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穷文富武,穷人不能练武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确实是穷文富武,这是客观条件决定的。

第一,学武的成本更高。

学文的成本其实有限,即便是贫寒家庭只要能够不让孩子干活,还能凑齐微薄的学费,就能让孩子读书。

《儒林外史》中,周进在乡下开私塾,一年的收入是12两银子,还不管饭。

这12两银子要负责教育七八个孩子,等于是大家众筹了一个老师。

这么一算,每个孩子一年不过花费1两多银子而已。放在当时,请人吃一顿比较高档的酒席,也要花费1两银子。

这种学费,真的是不贵了。中农和富农家庭,可以毫不费力地拿出来。即便是贫农家庭,全家供一个最聪明的孩子上学,也是可以支持的。

而当时私塾一般不会这么少的学生,往往都是几十号人。私塾老师虽然每人收的学费不高,但几十个学生加在一起就高了。

那么,学武的费用呢?

对不起,很高。

当然,如果你只是胡乱学个三拳两脚,这倒是不需要什么费用的,无非是找一个拳师,送点礼物,随便学学。

但你要知道,学武的专业性非常强,乡下那种拳师自己可能就是三脚猫,你就算学会他的全部本领也没什么了不起。想要真正学出一定的武功,必须去向名师求学。

古代拜师必须给礼物,礼物还不能轻,这还要看对方收不收你。

而且学武这个东西有两个特点,一是师傅要愿意将自己的绝技交给你,尤其是实战对敌的技巧,二是师傅必须手把手教学,不可能教太多的学生,多了肯定是教不好的。

我们看看《水浒传》的史进,之前拜了七八个师傅,花了很多钱,但师傅教学却留了一手。导致史进学的都是花棍,只能表演,不能实战,遇到王进就被一棍子打翻。

而史进真正武功大增,完全是重金邀请王进做师傅,一对一教学,学了很久,这才有很大的长进。

这还是在史进已经有了不错的武术基本功的情况下,王进只是传授实战的经验和技巧,就要这么久。

所以,学武是需要相当大的资金实力,穷人承担不了。

第二,学文没危险,学武则不同。

学文无非是写写文章,最多也就熬熬夜而已。

学武就不同了,一来是练习期间比较容易受伤,二来是学武想要水平高,就必须经常实战练习,找人切磋,这就更容易受伤。

如果是真刀真枪的实战,受伤率其实很高。

拍摄老电影《南拳王》的时候,当时大陆动作电影很多打得还是比较逼真的。结果就是,一拳打过去,观众还没觉得怎么样,其实已经将对面演员的门牙打掉了。

台湾有个女演员叫做杨丽菁,是著名武打明星,经验丰富。结果在一次拍摄期间,被世界搏击冠军周比利踢了一脚。

周比利已经控制了力量,无奈对方是世界冠军,而杨丽菁虽然身高1米70,体重只有40多公斤。

这一脚就把杨丽菁踢飞了,当时就昏死过去。幸好剧组随时都有医生待命,经过20多分钟的心脏复苏,杨丽菁才渐渐恢复了呼吸。

因为常年拍戏,受伤累累,1999年,杨丽菁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浑身无法动弹,她急忙喊来家人将自己送往医院。经过检查,她的脊柱受损严重,随时都面临着半身不遂的风险,只能退出影视圈。

