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是什么人,为什么那么出名?
1958年,邵逸夫在二哥邵邨(音“村”)人的六十大寿上,与三哥邵仁枚联手来了一波“杯酒释兵权”,让二哥邵邨人交出了“邵氏父子公司”的制片权。
随后,邵逸夫和三哥邵仁枚把公司改组,成立“邵氏兄弟公司”,就是我们经常在港片片头看见的那个“SB”。
1959年,导演李翰祥借鉴上海黄梅戏,拍出了电影《江山美人》,正式拉开了香港宫闱片的热潮,也替邵氏电影打响了第一枪。
随后,李翰祥佳作不断,邵氏电影在香港电影界的地位也不断攀升。
在邵氏电影蓬勃发展的时候,曾与另一家电影公司“电懋”,展开过激烈的竞争。
双方一度闹出臭名昭著的“双胞案”(拍一样的电影,不看质量看速度),搅得香港电影圈一片狼藉。
1964年,神冈空难。电懋公司包括董事长陆运涛在内,几乎所有高管都丧命于此。
自此,邵氏电影公司从此一家独霸。
1967年,导演张彻拍出了香港历史上第一部票房超过百万的电影《独臂刀》,开启了武侠电影时代。
虽然后来邵逸夫接连错过了李小龙和许冠文,但邵氏电影公司始终都是香港电影中举足轻重的存在。
邵氏电影不仅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演员,像谢贤、郑佩佩、曾江等等,同时还培养出了张彻、李翰祥等知名导演。
除了在电影方面有所建树,邵逸夫另一个巨大的功劳就是创建了TVB(无线电视台)。
1967年,邵逸夫和利孝和、祁德尊等人创办了香港第一家获得免费无线电视台牌照的电视台,也是世界第一大华语商营电视台。
TVB不仅贡献了无数的经典剧集,还为港圈培养了数不清的优秀演员。
这些演员不仅撑起了90年代港片的辉煌,很多演员至今都在演戏,成为了老戏骨。
很多内地一线巨星,早期也都是在香港发展。像王菲、吴京、李连杰等人。
除了在影视圈做出的巨大贡献,邵逸夫能够被现在很多人知道,是因为无数大学中都有这么一座“逸夫楼”。
从1985年开始,邵逸夫就开始热衷于做慈善,每年都会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邵逸夫对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在无数学校建起了无数的“逸夫楼”。
除了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以及其他文化艺术设施,邵逸夫的公益之路遍布全球,涉及各行各业。
迄今为止,邵逸夫向内地捐赠数额高达25亿港币,与之对应的各种逸夫楼以及其他项目多达3000多个。
很多人可能没见过邵逸夫,但却在他的“逸夫楼”中上过课。
邵逸夫是什么人,为什么那么出名?
邵逸夫是香港影视富豪,资产超过120亿港元,名列香港十大超级富豪榜。
但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饮誉海内外。
- 电影皇帝邵逸夫
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邵逸夫总是以超前的眼光,发现商机,捷足先登。
邵逸夫所处的时代和我们今天有些相同,那时的电影还是一片无声的世界。
邵逸夫居然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要把有声技术从国外引进来。
1931年的时候,邵逸夫前往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途中轮船触礁,邵逸夫幸亏抱着一块小舢板,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泊一夜后终于获救,并从美国好莱坞买回所需的“讲话机器。
不久,邵逸夫亲任制片和导演拍摄出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上映后引起轰动,将中国观众带进“有声时代”,从而邵逸夫也成为我国有声电影的开山鼻祖。
当时,他大胆起用年仅30岁的李翰祥担任导演。
李翰祥果然不负邵逸夫厚爱,其《江山美人》一炮打晌,创下当时香港电影票房最高纪录,紧接着又倾巨资拍摄的《杨贵妃》、《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他在香港、台湾,以至东南亚一带掀起中国影片的狂潮,从这之后拍摄了1000多部电影,进而使邵氏公司长期称雄香港电影市场。
2014年1月7日清晨,邵逸夫先生在家人陪伴下安详离世,享年107岁。
消息公布之后,不仅引得很多明星在微博上发文悼念,表达不舍之情,而且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人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悼念这位百岁老人。
电影皇帝邵逸夫,为什么那么出名?
♦♦♦♦♦♦♦ 壹♦♦♦♦♦♦♦
邵逸夫不仅仅是一个大富豪,他还是非常有影响力的社会名流邵逸夫,原名邵仁楞,1907年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镇,系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
1977年,被英国女王册封为爵士,成为香港娱乐业获“爵士”头衔的第一人。
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邵逸夫先生将著名爱国企业家和教育家陈嘉庚视为榜样,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为祖国富强发展教育,国家要富强,一定要把教育搞好,一定要培养人才。
正是这种对财富、对教育的态度,才让一座座“大庇天下学子”的“逸夫楼”,拔地而起。
某次,有人问邵逸夫,你为什么要叫逸夫呢?
