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见素抱朴”如何理解?

见素抱朴说的很直白啊,所见为素不染,所行为朴,不机巧。这就是做人的准则。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老子说的“见素抱朴”是什么意思?》详细分析这句话。

见素

见素有些类似于佛教的悟空,空性。空性并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要消除眼耳舌鼻意等在私心作用下对世界的感知。

比如你拿起照相机,拍下一头猪,肯定是将猪所有的信息都录下来了,但是人用眼睛看只会看到自己想看的地方,比如猪的大小,形状,一般很少注意猪的毛的差别,指甲的差别等等。

所以我们看到的猪只是我们想看到的,而不是真的猪。

这就是有染而不是见素了。

当一个人无法见素,所做出的决策往往是带有功利的,比如有人看到猪,想的是这猪是吃饲料还是吃杂粮,肉好不好吃等等。

人看世界也是这样,有些人觉得世界很美好,有些觉得世界很悲惨。这些往往与人的经历相关。而这种经历就是一种有染。

见素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抱朴

抱朴是很难的,比如出门有车子坐,你不坐车子选择走路,别人会觉得你怪怪的。

很少有人想过为什么要坐车子?

坐车子的好处就是人不劳累,而且速度快,总结一句话:节约时间。

你为什么要节约出时间?

因为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你为什么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因为你想赚更多的钱,更响的名,或为他人服务等等。

事实上并非如此,很多人节约出的时间是没有什么事情可做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会抱着手机刷小视频一刷几个小时,或者有时会觉得空虚无聊。

无聊就是因为时间太多了。

所以抱朴的反面就是取巧。

取巧就会生出一颗功利之心。

见素抱朴

见素抱朴是相互关系,一个人无法做到见素,他一定做不到抱朴。同理一个人无法做到抱朴,一定会生出一颗功利之心,一颗功利之心下自然也不可能见素。

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关系。

见素可以让你作出正确的决策,抱朴可以让你感悟天地大道而不会被俗事缠身。

感谢您阅读“南离北玄”的观点。

《道德经》中“见素抱朴”如何理解?

谢谢邀请!

《道德经》中“见素抱朴”怎么理解?就来解释一下吧!

“见素抱朴”是老子《道德经》书中的做人处事的道德言论,其实也是为人之道!

“见素抱朴”这一为人处世之道言论,是与“道”和“德”紧密连糸在一起,是不能分开的,它的内函包括三个法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就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归纳成“三宝”。

一,“慈”表现在对人及生命的关爱之心,悲悯之情。“慈”就是爱的体现。“慈”还表现一种母性之爱,是慈母对孩儿的爱。而且具有老子说的“慈故能勇”的爱,就是遇到危险人和事,会奋不顾身去保护,充满大无畏精神的爱!

二,“俭”表现在节俭,朴俭,朴实,也是为人的基本原则,告诉人们爱惜精神智慧,要克制自已的私欲,不要为满足自已的欲望而浪费财物,耗费精力。当然也不是禁止私欲,而是反对过分沉浸于私欲之中,不得自拔!

三,“不敢于天下先”这是教导我们为人处世不要处处争先,要退后,谦虚,忍让,居下,不争,一句话就是不要出风头。伟大领袖毛泽东也有一句经典语录“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就是这个道理,谦虚,退让才能成为众人尊重,信服,遵从之人!

可见,老子倡导这“三宝”做人做事作用很大,是为人处世的根夲,如果抛弃它,是非常危险的。

综上所述,“见素抱朴”就是以上解述的为人处世“三宝”,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之“道”,为人之道,谋事之道,养生之道,用好这个“道”终生受益!

《道德经》中“见素抱朴”如何理解?

看起来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联系到治国安邦的大事,原来"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是圣人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老子》中说的“见素抱朴”,老子《道德经》有注解:“见:现,呈现,推出。素:没有染色的生丝。这里比喻品质纯洁、高尚的圣人。朴:没有加工的原木。这里比喻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律。”。主张推选品格纯洁、高尚,做人脚踏实地,不刻意雕琢的来治理国家!

“见素抱朴”的思想给现代人带来很多启发,当人人对任何事不投机取巧,抛弃自私自利的贪图之心,便不会有作奸犯科的盗窃案件发生,即所谓的“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所以见素抱朴涉及的是圣人超凡脱俗的生命情操,一切都浑然天成,没有后天人工的刻意造作,不以圣人形象而自我标榜,不以修行来彰显品格,只要老老实实、循规蹈矩做人,那便是真修道。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堪称境界高超,不但严以律己,而且常教育家人,“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他推崇“花未全开月未圆”的状态,并坚定不移地作为惜福保泰之法,自己在生活中也常存履冰惴惴之心,处处谨言慎行,他是体悟到了“见素抱朴”的真谛

《道德经》中“见素抱朴”如何理解?

