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很多女子“卖身葬父”,为何不自己挖坑,早点让他入土为安?

没有地啊。

你问的问题好奇怪,好像土地都是你家的一样,想挖就挖。

当年朱重八穷得叮当响,父母都饿死了,没地方埋,好心的刘财主给了他一块巴掌大的风水宝地,重八感激了一辈子。

后来老朱龙登九鼎,还记得当年给地的恩惠,赐给了老刘家一个侯爷爵位,世袭罔替。

所以主要还是没钱买地。

现在的墓地,你要想买一块,没有两年工资估计很难。何况是穷人?

古代很多女子“卖身葬父”,为何不自己挖坑,早点让他入土为安?

“卖身葬父”主要是买地下葬,因为穷人是没有地的,要化一大笔钱。第二是买棺材,也要一笔钱,许多穷人没有买棺材的钱,只能拿一张席子包一包草草下葬。有一个戏《卷席筒》,就讲这种事情。

古代很多女子“卖身葬父”,为何不自己挖坑,早点让他入土为安?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人一生有三件大事,第一就是洞房花烛,第二是金榜题名,第三就是入土为安。

第二点只有读书人才会体验,普通人是没有这种经历的。

至于洞房花烛,无论对于小民还是皇上,都是很重大的。

就算是赤贫的古代老百姓,也会量力而行,尽量张罗一番。

古代结婚的流程复杂,婚前婚后都有各种规矩,就算没钱也会比较隆重和热闹。

毕竟结婚以后就成家了,而古人成家就要立业,从此成为独立的个体,很快还会成为父亲,当然重要了。

但是,古代的丧葬也同样非常重要,流程甚至超过结婚,也非常花钱。

《水浒传》中,阎公暴毙,阎婆无钱安葬,只能向慈善家宋江求援:宋江道:“原来恁地。你两个跟我来,去巷口酒店里借笔砚写个帖子与你,去县东陈三郎家取具棺材。”宋江又问道:“你有结果使用么?”阎婆答道:“实不瞒押司说,棺材尚无,那讨使用。其实缺少。”宋江道:“我再与你银子十两做使用钱。”阎婆道:“便是重生的父母,再长的爹娘。做驴做马报答押司。”宋江道:“休要如此说。”随即取出一锭银子,递与阎婆,自回下处去了。

那么,一具棺材要多少钱?

《水浒传》里面也写了:宋江便道“王公,我日前曾许你一具棺木钱,一向不曾把得与你。今日我有些金子在这里,把与你,你便可将去陈三郎家买了一具棺材,放在家里。你百年归寿时,我却再与你些送终之资,若何?”王公道:“恩主如常觑老汉,又蒙与终身寿具,老子今世报答不得押司,后世做驴做马报答官人。”

宋江要给王公的是一条金子,而这是刘唐送来100两金子中的一条。最保守估计,也是5两一条的黄金,换算成白银最少25两。

也就是说,一副棺材就值25两,可不是小数字了。这25两就够乡下人家,一年的开销了。

而有了棺材,办仪式安葬也需要好几两银子。

要知道,阎婆和阎婆惜都是外地人,在本地并没有亲属,所以葬礼方面简单了很多,尚且也要花费几两银子。

可见,就算阎婆家用了最简单最省钱的葬礼,也要花费最少二三十两银子。

普通平民家未必拿得出这么多银子,更别说阎婆惜这种无依无靠的家庭。

所以古代卖身葬父,也没什么稀奇。女孩卖给别人做丫鬟或者小妾,对方给几十两银子用于安葬女孩父亲,其实花费也不算少了。

当然,其实穷人也有穷人的特殊安葬方式,就像潘金莲处理武大郎的尸体一样。

为什么王婆认为只要害死武大郎,就可以一了百了?

难道武松回家有了怀疑,不会要求开棺验尸,查明真相吗?

这是因为王婆“老猪狗”狗狠毒,早就算计好了这一切,采用了毁尸灭迹的方法。

按照王婆的计划,武大郎尸体在家停灵满三日,连棺材被抬到了城外化的火葬场烧掉了,还把骨灰抛进了“撒骨池”,好在负责监督何九叔偷捡了几块发黑遗骨,留下了物证。

武大郎尸骨被火化也不算稀奇,关键为什么是“撒骨池”?

这就是一个专门丢弃骨灰的水池,通常比较深。尸体火化以后的骨灰和烧不掉的部分骨骼,就直接丢在水池里,不用花钱买坟墓、搞仪式安葬了。

那么,为什么王婆和阎婆惜可惜这样处理武大郎的尸体?

这也是当时穷人的安葬方法。

《红楼梦》贾母因为厌恶尤二姐,得知她自杀以后认为只要烧化了将骨灰撒掉即可,根本不需要准备坟墓安葬。

实际上,无论宋代还是明代都不允许随意火葬,认为这是对亲人的亵渎。只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要说是患有痨病或者瘟疫等传染性疾病死的,官府也会同意火化,防止土葬后传播疾病。

古代很多女子“卖身葬父”,为何不自己挖坑,早点让他入土为安?

