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位后的秦惠文王要杀害功臣商鞅?原因是什么?

商鞅的使命已经完成,治国的理念也黔驴技穷。继位的秦惠文王赢驷王该卸磨杀驴了!

赢驷为甚要这么做?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清楚异己,既铲除权臣又树立王权

秦孝公嬴渠梁驾崩时,商鞅的位置已登峰造极,封爵已达到巅峰,秦国封商鞅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商地,可以说是国中之国。

秦孝公嬴渠梁临死时还给商鞅挖了一个大坑,大致意思是这样的:“倘若赢驷不堪大任,商君可取而代之。”这话听着有点熟悉!因为后来的刘备,白帝城托孤也说过这样类似的话。刘备说这话的目的主要是让诸葛亮当众发誓,这样自己的宝贝儿子刘禅就能“稳坐钓鱼台”。嬴渠梁临终说的这样的话,意义自然不同,就有了杀商鞅的意思了。必竟商鞅对秦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居功至伟。活着杀了他,有点脸红,只好交给自己的儿子处理了。

此时的商鞅已无爵可封,跺一下脚,大秦的国土也要抖三抖。最重要的是商鞅是秦惠文王赢驷的父亲一手提拔重用的,赢驷无恩于商鞅,何况商鞅曾经根本就不鸟他。

二、巩固权威,既平民愤又平官愤

赢驷做王太子时犯了秦法,商鞅毫不客气地处理了他,碍于赢驷是大秦国未来的继承人,商鞅将赢驷的两个老师狠狠地“羞辱”了:一个割了鼻子,一个脸上刺了字。

这两个刑罚,在当时可是极大地羞辱,不但赢驷灰头土脸,他的两个老师简直生不如死,要不是为了日后复仇,早就一头撞在咸阳的南城墙上了。

商鞅的变法,大秦国是欣欣向荣,国运昌盛,还如日中天。可商鞅的变法,严重地损害了大秦国贵族和一些老秦人的利益,说得不好听一点,他们都翘首望着秦宫,眼巴巴地盼着秦孝公早日驾鹤西游。

商鞅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司马迁在《史记》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天资刻薄,已犯众怒!

商鞅执法严酷,闻所未闻:曾在渭河边一日处决囚犯七百人,渭河河水因此变红,哀嚎之声,惊天动地。商鞅这种严格执法、滥用酷刑的行为招致秦国上至公卿,下至百姓的普遍怨恨。

最终:秦惠文赢驷一登基为王,就急不可待地顺应时代潮流,顺应官声民意,先是逼反了商鞅,战场刺死了商鞅,然后将他的尸身运回咸阳车裂,并斩草除根,诛灭了他的全族。帝王的无情,可见一斑!呜呼!哀哉!

然而,商鞅之法,英明的秦惠文王赢驷,仍然严格遵循。直到秦亡,商鞅之法才归于尘土,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正是:

“商鞅得君持法处,赵良终日正言时。当其命令炎如火,车裂如何都不知。”

继位后的秦惠文王要杀害功臣商鞅?原因是什么?

如果仅仅从表面上的原因来看,就是秦惠文王嬴驷在当太子时,受到秦国氏族的蛊惑,犯了商鞅之法,被商鞅依法进行了处罚。

由于当时嬴驷还是太子,商鞅将此事告知秦孝公,秦孝公支持商鞅依法处置,于是商鞅对嬴驷的两个老师进行处罚,公子虔被处以劓刑,就是割去鼻子,公孙贾被处以墨刑,就是在脸上刺字。

在刑不上大夫的秦秋战国时期,身为太子,居然因为自已的犯法,而导致老师受罚,这在当时的秦国无疑是晴天霹雳,连太子犯法都与庶民同罪,秦国谁还敢不遵守法律,太子的犯法受罚就成为商鞅依法治秦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所以表面的原因就是商鞅依法处置嬴驷,从而得罪了嬴驷,在嬴驷即位为秦惠文王后,受商鞅处罚的公子虔等人诬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就逃到封地发兵对抗,兵败身亡后被车裂于咸阳。