大家想想看,拍个戏都是假打尚且如此,你整天找人切磋,受伤根本就是难免。

普通人一旦受伤,就会严重影响生活,穷人直接恐怕就要等死,根本学不了这个。

第三,学文可以不脱产,学武则不行。

古代很多儿童,都是读书半天,另外半天在家帮忙做事,比如放牛割草这种。

但学武就不行。

学武可不是单单学习招数和经验,还要不断进行耐力、力量、反应等基础练习。

今天格斗选手必须脱产,每天都需要严格的体能训练。有的格斗手因为各种原因,训练不规律,状态立即就有直线下降。

古代真正学武厉害的高手,基本都是完全脱产的,根本不可能去干活。

比如霍元甲就是武术世家,叶问学武也是完全脱产的。

小说《水浒》中的高手,比如卢俊义、晁盖等人,平时有时间都在进行训练。卢俊义为了练武,连自己老婆都不碰,晁盖则干脆不娶老婆。

而且学武的人,首先要有个高大强壮的身躯,所谓身大力不亏,一力降十会,那就要从小都重视营养,吃好睡好。

试问,穷人怎么吃好睡好,古代穷人吃饱肚子都困难。大家看到膘肥体壮,人高马大的武林高手,基本都是有钱人的子弟。

第四,学武出路低,学文出路好。

学武的代价如此之高,却没什么前途。

清代武举人考试的难度不亚于科举,而且门槛更高。

全国武举人一起参加在北京举行的武会试,取中再殿试中了“武进士”才能直接做官。

但即便能够进入会试,最终武举人一般是被授予中级军官而已,考中的进士一般就是今天的营级军官。

古代都是重文轻武,武人社会地位很低,即便做了军官也没什么了不起,待遇低,口碑差。

而且这还要过五关斩六将,成为“武进士”才行,全国也没多少人能够办到。

相反,学文就厉害了,只要能够考中进士基本就是飞黄腾达,甚至靠举个武举人也有很多实际的利益,最底层的秀才都是乡里的人物。

而且,学文就算没什么成绩,可以从事的职业也很多。当年老百姓文化程度低,百分之八十不识字,学文的就业很容易,做账房、做老师、做师爷、做出版,在各行各业都能混饭吃。

学武就业面就太低了,试问什么行业需要会打打杀杀的?

无非就是做武术教师,要么就是做保镖、捕快,其他行业都挤不进去。

今天就不同了。萨沙学过几个月拳击,当年我们省一级拳击队,里面压根就没有城市的孩子,都是一群农村孩子。

训练艰苦不说,期间受伤是家常便饭,打比赛和训练中留下后遗症甚至残疾也是寻常事。

因为要常年练习,文化课基本都放弃的,很多运动员也就是识字而已。

想要混出成绩,就必须拿到奖牌,而且至少也是全运会,这谈何容易。退一步说,就算拿到奖牌,你未来也就做做教练而已。

如果拿不到奖牌,对不起,老老实实退役回家,下面可就惨了。因为没什么文化,就业是非常困难,当保安、开出租车、开小店甚至摆地摊,有的人干脆去混黑社会。

萨沙因为是业余玩票,只想学几招用于自卫,所以很快就离开了。我离开的时候,听说一个师兄说,他的好朋友是地方一个格斗好手,就是找不到工作给老板当打手。结果一次斗殴的时候,好汉敌不过人多,被人用铁棍一棍子打倒,又被乱打了15分钟。结果这个好手在医院躺了1个月还没苏醒,医生说十有八九是植物人。这小伙子也就是二十一二岁!

看看。

为什么说穷文富武,穷人不能练武吗?

以前有个朋友,去体校学过两年武术,后来坚持不住自己退学了

回来问他

自己说,一开始教练就给他们说过,家里供应不起一天三两牛肉的,自己走吧,你学不了

去了才明白,学武术体力消耗太大了

天天吃不饱

吃饱了训练时间不长,又饿了,根本顶不住

为什么说穷文富武,穷人不能练武吗?

穷人可以练武,但是成本高。

小时学校老师有出一个谜语,世上最便宜的也是最贵的东西-----书籍。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书籍虽然只有几两重,但是所包含的知识非常多,并且这些书籍是可以反复观看,也可以向别人借阅这类书籍,只要识字,通过不断的阅读,是可以不断的增长能力的,因此说穷人可以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好途径。

相对文,武是很消耗资源的技能,用一本武林秘籍个人是无法练会的,它是需要师傅亲自指导,并且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练习,才能进步,并且这种技能是依赖于身体去完成,如果没有天赋还进步缓慢,甚至没有进步的空间,例如过于矮小,过于瘦弱,过于肥胖,过于胆小,应变能力差等这些都很难取得高水平的技能。相反,文化课的学习是有更多的可能,会写,会数,也是一种生存技能。

其次是饮食对于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没有足够的蛋白质,肉类的补充,身体是承受不了大负荷训练的。

为什么说穷文富武,穷人不能练武吗?

