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物种入侵,为啥本地攻击型物种不会去消灭它们?

无论国内国外,发现很奇怪现象,即使入侵物种没有很强的自卫能力,本地物种再怎么饥饿也不会主动吃它们,本地物种为啥不去吃异类? 个人猜测,哺乳类可能有父母教育有关,但绝大多数小型生物出生就与父母分离,能逮住的活物都是食物,为啥也不去扑食这些外来物种?哪怕饿死,哪怕快绝种了,也不去捕食外来物种?这是什么缘故?

2015年4月,一位饱受野猪骚扰的美国农场主一怒之下开着直升机对农场附近的野猪群进行了扫射,经过了一天的努力,农场主成功用机枪成功打死了3大10小一共13头野猪,狠狠了出了一口气。

不过,有一个事情非常的奇怪,野猪是美国的入侵物种,在原生环境中,野猪最大的天敌之一就是狼,而在美国一共生活着6种灰狼,它们分别是分布在美国西南部的墨西哥狼、蒙大拿州的北落基山狼、东北部的东加拿大狼、西部的大平原狼、西北部的马更歇狼(目前体型最大的狼)以及东南部的红狼(灰狼与郊狼杂交的产物,它们目前被放入了灰狼的亚种之中)。

但是,尽管有着如此多的狼亚种,也没有遏制住野猪在美国泛滥的脚步,这是因为这些狼没有一种是会去主动捕杀野猪的。

除了美国的野猪,我国其实也饱受入侵物种的威胁,比如清道夫,这原本是一种鱼缸中的“垃圾鱼”,但是被一些人放生到野外从而成为了入侵物种,它们进入野外水体后,会大量的吃掉本土鱼类的鱼卵,然后疯狂的繁殖,以至于在一些有清道夫的水域中,我们几乎很难看到其他鱼类了。

在它的原产地南美洲的淡水水域中,清道夫被亚河豚、巴西大水獭以及鳄鱼捕食,所以它们在原产地不会泛滥成灾。但是在我国,清道夫好歹也是一种鱼,但是没有动物会去吃它们,就连数量众多的“吃货”也是望而却步。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本土物种很少会去吃外来入侵物种呢?这还要从入侵物种本能的能力说起。

入侵物种的能力

入侵物种是外来物种的升级版,而外来物种是指一个地区从来没有过该物种出现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外来物种都能成为入侵物种,换句话说,一些外来物种放到新环境中是极有可能被淘汰掉的,比如将热带的动物放到北极,它大概率是不能存活的,同样的把寒带的动物放到热带,甚至是温带,它都很难存活,比如北极熊。

所以,外来物种想要成为入侵物种,要么入侵的环境与自己生存的环境比较接近,比如生活在南美洲的清道夫在我国南方的水域中可以泛滥,跑到北方一个冬天就将它们冻死了。要么该物种具备极强的适应能力,比如白纹伊蚊原产东南亚热带雨林,但是如今在我国大江南北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其次,这些物种还要具备一个能力:繁殖能力,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入侵美国的野猪,入侵澳大利亚的穴兔以及入侵我国的小龙虾身上找到答案,这些动物无一例外的都是繁殖高手。

最后就是入侵区域没有天敌了,一些外来物种进入新环境后,是因为没有能够收拾它们的动物,所以没有天敌,比如缅甸蟒入侵美国,它们在成年后连美国短吻鳄都不放在眼里,而且在佛罗里达州还差点将短吻鳄清了场,好在人们即使的介入,针对性的捕杀缅甸蟒才让短吻鳄躲过了一劫,但是尽管这样,缅甸蟒在美国的泛滥依然没有停止。

当然,大部分成为入侵物种的外来物种并不是本土没有动物可以收拾它们,而是本土的动物不去收拾它们,下面我们来谈原因。

为何本土物种很少去攻击入侵物种?

像我们开始举的美国野猪入侵的例子一样,野猪在美国仅仅是北美的灰狼们就能轻松地拿捏它们,但事实上,北美灰狼却没有管野猪,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问题就出在动物相对固定的食谱上。

食肉动物是一个区域内的平衡者,它们能够很好地抑制食草动物的数量,进而让整个生态得以平衡,举个例子,原本在我国有大量的野生华南虎、豹子以及灰狼,所以野猪在我国只能勉强的繁殖,但是这些动物受人类的捕杀和影响逐渐减少,甚至绝迹后,野猪就开始区域性泛滥成灾了。

