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接待刘姥姥时是傲慢无礼,还是礼貌得体?

尤其是刘姥姥第一次见荣国府

凤姐对刘姥姥的态度,前后是有变化的。刘姥姥第一次来,凤姐的态度谈不上礼貌得体,然而若说成傲慢无礼又似乎太严厉,定义为敷衍的还算得体才合适。刘姥姥第二次,凤姐则表现的亲切了许多,虽说有过捉弄,后面也真诚道歉了,还恳请刘姥姥为大姐儿取名字,这一次凤姐的态度算得上是礼貌得体。

刘姥姥第一次来贾府,凤姐的态度敷衍,尽量维持礼貌。

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的祖上与凤姐的祖父在一处做官,因同姓,便连个宗。王狗儿的祖父死后,家道中落,与王家已有二十多年没有来往了。

强扯上的亲戚关系,又多年没往来,在凤姐的心中,这门亲戚连“影儿也不知道”。

关系疏离,贫富、尊卑差距巨大,这样的两家亲戚交往,原本就难以平等对接。而且多年不走动,一朝突然造访,富的那一方,多多少少都会预先知道穷亲戚的来意。

还未见面,凤姐的心里就已经产生出一定程度的懈怠。当然,凤姐只是平凡人,我们要不能要求她有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应该允许她以平凡之心产生平凡之念。

周瑞家的让刘姥姥在一间房里等着,是时候了便来叫她。等凤姐吃毕饭,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向刘姥姥招手,刘姥姥拉着板儿过凤姐所在的房间里来。

刘姥姥进来端详凤姐,已经有了一会儿了,凤姐只管拨炉内的灰,也不抬头,慢慢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

周瑞家的一定是回明凤姐,并得到允许,才把刘姥姥叫过来。屋里进来人了,眼明心细的凤姐怎会不知道呢。可她偏要摆摆谱,假装没看见,但是又要做出想见的样子来,问“怎么还不请进来”。

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

“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把凤姐内心的怠慢和面儿上的客套刻画的淋漓尽致。“满面春风问好,嗔怪周瑞家的不早说”、“快搀起来、我年轻不大认得,不知辈数,不敢称呼”,场面上的礼貌,非常周到。

刘姥姥红着脸开了口,凤姐明白来意,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接着命人为刘姥姥传饭,这倒是有几分贴心,体现出凤姐体谅人的气度。

刘姥姥饭毕,拉了板儿过来,添舌砸嘴的道谢。凤姐先道了一番艰难,吓得刘姥姥的心突突的跳,接着又话锋一转,许了二十两银子。凤姐这时候就像手握人命运的强者,任意捭阖,一忽儿把刘姥姥至于冰窖,一忽儿又把她带到阳春三月。

凤姐命平儿将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跟前。说道:

“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

“不拿着就是怪我”,“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人情客套很有分寸。讲完了礼,接着就下逐客令,“天也晚了,不虚留你们了”。

整个过程,凤姐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穿插出几分礼貌客套,维系着两边的体面。如果以人与人的平等交流为准则来检阅,凤姐算不得礼貌得体。但是她到底还是把基本的礼貌尽到了,不至于让刘姥姥的尊严过于受损,因此,不能批评她傲慢无礼。

刘姥姥第二次来,凤姐的态度逐步软化,渐趋亲切。

刘姥姥第二次来,带着瓜果等农产品,目的是为了感谢凤姐上次的周济。当听周瑞家的说刘姥姥要走时,凤姐说:“大远的,难为他扛了那些沉东西来,晚了就住一夜明儿再去。”和第一次来时,给了钱就下逐客令,有了很大的改观。

贾母听说有刘姥姥这么个人,便将她留下来说说话儿。第二天请刘姥姥逛园子,设宴款待。鸳鸯和凤姐合谋,把刘姥姥当作女篾片,设法儿逗大伙儿笑。把人当作小丑,供人取乐,无论如何都是一种蔑视的态度。好在刘姥姥看的明白,知道自己的地位无法与这些人划等号,也不想强充胖子,甘愿给自己定个低调,不在意做小丑,也不在意这些人的哄然大笑。

凤姐和鸳鸯事后都向刘姥姥道歉,态度还算真诚,可见凤姐在挽留刘姥姥住一晚的基础上,态度进一步软化了。

刘姥姥走的前一晚,凤姐她帮大姐儿取名字,借她的长寿和贫苦讨个吉利。刘姥姥走时,凤姐以个人的名义送了一些布匹,果子、粳米等物,以及八两银子。我们看到凤姐,对刘姥姥又多出了几分信任、亲切和体察。和第一次不同,这次凤姐主动的有了周济之心。

