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很落后无兵可用,军阀时期突然就有了可用的部队及军火?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满清并不是无兵可用,而是始终犹犹豫豫,不敢放开手养兵。

满清是个封建王朝,而封建王朝是皇族和贵族集团家天下。说来说去,全国其实就是这些集团的,同老百姓没有半毛钱关系。

那么,封建王朝的军队只是用于维护皇族和贵族的利益,所以他的敌人不仅仅是入侵的外地,更多是要对付国内的老百姓。

所以封建王朝的军队,首先要求绝对可靠,必须能够维护统治阶层的利益。

这里就存在一个矛盾。

古代所谓好男不当兵,愿意当兵打仗的多是社会底层,是被统治的老百姓。

你怎么要求这群被压榨,等同于奴隶的人,去为奴隶主卖命呢?

这似乎是荒诞不经的事情。

满清的解决方法是,制造一个特殊利益集团,旗人。

旗人不但包括满人,也包括蒙古人和部分汉人。旗人集团享受国家的优厚待遇,比老百姓要好得多,属于特权阶层。

这样一来,旗人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当然会支持满清。满清也就是靠着八旗兵打下了江山,坐稳了江山。

然而八旗兵由于生活优越,很快就腐败了,到了康熙时代已经战斗力大减,连吴三桂也打不过了。

万般无奈下,满清只能依靠主要是汉人组成的绿营兵。

绿营兵采用募兵制度,在组建初期给予很高的待遇,还可以分享战利品。

而那个时候中国人口开始猛增,很多生活困难的汉人加入绿营,总数高达五六十万人,鼎盛时期高达七八十万。

其实只要好好使用绿营兵,满清就不存在兵力问题。

可惜满清又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对于汉人尤其是汉人士兵存在极大的恐惧心理。

所以满清用尽一切手段弱化绿营,不让它有太强的实力以免造反。

本来绿营是募兵制度,待遇不错,但慢慢竟然也变成了八旗那种世袭制度,老子死了儿子顶上。关键在于,绿营兵的待遇不能同八旗相比。拿着如此微博的军饷,连生活都困难,谁又不是傻子会为了这点钱拼命!

所以绿营的腐败速度也很快,到了鸦片战争时期已经基本沦为地方警察,没有军事作战能力了。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在清末太平天国闹起来以后,各地又出现了战斗力很强的民团乡勇武装。就是接住淮军、湘军等地方武装,满清剿灭了太平军和捻军。

可惜满清对汉人武装极其不信任,消灭太平军以后就逐步解散湘军,削弱淮军。

到了甲午战争时期,湘军大体瓦解,淮军实力也不强,甚至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也是处于不死不活的状态,得不到真正健康的发展。

甲午战争的失败,导致淮军彻底崩溃,满清一度竟然无兵可用。

万般无奈下,满清开始编组新军,也就是使用西洋战法和武器的武卫军。

满清还是不信任汉人武装,对于武卫军有很多限制,导致规模始终在10万左右,战斗力也提高有限。

在1900年的庚子事变中,除了袁世凯带到山东的2万嫡系武卫军,其余武卫军再次灰飞烟灭。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满清为了自保,在1902年再次编组北洋新军以及其他的新军。

可惜此时满清已经失去了对全国和武将的很多控制能力,于是新军一方面成为袁世凯等人的私兵,一方面也成为革命党的军事力量。

1911年武昌起义枪声一样,这些新军就立即挤垮了满清,掌握了国家的大局。

其实说来说去,满清在很长一段时间不缺钱也不缺人。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满清全国军队名义上高达80万人,堪称全世界最多的。

可惜,这些军队都是废物点心,只能用于壮声势,根本就不能打仗。

且不要说遇到洋人,就算遇到敢打敢杀的太平军客家兵,绿营兵也是吓得魂飞魄散。

曾经7个太平军战士,冲垮了清军1000多人的炮兵阵地。

为什么清朝很落后无兵可用,军阀时期突然就有了可用的部队及军火?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军和义和团的总人数也不过是十几万。如果去掉义和团的话,清军的人数更少。甲午战争之时,湘军和淮军基本上被打垮。战后,清军主力主要是武卫军。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军主力也是武卫军。战争期间,武卫军基本上被打垮,袁世凯的小站新军成为清政府最后的依靠。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不少人可能会产生两个错觉。第一,清朝无军队可用,主要依靠义和团打击八国联军侵华;第二,清军还在使用大刀长矛抵抗八国联军。正式由于有这种“错觉”,不少人才会感觉清朝武器很落后,根本无兵可用。当时西方列强甚至叫嚣,只要有一万齐装满员的军队,便可以征服清朝。反而到了北洋军阀时期,突然出现了很多军队,而且所有部队都武装了火器。