但是,食肉动物都有着相对固定的食谱,比如东北虎它的主要猎物是野猪、鹿、狍子、麝等,其余的最多也就是在夏季下水时捕杀个鱼吃或者在春季捕杀几头熊吃,其他的动物它基本上是不碰的,而在遥远的非洲,非洲狮的选择性比东北虎更多,但是它的猎物也是相对固定的,其中以牛科动物(非洲水牛、黑斑羚、牛羚)长颈鹿、斑马、疣猪等为主,其他的动物通常也不在它们的食谱上。

正是这种相对固定的食谱,让这些动物很少去打食谱以外动物的主意,而入侵物种对于本土物种来说显然就是“食谱以外”的动物了。

而动物相对固定的食性是漫长的演化得来的,它们挑选了相对容易获取、数量较多的动物或者植物当成自己的主食,这是对生存非常有利的,首先,这样的猎物选择不会让它们饿肚子,其次,固定的食谱也能更好的规避风险,毕竟好奇害死猫,第一个知道河豚能毒死人的人,可能已经死了。

写在最后

食物的选择对于动物来说是关乎生存的,在动物演化的过程中,它们的祖先曾经像“神农尝百草”一样吃过各种食物,经过不断的摸索,它们才形成了固定的食性和食物选择,正是这种食物选择的固定性,让动物很少去捕猎食谱以外的动物。

既然很少捕猎,在入侵物种强大的繁殖能力面前,也就显得有点不够看了,所以本土物种并不会对入侵物种的泛滥起到遏制作用,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在放生一些动物时,一定要弄清楚是不是外来物种。

外来物种入侵,为啥本地攻击型物种不会去消灭它们?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外来物种入侵其实分为两种。

第一是入侵者是比较弱的,反而会被当地的物种消灭;

第二是入侵者太强,消灭当地物种。

其实第一种是很多的,历史上各国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态环境,都曾人工放养过一些动植物。

比如我国某些省份为了改善环境,恢复生态多样性,曾经放养过一些兔子,试图让他们成为野兔。

没想到当地一是自然条件恶劣,二是存在天敌,三是兔子缺少野生能力,这些兔子很快就灭绝。

这些兔子无法找到足够的食物,又经常遭遇各种天敌袭击,没多久就死得干干净净。

由于灭绝这种事对环境没什么影响,所以社会上也不太关注。

第二种就不同了。

我们看看澳大利亚的野兔。

1859年说起,一个叫做托马斯·奥斯汀的农场主,不小心让从欧洲带来的24只兔子,逃到了澳大利亚野外。

这本来就没什么了不起,

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竟然制造了该国长达百年的野兔灾难。

澳大利亚境内没有大型肉食动物,最大的就是澳大利亚野狗。但这种野狗体型较小,而且速度较慢,一般集团捕食小型猎物或者温顺动物。

而野兔不但会打洞,而且奔跑速度极快,野狗根本就追不上。

相比起来,野狗宁可选择偷袭农民的羊群。

没有天敌只是一方面,还有就是澳大利亚优越的自然环境,野兔根本不缺少食物。

而野兔还有着惊人的繁殖能力:每只雌兔在3到8个月时就已经成熟具备繁殖的能力了,一般每胎可以产到4到12只兔子幼崽。没有繁殖期,一年最多可以生6胎,每胎的妊娠期在1个月左右,生完一胎之后可以立马再次怀孕。

所以,只用了70年,野兔就从24只变为接近100亿。

澳大利亚政府早在1887年就开始对付野兔,但效果极差。

采用人工捕猎的手段,谁都知道猎杀野兔的难度很大。野兔的速度很快,而且胆子小,一旦遇到危险就会迅速钻洞。一个优秀的猎人一天射死十几只野兔,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相对100亿只兔子根本没有作用。

后来试图采用篱笆围困的方式,让兔子在某些区域被活活饿死,不能迁移。没想到兔子很聪明,它们会打洞开地道,巨资修建的篱笆毫无作用。

逼急了从欧洲引进了野兔的头号天敌狐狸。这种狐狸速度很快,可以追得上野兔,而且熟知兔子习性,是猎捕高手。

澳大利亚引进野兔的初期,确实起到了一些作用,野兔数量也有所降低。

但没多久,狡猾的狐狸认为捕捉速度极快的野兔不合算,转而猎捕速度较慢的大鼠、负鼠、小袋鼠、袋鼠、绵羊等。这反而为野兔清了场,消灭了食草的竞争者。

控制不了野兔,导致澳大利亚生态严重恶化。野兔的食量很大,加上数量有多,很多草地被吃得干干净净,大批地区直接荒漠化。

后来澳大利亚政府终于找到了办法,开始是在胡萝卜上面投毒,丢在野兔活动的地区。

于是,大量野兔中毒死去。但这也导致很多动物中毒,总体还是得不偿失的。

最终,澳大利亚政府采用了病毒武器。科学家引进了一种叫做黏液瘤的病毒,会在它们的天然宿主兔子体内产生一种会让他们致命的黏液瘤。这种病毒引进后在兔子种群中快速传播,死亡率到达了99.9%。这导致澳大利亚野兔数量大减。

