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牡丹亭》为例,浅析汤显祖戏剧思想的现实意义?

首先可以定个基调:

汤显祖并不是一心为词文,《牡丹亭》虽然让汤显祖白日消磨断肠句,让无数人为之痴,为之迷,甚至为之死,但《牡丹亭》始终是他无奈的退守,是他官场失意,归园田居后,在玉茗堂里修筑的高墙,墙外是现实,墙内是至情的理想世界。

1.自小,颖异不群

汤显祖从小就被称为神童,颖异不群。

他5岁能读书,过目不忘,12岁能诗,文理可观,14岁入县学,21岁中举,26岁刊印诗集《红泉逸草》,之后的两三年内又有《雍藻》,《问棘邮草》。

徐渭曾盛赞他说:“汤显祖真奇才也,生平不多见。”

《牡丹亭》问世后,立即洛阳纸贵,家传户诵,唱彻秋闺,即令《西厢》减价。

他自己也说,这部《牡丹亭》是他最满意的作品:

“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2.五次科举

在消磨断肠句之前,是“忙处抛人闲处住”。

这时的汤显祖已经远离了官场,他并不是处处得意,《牡丹亭》其实更像是他仕途不得志之后为了避世修筑的高墙。

1571年,1574年,汤显祖两次参考,不中进士,直到1577年,28岁的他再次进京,而这次,张居正的次子(张嗣修)也要参考,张居正为了延揽人才,让自己的儿子与汤显祖和沈懋学这两位饱学之士结交,沈懋学欣然同意,汤显祖拒绝。

放榜,沈懋学状元及第,张嗣修榜眼及第,汤显祖名落孙山。

1580,而立之年的汤显祖第四次参考,这时,张居正的三儿子张懋修也要参加科举,张居正再次派人前来延揽汤显祖,汤显祖留下一句“吾不敢从女子失身也”后拂袖而去。

放榜,张懋修状元,汤显祖又一次落榜。

1583年,张居正死后一年,34岁的汤显祖终于考取进士,却是一甲不录,二甲不进,他排在三甲210名之后,看着这长长名单,大多都是朋友,而才能,没有一个在他之上。

3.官场清流

入朝,汤显祖立即被当朝权臣(申时行,张四维)之子笼络,并许以高官,一身高气的汤显祖依然拒绝,换来的,是南京闲官8年。

1591年,看够了官场昏暗,人情冷暖的汤显祖上奏一疏——《论辅臣科臣疏》,他猛烈的抨击帝王无能,权臣庸碌,纵然意气慷慨,忧忧天下,他得来的却不是惊醒朝政,是被贬官到偏远的雷州半岛。

2年后,汤显祖迁官浙江遂昌,做县令。

在这个民风淳朴,风景优美的地方,他实施了理想中的仁政,驱虎患,修书院。春节,囚犯归家,元宵,出狱观灯。

深受百姓爱戴的他却得罪了当地豪强,在朝廷每三年一次对官员的考核中,他又被抨击。

即便他胸怀的始终是天下(“天下忘吾属易,吾忘天下属难”),即便他求索的永远是大道,不是诗文(“以大道见属,不欲作文词而止”),被官场催老的他还是只有选择退守。

1598年春,汤显祖归田,同年秋,在玉茗堂中,《牡丹亭》问世。

4.现?实?意?义?

从一部戏剧分析现实意义是个非常教条化的行为。

若要教条化的回答,无非讽刺官场,赞美爱情,往大了说,抨击封建制度对人思维的禁锢,同时顺带赞美其中人物,高举自由大旗,呼几声人性解放尔尔。

若说现实意义,最大之处在于,终于有了一部戏剧能养活无数人了。

毕竟,故作风雅的小资阶层,不念几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不发几张剧照发朋友圈,靠什么制造自己虚无的人格呢?

欢迎在评论区发表其他意见,若他人和我说的不一样,以我说的为准。

长木夜谈主理人,自闭,抑郁,深度社交障碍,偶尔看书,不为热爱,是为生活贫瘠,能消费之物,只剩书而已。

如何以《牡丹亭》为例,浅析汤显祖戏剧思想的现实意义?

汤显祖文字之美,你要看了才知道。

昆曲《牡丹亭》唱腔之美,你要静下心来听了才知道。

《牡丹亭》昆曲之美,你要真的走进现场感受了才知道。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昆曲之美,不是文字所能表达的。

你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你要亲口尝一尝。

如何以《牡丹亭》为例,浅析汤显祖戏剧思想的现实意义?

谈《牡丹亭》这出戏剧,我们先看看喜剧梗概,不了内容不可能了解汤显祖的思想。(具体也可以看看作家白先勇编排的青春版《牡丹亭》)

内容梗概出自百度百科: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鬟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

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皇帝感慨二人的旷世奇缘,于是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情节介绍完了,说一下明代戏曲知识背景。明代戏剧,有两大重要流派,一个是吴江派,一个是临川派。两个流派名字来自于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祖籍。吴江派代表沈璟,他的理论是推崇格律至上,强调本色语言。而且他们还比较重视戏剧道德意义。这一派,对于明代戏曲理论研究比较突出。

反观,临川派,代表人物汤显祖,江西临川人,汤显祖观点是为了人物情感,可以突破戏曲的格律。临川派,多喜欢写男女情事,以奇幻之事承载浪漫风格,以绮丽语言提现无边文采。简单说,一派重视外在形式,一派重视内在情感。一派偏向现实主义,一派偏向浪漫主义。

其实,公允的说,如果把两派的研究主张合一,较为合适,符合音律戏剧模式的外在形式,加上优美文辞与真情实感,岂不美哉?