从态度、用心上来说,凤姐在刘姥姥第二次来荣府,是礼貌得体的。

两个身份、贫富悬殊巨大的人相处,想要绝对的平等原本就难以达到。凤姐两次对刘姥姥的态度,都能从情理中找到合宜之处。凤姐对刘姥姥,没多少可指摘之处。

王熙凤接待刘姥姥时是傲慢无礼,还是礼貌得体?

私以为,不管是以古代尊卑分明的封建礼仪来看,还是如今自由平等的理念来看,凤姐对刘姥姥的接待都称得上是礼貌得体,并无傲慢无礼可言。正如东汉经学家赵歧在《孟子·告子下》的注释所云:

“礼者,接之以礼也;貌者,颜色和顺,有乐贤之容。礼衰,不敬也;貌衰,不悦也”。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从见到凤姐到离开凤姐这整个过程,并未受到来自凤姐的怠慢。惟一引争议的地方,就是周瑞家的将刘姥姥领到凤姐房里时,凤姐低头拨着手炉的灰,说了一句“怎么还不请进来?”

其实,这远在情理之中。毕竟一个连凤姐都未曾听说过的穷亲戚突然拜访,即使放在当下,也不可能一开始就表现得特别热络,更何况她们在地位上存在着云泥之别。刘姥姥来之前,她的女儿还以为连贾府的大门都进不来:

“你老虽说的是,但只你我这样个嘴脸,怎样好到他门上去的。先不先,他们那些门上的人也未必肯去通信。没的去打嘴现世。”

而事实上刘姥姥刚到贾府门口意欲寻找周瑞的时候,那些看门的人听了刘姥姥的话先是不予理睬,过了好久又诓骗刘姥姥,“你远远的在那墙角下等着,一会子他们家有人就出来的。”这种态度远比凤姐初见刘姥姥的略显疏离,傲慢多了。

从凤姐接待刘姥姥的整个过程来看,她的礼貌得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全程笑脸相迎,吃喝闲聊礼仪俱全

从初见时凤姐满面春风地向刘姥姥问好,到离别前赠送了钱财并嘱咐刘姥姥常来贾府闲逛,凤姐的表现可谓是得体大方,面面俱到。作为荣国府管家,凤姐事务繁忙,接待刘姥姥也算是拔冗相见,毫无怠慢可言。正如她对平儿所说:

“我这里陪着客呢,晚上再来回。若有很要紧的,你就带进来现办。”

凤姐与刘姥姥闲聊,并没有直奔主题询问刘姥姥所问何来,而是耐心地等待与陪伴。看到认生的板儿,凤姐叫人抓些果子给他吃。与刘姥姥闲聊一番后,凤姐还主动嘱咐周瑞家的准备了一桌子饭菜,招待了刘姥姥。

照顾刘姥姥的体面,自降身份减少求人的尴尬

刘姥姥为打秋风而来,周瑞家的从初见时“便已猜着几分来意”。凤姐自然也明白这个“我如何连影儿也不知道”的穷亲戚所谓何来。刘姥姥自愧不敢枉称贾府亲戚的时候,凤姐也没有颐指气使,而是自降身份安慰刘姥姥:

“这话没的叫人恶心,不过借赖着祖父虚名,做个穷官儿罢了。谁家有什么,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俗语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何况你我。”

纵使如此,刘姥姥打秋风的用意,话到嘴边,还是不好意思说出口。中间掺杂着贾蓉来借东西,凤姐连忙止住了话语。贾蓉走后,刘姥姥还是有口难开,便撺掇着板儿说“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凤姐见状,立马含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

接着凤姐就让周瑞家的传饭,等候王夫人的指示。这自然是凤姐的精明之处,懂得讨王夫人示下,但何尝又不是对刘姥姥面子的维护与照顾。对于凤姐而言,即使没有王夫人的示下也必然会接济刘姥姥,问题是接济多少才合适。最终未让刘姥姥说出的话语,已是凤姐对她最大的尊重与体谅。