每天大量肉食!你贡的起吗?还得请名师指导,你有那钱吗?

为什么说穷文富武,穷人不能练武吗?

穷文的字面理解肯定不对,古代读书郎的家境可以不富裕,但是肯定不穷。最差也是薄有地产的小康之家,家族帮衬。佃农、帮工、船夫、脚夫……这些无产阶级的孩子是不可能有条件读书的。

读书不仅是带几条肉干进私塾那么简单。读几年书后,必须通过童子式,县教育部门给入了学籍,才能戴头巾称为童生,这时没有功名,但是有个读书人的身份。武侠小说里经常出现的身怀绝技的“书生”,就是这种人,没有读书人身份,就算你是绝顶高手也不好意思穿长衫戴书生巾。

童生有资格参加考试,第一名是案首,100%能成为秀才,但是能靠上秀才的不到1/100,秀才见官不跪,不服徭役,是十里八乡的头面人物;

然后参加乡试,考中就是举人,有了初步做官资格,不做官呆家里就是当地名流豪绅,因为免粮税和全家免徭役,所以会有大量亲朋好友把地挂靠在举人家,并且投献为奴……这时绝对不能叫穷了。但是代价很大,读书郎的笔墨纸砚非常贵,除了四书五经这些基本教材,历代案首、解元、会元的陈文编册,都是独版,非常昂贵,每年耗费几十两银子不算多。

还有乡试、会试的盘缠,家里没有十来亩地收租子的家庭根本负担不起。再加上秀才、举人时不时还需要串访住在省城的有背景同窗,带去拜访一些名儒、致仕官员,了解下当地大宗师的学问偏好等等。这些对乡试会试非常重要。所以除了官宦子弟,豪富之家,读书郎家里一般就是大小地主、小康之家但是有族产支撑、富商比如江南盐商赞助。

习武就更简单,真正能在战场上博取功名的武艺,是骑马射箭的本事。一把精良的牛筋复合反曲弓,价值不好说,甚至可以传家,还要每年花钱保养。至于可以骑着奔驰的良驹,价值不亚于现在都宝马5系,进口的西域战马更是可比帕拉梅拉……什么样的家庭能负担的起?

能把大刀舞的风车一样的壮汉,在戚继光这样的将军眼里就是个杂耍,他是严令禁止士兵练这些。

所以,真正能够投入战场马上就能杀敌立功到武艺,普通人家根本学不到也没这条件。最差也得是军户百户子弟。普通子弟只有入伍后在战场上表现良好,才会被长官选入精锐作战部队,成为亲兵、家丁,才有机会学到骑射本领。每年的军饷和战功赏银如果朝廷不拖欠,那么还是很丰厚的。

至于这拳法那刀法的,打得虎虎生风舞的密不透风,那是江湖把式。他们的未来就是绿林、镖行、捕衙、护院、街头卖艺这几个去处。这些职业的上升空间和举人、进士、将门子弟肯定没法比。

所以说这个“穷文富武”的说法,肯定是片面的,和“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这些俗语一样,是有一定语境和背景的,不能当真。

为什么说穷文富武,穷人不能练武吗?

昨天看了两个清朝大户人家,吃饭的视频。想象中,古代大户人家吃饭,不说七个碟子八个碗,至少四菜一汤,有酒有肉没问题吧。

事实是,就一碗米饭或一碗面条,菜?不好意思没有。边上一碗茶,一瓣蒜,就算奢侈了。

大户都这么寒酸,穷人得吃啥?

练舞不能出去挣钱,体力消耗大,还得多吃。穷人家根本养不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