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奸臣”为什么不做忠臣而要做奸臣?

据史料记载,秦桧、严嵩年轻时还是比较正直的,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加和阅历的丰富才逐渐变得奸恶贪腐,例如严嵩年近五十才变奸——奸臣决非天生就是奸恶,而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逐渐堕落颓变而成奸臣,做忠臣不好吗,为什么非要堕落颓变做奸臣?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因为中国官场从来都是逆向淘汰,忠臣和正直的人压根就混不上去,很快就会被官场淘汰出去。

《儒林外史》中,有个高乡绅评价名声很好的杜家:杜家祖上几十代行医,广积阴德,家里也挣了许多田产。到了他家殿元公,发达了去,虽做了几十年宫,却不会寻一个钱来家。到他父亲,还有本事中个进士,做一任太守,已经是个呆子了。他做官的时候,全不晓得敬重上司,只是一味希图着百姓说好;又逐日讲那些‘敦孝弟,劝农桑’的呆话。这些话是教养题目文章里的词藻,他竟拿着当了真,惹的上司不喜欢,把个官弄掉了。

这是高乡绅胡说八道吗?还真不是。

《儒林外史》中,有几个乡民同一个县政府的差役聊天,才发现原来这些握有实权的差役就很能捞钱:一个人道:“衙门的李老爹这几年在新任老爷手里着实跑起来了,怕不一年要寻千把银子。只是他老人家好赌,不如西班黄老爹,当初也在这些事里顽耍,这几年成了正果,家里房子盖的像天宫一般,好不热闹。”荀老爹向申祥甫道:“你亲家自从当了衙门的门户,时运也算走顺风。再过两年,只怕也要弄到黄老爹的意思哩。”申祥甫道:“他也要算停当的了。若想到黄老爹的地步,只怕还有做几年的梦。”

看看,一个县衙的衙役有点实权,就能每年捞上千两银子。

而杜家的爷爷做了几十年大官,竟然没有捞到一点油水到家,在官场来说就是极度失败了。

这还不算,杜家老爸是个太守,因为事事为老百姓考虑,结果连官都没保住。

《红楼梦》中的贾政是个正经人,家里又非常有钱,成为粮道以后不愿意贪污。

结果怎么样?首先是手下那群依靠贪污赚钱的衙役们,全部辞职离开不干了,政府基本运作都进行不了。

贾政自己没有贪污,当然也没有贪污的款送给同僚和上级。结果其他同级官员都送钱送礼,只有贾政不送。上级节度使对贾政很不满意,说了他很多坏话,这个官肯定做不长。

搞笑的是,连普通老百姓也不满意。他们认为贾政不愿意贪污,其实就是想多捞,或者用其他方式捞。他们宁可按照以往的行贿标准,直接出一笔行贿款了事。

结果就是,贾政做了几年官,最终惹得皇帝勃然大怒解除职务,差点入狱坐牢。他自己没捞到一分钱,还搭进去很多钱,老百姓也没有好的评价。

这就是所谓做好官的下场。

因为古代官场本质就是为了利益,所以官员一切都为了捞钱。

换句话说,你做官就是为了贪污的。你现在不贪污,在整个官场就是另类的另类,根本就无法立足,或者始终只能在最底层。

你想做清官、想做忠臣,在古代官僚体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反,只有了解官场游戏规则的奸臣,才能比较好的混下去。

中国古代的“奸臣”为什么不做忠臣而要做奸臣?

哈哈,《大明王朝1566》中就告诉了大家,我来给大家讲讲那些贪官都是怎么说的:

比如何茂才教训海瑞:

“海知县,我比你多当了几年官。送你一句话,在官场要和光同尘。”

郑泌昌替自己辩解道:

“文官衣服上绣的是禽,武官衣服上绣的是兽。披上了这身皮,我们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

严嵩被定性为奸臣了吧,看看他怎么跟儿子严世蕃说的,为什么做奸臣了,朝廷还离不开他:

