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放400名死囚回家探亲,秋后问斩,第二年结果如何了?如何评价唐太宗?

关于唐太宗纵囚这件事情,一般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唐太宗仁慈怜悯;

二、这是演戏;

三、唐太宗沽名钓誉。

然而,如果认真探究历史的真相,往往与我们所看到的表面完全不同。

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大家一齐通过古籍的记载来寻索和研究。

看看关于唐太宗纵囚这件事情的历史记载:《旧唐书》中也有内容相同的记录,那么,可以肯定,唐太宗纵囚确有其事。让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第二年再自觉自愿地前来伏法。居然没有一个人逃走。

君王是多么的仁慈怜悯,而民众又是多么信守诺言!

但是,事情真是这个样子的吗?

也不完全是。

大家把史书往前翻翻,看看这段记载: 《资治通鉴》与《旧唐书》的资料数据都相同,所以这些记载应该是可信的。

细心看就发现个问题,贞观四年的死刑犯是29人。

那么,到了贞观六年,大唐的死刑犯增加到了390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使死刑犯数量增长了十几倍呢?

查遍史书,也找不到关于这段时间内大唐的社会风气变坏的记录。

而在贞观五年,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张蕴古案”: “张蕴古案”在唐朝乃至中国司法史上都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案例,经常被一些历史学者和法律研究学者拿来引用。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河内有个人名叫李好德,这家伙嘴上没有把门的,他经常发表一些反帝反封建的言论(当时这属于“大逆”),被人举报到了朝廷。

当时,大唐最高法院的审判长是张蕴古,他就负责这个案件。

张蕴古对唐太宗说: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这个名叫李好德的家伙其实是一个很严重的精神病患者,经常胡说八道,按照大唐的法律,精神病胡说八道不应该负法律责任。

唐太宗相信了张蕴古,下旨释放了李好德。毕竟,在任何一个朝代,精神病人的言论是不负法律责任的。

但不久之后,唐朝的纪委经调查后举报,说法院审判长张蕴古的籍贯是相州,而那个所谓的精神病人李好德的哥哥曾经担任过相州刺史,与张蕴古的交情很深。张蕴古徇私枉法,欺瞒圣上。有人看到,他还与那个所谓的精神病人一起耍麻将。

唐太宗闻奏十分愤怒:“张蕴古真可恶,我抓住了囚犯,他居然与囚犯打麻将,还纵放罪人,必须严惩!”

于是,唐太宗就下令杀了张蕴古。

杀掉张蕴古以后,唐太宗又开始后悔了,觉得自己有些太冲动了。为了避免因一时冲动而再次犯下类似的错误,唐太宗提出了加强死刑复核制度。

唐太宗还对死刑复核制度进行了细化和条例化:

人命关天,必须要谨慎谨慎又谨慎,反复审核:

通过这样的措施,据史料称之为“全活甚众”。

但是司法部门报上来的死刑犯却大量增加,从贞观四年的29人剧增至390人。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如此: 就是说,张蕴古纵囚获罪被杀,同行的法官们害怕了,宁可错杀,也绝不肯放过,免得连累到自身。所以各级法院严刑峻法,上报的死刑案就大量增加。

唐太宗本来想搞的是“仁政”,杀了张蕴古,却吓怕了法官们,严刑峻法,宁错杀也不肯放过,判为死刑的犯人就大大增加。这就完全违背了李世民“仁政”的执政理念。

那怎么办呢?难道就这样杀掉死囚吗?当然不能这么干。

于是,就有了贞观六年的特殊政策,对这些死刑犯“纵之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

当然,实际上各方都是有默契的。通过上下沟通,大家都心照不宣。到了第二年,390个死刑犯全都返回来伏法:

所以说,关于此事,唐太宗仁慈的成分的确实有,他沽名钓誉的成分也有。囚犯们守信的成分有, 君王、官员、犯人和民众大家心照不宣,密切配合,分角演戏,共同创造了司法史上的一个奇观。

唐太宗放400名死囚回家探亲,秋后问斩,第二年结果如何了?如何评价唐太宗?

公元633年,李世民来到监狱,告诉囚犯们:“快过年了,你们也回家去看看吧,我只有一个要求,来年春天你们必须一个不少地回来。”囚犯们含泪答应,他们转身就离开了这座阴暗的监狱。

这群犯人,不是关些日子就能出去的普通犯人,而是已经被判定死刑的犯人。

但李世民却下令放他们回家,难道就不怕他们得到自由后不守约定吗?李世民这么做又图什么呢?难不成是给后人演一出明君的戏码吗?