怜老惜幼,不计较刘姥姥和板儿的失礼之处

其实真要从封建礼仪的角度讨论是否得体,真正有失礼之处的是刘姥姥和板儿。与凤姐初见,“板儿便躲在他背后,百端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见面问好,是最起码的礼貌,显然板儿没有这种意识,多少有些缺乏教养。

而刘姥姥除了在言语上有些粗鄙,也不够礼貌。得知凤姐给了二十两银子之后,刘姥姥说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么,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就连一旁的周瑞家的也看不下去,连忙使眼色。但凤姐也未曾计较,只是笑而不睬。

与此同时,刘姥姥一口一个“你侄儿”,也有失身份与礼仪。就像周瑞家的事后所说“我说句不怕你恼的话,便是亲侄儿,也要说和软些。”毕竟这份当初就是为了贪图权势而连宗攀上的亲戚,如今已隔了好几代又不常走动,刘姥姥言语不当。

慷慨解囊,并且妥善安排刘姥姥的回程

凤姐得到王夫人的指示,也不过是“也不可简慢了他”,“叫奶奶裁度着就是了”。凤姐出手也是大方,赏了刘姥姥二十两银子和一吊钱。这二十两银子,或许只是贾府丫鬟做衣服的钱,但却抵得上刘姥姥一家一年的开销,就像那顿螃蟹宴:

“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的了。”

而另外一吊钱,则是凤姐体谅刘姥姥和远大而来,让他们雇车回家的车马费。临走之前,凤姐不忘嘱咐刘姥姥多来逛逛。虽是客套,但也是笑脸相送。

总之,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凤姐的热情接待,已是周到得体,也算是礼貌有礼。即使放在当下,富贵人家面对常年不走动的穷亲戚,也未必能做得像凤姐这般妥帖。这随手一挥,就是普通人家一年开销并不求回报的慷慨之举,非“富贵好礼”之族很难做到。

当然刘姥姥也远非忘恩负义之人,第二次来荣国府凤姐没等贾母知晓便留下住宿,“大远的,难为他扛了那些沉东西来,晚了就住一夜明儿再去。”再加上有贾母的投缘,刘姥姥进大观园,与凤姐关系又进了一步。再加上为巧姐取名,这份善缘也就结了下来。

正是,“得意浓时易接济,受恩深处胜亲朋”。

王熙凤接待刘姥姥时是傲慢无礼,还是礼貌得体?

王熙凤接待刘姥姥时是傲慢无礼,还是礼貌得体?

  王熙凤是荣国府里当家的管事奶奶,她每天要处理的事大大小小也得几十件,某一天接待刘姥姥也是其中一件,她接待刘姥姥是傲慢无礼,还是礼貌得体?

  刘姥姥是什么人呢?刘姥姥是王家连过宗的侄儿的孙子的妻子的母亲,怎么算都不算是贾府的亲戚,这样的一个身份,让王熙凤如何把控呢?咱们看看,王熙凤真是人才,做得非常到位,非常得体,既显示了豪门礼数,又不是暴发户瞧不起人的嘴脸,让刘姥姥能够保留她该有的尊严。

  咱们也不说刘姥姥是因为多少巧合才见到了凤姐,且看她进去时,凤姐正穿戴得富丽堂皇,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没接平儿的茶,只管拨灰,慢慢的问道,为什么不请人进去,然后等刘姥姥行过礼,问过安,让周瑞家的把刘姥姥搀起来,之后拉闲天,凤姐边吩咐周瑞家的去回王夫人,后来有人来请示,凤姐让平儿看着办,说自己在陪客。期间请刘姥姥吃饭,贾蓉来借东西,最后,凤姐让平儿拿着二十两银子和一吊钱,交给刘姥姥,说:“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

  我们不难发现,王熙凤待刘姥姥,很得体,没傲慢——认为傲慢的朋友想必是对两人身份关系地位的天差地别有什么误会,别说王熙凤这样的正宗主子,就是门口的下人,有几个拿了刘姥姥当人看?要不是巧合,刘姥姥连门都进不了,就算是周瑞家的,帮她的心思里,也有显摆的意思,自古穷通不同,没毛病。

  王熙凤在知道刘姥姥底细之前,一直都是说场面话,和她聊天,请她吃饭,都不算难为人。凤姐不傻,但也不万能,刘姥姥到底是哪门子的姥姥,她并不清楚,说是王家亲戚,又认识王夫人,到底是什么级别,她也并不知道,这通过周瑞家的进门的架式,看样子就是打秋风,到底是遇到事儿还是缺钱了,有多大的胃口,是怎么样的人品,她统统不知道。但是客气一点总是不错的,冷着脸待人,会让人说闲话的,但是太热情了也不行,哭哭穷总是不会错的,万一人家胃口太大扛不住就不好看了。