他答道:意在安安逸逸度过一生!
但这不过是邵逸夫的随意回答,他名字的含义其实远比这要深邃,由来也别有一番趣话。
邵逸夫出生在宁波镇海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邵玉轩在上海经营颜料业务,财源茂盛,生意兴隆。
他是邵家的第六个孩子!
前面有哥哥、两个姐姐。几个男孩的名字都和“木”字有关,老大仁杰、老二仁棣、老三仁枚,按照这个次序,父亲为他取名仁楞。
这个仁楞,自幼天资聪明,深受家人喜爱,到了入学年龄,父亲把他送到上海。
后来,四兄弟都没有继承父业,而是全部投身到娱乐行业,老大是制片兼导演,老二擅长编剧,老三精于发行,老六邵逸夫则精通摄影!
后来,邵逸夫成了电影电视生产的大实业家、著名的影视巨富,在影视行业称王称帝,叱咤风云。
在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校董会的晚宴上,常常可以见到邵逸夫。年复一年,每年随意交谈几句,过后又淡忘了。
事实上,他老精神奕奕,每次都面露笑容,说说中文,又夹两句英语。
截至2014年,他赠款金额已近47.5亿港元。
捐款与项目单位资金相配套,建设各类项目6013个,涉及内地31个省份。
邵逸夫先生仙逝后,一幅在网络上被网友争相转发的“逸夫地图”,则更为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邵逸夫先生的慈善之心。
♦♦♦♦♦♦♦ 贰 ♦♦♦♦♦♦♦
邵逸夫的出名还与他的长寿和商业智慧有关,他也有很多长寿的生活方式被人效法邵逸夫,在创造了辉煌的商业成就后,以107岁的高龄安详辞世。他首先是全球最长寿、任期最长的上市公司CEO。
作为一个家大业大,常年置身于残酷商业竞争风口浪尖的人物,能拥有如此令人艳羡的高寿,其背后的生命哲学值得认真探究。
他的情感生活也广为世人称道。
他先后有两位红粉知己,第二任妻子方逸华在追随他近半个世纪后,才与他在1997年于拉斯韦加斯举办了婚礼,那时的新郎邵逸夫已经90岁了。
一生钟情于通过综艺传播中国文化的邵逸夫,终于完成了东方人生三段论:从富到贵再到雅。
先有钱,进而肩负社会责任,最后上升到拥有超越物质至上的信仰。对他的纪念充分说明,中国普通人不仇富,只是痛恨非法致富和为富不仁。
邵氏公司经营电影制作达60年之久,从1987年起停止电影制作,而地产、物业发展及投资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
邵逸夫曾说:我的财产主要来自购入的地皮升值;我买戏院时,总连带买下附近的地皮,戏院带旺附近区域后,买入的地皮便会大幅升值,影视收入丰厚和地产价格飞升。
这些促使邵逸夫最终跃居香港十大富豪了!
影业皇帝、东南亚影业巨头、亚洲影业大亨。等等都是邵逸夫的头衔。
邵逸夫的电影院有200多家,遍布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西欧、据统计、每天光顾他的影院的观众就在100万人以上。
邵逸夫从事电影业已半个多世纪,他的公司摄制了多少影片已无法统计,仅以他设在香港的邵氏电影制片厂来看,20多年中共拍电影片1000余部。
邵逸夫名列香港十大超级富豪榜中,但他究竟拥有多少财产,却无法统计清楚。
- 邵逸夫的长寿秘诀
邵逸夫是驰名中外的香港娱乐大王,多年来一直位居香港十大富豪之列。
虽然年逾百岁,但一直步履稳健、精神矍铄、思维敏捷。
曾有媒体询问其养生秘诀,他笑答:秘诀有三:一是勤奋工作,二是笑口常开,三是每天练功。
事实上,邵逸夫说:我的最大乐趣是工作、上班,的确,邵逸夫在90岁以前,还每天坚持上班。
他认为,晚年小劳是有益健康的,但应量力而行。
他看过的电影之多,堪称之最。
中国的、外国的、文的武的、好的差的,逢片必看,他借此了解世界的电影动态,以确定题材,制定电影的拍摄计划。
据说,6小时就足以解除一天的疲劳,他的养生之道在于持久地坚持运动,除了早睡早起练养生功以外,邵逸夫平时生活非常规律,简单朴素,不讲究名牌。
同时,他也保持了对生活的热情。
此外,邵逸夫注重足部锻炼,每晚睡前躺在床上,脚掌前后、左右摆动64次,还要转64圈。他还坚持打太极拳、游泳、散步。
注重食补。
在食补方面,邵逸夫年轻时每日都要炖一根野山参犒劳自己。
到了50岁时,他在医生建议下改为每日只在舌下含一薄片顶级野生人参。
每顿晚饭一定要喝碗“蜜瓜海螺煲鸡汤”,据说该汤滋阴效果明显。
♦♦♦♦♦♦♦ 叁 ♦♦♦♦♦♦♦
