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有没有杀宋太祖?
没有,宋太祖是死于急病,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赵匡胤是武将出身,而且功夫极高,赵光义却没啥武艺,这一点从赵光义后来带兵打的几次败仗就可以看出来。赵光义喜文,虽然他也在他哥的军队中从军,但多从事文职,相当于谋士,没有冲锋陷阵过,史书中也没有他冲锋陷阵的记录。一个文人在一个武将面前本身就非常胆怯,何况还是个皇帝,赵光义没有胆量敢对赵匡胤动手。即使赵匡胤醉酒,赵光义也不敢动,他没有十足的把握能杀死他哥,一个会武功的人即使醉酒力气也相当大。
其二,赵光义若是杀了人,不可能从容离开现场。赵匡胤死的时候身边没人,四更天才被太监宫女发现,告知了皇后,皇后这才让王承恩传赵匡胤的四儿子赵德芳,王承恩却传了赵光义。首先一点,皇帝家不比咱们普通老百姓,两人在屋里喝酒即使屋里没有外人,太监宫女也不敢远离,必须随时伺候着,因此最多站在门外。这个时候赵光义若是动手杀人,势必惊动太监宫女,况且皇宫中还有御林军,随时保卫皇帝。
其三,赵德芳是赵匡胤的四儿子,他上面还有哥哥赵德昭,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赵匡胤死后继承皇帝的应该是赵德昭,轮不到赵德芳。封建社会宗法礼仪很重要,赵匡胤死前并没有立过赵德芳为太子,赵德芳继位就没有合法性。因此太后即使让太监传赵匡胤的儿子也应该是赵德昭,而不是赵德芳。赵德昭还是一员武将,后来参加了灭北汉的太原战役,和进攻辽国的幽州之战,曾经因为宋太宗赵光义中箭伤失踪一天,石守信等武将还准备立赵德昭为帝。
其四,宋太祖赵匡胤有意培养赵光义,放任赵光义在开封坐大,从他迟迟不立赵德昭为太子就可看出来。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都很短命,都是老皇帝死后继位的新皇帝控制不下面的武将,被军事推翻政权,赵匡胤也是靠黄袍加身成功发动政变而得到天下的。所以他当上皇帝后极力想要改变这一点,于是来了个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的威胁。
但他并不完全放心,因此他让弟弟赵光义当开封市市长,坐镇京城,有意培养赵光义的势力。而且他还迟迟不立太子,长子赵德昭已经二十多岁了,不是小孩子了。若是他有意传子,就应该立为太子,早早培养他的威望,但他没有。可能有人会说赵匡胤正值壮年,没想到会这么快死。对不起,五十岁对古代人来说已经是老年人了,能活到五十岁的人很少。
赵匡胤对皇帝继承人一直没有明确,一边看着弟弟赵光义的势力不断坐大,一边却不对两个儿子有任何培养。赵匡胤是个阴谋家,他对赵光义的政治野心不可能看不到,从他想迁都洛阳受阻他就能看出赵光义在朝中的威望。若是这个时候想打击赵光义,把他拿下,还是能办到的,但他回到开封后没有釆取任何针对赵光义的措施。
所以说,宋太祖赵匡胤是出于国家稳定,有意传位给弟弟赵光义的,但他在内心又有些不甘心,因此他一直没有明确继承人。他的死很大的可能是得了急病,如心肌梗塞、脑出血等,这些病在喝了酒后极容易犯病。
至于说“斧光烛影”的故事是一百年后一个叫文莹的文人在《续湘山野录》中写的,应该是凭借野史传闻记录,不足为信。
至于说赵光义后来弄了个“金匮之盟”,那也是因为赵匡胤没有明确立他为继承人,他的帝位合法性不足,为了向世人表明他继位是合法的,才搞出来“金匮之盟”。可是这样一来就又把他的弟弟赵光美弄成了皇帝继承人,所以他最后不得不对赵光美进行严酷的打击。
宋太宗有没有杀宋太祖?
