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该不该在老家县城买房?为什么?

买房子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可是一件大事情,就是在最基层的县城买房子,也是需要慎重考虑。

房子是人用于居住、生活、休养生息的地方。如果工作的地方距离个人居住地也就是家不远,可以说每天二十四小时除了八个钟头用于上班,其余时间都在自己的家里。

安居才能乐业,所以购买房子必须以方便个人生活为前提,还得考虑个人手中的银子,统筹兼顾,统盘计算。切忌可脑子一热,拍拍脑袋就买下。

“有必要在县城买房吗”?有人很有必要,而有人也未必。就看需要买房子的人是谁?现在农村的小青年,面临着找对象这个终生大事。有人介绍,女方提出的条件之一就是在县城有一处安身立命的住宅,买还是不买?球已经踢了过来,不买媳妇难以娶进来,只有在县城购买房这唯一的希望。

本博有一亲戚,农村老家有新盖的两层小楼房。独家独院,宽敞明亮,环境优雅,久住不烦。就是遇到了孩子找对象女方非要在县城买房子不可这个难题,家庭老人很是为难。不买孩子对象不干,购买房子手中又没有钱,让家长左右为难。

当然对于有钱的官员、商人和企业主等人而言,别说在小县城买房子,就是在万里之遥的大洋彼岸买座房子也是小菜一碟。根本就不存在题目所提出的问题,这就是人与人的不同。

平民百姓,起房买屋本身就是一件大事情,可以说是举全家之力,经过多年奋斗才积攒那么点钱。对于有钱的人来说,简止就腿窝里的汗,伸伸腿就抻干了。而对于从土地刨食的农民简止就是用血汗换来的钱,一块钢板都是从牙缝里省出来的。

所以说,那些个住别墅,花钱如流水的所谓富二代怎能体会到老农民的辛酸。“有必要”与“无必要”这之间的鸿沟究竟有多宽?(2020/10/12)

到底该不该在老家县城买房?为什么?

到底该不该在老家县城买房?这个问题关键还是要看自己的实际需要和自己的财力情况。比如说,自己手里没多少钱,又想买,可是买了就要欠一大笔债,那你最好别买了,等有了钱再说吧。还有的,看着人家买了的都涨价了,就想拼命搭上最后一班车。可是买了又不住,长期空置着,卖又出不了手那叫浪费。

1、刚需,最好买一套。

这几年,确实有好多农民进城买楼。这里面有买了长期空置的,可能是等着升值赚一笔。可是,楼市涨价停滞只能砸在手里了。但是,也有很多是因为刚需,比如说小孩结婚等着住,有的是小孩读书的学区房。但,不管怎么样,刚需就买吧,毕竟结婚和教育都是拖不起的事情。

2、买来空置等涨价就别买了。

有的人,看到人家买了楼的都涨价一倍,就想赶紧买一套坐等升值,就怕错过了末班车。可是,谁知道这一两年涨价停滞了,甚至有些地方的县城楼市开始降价。这些炒楼的人都被套住了,卖无人问津,但不卖长期的行情又看不清楚,拿在手里又空置不住,你说那个纠结呀。建议这样的人最好不要买,别添乱。

3、楼价还会涨吗?

不能不说,这几年县城楼市涨了不少,有些地方还涨了一倍多。但,作为四五线的县城楼价涨是有着背后深层次逻辑的。比如说,货币化安置,这几年老城区改造中货币化安置非常普遍。着等于局部的货币超发,这些钱往往一个县城一年就是上百亿,老百姓领到钱再加杠杆,撬动了几百亿的楼市购买量。自今年开始,货币化安置被安置房取代。可以说,一场盛宴结束了。

4、城归会不会推高楼价?

有人说,其实县城的房价很大一部分是城归推动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在一二线城市打拼的城归,他们挣着一二线城市的钱,但很难在一二线城市买房子安家落户。退而求其次,回老家县城买房子以准备作为养老,和一家人未来生活使用。这部分需求有多大?在有些地方确实不小,但有些地方就没有那么明显。好在房子是一次性的消费品。就算是这部分购买量大,但买完了还会有吗。

到底该不该在老家县城买房?为什么?

没有该不该,买也可,不买也行。

到底该不该在老家县城买房?为什么?

我媳妇是县里基层公务员,我闺女也在县城里上学,所以我在老家县城买了一套房子。所以我的回答是应该,且听我尾尾到来。

如果说配偶在县城上班,子女在县城上学,心疼妻子儿女的话,应该买一套属于自己家庭的房子。

首先老婆能在县城上班的,不是公务员,就是事业编,她有稳定的工作,只要自己不出什么问题,就可以上到退休的。在县城能有个房子不说是她们公务员事业编的标配,就是下班,周末休息,朋友相聚也是个安身之所。可不能总让妻子住单位宿舍。

再次,农村的教育肯定比不上县城的教育,子女上学还是在县城好。如果子女在县城上学了,不可能一直租房子住,搬来搬去对子女心里健康也不好。有了自己的房子,有了固定住处,对朋友相处,特别是孩子朋友圈的建立很重要。

第三,农村的房子就是坏了,国家也不让翻建了。身为一家之主,与妻子儿女团圆之所一定是自己的新房子。农村的房子可以留给父母来住,周末回去看看,在老房子里做做烧烤也挺好。

最后,相信你一定能选个位置,环境,户型都不错的新房。房价就是降了,也不会降得很多。并且又是公积金贷款,比别人也划算多了。

所以,有上面的情况,强烈建议你买县城的房子。

到底该不该在老家县城买房?为什么?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每个县城的前景也不同,也不好说得太绝对。

01、哪些人适合在老家县城买房?

