像蔡登山先生在《张爱玲<色·戒>》中所说:小说名为《色·戒》,其实已不单是表面的意义,它不是易先生的好色之戒,而该是王佳芝的情之戒,是所有女人的情之戒,当然更包括张爱玲自身,这又是张爱玲的一次不经意地袒露自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