谢小蜜邀
“烛影斧声”这事已经写过好几次,先说结论,没有宋太祖死于谋杀的确切记录,更没有宋太宗当时在现场的记录
这个“斧”是宋太祖常拿在手中把玩的“玉斧”,还有一种说法是“柱拂子”,即功夫片中道士或太监们的常用武器“拂尘”
无论是玉质小斧或拂尘,用来杀人都不如一块板砖好使,那两种玩意都太费事
“烛影斧声”流传千年,时至今日仍具有极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力。究其原因,在于故事情节生动,富有浓烈的传奇色彩,阴谋、暴力和想像中血肉横飞的场面极大地满足了观众心底的期待
这个故事被收录在李焘所著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最初版本见于吴僧文莹的《湘山野录》,原文如下
祖宗潛躍日,尝与一道士游于关河,无定姓名,自曰混沌,或又曰真无。每有乏则探囊,金愈探愈出。三人者每剧饮烂醉,生喜歌步虚为戏,能引其喉于杳冥间,作清徵之声。时或一二句,随天风飘下,惟祖宗闻之,曰“金猴虎头四,真龙得真位”……
赵匡胤游侠江湖时结交了一个道士,那道士没有姓名,一会说自己叫“混沌”,一会说自己叫“真无”。几个人整天狂饮烂醉,没钱的时候道士就从怀里大把大把往外掏银子,那银子还越掏越多,仿佛怀中有个聚宝盆
道士的声音能上天入地,偶然有一两句从空中飘落,只有赵匡胤能听见,说的好象是一句某某能做皇帝的谶语
上已祓禊,驾幸西沼,生醉坐于岸木阴下,笑揖太祖曰:“别来喜安”。上大喜,亟遣中人密引至后掖,恐其遁去,急回跸见之。一如平时,抵掌浩饮……
赵匡胤做皇帝后,有一次巡幸西沼,突然看见道士喝得醉曛曛地坐在树下,道士见了赵匡胤便微笑着打招呼“别来喜安”,两俭老朋友见面很高兴,赵匡胤叫人先把道士接回宫中,自己也急忙打道回宫与道士把酒叙欢
上谓生曰:“我久欲见汝,决()一事,无他,我寿还得几多”?生曰:“但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则可延一纪,不尔,则当速措置”……
酒桌上赵匡胤问道士自己还能活多久,道士啃着猪肘子说,如果今年十月二十日晚上是晴天就能再活十二年,如果当天不是晴天,就应该准备好后事
上酷留之,俾宿后苑,苑史或见宿于木末鸟巢中,或数日不见……
赵匡胤苦留道士在皇宫后花园住下来,宫中有人看见道士晚上睡在树梢的鸟窝里,住了几天后,道士不辞而别
这鸟人仿佛专门为了给老朋友赵匡胤算命而故意设计了这场邂逅
上常切切记其语,至所期之夕,御太清阁以望气,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地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门,召开封尹,即太宗也……
赵匡胤牢牢记住了道士的话,在决定他能否再活十二年的那天晚上,赵匡胤亲临太清阁视察天象,看到满天星斗,赵匡胤十分欢喜。没想到就在这时,突然之间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雪纷飞。赵匡胤暗道:“不好,有妖怪”!于是急忙下阁,命人火速召赵光义进宮
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数寸。太祖引柱斧翟()()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太祖已崩矣。