卖身葬父,不是当今人们所理解的挖个坑埋了完事。旧时代的卖身葬父,包括购买墓地,置办棺材、款侍亲朋,打理丧事等。以表示女儿对父亲的一片孝心。

古代很多女子“卖身葬父”,为何不自己挖坑,早点让他入土为安?

这是对古代的现实社会不够了解才会产生的想法。

卖身葬父这样的情景,经常会出现在影视剧中。而且卖身的女子往往年轻漂亮,为了父亲的丧事却不得不把自己当货物卖出去,看着甚至是凄凉。

一个大活人,咋会被逼成这样?直接在荒郊野外找一块地,直接埋了不就成了?虽然荒凉一点,可也算得上入土为安啊,为什么非要卖身呢?

这样的想法太天真啦!

一,古代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土地是完全的私有制,那些良田好地,基本上是豪门大户所拥有,穷苦老百姓哪有自己的地啊?除了良田之外,那些河滩、沟渠、森林、山地、林地、草场,全部都是有主的地方。

这些地方,你可以进去逛逛,甚至下个套子弄个兔子改善一下生活都没问题,毕竟地主也顾不过来嘛。但你如果要在那儿开荒,或者是种点啥、挖个坑啥的,看似无主的荒地,立马就有人来找你麻烦。

人家地主不可能天天派人看着,但这不代表这地就没主。就像小区的停车场,人家买下了未必要停车,就空在那,但你去停就侵犯了人家的财产。

当年朱元璋的父母过世之后,没有地方埋,急得直掉眼泪,最后还是财主刘继祖发了善心给了他一小块地,才算让朱元璋的父母入土为安。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追赐刘继祖为义惠侯,子孙世袭,端了几百年的铁饭碗。

而到了土地兼并严重的时期,几乎所有的地都集中在有数的几个豪强手中。人家的地,凭什么让你埋人?多晦气啊!

那么,能不能把尸身带着,走得远远的,找个根本没有人看到的地方呢?也不行。都穷得连办丧事的钱都没了,走那么远的路,到哪里找车?难道靠人背?

那些极其偏僻荒凉的地方,无法享受香火,难道不怕变成孤魂野鬼?总得找个稍微好一点的地方吧?

二、办丧事不只是埋葬那么简单

古代办丧事,是有讲究的,绝不只是挖个坑把人埋了那么简单。

人死之后,首先需要官府开个相关的证明,证明某某人某某日去世,因何去世等等,家中亲属几何、最后注销档案,流程和今天的并没有什么区别。

其次,古代的人非常迷信,不可能让人赤条条地走,不是穷到了极致,都要换身干净衣服、还有一些别的东西,烧些纸钱,这些都是要钱的。

再者,无论再怎么穷,一副薄皮棺材是一定要有的,让死者有个栖身之所。其实也可以避免野兽把人刨出来糟蹋。一副棺材也不便宜啊。

最后,你得找人念念经,找个抬棺,找人挖坑,自己还得做身孝衣啥的,这些零零碎碎的花销,拢在一堆也不便宜。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中,孝文化是一个相当独特的存在。如果你让老人走得清泠潦草,不仅自己难受,还会被人诟病、在背后说三道四、戳脊梁骨,说你不孝顺,说你家风不好,以后你还要在这生活啊,谁还愿意和你来往、交结。

不管怎么样,哪怕再穷,都不能让亲人凄凄凉凉地走,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无论是为了寄托情感,还是为了给别人看,总想办得风光点,总觉得亲人在另外一个世界还活着,总想再尽最后一份孝心。人之常情,莫过于此。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如果你家办事,无论是白带红事,如果没有宾客、没有帮衬、没有搭把手的,要么你人品有问题、要么你人缘太差,大家都不待见你,都不想搭理你。红白事办得热热闹闹,不正好说明人丁兴旺、人缘极好吗?

所以,挖个坑埋了,一般人做不出来。

三、“卖身葬父”的现实考量

卖身葬父,本质是一场交易,既然是交易,就要考虑得失。

首先,如果要走上卖身葬父这条路,要么是家里实在穷得揭不开锅了,连一文钱都没有了,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了。要么就是流落在外,遭遇了异常的变故,既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亲戚帮衬,举目无亲、走投无路。阎婆惜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但无论是哪一种,都说明已经穷到了极处,再则谁愿意卖身为奴呢?卖身,就意味着把自己卖了,自己的一切都属于未来的主人,无论人家让他干什么都得听从,甚至再次把她卖掉都只能忍气吞声、无奈屈从。

但是,这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考量的。如果是在古代的话,卖身为奴,买家还得考虑再三。为什么呢?你买了奴仆,签了卖身契,就得负责他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奴仆固然地位低下,但你得付出一定的成本。

甚至,一些高门大户、甚至是达官贵人,想进这些豪门当奴仆的大有人在,争着抢着打破头都要进去。在《红楼梦》中,贾家的奴仆,在外面那就是高不可攀的人啊,不说普通老百姓惹不起,一些级别低的官员同样不敢惹。

所谓宰相门前七品官,看门的门卫都牛得很,别看人家的身份是仆役,可谁敢对他们不敬?他们虽然是奴仆,但身后却代表着宰相啊。

结语:卖身葬父,绝不是挖个坑埋了那么简单,既要找一块地儿,又不能走得太凄凉,一个女子被逼到这份上,也是够惨的了。

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古代的女子,由于男尊女卑的社会现状,他们长年在深闺之中,根本没有应付人生风雨的经验,更缺少谋生的技能,一旦遭遇变故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不是被逼到没路走了,谁又愿意卖身当奴仆呢?自由自在不好吗?