当然了,这只是表面的原因,商鞅之死,绝对不是这么简单。况且秦惠文王也不是一个只知道记仇的君王,秦惠文王之才,不亚于他的父亲秦孝公。

秦惠文王作为一个被商鞅处罚过的君主,杀商鞅绝不是为了报仇,而是为了当时的政治形势。

商鞅在秦孝公变法期间,为了实行新法,铁腕治法,薄情寡义,为了维持新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说得残酷点就是佛挡灭佛,人挡杀人,虽然保证了秦国国君的利益,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但促动了秦国世袭贵族、王族的利益。

比如商鞅取消了贵族世袭,以军功制代替世袭制,没有军功,哪怕前世是再高的地位,也没有爵位,这等于是打击贵族权力,当然要引起贵族的极大怨恨。秦孝公在世时,尚能压制,一旦秦孝公去世,这些旧贵族就开始蠢蠢欲动。

秦孝公在世时,宁愿做商鞅背后的支持者,也要维护商鞅变法,甚至说出:“秦国可以没有太子,但秦国不能没有新法”的话,而秦孝公的大力支持,给了商鞅极大的发挥空间,秦国大部分人只知有商鞅而不知有国君,因为商鞅之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秦惠文公即位后,变法的大权仍然在商鞅手中,而且商鞅在秦国的地位极高,威望甚至超过了秦国国君,秦惠文王选择了杀商鞅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杀人立威。

因为商鞅处罚过秦惠文王,现在作为国君的威望明显不如,作为新君即位的秦惠文王想要掌握大权,就必须立威,而立威最好的办法就是杀人,尤其是那些非常重要的人,比如说位高权重的商鞅。

秦惠文王杀商鞅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为了平衡政治势力。秦孝公在世时,商鞅为了维持新法,大力打击旧贵族,旧贵族敢怒不敢言,早就窝了一肚子火,一等秦孝公去世,这些旧贵族联合起来,想扳倒商鞅。

而秦惠文王在明知商鞅没有谋反的前提下,仍然下令逮捕商鞅,就是为了平息旧贵族的怒火,毕竟自已刚即位,需要支持,于是商鞅就成了牺牲品。

秦惠文王杀商鞅的第三个原因就是:想独掌大权。

秦惠文王毕竟是一国之君,但是秦国的大权很大一部分都掌握在维持变法的商鞅手中,商鞅在秦国变法21年,官至左庶长,是秦国非王族最大的官职了,秦国大大小小的官吏很多都是经商鞅提拔,秦国大大小小的政务都要经过商鞅的处理。

新君即位,一般情况下掌握权力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国君掌握权力,就一定得剥夺大臣的权力,权力就只有那么多,秦惠文王想要掌握权力,就一定要剥夺商鞅的权力,所以杀商鞅成为秦惠文王即位后干的第一件事。

秦惠文王杀商鞅第四个原因,同时也是最不重要的原因,就是秦惠文王毕竟还是恨商鞅的,当年身为太子,依然受罚。但是秦惠文王毕竟是一代明君,虽然杀商鞅,但是依然维护了商鞅之法,因为他明白,商鞅之法确实是为了秦国强大的保证。

继位后的秦惠文王要杀害功臣商鞅?原因是什么?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在古代,知遇之恩重于泰山,能遇上识人的主公,就如周瑜向蒋干所说,将全部的信任都交给你,让你放心地撸起袖子加油干,是一件非常畅快和幸运的事。秦孝公和商鞅就是这样!

商鞅之法让西边的秦国强大起来,为一统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功不可没,秦惠文王为何要除掉这个大功臣?