赵光义被请到赵匡胤的寝宫,兄弟二人喝起了小酒,其他人都被远远地赶到一边,只隐约看见赵匡胤在灌赵光义喝酒,赵光义为了躲酒满屋子乱蹿。兄弟二人喝高兴了就来到殿外玩雪,赵匡胤拿着柱斧兴奋地边戳雪边嚷嚷着:“好做,好做”。玩了一会,凌晨三点钟,赵匡胤就上床睡觉去了,赵光义也在宫中住了下来
赵匡胤酒后睡觉时发出震耳欲聋的鼾声,凌晨五点,鼾声中断,守在寝宫外的侍者感觉不对劲,跑进去一看,赵匡胤已经驾鹤西归
即便这段充满隐讳阴谋论的“烛影斧声”原版也让观众朋友们大感失望
1.有赵光义避酒的“烛影”,“斧声”却是赵匡胤在室外当众戳雪发出的声音
2.赵匡胤的寝宫外有“侍庐者”,想要在别人眼皮底下悄无声息地推开厚重得一动就吱吱乱响的宫门,再悄无声息地用“柱斧”砍死太祖长拳的创始人,有了这份手艺,别说燕云十六州,五大洲拿下来也毫无问题
毕竟普通人用玩具玉斧割半小时也不见得能把人割出血,用拂尘打十天也不见得能把人打出血印
李焘录完这段后也写出了自己的疑惑
然文莹所言道士,不得姓名……恐文莹得之传闻,故不审
如云“……笑揖太祖”,“止宿后苑鸟巢中”,言“十月二十日夜晴,则圣寿可延一纪”,疑皆好事者饰说,未必然也
又云“太宗留宿禁内”,此亦谬误
太祖既不豫,宁复自登阁,且至殿庭戳雪乎?
据宋史,两宋皇帝寿元:
太祖50,太宗59,真宗55,仁宗53,英宗36,神宗38,哲宗24,徽宗54,钦宗62
高宗81,孝宗68,光宗54,宁宗57,理宗59,度宗35
两宋主要皇帝平均寿命为785÷15=52.3(岁)
太祖并没有明显拖后腿
高宗赵构是长寿冠军,但是人家有独家秘诀:坚持长跑,不喜饮酒,二十二岁戒色,保持好身材,天天好心情,淡泊名利,随遇而安
种种迹象表明,普遍身材圆润的赵宋皇室有心血管疾病的遗传基因,例如仁宗赵祯
嘉祐元年正月,45岁的赵祯第一次犯病
春正月甲寅朔……上暴感风眩,冠冕剞侧……或以指抉上口出涎,乃小愈
小愈之后,在召见契丹使者时又出现病症
己未……语言无次,左右知上疾作,遽扶入禁中
直到二月,仁宗仍然无法谈话自如
戊辰……上神思(渐)清宁,然始不语,辅臣奏事,大抵首肯而已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八十二》
嘉佑八年三月,仁宗又犯病了,这次他没能挺过去
辛末晦,上暴崩于福宁殿。是日,上饮食起居尚平宁,甲夜,忽起,索药甚急,且召皇后。皇后至,上指心不能言。召医官诊视,投药,灼艾,已无及。丙夜,遂崩。~《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九十八》
刚发病时仁宗便让人急召皇后,皇后到的时候仁宗已经说不出话,这时“指心不能言”应该是想告诉皇后自己心脏不舒服,而不是浪漫地表示“这一辈子,我的心里只有你”
发病后仅两个时辰仁宗就死了,病势如此凶猛的也只能是心脏病
仁宗身材虽然比太祖略微苗条一些,但仁宗也经常与大臣们聚餐联络感情,和太祖一样喜欢饮酒
酒这玩意对心血管病人来说就是杀手
宋太宗有没有杀宋太祖?
赵光义有没有杀赵匡胤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
一:宋太宗继位,将还剩下的二个月年号改动,改为"太平兴国元年",中国历史上改年号,是在次年改的,先帝虽然驾崩了,但记他功德,是不能当年改年号的,宋太宗说改就改,而且是只有二个月,他为什么如此急?不是有鬼?
二:太祖去世后,他的儿子们无一生还,当时权归于宋太祖之手,而他早想除侄儿后快,父亲刚刚身死,他们都命归九泉?是不是可疑?
三:太宗的拿手好戏就是用毒,李后主不是为他所害吗?当时天晚,太宗与太祖对饮,,而太祖回寝宫则身死,可能为弟弟所害.