抱扑子,晋,葛洪所著,晋武帝太康年间,公元三八三年后的事,号称葛仙公。享年八十岁左右。

为什么出现在道德经里呢?玩笑开的大了。

仔细想有两个可能,一,老子之前就有抱扑子,葛仙公就是冒名顶替伪作。二,如是葛仙公所著,那就是葛洪時代,或后来有人修改道德经加上去的。

老子有扑虽小莫能臣之,扑散成器之说,肯定与强弱对立起的关系论证之学。

素平常之意,抱保持之意,朴勤俭不追求毕丽奢侈。节省财富,补散成器,都能节省财富,合在一起就有大用了。

修行人点滴枳添元气可有长生久视之功。

《道德经》中“见素抱朴”如何理解?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见素抱朴”,说到底就是一句话:抓住本质!

这是最“素朴”的解释,以前無月也在别的问答和文章中说过,老子和别的圣人思想家们,他们归根结底都是在研究这个世界的本质,明白了本质,人就能无往而不胜。

这只是总结得来的话,圣人要教化万民,就会对简单的道理进行解释,将道理摊开来说。

所以,我们接下来回到“见素抱朴”这句话的原文,来进行一番探讨。

原文:

绝圣弃知,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这段话是老子关于治国的言论。有不少朋友不理解老子,说老子的思想是“消极避世”的思想,其实不然。老子如果消极避世,就不会谈治国,谈教化民众了。一个要避世的人,还管那些劳什子做什么呢?对吧。

上文是什么意思呢?

“绝圣弃知,而民利百倍”

“圣”和“知”不都是褒义词吗?为什么要绝弃呢?老子说过“不尚贤,使民不争”,意思就是不要去推崇所谓的“贤能”,这样人民就不会去追求功名利禄。

此处的意思亦是相近:杜绝所谓的“圣贤”,抛弃所谓的“聪明”,对属于人民的利益就能多出百倍。

“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

杜绝所谓的“仁爱”,抛弃所谓的“礼义”,没有这些所谓的“说教”,人民会更懂得孝顺慈爱。要注意,此处的“复”,不是恢复的意思,而是更加,增多的意思。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老子说过“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说的是不要去重视,推崇那些难得的奇珍异宝,人民便不会去做盗贼了。这里的意思依然相近:断绝和放弃对奇技异巧,珍稀财宝的追求,世上便没有了盗贼。

“此三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

所谓的“圣知”、“仁义”、“巧利”这三样,都是人为的装饰(即是虚伪),不可以用来教化民众,因此要让他们的思想有所归属。

其实这句话非常的关键,堪称是整段话的点睛之处,一语道破,世上所谓的“圣贤智士”、“仁义之士”“稀世珍宝”,都是虚无伪饰,却误导了民众,将人民引上了歧路。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让人们只看到事物原始状态,以保持人们朴素无华的天性;让人们减少利己的私心,以削弱人们对巧利的欲望;放弃欺人的仁爱礼义的说教,那么就没有什么扰患了。

综合全文来看,老子就是告诉人们放弃那些沽名钓誉、追名逐利的虚伪想法,要看到事物的原始状态,保持朴素天性,人也能少却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反而能得到更多的利益和快乐。

有空多读读《道德经》,就会发现老子的思想真的很玄妙。老子不会告诉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也不会说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更不会说怎样的人是有功,怎样的人是有罪。老子只和读者探讨何为“道”,探讨世界的本质,琢磨人的天性,这就是老子主张的“行不言之教”。

老子正是这样一个人,他看事物贯彻本质,好比他留下的《道德经》,寥寥千字,却道尽人间本质。

他不去说教,不会将自己的理念强行灌输给他人。他的思想看似朴素无华,但其实却最为珍贵,最为玄妙。

原创作品,请勿抄袭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道德经》中“见素抱朴”如何理解?

“见素抱朴”一般书上都把“见”注音为xiàn(现)。我认为似有不妥。

“素”是白色,此处可理解为原色,即事物的本来面貌。“朴”,原木,也就是事物原本的状态,没有经过人工的本来的样子。

见,应该是看,看见的意思。“见素抱朴”是由两个述宾结构组成的,看的动作在前,抱的动作在后,并且主语都是“人”。

“见素抱朴”就是期待人们观察事物的本来面貌,做一个最朴素、最自然的本真的人。

但如果把“见素抱朴”的“见”,理解为“现”,表现,就存在一个谁在表现的问题,是人在表现呢?还是物在表现呢?

请高人指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