一、囚犯守约,所有人按期回来。

这年腊月,李世民在皇宫里叹气道:“马上快过年了,又到了全家团圆的时候,可惜的是,监狱里的那批死刑犯是没有这个机会了。”

想到这里,李世民吩咐侍卫:“走,随我前去监狱看看。”

到了监狱,李世民特意走到关押死刑犯的区域,他打量了一圈,发现这群人蔫头耷脑,垂头丧气,没有一点即将过年的喜气。

于是,他开口说道:“你们虽然是有罪之人,但都是大唐的子民,如今马上过年了,你们有什么要求吗?说出来,能满足的都会满足你们。”

囚犯大吃一惊,不敢搭话,但眼神都在谨慎地打量李世民,有个胆大的人出声说道:“陛下,你这是放长线钓大鱼吗?那可要让您失望了,用我们可钓不到鱼。”

李世民知道,这群人不相信自己,他也并不责怪,只是主动提出:“我现在可以放你们回家,趁着过年,好好和家人团聚,但我有个要求,那就是来年春天,必须一个不少,回来依然接受死刑。”

这段话,像一束光,照亮了阴暗的监狱,囚犯们依然不敢相信,但随着监狱门大开,他们一步一步走出了大牢,才发现这不是梦。

大臣们得知后,都说李世民在胡闹,这群死刑犯怎么可能还会再回来呢?想再把他们抓回来,可就难比登天了。

因此,这个新年,李世民过得很好,囚犯们过得也不错,只有这群操心的官员们,过得很闹心。

转眼间,约定时日已到,大臣们都说没人会回来了,然而当初离开的囚犯,一个不少全部回来了,每个人脸上都多了一份坦然,仿佛死刑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了。

李世民自己也没想到,能够一人不少,他很感动,于是赦免了这群囚犯的死罪,还把他们放回了家。

二、放囚犯回家,只是有感而发

其实,李世民不是唯一偷放囚犯回去的人,还有个人也这样做过,虽然事情不完全相同,但本质上差不多,只是他没有李世民这么大的权力而已。

这个人叫唐临,是武德年间万泉县的县丞,是个芝麻官,顶头上司正是万泉县的县令。

万泉县的大牢里,有十来个囚犯,大多都是因为欠税被抓进来的,这时正赶上农忙季节,他们又都是家里的顶梁柱。

唐临心有不忍,就和县令商量:“大人,这些人的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如今又正是农忙季节,能不能把他们先放回去种地,然后再让他们到期回来呢。”

县令胆小怕事,还没等做出决定,就干脆告病躲起来了,于是唐临自己做主,把这十来个囚犯放回家种地了,等种完地再如期归来。

到了日子,这十来个囚犯也都如期回来了,唐临也因为此事落得了“为民着想”的好名声。

唐临放囚犯回家,是为了让囚犯帮家里种地,减轻农忙负担,那么李世民放囚犯回家是为什么呢?

其实,没有为什么,李世民放囚犯回家只是有感而发,赶上过年团圆之时,他也希望这些即将没有生命的人,能够和家人好好团聚,减少这辈子的遗憾。

至于赦免囚犯的罪过,也是因为囚犯遵守约定,这是李世民对于信守承诺的人的奖赏。

那么,他是真的不怕这些人逃跑吗?

答案是不怕。

因为这群人逃跑成本太高,如果只是个人潜逃,家人就是人质,如果拖家带口逃跑,在大唐的疆域内,又怎么能逃脱李世民的手心呢?

归根结底,李世民是皇帝,手握生杀大权,个人情感也会被无限放大,他不怕囚犯逃跑,也不图什么,只是用自己手上的权力,去做了一件他认为对的事。

三、李世民是明君,不需要演戏

然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他却不这么想。

欧阳修在《纵囚论》写到:“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意思是,信义是对君子的,刑罚是对小人的,那些犯了死刑的人是罪大恶极的,也就是小人中的小人。

也就是说,他认为死刑犯是小人中的小人,不存在信义这一说,但李世民却因为他们信守承诺而赦免了死罪,这是不应该的。

当然,也有其他人认为,李世民就是在沽名钓誉,是演了一出明君的戏码。

但问题是,李世民需要演戏吗?