四:百年过后宋高宗赵构无子,他就立太祖的后代宋孝宗为君,还曾说过,是为祖先还帐.
但有人也说,是因为老太后临终时对宋太祖说,后周亡国,是因为国主年少,所以立太子,不能立少主,但是,太后死时,宋太祖的儿子们都已经成年,所以,不可能立弟为嗣.
宋太宗有没有杀宋太祖?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历史疑案了。就算是宋太宗杀了哥哥,宋代的史书也绝对不会敢于记载的。
赵匡胤是突然暴毙,年仅50岁:太祖赵匡胤大病,招晋王赵光义议事,左右不得闻。席间有人看见宫内烛影摇动,仿佛赵光义离座退避。没多久,赵匡胤突然走到院中。此时因为下雪,积雪已经数寸。赵匡胤拿着一柄斧头用力戳雪,看着赵光义喊道“做得好!做得好”随后回到屋内宽衣睡觉,鼾声如雷。当天赵光义留在宫内,凌晨的时候赵匡胤死去。
赵光义上台以后,立即将弟弟赵廷美至死,逼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自杀。
赵匡胤只有两个成年儿子,另一个赵德芳很快也病死,当时刚刚18岁。
而此后的皇帝均是赵光义的子孙,直至宋孝宗时这一支绝嗣,才回归赵匡胤一脉。如果说烛影斧声是偶然,赵光义上台是众望所归,为什么还要用辣手对付这些人?
给人的感觉是,烛影斧声就是谋害亲哥哥夺权。
可能是赵光义趁着哥哥生病控制了禁军,封锁了宫殿,随后当天对哥哥下毒。
赵匡胤发现了以后,试图反抗就拿起斧头。但此时中毒已经很深,无力杀死弟弟,只能骂几句,用斧头砸地发泄,随后毒发死亡。
其实宫廷争权夺利,亲兄弟互相杀也没什么稀奇,从古至今,国内国外都是如此。
宋太宗有没有杀宋太祖?
这是一桩历史疑案,有“烛影斧声”之称。此案源于李寿将“烛影斧声”引入《续资治通鉴长编》之中,至此后世开始出现谋杀论之说,并由此引发上千年的争论,至今没有明确定论。由于距离案件发生实在太过久远,目前我们只能根据史料来进行推断,今天就来回顾一下这桩案件吧。(注:此文只代表个人观点)
△烛影斧声
案发经过北宋开宝九年十月壬午(976年11月14日)夜,宋太祖赵匡胤大病,招晋王赵光义入宫,摒弃左右之后秘密议事。期间有人遥见烛光下赵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好做”(记载虽然不同,意思大致相似)。
△宋太祖赵匡胤
当夜,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宋皇后让王继恩去请秦王赵德芳来,但王继恩却请来了晋王赵光义,宋皇后见来人不是秦王而是晋王,吃惊之下连忙对赵光义请求道,“我母子性命,全托付给官家了”(注:宋朝称皇帝位“官家”)。赵光义哭着回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后晋王光义继位,史称太宗,改元太平兴国。
赵光义有没有作案动机此案要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开始讲起,当时杜太后病重,与太祖、赵普立下“金匮之盟”,定下在太祖百年之后由其弟赵光义继位,再由赵光义传给赵光美,最后由赵光美传给赵德昭(宋太祖长子)。(亦有说赵匡胤传赵光义,再由赵光义传赵德昭)
△金匮之盟
由于当时北宋尚未完成统一,且当时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10岁)和赵德芳(2岁)年纪尚小,为了防止后周的历史教训再次上演,立下“金匮之盟”的可能性极大,因此关于这个盟约是否存在争议较小,争议较大的地方在于到底是三传还是二传。