不过,从此澳大利亚人就很少吃兔子肉,唯恐被这种病毒感染。

另外,最近10年发现野兔产生了病毒抗体,恐怕未来澳大利亚又会爆发野兔危机。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又有何难,调我们中国人去,直接全部做成麻辣兔头。

外来物种入侵,为啥本地攻击型物种不会去消灭它们?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外来入侵物种。外来入侵物种,是指那些本地没有的,从外地因偶尔原因进入本地的来的物种为什么会在本地物种。

其次,我们要明确为什么外来入侵物种会泛滥成灾。每年外来入侵物种有很多,那些可以融入食物链的外来入侵物种或者适应力差的物种,因为数量少,早就被本地物种消灭了。那些泛滥成灾的物种,大多是不能融入本地的食物链或者不能很好融入本地的食物链,再加上本身适应力强,这就会对本地物种造成一定的威胁。例如小龙虾,在我国曾是入侵物种,被发现有多种吃法后,都快活成保护动物了,只有通过养殖才能维持正常的消耗。

最后总结一下,本地攻击型物种会攻击外来入侵物种,但是由于外来入侵物种的适应性强和本地食物链的融入性差,才导致的泛滥成灾。

外来物种入侵,为啥本地攻击型物种不会去消灭它们?

有一部分是自己千百年的食谱中没有那些入侵物种,

还有一些是打不过也。

2016年人工养殖的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等外来鲟鱼从库区网箱中逃逸,对我国本土鲟鱼带来的巨大威胁,从竞争排斥到杂交带来的基因污染。

英国红松鼠

上个月英国生物学家表示,除了那些优胜的外来物种数量大、繁殖能力强外,最大的威胁长期被人忽视,就是它们身上携带的外来病菌!

一旦外来物种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并能够生存下来时,其数量失控,进而造成其携带的外来疾病的扩散,对本土表亲来说称得上是降维打击!

之所以现在在英国很难再看到本土的红松鼠,是因为有些宠物养殖者从国外带回的灰松鼠,在有意或者无意的放生后,它们身上携带的松鼠痘病毒也会一起进入当地。

对于红松鼠来说,松鼠痘病毒一旦感染就只能等待死亡,而灰松鼠在这场生物战中取胜,占据英国本土的森林。

在一种外来物种入侵时,可能它的身上还有别的偷渡客。

看不见的入侵者

这种植物或者动物携带的病菌让我国也是深受其害,较出名的就是各种植物疾病。

我国生物学家今年在接受《半月谈》采访时,就专门指出尤须警惕致病有害生物。

原产南美洲的紫茎泽兰侵入云南南部后,很快向云南北部蔓延,其毒素不仅让树木和农作物无法生长,其毒素还导致牛马得气喘病。

巨型海蟾蜍。巨型海蟾蜍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的两栖动物。在南美洲,海蟾蜍是一种有益动物,可以捕捉甘蔗林的害虫,保护农作物。

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澳大利亚也引进海蟾蜍,试图控制甘蔗虫害。然后就是熟悉的老剧情,脑洞君就不多赘述了。海蟾蜍在澳大利亚泛滥成灾,有统计认为,澳洲的海蟾蜍大军数量已经上亿。

由于海蟾蜍繁殖能力强,并且有剧毒,袋鼠、巨蜥、淡水鳄鱼、野狗等动物因吃海蟾蜍而丧命的不计其数。目前,海蟾蜍已经证明自己是澳大利亚破坏力最大的入侵物种之一

外来物种入侵,为啥本地攻击型物种不会去消灭它们?

达尔文曾经说过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对于那些本地动物来说他们已经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并且在食物链中有这自己的作用。所以在本地中这些动植物都逃不过吃与被吃的宿命。在自然界中也是这也样的。但一但受到非自然界的干预食物链的突然改变可能本地动物也要考虑一下这个能不能吃 毕竟以前没吃过 毕竟所有的动物都是吃货 什么都敢吃,什么都敢尝试。

外来物种入侵,为啥本地攻击型物种不会去消灭它们?

有没有一种可能,你看到的都是打赢了本地物种的,输的都死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