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最寒酸”的下酒菜是什么?

三十多年前,叔公在村头的小河边开了一家小酒馆。村里的老人在农忙之余都喜欢去那边点上一碗黄酒,聊上半天。在叔公叔婆口中,李老师是喝酒的人群中最寒酸的一个。

李老师原本是村办小学的语文老师。WG初起时由于批评某些人写的大字报,被打成反革命饱受摧残。WG结束后得到平反,但是已过了退休年龄,最后给了些许补偿了事,连退休工资都没有。

之所以说他寒酸,因为他喝酒从不点下酒菜。而那时农村的小酒馆里卖的酒,酒钱是一分都不赚的。因为村里有村办的酒坊,小酒馆就相当于代销,聚个人气。所有的赚头,都来自于自制的下酒菜。如果酒客不点下酒菜,小酒馆就要经营不下去。而这个李老师,由于手头拮据,进了酒馆就是点一斤黄酒,只要两毛五。一毛钱一碟的花生米或毛豆结,他是偶尔点一次,至于稍微贵一点的炸小鱼、烧排骨之类,他是绝对不会碰的。

那时的我才上小学,暑假里就喜欢去小酒馆闲坐,听一些老人“说古”。于是也就见识到了李老师的“寒酸”———他真的可以吃过午饭后去酒馆点一碗黄酒,边喝边聊,一直喝到日薄西山。

不过,有时候,他会有一些惊人之举,让酒店主人更加觉得他“寒酸”。一次,他在小酒馆临水的桌边坐下,拿出一根鱼线,线的一端是系着一枚绣花针。他从兜里掏出几颗晒干的米粒,穿在绣花针上,越过半人高的栏杆垂到河里。一会儿就看见有小虾抱住米粒贪婪地啃食,他提起鱼线,小虾还是紧紧抱着米粒不肯松爪。他把钓上来的小虾养在一个碗里,不到半个钟头就钓了十来个,米粒也泡软了不能穿在针上了。于是他把虾碗里的水滗掉,跟我叔公要一杯开水,直接把虾烫熟了,又跟店主要一点点细盐,仔仔细细地把一只虾剥掉壳,蘸一点点盐,抿一小口酒,咬一小截虾,那感觉,就像在品尝山珍海味。一开始要的盐末用完了,他又拉长声音喊“阿秀,再给我一点盐”。“阿秀”是我叔婆的闺名,她拿着一小勺盐出来的时候,真的是满脸鄙夷,嘴里还说着:“李老师,你真会吃啊!还这么“做人家””(“做人家”在我们方言里是节俭的意思)。李老师讪讪地笑着,嘴里说着“谢谢嫩哉”(谢谢你了)。人穷志短,有啥办法?

李老师去世已经很多年了,现在村里人有时还会提起他那时喝酒的寒酸样。不过在我的眼里,我倒不觉得他寒酸,更多的是穷人的无奈。

喝酒“最寒酸”的下酒菜是什么?

据说有一老头爱喝酒,一天捉了一个蚂蚱,放火里烤烤,准备喝酒。小孙子跑过来,要吃蚂蚱,老头疼爱孙子,把蚂蚱留下一条腿作酒肴,其余的给孙子吃了。正好有事又忙起来,回来喝酒时,天都黑了。为了省钱也没点油灯,摸黑喝酒,刚喝了俩口,蚂蚱腿掉地上了。顺手去摸,摸上来,继续喝酒。酒喝完了,就睡觉了。第二天起床一看,蚂蚱腿还在桌子底下,桌子上一个铁钉,已经被咂的铮亮了。

喝酒“最寒酸”的下酒菜是什么?

有一对老夫妻有两个姑娘,长大都出嫁了,有一天,老头到大姑娘家去玩,大女儿很关系父亲来看她,请了一大桌陪客,做了一大桌子菜,饭吃完后,老头回家了,回去后唉声叹气,老婆子问老头子,老头子,今天怎么搞的啊,大姑娘今天没把你招呼好,没有弄菜啊,老头说,唉,菜到是有一大桌子哦,可没有吃好,老婆子说那是怎么搞的 啊,味道不好还是心情不好啊,老头子说,唉,菜也好吃,可惜就是没有酒。给了几天老头又去小姑娘那里去玩,小姑娘知道老头喜欢喝酒,家里也没什么菜,田里也忙,就跟老头炒了一盘黄豆,放了一壶酒在家里推磨的磨子上让老头一个人吃,她就去田里做事去了,晚上老头子回家后红光满面,高兴的不得了,老婆子看老头子这么高兴,又问,老头子,今天这么高兴,幺姑娘跟你弄的什么好吃的啊,老头子笑呵呵的说,哈哈,圆黄豆,四六杯,坐在磨子上,喝的轰轰大醉。可见,喝酒就像俗话说的,怪酒不怪菜,寡酒吞的快。真正的喝酒人,不讲究菜的

喝酒“最寒酸”的下酒菜是什么?