  等她听到了王夫人的回话后,知道这不算什么正经亲戚,但对方也不算是吸血无赖,人品还行,不过因为村言村语的,也就没必要再供神似的,她马上下了决定,不多说闲话,给二十两银子打发。这二十两银子想必也是凤姐过了脑子的,并不真就是刚好给丫头做衣服的。刘姥姥顶着王家亲戚来贾府,给的太少了失了贾府和王家的体面,认为亲戚都上门了还不知道打发,但给的太多了,也不象话,倒显得太过重视,王家的亲戚太穷,过不下去。度得把握好,也不能伤了刘姥姥的面子,万一人家是试探呢,凤姐是会做人的,毕竟零花钱也是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但也不能显得太生疏,让孩子做冬衣是很合适的说法,让她们有空再来逛,也是亲戚一场,来不来都无所谓,就那么一说,就和我们说的改天吃个饭似的,改天是哪天,不定,而不虚留的意思也明白,真留下刘姥姥,倒会都难堪了,不如直话直说,双方都好。

  刘姥姥呢,面子里子都有了,这一场下来,赚到了一桶金,果然刘姥姥的人品非凡,到后来,巧姐因此受益,当然,这也是后话了。(文/宛如清扬)

王熙凤接待刘姥姥时是傲慢无礼,还是礼貌得体?

《红楼梦》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拜见王熙凤,王熙凤的表现不能说无礼,的确有些傲慢,不过这傲慢体现在客气的言谈举止之间。

王熙凤傲慢的表现

刘姥姥是介豆之微的小门小户人家,荣国府是国公府,高门大户。王熙凤在前来打秋风的刘姥姥面前充分展示了国公府管家媳妇的雍容华贵。对刘姥姥是客气的傲慢。

周瑞家的已经向王熙凤汇报刘姥姥来了,王熙凤同意见刘姥姥。可是当刘姥姥蹭进王熙凤的房间的时候。

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

王熙凤这个阵仗,先给刘姥姥一个下马威:这是国公府的管家媳妇,地位尊贵着呢!刘姥姥的气势在一进门的这一刻,又矮了一截。

[蒙侧批:“还不请进来”五字,写尽天下富贵人待穷亲戚的态度。]

王熙凤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看见一老一小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屋里进来人了,王熙凤不会不知道,可是她假装不知道,晾刘姥姥一会儿,让刘姥姥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

王熙凤的礼节里透着客气的傲慢

1.不阻止刘姥姥大礼参拜。

王熙凤发现了刘姥姥后,立刻换一副面孔。

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周瑞家的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住不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

凤姐终于没有起身,虽然问了刘姥姥好,可是并未阻止刘姥姥大礼参拜。十几岁的王熙凤只是嘴里说不拜,70多岁的刘姥姥还是拜了几拜才起来。

2.王熙凤对刘姥姥礼貌、客气、周到,她不办理家务事,拨冗接待刘姥姥。

王熙凤对刘姥姥很热情,笑着谦逊地说,“俗语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何况你我。”凤姐并没有向刘姥姥摆架子。

凤姐处事着实周到,她叫人抓些果子给板儿吃。为了表示对刘姥姥的看重,有媳妇来回话。凤姐道:“我这里陪客呢,晚上再来回。若有很要紧的,你就带进来现办。”刘姥姥听了这话,心里热乎乎的,二奶奶这么忙,连家务事都不办理,专门招待自己,王熙凤这是拨冗接待啊!刘姥姥感激不已。

3.王熙凤周到地请刘姥姥吃饭。

王熙凤问刘姥姥是否吃饭了,然后命人传了一桌客饭来,让刘姥姥和板儿过去吃饭。

王熙凤给了刘姥姥银子和一吊钱

刘姥姥在周瑞家的一再暗示下忍耻说自己的为难之处。王熙凤贴心地说,她明白了。之后虽然说自己家有难处,但是还是给了刘姥姥20两银子。然后又贴心地给一吊钱,让刘姥姥坐车回家。

王熙凤对刘姥姥客气,对贾蓉亲热

在王熙凤接待刘姥姥的时候,贾蓉来借玻璃围屏。从王熙凤对贾蓉和刘姥姥的态度可知,王熙凤对贾蓉没有向对刘姥姥这样的客套。

面对贾蓉求助,王熙凤先笑着说,借别人了。当贾蓉笑嘻嘻地半跪在炕沿上半跪求婶子可怜时,王熙凤自负地笑着说:“也没见我们王家的东西都是好的不成?”贾蓉再三恳求,凤姐道:“若碰一点儿,你可仔细你的皮!”