看看《牡丹亭》这出戏剧,故事蓝本是《杜丽娘暮色还魂》的话本。而汤显祖把话本内容加工升华,可谓是“点铁成金”。刚才说汤显祖浪漫主义,一方面是剧情(这个后面具体分析),另一方面也是语言。比如《题记》里的话: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看见上面一段话想到古龙写的一句话:小姑娘要是懂得脸红,就说明她不小了。放在这里就是小姑娘要是懂得《关雎》,那说明她就不小了。杜丽娘确实也是正当好的年龄,却没有遇到合适的人。杜丽娘恰似一只渴望自由的鸟儿,虽然在牢笼里却唱着追求自由的歌声。比如,老先生在给她上《诗经》时候,这位照本宣科的先生,不会懂的《关雎》的本义,也不会懂小女孩的心思,注解的什么后妃之德啊!她通通看不见,杜丽娘看见的只有浪漫与爱情。这不就是汤显祖戏曲中的“情”吗?

再到后来,杜丽娘玩赏花园,花儿正当时节,杜丽娘也是正当时节的姑娘,这般体验如此真切,难怪她要在花园里感叹道:“这般花花草草有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女孩子的有一股对爱情的渴望,浸润在字里行间。

接着,后面情节就是梦中柳梦梅与杜丽娘相会,梦不仅是《牡丹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汤显祖其他作品很重要的内容。“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相思之火,燃尽了杜丽娘的生命,后柳梦梅来到此地,因为爱情杜丽娘死而复生,期间,传统顽固思想使得他俩人遭遇种种险阻,最后皇帝终于成全两人婚姻。

这种大胆离奇的梦中相会,死而复生的情节,今天看也是富有想象力而且无比浪漫。正好反应了汤显祖作品“理之比无”,而“情之主体”的主体思想。爱情超越了时间,空间,也超越了生与死的距离,在作家浪漫的笔下恣意弥漫着青春气息,这股气息冲破了理学道德束缚的枷锁,并且穿越时代给我们这些读者,观众以震撼!

其实,看作品要结合时代来看,宋代开始,儒家那一套“天人感应”忽悠不了君王了,迷信的东西不能管理皇帝,那么,文人理学家们就开始注意人间世俗的道德,并且把道德与天地宇宙结合,用此束缚住皇帝与世人。

道德本身并不能使得社会进步,最大的用处是充当社会矛盾的润滑油,再多润滑油也不能代替汽油让社会的引擎发动。而且理学的道德思想本身存在一定问题,作为思想学说尚且可以,作为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则太过恐怖。人的情感无法被真实表达,王阳明思想的部分继承者和李贽等人批判理学思想,就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拨乱反正。汤显祖也就是反对僵化的理学思想文学上的一个代表。

汤显祖这个人受了三个人影响比较深。第一个是泰州学派代表王艮(王阳明的弟子)三传弟子——罗汝芳,也就是说汤显祖是王阳明思想的继承者,罗是汤的老师,罗的书中有一句话“制欲非体仁”。从这看出,罗汝芳反对一味的节制人的正常欲望,这和僵化的“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本身不是我们想的那种意思,而是后世所故意曲解,所以是僵化的思想。)相对立。

第二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了,李贽说过:“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其实就是强调人要有正当的个人欲求。汤显祖的《牡丹亭》里,二人梦中幽会(云雨之欢,你懂的),岂不是对正当欲望的肯定吗?

第三就是当时禅宗佛学家达观和尚。汤显祖自己说过:“如明德先生(罗汝芳)者,时在吾眼中矣。见以可上人(达观)之雄,听李百泉之杰,寻其吐属,如获美剑。”

这些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汤显祖的思想,并且对于他去构建戏曲中的真情世界起到了作用。而汤显祖也不傻,接受的了先进思想,把情感作为戏曲最重要的部分,其实也就是反对僵化的理学意识形态。这股风气一直影响到了晚明,晚明那股享乐之风,其实不完全是享乐之风,有些人是奉行了“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李贽思想,不过是对抗僵化的官方哲学“理学”罢了。

而小说,戏曲当时其实是通俗文学样式,越是“俗”的东西,越能看出这个时代的某些特征,反而是“雅”的和“高大上”的东西,有可能因为创作者的思想超脱于时代,而不能代表这个时代。

汤显祖的影响可不是仅仅在戏曲界,通俗的戏曲因为“俗”,所以受众肯定比诗歌要多。首先就是影响到了《西厢记》销量和价格,当时《牡丹亭》一出,《西厢记》多次价格下跌。“汤义仍《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记》减价”——沈德符《万历野活编》

其次就是明清的女性,《红楼梦》里,第二十三回林黛玉听到的有如下几句

“原来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幽闺自怜”

这不就是《牡丹亭》唱词吗?