邵逸夫的传奇创业经历,也是其名满天下的原因,邵逸夫长大后,邵氏家族已经家道中落,当时邵氏兄弟居然选择卖掉房子,以此买来一部电影摄影机事实上,邵逸夫长大后,邵氏家族已经家道中落,只有一栋上海的老房子,和一家名为“笑舞台”的上海剧院。
当时邵氏兄弟选择卖掉房子,以此买来一部电影摄影机,并于1924年在上海出品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立地成佛》,获得极大成功。
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这也是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前身。
1929年,邵氏两兄弟收购了新加坡的“新世界游乐场。
不久,邵仁枚和邵逸夫商定“邵氏兄弟公司”正式开业,同年,又收购了“大世界游乐场”。
后来,邵逸夫到美国购买有声电影设备。同时到美国的好莱坞参观,动身乘船刚穿出马六甲海峡,轮船下沉,邵逸夫抱着一块小船板,在大海里漂了一天才被人救起。
总而言之,以“逸夫”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医院、科研艺术中心以及灾后重建项目遍布中国和世界各地。
他一生捐赠总计已超过百亿元港币。
他还是非常有影响力的社会名流。
他的长寿和商业智慧有关,他也有很多长寿的生活方式被人效法。由于这些原因,邵逸夫非常出名,可以说是名满天下了!
我是@龚柳辉 朋友们!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分享!
邵逸夫是什么人,为什么那么出名?
创建了香港邵氏影业,集团和最具贵族范儿的碧丽宫影院,,,遗憾的是,如今已经不在香港铜锣湾,旧址不在,碧丽宫再也回不来了,,,依旧怀念,后来,邵氏做了量的善举,尤其在内地捐赠教育,医疗,公益等,一代巨星,,,
邵逸夫是什么人,为什么那么出名?
邵逸夫是香港邵氏影业的老板,他在大陆捐资修建了上千所学校的教学楼,有小学、初高中也有大学,所以说这个人还是很慷慨,很爱国的。
邵逸夫是什么人,为什么那么出名?
说说邵逸夫,邵逸夫先生创建了大名鼎鼎的邵氏影业和TVB(香港无线电视)。如果说TVB可能知道的人不是很多,但是一说香港无线,那大家都太熟悉了,香港无线一直以来都是华人最具影响力的大型电视机构,曾经拍过那么多影响了不知多少人的电视剧,而且培养出众多的艺人,像无线四大小生刘德华、梁朝伟等。邵氏影业也算是第一大的华人电影公司,曾经拍出一千多部电影。所以邵氏兄弟实际上曾经服务了华人娱乐八十年,从一开始的普通话到后来的广东话,然后又回到普通话。
邵氏兄弟最早是在上海起家的,在旧中国的时代,上海是远东第一大城市,是世界重要的经济中心,而香港那时候还远远没有发展起来,所以中国的电影业、娱乐业的发源地一开始都在上海,邵氏兄弟最初也是在上海打拼。邵家最早在上海开了一家绸布庄,邵逸夫小的时候家境还不错,他们兄弟姐妹一共八人,邵逸夫排行老六,所以后来在香港,大家都称他为“六叔”。邵氏兄弟的名字都特别有意思,本来他们的名字都是按昭“四书五经”起的,结果他们兄弟四人后来全都改了名,老大邵仁杰改成了邵醉翁,老二邵仁棣改成了邵村人,老三邵仁枚改为邵山客,老四邵仁楞改成了邵逸夫,全都改成陶渊明的诗里面的词儿。这邵氏四兄弟最后没有一个继承父业,再加上邵家的绸布生意确实也潦倒了,兄弟几个全都进人了娱乐业。上海曾经有一家剧院叫“笑舞台”,由于经营得不太好,后来就倒闭了。邵家那时候生意还行,就把这个“笑舞台”给接管了,接管以后就派邵家的大哥、二哥去管。那时候邵逸夫还上中学呢,等他中学毕业的时候,他们家就败落了,给兄弟四个留了一栋房子和一个“笑舞台”。这哥儿四个决心投身娱乐业,哥儿四个最后一咬牙,把父亲那房子卖了,把钱全部投到“笑舞台”去了。这哥儿四个就觉得华人一定喜欢看武打,所以在那个“笑舞台”上就开始演各种打戏,于是“笑舞台”的生意慢慢好了起来。在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他们又敏锐地感觉到电影未来一定会发展,哥儿几个就凑钱买了一架破摄像机,轮番当导演、当编剧,开始自己拍电影。由邵氏兄弟创办的公司于1925年拍摄了《立地成佛》,虽然它并不是中国最早的无声电影,但确实是一部全部由华人班底拍出来的故事片。