这几天的新闻也很有意思,某工厂的工人,如果不是被逼得无路可走了,谁愿意徒步百里回家?人在没有选择权利的情况下,只能走上那条最难的路。这还是没入冬呢,要等入冬了,再发生这样的事咋办?

资本家的心,比前任还要冷还要硬。

古代很多女子“卖身葬父”,为何不自己挖坑,早点让他入土为安?

在现在的古装电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卖身葬父的桥段。多是女子跪坐在路边,请求好心人帮忙安葬自己的父亲,女子或者以身相许,或者为奴为婢来报答好心人。

当然,也有很多男子卖身葬父,但相比女子,男子的这种行为很少出现,除非是自己家中负债累累,才会选择出卖自己。而且男子卖身葬父大多是出卖自己的力气,比起女子可能会遇到的遭遇,男子卖身葬父并不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

想必人们心中也有疑问,为何在历史上,会出现女子卖身葬父的行为,她们已经长大成人,为何不能凭借自己的力气为父亲挖坑埋葬了呢?而是选择用自己进行交换。

一、等级制度下的贫富差距

其实这中间牵扯了许多的问题,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社会底层百姓生活的黑暗面。古代封建社会,最明显的标志便是君主集权,等级分明的制度。在古代,想要跨越等级简直比登天还要困难,受等级制度的影响,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明显。

统治阶级利用手中的权利大肆挥霍,生活十分的奢侈无度,他们每日山珍海味,想要什么便能得到什么,根本就不知道人间疾苦为何物。反观底层的百姓,全家只能靠贫瘠的土地维持生计。

不仅如此,百姓为了生活每年还要向统治阶级缴纳大量的赋税,才能确保明年仍有土地种植粮食。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导致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这就出现了许多贫民家庭在死后需要靠卖身来解决丧葬问题。

特别是家庭困难的女性,若是家中唯一的男劳动力去世,那么她便需要担负起为父亲下葬的事务。古代柔弱的女性根本没有能力担负起这项繁重的事情,只能凭借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或身体来进行交换。

封建等级制度之下的贫富差距也在这时候展现得淋漓尽致,丧葬费用在贫穷人家或许是需要靠卖身才能换取的,但在富贵人家之中,或许连一顿饭钱都抵不上。

二、土地所有权

在封建社会,因为君主的中央集权制度,导致了土地的所有制,国家大面积的土地都掌握在统治阶层的手中。古人讲究入土为安,所以古代丧葬唯一的下葬方式便是土葬。

问题来了,土葬需要规划出一片土地来将死人进行安葬,但当时的百姓大多是租用地主的土地进行劳作,自身其实是没有土地的,那么他们死后便没有土地进行埋葬。

如果想要将人下葬,势必需要一份自己的土地,而当时土地都在统治阶级的手中,一般百姓连日常种植的土地都没有,就更没有足够的钱财为自己去购置一片丧葬的土地了。

封建时期的女子受封建社会思想的影响,每日都安分在家中,长大后也是听从父母安排进行嫁娶,没有自己的思想。倘若父亲突然离世,没有经历过世事的她们也根本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些问题。

连自己的父辈都无法解决的土地问题,到了她们手中更是天大的难题。家中顶梁柱去世,她们以后的生活都不知道该去依靠谁,所以也根本不会有“女子挖坑自己埋”的情况出现。

三、为自己找寻后路

封建时期,女子多依靠男子生活,身为女子在封建社会中独立生存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女子身份低微,在父亲去世之后,若家中再无年轻的男性,那她们的房产便可能会被同族的长辈夺取,连个落脚之地都没有。

一个女子孤身在外,很容易遇到危险的事情,可以说前路渺茫。但她若卖身葬父,不仅能解决了父亲的丧葬问题,还能为自己的下半生找个依靠。

而且,古代人比较愚孝,讲究百善孝为先。女子愿意卖身葬父本身就全了自己孝顺的名声,而花钱买了她的人家也会被世人冠上仁慈善良的名声。

要知道,当时只有富贵人家才愿意做这种事情来提升自己的名声。而且,做这种事情的人家大多也不会心肠太坏,就算卖身为其做工,想来待遇也不会很差。若是万一被主人家看中,也可能摇身一变,成为老爷的妾室。只能说封建时期的人们活在那个时期,在父亲死后,满脑子里想的便是如何在死后尽孝,他们根本不考虑自己没地没钱的现状,只想让自己的亲人入土为安,风光大葬,这也使得卖身葬父的情况在历史上层出不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