我觉得主要参考以下几个指标:

1)家人亲戚朋友都在老家。如果家人、主要的亲戚朋友都在老家农村或者县城,意味着主要的亲情、友情、人际关系都在老家,那在老家县城买房就比较合适,不孤单,也有利于事业发展。

2)事业上需要一套房。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目前在农村,农闲时候还做点生意,或者想扩大农业生产投入,但有时候又正好缺钱,没有办法拿到银行贷款。但如果在县城有套房,就可以用这套房抵押,或者作为资产证明,拿到银行贷款。

3)在外面的工作不稳定。我堂弟也是在老家县城买的房,他就是平时到处跑,去年在山西,今年在东莞,差不多每年都在不同的地方,活做完就回去,他们那些朋友,都是搞差不多性质工作的,都在县城买房,回去交流下,对接下资源,下一年的活就有了。

4)想改善下生活品质。农村的居住条件看,目前多数地方都还是不如城市舒服,买在县城,不远,骑个摩托就到了。既可以住得舒服些,又能照顾到农村活计,两头都占到了。

02、哪些人不适合在老家县城买房?

我认为,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在外面的事业已经稳固了。不管是读书出来的,还是打工出来的,在外面的城市已经很稳固了,家庭、事业、孩子都在外面了,再跑回老家县城买套房,一年也住不了多久,完全就把资金闲置了,不划算。

2)将来的重心也很可能在外面。比如,孩子已经在外面上大学了,甚至已经在外面稳定工作了,老家的东西已经没有多少利用价值了,还跑到县城买个房,就没有多少必要。

3)没有在县城买房的必要。孩子在大城市,已经很稳固了,大人习惯了在农村,有些家庭可能还有些经济压力,就没有必要跑去县城搞套房。

4)经济能力不允许。目前在农村,收入很一般,维持家庭开支可以,甚至有点小存款,但要去县城买房的话,可能要耗尽积蓄,还要背负银行贷款,从理智的角度考虑,这种情况最好不要买,房价波动暂时不考虑,单说后续还贷,就是一个比较大的风险,万一哪天生个病,需要用钱,怎么办?

03、哪些县城未来可能有前途?哪些县城可能没有了?

以下意见只是个人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随着国际形势变化,目前,国家在战略上已经在有意识地培育内地经济引擎了,比如,成渝双城经济圈就是一个例子。跟这个道理类似的,就是要培育一批有潜力的县城,把重要的产业转移一部分到县城,防止全部集中大城市后,被一锅端掉。

从政策文件来看,我筛选了三类:1)农产品产区县城,就是各类有特色农业的、有一定规模的县城;2)大城市周边县城,这类县城主要是喝大城市吃剩的汤;3)产业型县城,包括享有旅游产业、交通枢纽优势、有其他支柱产业的县城。

其他类型的县城,不能说完全没有前途,但从概率上看,多数可能都够呛,尤其是资源已经枯竭,人口大量流失的县城,未来前景我不说,大家可能都能感觉到不妙。

最后的结论就是,根据自身情况,根据不同的县城类型,有条件买的,可以出手买,早买早享受;没有条件买的,暂时没条件的,可以缓一缓,不要冲动。

到底该不该在老家县城买房?为什么?

到底该不该在老家县城买房?为什么?

作为一个在县城工作过二十多年的城市规划工作者,我给出的建议是尽量不要在老家县城买房了!

不客气地说,全国绝大部分县城的房子即使再便宜,也是不值得投资的,后市并没有多大的增值空间,而且,将来会非常不容易出手。

在县城工作二十多年来,我目睹了这个县城的兴衰,高峰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全县人口大约40万左右,其中县城人口十万左右,当时县里有一些支柱产业,比如制糖厂,白酒厂,啤酒厂等等,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但是后来就不行了,这些工厂相继关闭,导致县城就业机会大幅减少,然后很多人外出打工了,不少人在外地生根,把老家的父母也接过去养老。

此外, 高等教育普及,现在考上大学很容易,但是考上大学的孩子很少有回来的,这样就恶性循环,导致县城的人口越来越少。

所以,我们这里县城的人口流出情况很严重,我想大部分县城都这样。一方面人口流出,另一方面县城的房子越建越多,现在县城的房子已经过剩了。

我身边不少本地人手中都有好几套房子,有的是拆迁而得的,有的是购置的,这些多余的房子基本都租不出去,即使勉强租出去,也租不上价。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房子建造出来终究是给人住的,没有了人气,房子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是我看好县城房子的根本原因所在。

而且,现在房地产税已经出台了,虽然征收办法还没有出来,但是对县城的房子是个利空是毫无疑问的。为了不交或者少交房产税,那么,得珍惜手中的“房票”,尽量把房子买在大城市,即使不为了自己,也得为下一代着想啊!大家说对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