凤姐和贾蓉之间才是亲戚之间的亲密关系。贾蓉借炕屏,王熙凤不借,贾蓉再三再四地求,才借了。

可是当刘姥姥开口求助时,凤姐见刘姥姥害羞、尴尬地开不了口,就笑着打断了刘姥姥的话,说自己知道了,令刘姥姥不再难堪。

凤姐当着贾蓉夸自己家的东西好,可是凤姐没当着刘姥姥的面说自家的东西好。她只是谦虚地说,“不过借赖着祖父虚名,作个穷官儿,谁家有什么,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

王熙凤对刘姥姥的客气,透露了她对刘姥姥的疏离。

结语

总之,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时,王熙凤对她的态度虽然有些许傲慢,但是礼貌得体,符合大家族媳妇的身份和地位,没有失了国公府的体统。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时候,王熙凤把自己的难处都和刘姥姥说了,还让刘姥姥给女儿起名字。王熙凤对刘姥姥没有第一次那么客气周到,然而,她与刘姥姥的感情升华了。有时候,礼貌、客气是保持距离的一种方式。

王熙凤接待刘姥姥时是傲慢无礼,还是礼貌得体?

王熙凤是一个很现实的人,看菜下饭,量体裁衣。

作为贾府的最高权力的执行者,王熙凤相当于现如今一个数百人家族企业的CEO,所以当有一个穷亲戚来求助的时候,大可以让下面的人去招待,因为她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也不知道和自己的关系是什么,仅仅是一个典型的人情往来,这个时候,她的表现还是能够让人理解的,不存在说傲慢无礼的状态,相反她是遵礼的,既然是王家的亲戚,就赶紧去问问王夫人是谁,问完后,按照规制去招待。

而正式后来王熙凤的接待,给了刘姥姥二十几两银子,让刘姥姥一家度过难关,也为自己记下了阴德,刘姥姥最终救下了自己的女儿巧姐,这个安排还是颇有意味的。

王熙凤接待刘姥姥时是傲慢无礼,还是礼貌得体?

你好,我是国风

怎么说呢?以刘姥姥的身份和贾府今时王熙凤的身价。有钱人嘛,从古到今哪个不得端起来?何况人家王熙凤不只有钱,两面的家世皆当世少匹。人家自然也有傲慢一点的本钱。所以身着绫罗绸缎锦衣玉食的王熙凤,眼见到粗布麻衣的贫婆子刘姥姥。虽然其年龄大些,也是绝对不可能站起来行见面之礼的。站在底层平民老百姓的立场上。特别是今天有钱没钱你也没给我一分,大家都是吃饭拉屎平等的人,活着吃一口饭,死了埋一个坑。你有什么高人一等的?如此王熙凤的德性,自然为底层的人民看着是傲慢无礼了。

但毕竟红楼梦是古代的故事,那时候阶级等级拿捏得死死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谓丝毫不可逾越。所以以王熙凤的阶级地位,能搭理你个底层的平民老百姓已经给足了你面子。何况是个穷老百姓,又是个想来自家打秋风的老百姓。王熙凤能见她都已经算非常的礼貌了。何况后来打听的旧情,还是给予了一定的帮助〈虽然在贾府这点帮助无足轻重,但是对于缺衣少食的刘姥姥一家,可是两年的嚼用。大大的恩惠呀〉!

所以,关于王熙凤,对于刘姥姥的接待。既不能算傲慢无礼,也不能算礼貌得体。只能算拿捏有度罢!

毕竟王熙凤是个非常懂得世故人情的人,而且很懂得卖人情讨好,又喜欢听人奉承。虽然有点贪财,这里又花不着他自己的钱。顺水的人情自然做的!

当然到了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由于贾母的青目,刘姥姥的身份一下子大翻身。从一个毫不相干的打秋风的贫婆升级为贾府的亲戚了。地位一下子上来,王熙凤对她的态度也瞬间提升了。这等见风使舵的本事,书里书外都没有几个及得上她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