“不是皇上离不开我,是大明朝离不开你爹,二十年了,你爹不光杀人,治人,罢人,也会用人。国库要靠我用的人去攒银子,边关要靠我用的人去打仗,跟皇上过不去的,要靠我用的人去对付。只有用对了人,才是干大事的第一要义。”

严嵩:

“水是往下流的,人心总是高了还想高啊……”

而作为皇帝又是怎么看待忠臣和奸臣的呢:

“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能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

“做人难,做官难,都不难。不做小人,做个好官,这才难。朕知道你们难,朕也难。我们都勉为其难吧。”

还有这段总结:

裕王:

“启奏父皇,我大明朝哪些是真正的贤臣?请父皇教诲。”

嘉靖:

“没有真正的贤臣。贤与不贤有时候也由不得他们。看清楚了,贤时便用,不贤便黜。”

中国古代的“奸臣”为什么不做忠臣而要做奸臣?

《大宋提刑官》著名“奸臣”刁光斗有一句话——你不是成天口口声声,说什么王法王法,你知道什么叫王法?好,就让刁某来告诉你吧。王法,王法,就是皇家的

刁大人的意思是“法(标准)”是皇家的“法(标准)”,哪一个人是忠臣,哪一个人是奸臣,不是由你我说了算,而是由皇家说了算。

那么作为“皇家”的天下,皇家需要什么样的“打工人”呢?就是能干奸臣。条件有二,一是有能力治理天下;二是能为皇帝捞钱背黑锅,即皇帝要钱,你就当“奸臣”背黑锅

一般的“忠臣”,是有极强的能力治理天下的,但皇帝不用,为什么?

因为“忠臣”是真的当“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有能力治理天下,但没心思替皇帝捞钱,皇帝想捞钱,忠臣还出来阻止。那皇帝用你干吗,给自己找不快吗?

而”奸臣“就是题主所说的,是想通了”天下“是皇帝的天下,非”天下人“的天下。所以才替皇帝背锅,要牺牲天下的利益,去供养皇帝一人,皇帝见你会捞钱,又主动愿意替自己背黑锅,还有一定的能力治理天下,就这种”大才“,绝对要重用,要安排到宰相的位置。

所以秦桧,严嵩,和珅等”奸臣“都是有这样的性质,一是有能力,二是愿意背锅,三是认清了”天下“的意义,而且这种意义上的”奸臣“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少数的,能让皇帝对其的依赖,而且一般不会被杀,死后清算就不算了。

而一些只会捞钱,没有半点治理能力的庸臣,是当不了”奸臣“的,皇帝只会视他不会”可持续性贪污“,这种人只适合当手套,用完即扔——借汝头安民心

中国古代的“奸臣”为什么不做忠臣而要做奸臣?

人有好坏之分。好人都是忠臣,而坏人都做了奸臣。做忠臣容易受到奸臣的打压,而奸臣一般的忠臣都不敢惹他。

中国古代的“奸臣”为什么不做忠臣而要做奸臣?

忠臣或奸臣只是后世文人的评判。从来没有一个奸臣会认为自己是奸臣。他们基本上都觉得自己是站在忠君的立场上办事的!而且忠臣与奸臣之间的划分也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历史上还有少数人物到现在还没有定论!

还有一个是本人认识的问题。比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吝啬之人,很少有自己承认是小气鬼的。一个奸臣哪怕办了奸臣之事,他也会找各种理由来开解。

其三,则是昏君使然。臣子按照君王旨意办事,罪过记在臣子头上。中国人喜欢骂臣子,不骂君王。君王犯错打太监。所以造成奸臣多的假象。归根到底还在昏君头上!

😄

中国古代的“奸臣”为什么不做忠臣而要做奸臣?

乱世出英雄,盛世出奸臣。

战争时期,生命平等且不值钱,贪腐慵懒无能之辈作乱直接就被干掉了,

和平年代,一切平稳发展,贪腐慵懒无能之辈就有了滥竽充数的机会。而且这些人会不断壮大,把逆淘汰发展到极致,最后贪腐慵懒无能便大行其道,由于干正事不行,那自然就只能干“坏事”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