同时,此事还有旁证,由于宰相赵普一直反对赵光义继位,主张父死子继,因而在973年8月赵普被罢相,同年9月时任开封府尹的赵光义获封“晋王”。而“亲王+京尹”乃是五代以来的皇储标配,完全符合当时的皇储身份,并且大权在握,直接参与朝中各种事务,而当时的赵德昭和赵德芳不过是挂名的节度使和防御使,不仅没有实权,且从未参与朝政。如此判断,赵光义极有可能是赵匡胤选定的既定继承人。
△赵普
如果赵光义是原本已经定下的皇位继承人,且已经广为人知,那么赵光义显然是没有作案动机的。相反,得知赵匡胤驾崩之后,宋皇后要求王继恩召赵德芳入宫的举动反而更加可疑。
赵光义有没有作案时间这个也是争论比较大的焦点所在,而且双方均有史料为政,难以争论出高下。而要分析赵光义有米有作案时间,关键点便在于赵匡胤驾崩之时,赵光义到底有没有在宫中。
△宋太宗赵光义
1、有作案时间。文莹(北宋仁宗时期僧人)的《续湘山野录》中有载“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如果这个记载属实,那么可以证明赵光义当夜是留宿在宫中的,如此一来自然便有了作案时间。蔡东藩的《宋史通俗演义》和李逸侯的《宋宫十八朝演义》这两部野史小说都沿袭了此种说法。
△宋太宗赵光义和程德玄
2、没有作案时间。司马光(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时期)的《涑水纪闻》则明确记载了,赵光义当时并不在宫中,而是宋皇后在得知赵匡胤去世之后,要王继恩召赵德芳入宫时,王继恩却跑去将赵光义召进了宫,而且在得知赵匡胤驾崩的消息后,赵光义的表现是“王大惊,犹豫不敢行”。如果这个记载属实,那么可以证明赵光义当时并不在宫中,如此一来自然便没有作案时间。毕沅的《续资治通鉴》,以及《四库全书》《宋论》同样力主这一说法。
而《宋史纪事本末》之中,却对赵光义是否在宫中并无记载,只记载了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两人秘密议事,之后赵匡胤驾崩之事。《宋史·太祖本纪》更是只简单记载了赵匡胤驾崩的时间,其余没有提到一个字。
谋杀说疑点自谋杀说形成以来,虽然整个故事讲述的绘声绘色,但仔细分析便不难发现其中疑点。在我看来,谋杀说至少有以下几点可疑之处:
1、赵光义当夜不应该留宿宫中。根据司马光和李寿等史学家的考证,按照宋代宫廷制度,除了皇帝和尚未出阁的皇子之外,其他男子是不能夜宿皇宫的。如果是这样,那么赵光义便没有了作案时间。
△宋太宗赵光义
2、为何只召赵光义而无大臣。虽然无从得知赵匡胤将赵光义召入宫,两人具体谈了什么,但从只言片语却不难发现,赵匡胤似乎是在交代后事,让赵光义“好好做”。如果赵匡胤属意的继承人不是赵光义,而是赵德昭或者赵德芳,那么为何唯独召见了赵光义,而不召见大臣?在赵德昭和赵德芳均未参与政事,如果赵匡胤要传位两人,岂不召见顾命大臣行托孤之事?
△赵德昭
3、赵匡胤为何不培养儿子。如果说属意赵光义立下金匮之盟时,是因为赵德昭和赵德芳较为年幼,为了防止主少国疑。可到了开宝九年(976年),赵德昭已经26岁,赵德芳也已经18岁,如果赵匡胤想要更换继承人,怎么会不提前培养儿子,甚至为儿子建立起足够的势力,以确保其能顺利继位?历史并非没有留给他时间,可是到了赵匡胤驾崩之时,赵德昭和赵德芳不仅从来没有获取实权,从未参与朝政,甚至没有一个朝中大臣支持,这其实赵匡胤这样的雄主所能犯的低级失误?