李世民不需要演这一出戏,证明他是明君,也不需要靠这些囚犯,为自己增加美名。

毕竟,如果没有李世民,这些囚犯的生死,没有人知道,而没有这些囚犯,依然不妨碍李世民是明君。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司法并不是完全严谨的,在家天下的背景下,司法很容易被权力操控,也就是说,这些死刑犯是不是真的罪大恶极,没人能够保证。

这点可以排除,李世民把这些人放回去会为祸乡里,而按照他们能够回来接受死刑,也可以判断,这些都是老实人。

抛去危害本身,我们再来说,李世民演戏的可能。

第一,这些人是死刑犯,把他们放回去,除了那些死刑犯的家人,没人会夸赞李世民,因此不涉及所谓的名誉。

第二,历朝历代,李世民对自己手下算是最好的,他的手下几乎都得到了善终,这也从侧面说明,他是个明君。

李世民作为皇帝,如果说到演戏,这些青史留名的人已经足够费他的时间和功夫了,他没有精力也没有必要从不知名的囚犯身上下手吧。

故而,李世民放囚犯回家,并不是深思谋虑的演戏,他只不过是一时的有感而发罢了。

这件事的矛盾点,就在李世民的身份上,他是皇帝,一言一行都会受人监督,也都会被无限放大,也因此落得个“沽名钓誉”的嫌疑。

你怎么想?欢迎留言。

唐太宗放400名死囚回家探亲,秋后问斩,第二年结果如何了?如何评价唐太宗?

这是《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大概是在公元632年年底,在春节前夕,唐太宗放了天下死囚,让他们回家与家人团聚,然后约定在第二年的春天回京城领死,当时所有的文武百官都惊呆了,这些可都是官员们花了一年甚至几年抓到的犯人,万一他们跑了呢?

然而春节过完了,这些犯人也都和家人交代了身后事,在于唐太宗约定的日期时全部如约而至,没有一个失约的,原本准备行刑的官员,听到唐太宗的一个旨意更是惊讶不已,唐太宗下令将这些犯人全部放掉,因为唐太宗认为他们知错能改,都愿意回来受死,为何不能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呢?

这件事在当时轰动天下,和上了头条一般,还置顶!一时间唐太宗李世民爱民如子的名声远播,只是这事让后人认为有故意的行为,声称李世民时故意而为之,为的就是提高自己仁君的知名度。

试想,这些死囚明知道自己要受死刑,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逃走,之后却如期而至,问题是全部都回来了,没有一个缺席的,这又是为何?

首先:《唐律》的制定,唐朝当时采取的都是宽仁慎刑,之前只要是被判处死刑的人几乎就没有翻身的余地,然而《唐律》并没有那么严厉,属于良法之治,这主要和李世民在位时期的做法有关,李世民力求宽简,去重从轻。

其次:对死刑的重视程度,李世民对死刑是非常重视的,他认为被判处死刑的人应该再三确定,要向他禀报三次,杜绝冤假错案的发生,毕竟每个人背后都牵连着一个家庭,李世民还让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订了《武德律》,将死刑改成了流刑,还删除了类似连坐的刑罚。

但是李世民觉得这还不够,他因为错杀了张蕴,非常后悔,决定将三复奏改成五复奏,而且还要间隔时间,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并且规定“实行死刑的当日,尚食不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因为酒能乱性,音乐能使人不能进行理性思维。”

而且李世民也时常允许囚犯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回家探亲,告慰父母妻儿,公元628年,李世民还放了3000宫女,让他们出宫自行组成家庭,白居易作诗“怨女三千出后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以上是基于正面观点评论此事和唐太宗李世民的行为,但也有人持有反对的观念,比如欧阳修就认为唐太宗就是为了博取百姓的爱戴,让自己成为一代明君、贤君,非常的虚伪。

《欧阳修》的纵囚论

这个事情的真实情况也无从知晓,无论是好或者坏,故意还是真心实意,从李世民后期统治来看,他确实很少用刑罚来处罚犯人,都是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流程,实在不可饶恕的犯人自然是要处死的。李世民以民为本,虚怀纳谏,任人唯才,使国家经济、文化、国力都达到顶峰,“贞观之治”的唐朝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唯一被后人诟病的就是“玄武门之变”。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唐太宗放400名死囚回家探亲,秋后问斩,第二年结果如何了?如何评价唐太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一个历史事件,萨沙简单地说一说:

第一,唐太宗暂时释放的不是死刑犯,而是可能会判死刑的嫌疑人。

历史上对这些人数量的说法不同,有的说二百,有的说三百。

但他们并不是已经宣判后等待秋后处死的死刑犯,而是所谓纵囚。

纵囚类似于今天刚刚经过一审的犯罪嫌疑人,还要经过几次审判才会确定是否处死。

既然是纵囚,并没有判处斩立决,就有很大的可能性不会被处死。

所以,这些人逃走的动力不足。如果摆明了一定会被杀头,肯定会有很多人不管不顾地逃走再说。

这里多说一句,为什么唐太宗这个时期,会有数百人的纵囚?