有三个钓友去偏僻的水库夜钓,到了半夜没了鱼囗,三个人停止作钓,准备回车上休息。

谁知半夜有点冷,三个人都睡不着。有一个钓友提议喝点酒,因为他车里的后备箱有箱白酒,刚买回来还没来得及放回家就出来钓鱼了。

酒有了,但是下酒菜半夜三更而且鸟不拉屎的地方没有买的。一个钓友说他有几盒方便面可以当下酒菜。

于是从方便面的盒子里掏出面饼,一人一块。白酒也是一人一瓶,然后三个人热火朝天一边吹牛一边喝了起来。

喝到凌晨天快亮的时候,酒喝完了,方便面也嚼完了,按理说可以去钓鱼了,因为早上鱼口好,他们等的就是凌晨上鱼的窗口期。

但是三个人都喝得快分不清东南西北了,都躺车上睡觉去了。

这用方便面的面饼当下酒菜够寒酸了吧!不过,喝酒喝的是气氛,下酒菜是什么,寒不寒酸都没有关系。

这三个人里面其中一个就是我。原本想着钓一个晚上就回家的,结果三个人都喝酒了,于是三个人又在水库多钓了一天,喝酒误事啊!

喝酒“最寒酸”的下酒菜是什么?

三年前去山东济南吉利基地出差,由于这个基地比较偏远,最近的住宿地点也是在一个城乡结合的地方,也没有什么高档饭店。所以晚上笔者钻进了一家包子铺,想简单的填饱肚子。

由于这家店铺的客流量较多,笔者同桌的对面还有一个年龄大概在60多岁左右的食客。作为一个饮酒爱好者,此时的他正有滋有味地喝着白酒,而佐酒的配菜也比较“丰盛”。

1、一碗五块钱的馄饨。

2、一点咸菜——包子铺免费提供。

3、一屉八块钱的小包子(10个)。

4、一整瓶白酒——客人自带。

这位客人一进来,就很熟悉的走到免费咸菜的位置,自己夹了一碟咸菜,又随手取了一个喝啤酒的玻璃杯。然后又要了一碗馄饨和一屉包子,最后再熟练地找到一个位置坐了下来(笔者的对面)。再然后,他就从自己的衣服兜里掏出一整瓶白酒,满满的倒上一整杯,慢悠悠的品尝着眼前的三个菜肴,再津津有味的喝着白酒。

而他喝白酒并不像很多人那样简单的抿一口,而是潇洒的来上一口,基本七八口就可以干完一杯。而剩下的那瓶白酒也一直放在桌上,没有放回兜里的意思。按照这样的速度,一瓶白酒基本是这个食客的最低消费。

这个老者的配酒菜谈不上寒酸,但津津有味的状态却也的确让笔者记忆深刻。

喝酒“最寒酸”的下酒菜是什么?

老家村里有个叔叔,年轻的时候在工地干活,腿受了伤,走路一瘸一拐的。这个叔回老家后,没多久的时间,他老婆拿着赔偿金跑了,就剩下他和孩子相依为命。

这个叔,因为腿有点不便,干不了太重的农活。村里给他盖了两间瓦房,然后申请了低保。

他家孩子高考的时候,考上了一所985高校。这是我们村子里,这么多年以来,第一个上985高校的人。

村里辈分最高的一个长辈就发话:所有本家必须到场,喝他家小孩的升学宴喜酒。

总共做了五桌客人,每桌就三个菜。

一个凉拌黄瓜,一盘豆腐,然后还有一盘花生米。

喝的酒,也是在镇子上打的几块钱一斤的散酒。

然后我们去喝酒的本家,至少都是给500以上的红包。有几个在外面做生意,一人给了5000。

这个叔就领着他家的孩子,一桌一桌挨个的敬酒。敬一个人,就让他家孩子跪下来磕一个头。

没有一个客人说闲话的,都喝的心里很痛快。

用一个伯伯的话说,小金(叔叔的小名)这辈子,做的最对的一件事情,就是没有让他家孩子辍学打工。

对于这个叔家的孩子,不希望他能成为东子,但是相信他一定会让他父亲后半生过上好日子

很多人都会说东子,说东子小时候也是家里贫困,整个村子里的人凑钱让他读大学。

然后他长大后创建了某东,并且还把总部设立在老家。

相信东子老家的人,也没有想到,当初那个穷学生,能够成为现在的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总。

对于这个叔叔家的孩子,我们想法也一样。相信他以后肯定会有本事,只要他能让他父亲,晚年衣食无忧,我们这些本家就满意了。

至于回报村子,从来没有人说过这件事情。

而那个三个菜的升学宴,是我到现在为止,喝过的最寒酸的升学宴了。但是,也是最有味道的一次。

后来每每有亲戚,家里孩子上了个二本,上了个大专,也装模作样的办升学宴,这有啥意思呢?

一个二本,一个大专,这都有啥好炫耀的呢?

说白了,说是升学宴,其实就是借着这个机会敛财的而已。

钱,不缺你那几百块钱,给你就是。至于喝酒,算了,没时间。没啥大意义的酒,喝的也不痛快。

一人独酌,喝的就是一个兴致。哪怕是一盘花生米,也足够。

一个人小酌几杯,喝的不是酒,喝的是往事回味。

我自己毕业后,就留在了读书的这个城市。然后那时候,我爸妈又闹矛盾,一度又要离婚的地步。

然后自己拼命存钱,终于是把房子的首付给付了。然后再拼命的存钱,终于是把房子给装修好了。

入住的第一天,我自己一个人买了一点凉菜,买了一些花生米,然后搬了一箱啤酒,坐在新房的地板上,自己敬自己。

喝着喝着,眼泪就不自觉的流了下来。

感觉这上班的五六年,真的是好难。衣服不敢买,看见好吃的东西,也只能在脑海里馋一下。

每天都是加班,拼命的赚钱,想给自己一个家。

现在好了,感觉一切都熬过来了。

喝着酒,那花生米嚼在嘴里,感觉特别的香。就像一件件烦恼的事情被嚼碎,然后烟消云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