一朝天子一朝臣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帝登基,当然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凡是自己看不顺眼的都可以寻个由头或贬或罢或赐死。皇帝换人了,大臣们更新换代,去老上新很正常的事。

当年,伍子胥是多么受老子阖闾的尊重,可是到了儿子夫差这代,虽然老子临终交代了,但儿子大了,掌权了,翅膀硬了,有自己的主意,当然是随心所欲,把讨厌的托孤重臣伍子胥给逼死了。

功高震主不得善终

兔死狗烹这个道理,拥有大智慧的人都懂,比如范蠡、张良,在辅佐主公成就大业后都急流勇退。所以,白起、韩信、年羹尧之辈才会引起帝王的忌惮,被视为眼中钉势必除之,江山大业容不得一丝马虎,宁可错杀,也绝不放过,因为冒不起风险。

商鞅也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丰功伟绩秦惠文王当然清楚。在秦孝公时,商鞅的羽翼就极其丰满,恃功生傲,不知收敛。这么危险的人物,不除了难道等着他像鳌拜那样让秦惠文王掣肘难行吗?

过往仇恨,私人恩怨

商鞅变法虽然获得当家人秦孝公的支持,但得罪了不少权臣贵族,也包括太子。

当时,因守旧势力对变法不满,便挑唆着还是太子的秦惠文王不小心触犯了商鞅之法。然后,太子的师傅为了救太子将罪过揽到了自己的身上。弟子犯错,师傅之过,商鞅也找个台阶下,就对公孙贾施黥刑,就是刺字,永远洗不掉那种;处罚了公子虔。后来,公子虔又触犯了新法,受了劓刑,就是割鼻子。

老师代己受过,惠文王怎会好受,终有一日要出了这口恶气!

平息众怒,稳定大局

新官上任还三把火呢,秦惠文王初登国君之位,自然要树立威信,巩固统治,而办了商鞅就可以达到这一效果。

向惠文王举报商鞅谋反的就是那些商鞅曾经得罪的人,为了给贵族们一个交待,为了捍卫权威,就把商鞅给处置了。但是商君之法富国利民,主要是对于大秦霸业十分有利,新法令自然要留下来一路执行下去,惠文王也是个胸怀大志、雄才大略的人!

继位后的秦惠文王要杀害功臣商鞅?原因是什么?

秦惠文王杀死商鞅的原因是多面的,但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稳定自己的王位。具体原因请听我如下分析:

一:报私仇。

那一年商鞅刚刚在秦国推行变法,法制建设刚刚开始,各个方面还没有确定下来。那一年秦惠文王还是太子。可是这位太子在不经意中犯了一个小错误,触犯了商鞅制定下的法律条文。这下可好,全秦国的人都在看商鞅究竟能不能秉公执法,依法惩治太子等人。商鞅考虑到太子将会是秦国未来的国君,不好惩罚,于是便将公子虔逮捕替太子受刑。公子虔被割去鼻子。太子也彻底的走向商鞅的政治反面。

二:赢得嬴氏支持。

秦惠文王此时才继位不久,王位并不稳定。不仅国家处在变法的关键时期,还需要面对来自六国的压力。秦惠文王此时势单力薄,急需来自族中的政治支持。而商鞅在变法的过程中以及变法的目的便是打击嬴氏贵族势力,得罪了不少嬴氏贵族。这些贵族在秦孝公死后立马要求处死商鞅,以报他们心头之恨,这里面以公子虔诚为最。商鞅一死,那些贵族便会平息愤怒,转而支持秦惠文王继续执政。

三:夺取商鞅的政治权力。

商鞅在逃离秦国之前已经是秦国官职爵位除了秦王之后的第二人,位极人臣,秦惠文王没有了可以赏赐商鞅的东西。新君即位,需要扬名立威,树立形象。再加上商鞅把握政治大权,威胁到了尚且地位不稳的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要重新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上,杀掉商鞅便可以做到。而且商鞅一死,国家最大的威胁也被去除,秦惠文王势必可以稳定自己的地位。秦国变法,最大的难题便是来自那些贵族,变法的目的也是打击贵族。

商鞅虽然身死,但他的法制还在,秦惠文王凭借着商鞅所留,在其后打击贵族势力,改善秦国政治环境,将秦国再次带向一个新的历史高峰。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继位后的秦惠文王要杀害功臣商鞅?原因是什么?