同张蕴古的案件有关系。

简而言之,张蕴古是大理寺丞,也是唐太宗信任的心腹。

当时有个刺史的弟弟李好德,经常在河北当地的大街上抨击辱骂唐太宗本人。在封建朝代,辱骂皇上当然是死罪,所以被抓起来就要杀。

张蕴古审讯了李好德以后,发现他语无伦次,思维混乱,判断是精神有问题的人,上报给唐太宗。

唐太宗以仁义治天下,不可能杀一个疯癫的人,所以就同意关押一段时间后释放这个人。

没想到,随后有官员上报,张蕴古审讯期间同李好德下过棋,而且同他的哥哥刺史也有来往。

唐太宗勃然大怒,既然李好德是疯子如何能够下棋?这肯定是张蕴古拿了刺史的贿赂,徇私枉法。于是,唐太宗没有经过审判就下令将张蕴古杀了。

这个案件一出,全国的法官都惊呆了,随后对于模棱两可的案件一律重判。尤其是可以判死刑,可以不判死刑的,法官一律都判死刑,才出现这么多纵囚。

第二,犯人回家以后是不敢随便逃亡的。

中国古代社会,直到民国时期也是连坐制度,最常见的就是亲属连坐。

《水浒》中,为什么教头王进逃走的时候要带着老娘?

王进是个军人,随便逃走就是违法行为,原则上是会连累老娘坐牢的。

再说梁山派人伪装成霹雳火秦明攻打青州,知府判断秦明反叛朝廷,就将他的老婆和孩子尽数杀了,还将首级示众。

道理也是一样。

如果唐太宗释放这些重刑犯回家,他们自己跑了,对不起妻儿老小就要蹲大牢了。

有本事你就带着全家一起逃,但在古代社会基本不可能,就算跑了也很容易被抓捕回来,罪加一等。

第三,犯人未必是全部回来了。

历史资料中,只记载唐太宗在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搞了一次这么大规模的,随后就没搞了。

如果这一次搞得真的非常成功,所有人都回来了,为什么后面不搞?

唯一的解释是,还是有几个人,比如没有什么家人的犯人跑了。

唐太宗为了面子,没有让史官记载个别犯人逃走的事情,但后面不会这么大规模搞了。

其实,只要是人肯定怕死,这是基本人性。

就算是可能存在连坐殃及家人,自己逃亡也未必能够逃走,一旦想到自己可能会被处死,肯定会有人不顾一切地逃走。

说放出几百人以后一个没逃,这是不符合基本人性的。

唐太宗放400名死囚回家探亲,秋后问斩,第二年结果如何了?如何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释放390名死囚回家探亲,约定第二年秋后问斩,竟然无一人逃跑,全部回来受刑。这是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发生在贞观六年年末(公元632年)。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在老百姓心中始终有弑兄夺父权的印象,他自己也觉得皇位来得不光明正大,因此他一心想要消除这种民众心中的形象。

李世民为政亲民,体恤百姓疾苦,是一个仁德的好皇帝,特别是在刑法上,他曾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太宗规定,杀一个死囚,得向皇帝报告三次,而且,实行死刑之日,皇帝不能进酒肉,不能欣赏音乐。

公元632年年末,他收到了300名死囚问斩的奏折,觉得一下杀这么多人不是一件小事,于是亲自去监狱考察,一查看才知,很多罪犯都还为来得及和亲人见最后一面,有些罪犯无后甚是遗憾,还有一些罪犯深感后悔自己的罪责。

唐太宗很是同情这些死囚,于是和他们约定,放他们一年,明年这个时候在回来受刑。面对如此宽仁的皇帝,每一个囚犯都感恩戴德,非常守信,第二年全部回来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死囚们明知是死还要回来呢?何不逃跑赌一把呢?死囚是谁,死囚一定都是些聪明人。

首先,如果逃跑不回来定然是死!第一次就被抓住了,第二次同样跑不了,何况还有家人的牵挂,能跑得掉吗?