“(黛玉)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具体其他案例更多,娄江俞二娘读完太过感动,17岁悲愤而亡,内江女子本来想给《牡丹亭》作者汤显祖托付终身(我写那么多东西,也没遇到这样好事),结果,看见汤翁垂垂老矣,就投河自尽。西湖边,有一个冯小青墓,冯小青也是一个苦命人,她感情不顺,被正妻嫉妒,最后命运也很惨。绝命诗就是“冷雨幽窗不可听, 挑灯闲看《牡丹亭》。 人间亦有痴于我, 岂独伤心是小青!”当然,还有女性演员过分投入的,杭州女演员商小玲上演《寻梦》时候,她演完气绝而亡。

这些故事是一种人性解放,也是对于自由与恋爱的追求。而汤显祖把这些追求用浪漫的戏曲故事表达了出来。

具体这些女子故事参考如下:

明人張大復的《梅花草堂筆談》里:「婁江女子俞二娘,秀慧能文詞,未有所適。酷嗜《牡丹亭》傳奇,蠅頭細字,批注其側。幽思苦韻,有痛於本詞者……」

湯顯祖《哭婁江女子二首》:「畫燭搖金閣,真珠泣繡窗。如何傷此曲,偏只在婁江。何自為情死,悲傷必有神。一時文字業,天下有心人。」

清焦循《劇說》引《黎瀟雲語》:「內江一女子,自矜才色,不輕許人,讀《還魂》而悅之,徑造西湖訪焉,願奉其帚。湯若士以年老辭,女不信。一日,若士湖上宴客,女往觀之,見若士皤然一翁,傴僂扶杖而行,女嘆曰:‘吾生平慕才,將托終身;今老醜若此,命也!’因投於水。」

……

说一千道一万,绝大部分戏剧来说,推动戏曲情节发展的动力是理智与情感的斗争。杜父杜宝代表的就是受理学桎梏而思想僵化的理智代表,而情感则是柳梦梅和杜丽娘。

如果是现实意义的话,那么我们今天固然不会太多有理学思想束缚禁锢住你,但是车子,房子,票子,两个家庭的相处,哪一个不是桎梏住年轻人婚姻爱情的枷锁呢?哪怕是没有这些,工作与家庭的矛盾,理想与感情的摩擦,这充分说明理智与情感的碰撞依然存在,我们也许没法根据戏曲或者小说去决定自己的行动,但是我们至少可以从汤显祖戏剧里学会一点,年轻人勇敢一点,至少做出尝试,成与不成这都是你的青春,杜丽娘在姹紫嫣红的年纪为爱梦中幽会,为爱死而复生。我们的选择,至少最差也不会是死亡等着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勇敢面对自己的感情呢?

我觉得理性不是错,错的是理性而忘记了自己的本心,忘了自己心灵深处真挚单纯的情感。人生就是如此!恐怕这就是《牡丹亭》放在如今的意义吧!

还有一点点现实意义,传统情感忽略“欲望”(也可以换一个词“性”)的成分,而西方对于“爱”的界定会有“性”的成分。在《牡丹亭》里,没有完全否定“欲望”的不合理(两个人在梦中翻云覆雨),就是从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性”就是“爱”的一部分,这是一种在当时很大胆的观念。今天,我们不至于比古人还顽固,谈性色变不敢给孩子正当的“性观念”教育吧!

可能时代一直在进步,但是道德未必会跟上时代,这时候,《牡丹亭》教会年轻的我们正视自己情感,面对自己真心,不断在各种坎坷中前行。希望汤显祖的“至情”不止是活在戏曲里,也活在我们年轻人心中。

如何以《牡丹亭》为例,浅析汤显祖戏剧思想的现实意义?

中国文人,不管现实如何,其内心深处都充满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都摆脱不了对“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及“洞房花蜡夜,金榜提名时”的追求。这都极难实现,又都不愿放弃的幻想,便用诗词歌赋来反应其内心的挣扎与痛苦。《牡丹亭》就是将其内心的唯美与现实的悲惨恰到地结合。

如何以《牡丹亭》为例,浅析汤显祖戏剧思想的现实意义?

谢谢邀请。本人认为;

《牡丹亭》是作者以人鬼幻化的浪漫过程展现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全剧贯穿了以杜宝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势力与杜丽娘为代表的争取爱情自由之间的斗争。

汤显祖用艺术形式批判封建礼教,宣扬个性解放,主张婚姻自由,为社会进步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意义。

如何以《牡丹亭》为例,浅析汤显祖戏剧思想的现实意义?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他的著作有《红泉逸草》、《问棘邮草》和《玉茗堂全集》。汤显祖主要成就是戏曲创作,作品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为情而死、因情复生的故事,对摧残情性的封建礼教作了尖锐的批判,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为追求自由的爱情所作出的不懈斗争。它产生在提倡程朱理学的明代,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