当时邵家于1925年在上海成立的这个电影公司叫天一影业,天一影业由邵逸夫的大哥、二哥打理。1931年天一公司拍摄了《歌场春色》,能片上发声,成为中国最早的有声电影。此事已被载人了中国电影史。不过当时上海的电影公司竞争很激烈,这个天一影业在上海就有很多的敌人,遭到了很多上海电影公司的联合围剿。于是,邵逸夫和邵家三哥在1927年下了南洋,在那里开拓市场。日后当生意已经十分红火时,他们才成立了另外一家电影公司,叫邵氏电影。于是他们南北呼应,分工协作,共同打造邵氏家族的电影王国。刚去南洋时条件非常差,邵氏两兄弟就拿一个破放映机,在南洋的每个橡胶园、每个村庄放映电影,非常非常艰苦。当年中国有钱人家的孩子都是上西洋留学,有革命理想的人到东洋留学,而下南洋的就是那些最最贫苦的几乎不识字的福建、广东的最底层的老百姓。邵氏电影公司就是从服务于最底层人民的娱乐开始。邵逸夫和三哥背着放映机,几乎跑遍了南洋的每个橡胶园、每个村庄。
兄弟俩最后在南洋干出了一番事业,到抗战前,他们已经在南洋拥有了一百一十家电影院和一个最大型的院线公司,在新加坡、印尼的爪哇、中国香港等地也都有了分公司。结果这时候日本人来了,南洋沦陷了,香港沦陷了,上海也沦陷了,邵氏家族的电影产业全没有了。但这电影业都是轻资产公司,抗战之后完全能东山再起。邵氏兄弟几个在抗战胜利后一起来到了香港,又成立了邵氏电影公司。当年邵氏电影公司产量之大令人称奇,每年能够拍出好几十部电影,更重要的是邵氏兄弟在香港开发了一块到今天为止也是香港乃至亚洲最大规模的电影制造基地,叫邵氏电影城,面积有八万多平方米,前后建了七年。如果大家没去过坐落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电影城,可以去看看过去的邵氏老片,那些老片中的场景全都是在那个基地拍的,邵氏基地有山、有水、有湖、有海……当年邵氏电影公司每年都有数十部的电影产量,在香港期间拍摄的电影的总产量超过了一千部,今天全香港一年也拍不出几十部电影。后来电视业崛起,邵氏兄弟又敏锐地意识到电视也会是个赚钱的行业,他们的眼光永远比人超前一步,于是就投资了无线电视,成为无线电视第一大股东。这哥儿四个当中最后成为邵氏影业老大的是这个排行老六的最小的弟弟“六叔”——邵逸夫还出任了无线的董事局主席,在他的主持下,香港无线下面的几个台,包括大家最熟悉的明珠台、翡翠台等,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华人电视台。
香港有那么多传奇的创业故事,一代船王包玉刚、大实业家李嘉诚……唯一靠做娱乐业起家的是邵逸夫,跟航运出身的、房地产出身的这些大亨并列在一起,成为香港最大的大富豪,我觉得这是我们文化娱乐业的光荣。在香港的大亨中间,邵逸夫应该算是排名第一的慈善家,大家看到邵逸夫的名字,最多的不是在影视剧中,而是他在全国各地大学捐建的逸夫楼、逸夫馆,尤其是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也得到过邵逸夫先生的捐助。邵逸夫自己没上过大学,就像所有香港大富豪一样,李嘉诚、包玉刚、霍英东等都没上过大学,但是他们都觉得我们这一代没上过大学,那一定要让下一代受好的教育,所以他们都大量地捐资于教育。邵逸夫总共捐了五千多个教育项目,有三十多亿元。邵逸夫出生于清末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历经了整个百年中国的沧桑巨变,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国,直至今天改革开放。在他百岁的时候,他卖掉了所有的产业,香港无线最后卖了八十多个亿,他的七百六十部影片卖给了马来西亚首富。其实他总共拍过上千部电影,但里面也有一些烂片,人家不要,最后邵氏影业的七百六十部电影一共卖了四亿港币。邵逸夫把自己大部分的钱都捐出来搞教育,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敬仰的。邵逸夫也获得了至高的荣誉,英国女王曾授予邵逸夫“爵士”勋章,中国政府也给了他崇高的荣誉,中科院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就以他的名字命名——邵逸夫小行星。一个人活到百岁完全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在哪里,所以我非常钦佩邵逸夫先生,他曾经创下华人最大的娱乐帝国,也是最大的慈善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