其次,逃跑了辜负了一国之君的期望,毁了君子之约,以后内心更加惭愧。

最后,唐太宗李世民的政策就是不轻易杀一个人,乖乖回来受刑,绝大可能是从轻发落。

所以死囚回来受刑我觉得这事真实性大,让我想起了曾国藩的典故了,一次客人到曾国藩家中做客,相谈甚欢,谈到当今人物,客人说到:左宗棠威猛,人不敢欺。李鸿章精敏,人不能欺。曾公仁义,人不忍欺。

李世民兼而有之,谁还敢欺,你说是吗?

唐太宗放400名死囚回家探亲,秋后问斩,第二年结果如何了?如何评价唐太宗?

翻开历史,总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这些有趣的事情当中,有的让人哭笑不得,有的让人悲伤不已,而更多的却是让人匪夷所思,对其中故事发生的本质原因始终难以弄清。

比如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发生的一件事情,就让人很是意外并且匪夷所思,这就是李世民把390名死囚犯放回家过年,约定好来年春天再回来,结果到了春天的时候,果然全部人都到齐。按照正常情况来看,这种事情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为何李世民能够做到呢?

390名死囚犯回家之事

李世民在历史上的地位,我们不需要多说,人们也早就能够明白,不过我们今天不打算赘述李世民的那些丰功伟绩,而是打算说一说李世民执政期间做的两件比较特殊的事情。

第一件就是李世民曾经把宫中的3000宫女放回家嫁人生子,让她们过上比较幸福的生活。只是从事件表面来看,我们会觉得李世民确实胸怀宽广,并且不近女色,可是当我们深入研究分析之后,才会恍然大悟。

其实当年李世民放出去的那些宫女,大多都已经比较年长,继续留在宫中也难以创造出更多价值了,所以李世民放她们回家嫁人生孩子,起到两全其美的作用。一方面是缓解皇宫中的人事压力,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只有这些年老的宫女离开之后,才能新招宫女,减轻皇宫中用来闲养宫女的财政支出。

另外一方面李世民通过放出3000宫女这件事,巧妙达到了自己树立形象的目的,别人都会觉得李世民胸怀宽广,爱民如子并且不近女色,开创了历代皇帝没有做过的创举,简直就是一个伟大皇帝。

当然了,不管李世民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最终这件事情得到的反馈是很不错的,对于一个皇帝和一个国家发展而言,李世民的行为确实值得点赞,为何很多皇帝都做不到这样呢?哪怕是演一出戏,为何也从来没有人做到?这就说明李世民执政的高明之处。

第二件事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李世民将390名死囚犯放回家过年,约定好年后再见,当过完年后,李世民在约定时间等待着这些死囚犯的到来,整整等了一天,发现还有一个没有到来,其余389人都已经到了,李世民有些悲伤失落。

不过最后这名死囚犯还是在家人用推车推着的情况下按照约定时间到达这里,至此,390名死囚犯全部到齐,李世民一高兴,大笔一挥就宣布释放这些死囚犯,这一举动轰动全国,李世民爱民如子的形象再次深入民心。

正所谓一般人看热闹,明眼人喜欢深入事情本质,李世民做的这件事情是不是也像表面看到那么简单呢?还是说这件事情背后还有着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深入研究一番。

390名死囚犯事件背后本质

390名死囚犯这件事情,在《资治通鉴》和《旧唐书》中都有记载,所以对于事件的真实性,我们是不容置疑的,我们现在需要搞清楚的是事件之所以发生的本质原因,或者说是要搞清楚李世民为何要这样做,这样做的背后有什么我们所不知道的秘密呢?

想要搞清楚事情真相,让我们一起回到事件发生的前两年,也就是贞观四年,根据史料记载,在唐太宗的贞观时期,国家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都十分不错,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唐朝百姓可谓是安居乐业。

当时人们都说可以做到夜不闭户,也没有人会拿别人家的一针一线。处在这样和平的年代,自然犯罪率是比较低的,就连一般的囚犯数量都很少,更不用说是死囚犯了,根据史料记载,在贞观四年的时候,死囚犯数量仅有29人。

从贞观六年死囚犯的数量来看,我们会更加惊奇,明明从贞观四年到贞观六年,只有短短两年时间,为何死囚犯数量却从29人直接飙升到了390人呢?这个增速也太让人不敢想象了,是不是当时社会上发生什么特殊事件呢?