商鞅变法在历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当时的秦国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是变法者商鞅却没有获得英雄的待遇,反而被杀,让后世长叹不已。那么,这样的悲剧是怎么造成的呢?

(商鞅剧照)

商鞅生活在战国七雄争霸时期。经年累月的战火,让人们处于水生火热之中。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苦不堪言。而此时的中国,恰逢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代。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着变革,都希望通过变法让国家强盛,从而能在七国中拥有一席之地。

作为当时被称为“夷狄之地”的秦国,在秦孝公的治理下,国力一直羸弱不堪,并没有在七国中占据任何优势,反而被其他各国无视。秦孝公励精图治,希望广纳贤才,邀请天下有识之士加入秦国,实施变法。

身在魏国的商鞅(当时叫公孙鞅)似乎看到了机会,义无反顾地来到了秦国,开启了他名垂青史的秦国变法之旅。

公元前359年,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大刀阔斧地开始了他的两次大规模的变法。主要内容包括:改革户籍制度,编制户口,实行连坐,一人犯法而知情者不报,视为同罪;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取消世袭世禄制度;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强力整顿社会风气,规定成年父子和兄弟必须分家,以增加户口税;推行郡县制,各地方官员由君主派官吏治理;奖励耕织,发展农业,抑制商业的发展等等。

这场变法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不但帮助秦国迅速地强大起来,为秦国日后的一统六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深刻影响了其后中国的历史走向。

李斯就曾在《谏逐客书》中写道:“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王充也在《论衡·书解篇》中高度评价此次变法“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历代史学家也对商鞅变法取得的成效,赞誉有加。“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为秦国立下盖世勋业的改革家,其结局却异常悲惨。

(秦惠文王剧照)

公元前338年,全力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文王于是下令逮捕商鞅。

走投无路的商鞅只好逃往边关,准备进住一家旅馆。但他没有随身携带身份证明,旅店主人也不认识商鞅,便拒绝他入住。

依据商鞅自己颁布的秦国法令,收留没有身份凭证的客人,旅馆老板会被治罪。无法立足的商鞅,只好继续逃亡。

狼狈不堪的商鞅最终逃到了自己的封邑商。为求自保,不得已举兵造反。

“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由于实力太过悬殊,商鞅被“杀之于郑渑池”。死后的商鞅尸身被带回咸阳,遭到车裂示众的悲惨结局。

(秦孝公剧照)

那么,商鞅的结局为何会如此悲惨呢?

其一,商鞅失去了变法的保护伞。

秦孝公时期,秦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落后于其他六国,随时都有被吞并的危险。肩负着振兴秦国重任的秦孝公,将宝全部押在了商鞅的身上,希望通过他的变法实现秦国的强盛。此时的秦孝公许下重诺,“宾客群臣有出奇计而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变法成功后的商鞅,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公子虔就曾说过:“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所以,一旦秦孝公死去,商鞅就失去了唯一的保护伞,他就只有束手就擒,别无他路,其结局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其二,商鞅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

但凡改革,必定会触及到统治阶层的既得利益者,商鞅同样如此。他取消了旧贵族们世袭的爵位和俸禄,规定没有军功的贵族不得享受特权,都得按功论赏。这就从根本上断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得罪了所有的贵族。

同时,商鞅实行连坐制,也给百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反对他变法的声浪此起彼伏,也为他的最终结局埋下了祸根。

(公子虔剧照)

其三,商鞅用刑过峻。

在变法的过程中,商鞅曾一次性杀掉了违法者700多人,史书记载“一日临渭而论囚七百余人,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畜怨积雠比于丘山”。

公子虔、公孙贾故意怂恿年幼的太子驷犯法,给商鞅变法制造麻烦。但商鞅执法公正,向秦孝公进言“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后来商鞅果然“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后来,在公元前346年,“公子虔复犯约”,商鞅也毫不留情地割掉了他的鼻子,由此和公子虔结下了深深的仇怨。