综上所述,如果说谋杀罪名成立,那么赵匡胤无疑是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不仅在特殊时期将赵光义留在了宫中,而且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和顾命大臣,甚至没有提前做好易储的准备,为儿子的继位打下基础。
尝试还原事情始末在我看来,赵光义的继位虽然受到了诸多质疑,事实上却是较为合理的。那么我们不妨便来还原一下事情的始末。
北宋开宝九年十月壬午(976年11月14日)夜,宋太祖因为病重,自感时日无多,于是将属意的储君赵光义召入宫中,以便交代后事,而因为其中有较多私密之事,于是将周围伺候之人全部遣散。或许由于此时的大宋还未稳定,赵匡胤心有不甘,于是高声嘱咐赵光义要“好好做”。(这应该是为何只有这句话被外人听到的原因)
两兄弟商量完毕,赵光义便按照宫禁要求返回了府中,却不曾想次日凌晨赵匡胤突然驾崩。
得知赵匡胤突然死去,宋皇后却起了心思。由于皇帝去世的突然,虽然大家都知道赵光义乃是继承人,奈何赵匡胤并未留下遗诏,而宋皇后却想将皇位传到赵德芳手中(宋皇后入宫之时赵德昭已经离宫,且赵德昭甚至要比赵德昭还小一岁,两人之间母子关系淡薄),于是便要王继恩将赵德芳召入宫中,母子二人好商量一个对策出来。
王继恩接了宋皇后的旨意却是心中一惊,这个敏感时刻宋皇后召赵德芳入宫为何?王继恩不傻,稍微一想便明白了其中缘由,于是并不前往秦王府,而是径直来到了赵光义的住处,说明缘由后请赵光义速速入宫。赵光义听闻宋太祖突然驾崩的消息,却是“大惊,犹豫不行”,他在想是否有人给自己设下圈套,毕竟深夜未曾奉诏入宫形同谋逆,乃是死罪。直到王继恩、程德玄等人万般催促,赵光义这才与他们进入宫中。
△宋皇后
而当宋皇后得知来的不是赵德芳,而是赵光义,这一惊非同小可,但事已至此却是没有了回旋余地,无奈之下这才说出了“我母子性命,全托付给官家了”这样的话。需要注意的是,“官家”是宋朝皇帝特有称呼,只有皇帝正式举办登基大典之后才可以使用,如今宋皇后当着赵匡胤的尸首便称呼赵光义为“官家”,岂不是典型的心虚表现?
赵光义即位之后,想必也是明白了宋皇后的心思,宋皇后这种不顾大宋江山,为了一己私利就想将皇位传给一个从来没有参与政事的18岁少年,这令其极为不满,甚至充满了防备。因此,才有了赵光义日后对对宋皇后的各种薄凉。
题外话:历代正史《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四库全书》等,甚至文人笔记《宋论》等都没有怀疑过宋太宗继位的合法性,而且不认为是宋太宗弑杀了自己的兄长。谋杀说虽然出自于李寿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也就是说最早也是在南宋孝宗之后才出现的,距离赵匡胤去世已经过去了200多年。而根据目前文献记录来看,将“烛影斧声”认为是谋杀案的最早出现时间却是在明朝末年,距离赵匡胤去世已经过去了600多年。
宋太宗有没有杀宋太祖?
感谢悟空邀请。
历史是由胜利者来书写,即使宋太祖真的是被宋太宗所杀,宋史也不会记载。
但民间有个传说,诸君不妨听听。
话说宋太祖赵匡胤得背上疮疾,背部溃烂。
宋太宗赵光义带宠臣潘仁美前去探望太祖背疾。
赵光义看到哥哥背上浓疮溃烂,心中悲伤,伸手从冠下拔出束发金簪,将金簪伸入太祖背疮之內,想探探浓疮溃烂处有多深。背后潘仁美照太宗赵光义持金簪的手背恨击一掌,赵光义手中金簪便从太祖浓疮处直刺了进去,太祖负痛身亡。
这只是个民间传说,是与不是无从考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