结合历史记载来看,在贞观四年到贞观六年之间,确实发生了一件大事情,那就是张蕴古案,其发生在贞观五年,事件具体经过是这样的:

张蕴古是唐朝主管审判案件的高级官员,一直以来办事也算靠谱,得到李世民的绝对信任。贞观五年,河内有一个名叫李好德的愤青,经常发表一些不当言论,对国家和朝廷影响颇大,幸亏当时没有自媒体,要不然这家伙就会成为一个典型。

就算是在没有自媒体的唐朝,李好德这个愤青的言论还是经过各方传递,最终送到了李世民那里,这个时候再有人出来煽风点火,来个举报之类的,李好德这家伙就完蛋了。

在人们不断举报之后,李好德自然也被唐朝政府关起来进行审判,按照唐朝法律来看,这样的罪状还是相当严重的,属于“大逆不道”之罪,一旦证据确凿,是要杀头的。

这个案件经过层层审查,最终去到张蕴古那里进行审判,张蕴古在仔细研究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作”,意思就是说李好德是一个神经病,按照唐朝的法律而言,得了精神病的那些非正常人,发表不正当言论是不犯法的,不应该对其治罪。

张蕴古把得出的结论上奏给了李世民,李世民本来一直处理案件都是本着能不杀就不杀的原则,宁可多审理几遍,也不能冤枉好人。在张蕴古的建议之下,李世民下令将李好德放回家。

可是李好德回家没有多久,问题又来了,有人偷偷举报,说李好德不是神经病,还可以和张蕴古在一起下棋呢,这件事情背后一定有蹊跷。李世民对此很是重视,就让人彻查此事,经过仔细研究之后,发现李好德的哥哥曾经担任过相州刺史,张蕴古就是相州人,当年两人得以相识,关系甚好。

有了这层关系之后,事情真相大概就比较清晰了,李好德实际上并不是什么精神病患者,而是因为张蕴古想要包庇李好德,所以钻了法律空子,以精神病作为幌子为李好德开罪。

得知真相之后,李世民十分恼怒,下令直接把张蕴古给杀了。正是因为张蕴古被杀,导致唐朝全国上下掀起一阵“严打风”,各地官员担心自己因为没有从严执法出现漏洞影响仕途,纷纷严厉审判犯人,一时间唐朝监狱中犯人数量急剧增加,死囚犯从原本的29人,迅速增加到390人。

事情过了一段时间,李世民意识到自己杀掉张蕴古还是有些草率了,可是事已至此,自己必须想一些办法来弥补或者改变一下局面,至于应该用什么办法才能够改变呢?经过再三思索,李世民想到了我们开头所说的释放390名死囚犯回家过年的事情。

李世民想要借助死囚犯回家过年之事,一方面再次说明自己仁政的理念,另一方面说明自己对生命的尊重,不会滥杀无辜,从而提醒那些负责审判的官员,在不徇私枉法的基础上,绝对不能滥杀无辜。

也许有人还会好奇,李世民有放390名死囚犯回家过年的想法,他难道就不害怕这些死囚犯一去不返,自己啪啪打脸么?实际上这个问题就更加有趣了,当时的390名死囚犯,虽然表面上被以死囚犯的罪行关押,可是真实情况到底是不是死囚犯,还需要继续审判方能知晓,换言之这些所谓的死囚犯,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死囚犯,他们还有很大活下去的希望,就看他们怎么表现了。

当李世民提出自己想法时,这些囚犯一定早就明白李世民意思了,所以为了继续活下去,他们自然很愿意配合李世民演好这一出戏,这才出现年后390名死囚犯全部如约而至的盛况,要是换一个皇帝、换一个历史时期,显然就不可能发生这种事情了。

在释放了390名死囚犯之后,李世民把原本复审三次的审判制度改成复审五次,目的就是防止产生冤假错案、草菅人命,当然也给那些想要徇私枉法的人带来更大压力,再也没有人敢轻易徇私枉法了。

结语

李世民放走390名死囚犯回家过年,第二年这些人都如约而至,表面上看就是李世民为了宣传自己仁义形象演的一出好戏,可是我们透过表面看本质之后,却发现李世民这样做可不是一出好戏那么简单,他在宣传自己形象的同时,也巧妙解决了很多关于审判方面的漏洞,让其变得更加严密,可以说只要换一个皇帝,换一个历史背景,做同样的事将会成为一个笑话!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