其四,商鞅威胁到了秦惠文王的统治。

商鞅在秦孝公时期权势熏天,以至于“天下之人皆言商鞅之法,而不知大王之法”。这样的局面,直接威胁到了秦惠文王的帝位。秦惠文王对这个刑法严峻、又有震主之威的大臣十分猜忌。加上他自认为执政秦国的能力已日趋娴熟,而商鞅变法的过程也已基本完成,是时候商鞅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这时,公子虔又适时地告发了商鞅的“谋反”,商鞅也就避无可避地成为封建帝王集权的牺牲品。

即便商鞅为变法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商君死,法未败”的事实不容改变。虽然他的尸体最终被车裂了,但是他颁布的法令制度,却流传了下来,甚至影响了中国近千年的政治制度。

(参考资料:《战国策》《史记》《商君书》等)

继位后的秦惠文王要杀害功臣商鞅?原因是什么?

因为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权威,商君已然凌驾于秦法君威之上,他的死是必然结果。公元前339年,即秦惠文王元年,主导秦国改革变法的商鞅因谋反罪被车裂而死。

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即秦孝公时期,商鞅先后在秦国主持进行了两次大的变法改革。与其他各国变法相比,商鞅变法是最为全面、最为彻底也是最为成功的社会改革。商鞅为秦变法立下极大功劳,使秦国开始真正的强大起来,如果没有商鞅的变法,那么秦国不会有如此辉煌的秦惠文王时代。那么,对于商鞅这么一个举足轻重、承前启后的重量级人物,秦惠文王为何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处死商鞅?我认为商鞅之死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吧!

1、秦惠文王立君威,独当一面,商鞅必死

秦惠文王即位后,秦国的立法已基本建设完成,改革也在有序的进行中,一切貌似都已步入正轨,那么秦惠文王要面对的就是已经声名鹊起的商鞅。秦国的立法是靠商鞅的强权得以推进的,此时的商鞅和秦惠文王都是法制的维护者又拥有巨大的权力。商鞅变法得到了秦国上下的支持,民间百姓的呼声也很高,秦惠文王已清醒的意识到商鞅手握重权,已然威胁到了自己统治地位。而君主制下的法的代表只能是秦惠文王,商鞅此时的地位权力,已经触及了君权。因此,这是商鞅必死的一个原因。

2、秦惠文王难与商鞅同心同德,商鞅必死

秦惠文王在做太子时,因为赋税一事,杀掉了白氏一族二三十位人丁,白氏族长便到衙门状告太子草菅人命。商鞅得知此事后,为了不影响变法的正常进行,商鞅就处罚嬴驷拿出俸禄安抚白氏,接着又处罚了嬴驷的两位老师,太子左傅施劓刑,太子右傅施黥刑。商鞅的这一做法,让嬴驷深深记恨在心。商鞅这种不近人情的做法实在让嬴驷无法理解,就连太史公都说商鞅:“天资刻薄少恩”,这与嬴驷根本不可能同心同德。因此,这也是商鞅必死的一个原因。

3、秦惠文王需要用商鞅安抚世族,商鞅必死

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已成为君权与世族利益冲突的焦点。在商鞅的改革中,君权得到加强,贵族势力遭到削弱,世族们不敢对王权发出不满,只能把这种不满发泄在商鞅身上。对于刚即位的秦惠文王来说,杀死商鞅远比得罪世族更为明智。此时的商鞅对新秦国而言已没有太大意义,变法已经全面实施,效果也十分显著。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牺牲商鞅而继续利用世族。所以,这也是商鞅必死的又一个原因。

我们不能否认商鞅的伟大功绩,不能否认他为秦国做出的贡献,可是他给自己也种下了诸多祸根,被杀是迟早的事情,就算秦惠文王不动手,也会有其他人,所以商鞅之死是避免不了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