首先,感觉清朝武器很落后,而且无兵可能是一个错觉。早在甲午战争期间,淮军就已经全部换装了火器,清军的步枪比日军还要先进。甲午战争战后,组建的武卫军也基本上装备了火器。至于清朝落后,也只是相对而言。清朝虽然羸弱,却是一个统一的政府。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也建立了一些兵工厂,比如汉阳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和金陵兵工厂等。

清朝的兵工厂在当时的亚洲已经算是非常先进的兵工厂,比如汉阳兵工厂能够生产汉阳造步枪。汉阳造固然有缺点,却也不失为一款性能优异的制式步枪。清朝时期,兵工厂生产出来的武器已经可以大规模供给军队。清朝还购买了各种新式武器,比如马克沁机枪。金陵兵工厂已经开始仿造马克沁机枪和克鲁森式膛炮等武器。

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武卫军被打散,清朝的军事力量大大削弱。战后,清军加快了组建新军的步伐。清朝灭亡之前,已经练成了北洋六镇新军和两镇湖北新军等。

虽然清朝时期已经编练新军,但是军队人数确实不如北洋军阀时期。为什么北洋军阀时期,突然就“有了”军队,而且还有了武器呢?

清朝为北洋时期的军队建制“打下了基础”。清朝灭亡之前,已经练成了北洋六镇新军和湖北两镇新军,这些军队后来成为军阀的基础。以北洋六镇为核心,发展成为北方军阀的核心。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张勋、张作霖都是属于北洋系列。这些人也都成为军阀混战的核心力量。南方的一些军阀也大多出身于新军。南北新军成为各派军阀的基础班底,此后逐渐发展壮大并且成为一派军阀。

各个军阀为了自身利益,努力发展壮大军队。清朝灭亡之后,尤其是袁世凯去世之后,各个实力派都看了逐鹿中原的希望。于是,各个实力派都想尽一切办法扩大自己的力量,扩充军队的数量。张作霖最初只有27师这一支力量。经过张作霖的运作,以27师为核心逐渐扩大为奉军。北伐战争前夕,奉军人数已经扩大到了35万人。除了奉军之外,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阀也经历过类似的发展历程。

袁世凯去世之后,全国没有了统一政权,也缺乏对各个军阀的约束。各个军阀都可以自由地扩充军队,军队的上限也没有什么限制。这些军阀为了扩充军事实力,也是想尽各种办法,在统治区域内部尽可能的获得财政收入,也最大限度吸收各种“军队”。比如张宗昌就号称不知道有多少钱,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兵。一些小股军队为了不被消灭,也会找个“大树乘凉”。通过各种办法,各个实力派的军队人数都急剧增加,各地也到处都是军队,全国军队总量也快速增加。

扩充军队需要钱财和武器,各个军阀也都在各自的管辖之内尽可能解决财政和武器问题。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各个军阀要么加强内部管理,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要么通过举借外债的方式充实财政。为了扩充军队,段祺瑞就曾经大规模举借外债。通过西原借款,段祺瑞在短期之内组建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张作霖除了借外债之外,还特别注意在东北理财。张作霖的财政充足之后,便大规模扩充军队规模。

各个军阀为了“搞钱”,还大肆增加各种名目的赋税,甚至提前收税。有的军阀收税都已经收到了21世纪。由于军队直接关系到军阀的存亡,有些军阀不惜杀鸡取卵,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也不讲什么长远发展。

清朝灭亡之后,兵工厂分散于各个军阀的地盘之内。有的军阀直接继承了原有的兵工厂,有的军阀则新建兵工厂,以解决武器短缺问题。比如,吴佩孚依靠汉阳兵工厂,成为一方有实力的军阀。阎锡山在山西境内建立了兵工厂,并且仿制了大量汤姆森冲锋枪。张作霖更是在东北各地新建兵工厂,基本解决了奉军的武器问题。各个军阀为了获得金钱,也会相互出卖武器。汉阳兵工厂的武器,卖给了各个军阀。阎锡山的兵工厂,也卖了大量武器。

各个军阀为了发展势力,尽可能从国外进口武器。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之前,大批先进武器被卖到中国,比如汤姆森冲锋枪、马克沁机枪等。张作霖的奉军甚至通过军购,建立了空军部队。西方的武器上也纷纷盯上中国这块巨大的市场,将自己最先进的武器卖到了中国。为了获得先进的武器,各个军阀也是用尽浑身解数,比如通过赊账、资源抵押等方式。

虽然后来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但是短枪并不在禁运名单之中,各个军阀又纷纷组建了手枪队。有能力的军阀还仿制西方先进武器。军阀通过各种办法,基本上解决了军队武器问题。

军阀混战时期,军队人数肯定大大超过晚清。但是每个军阀军队的总数量,却难以维持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各个军阀中,奉军的人数算是最多的,也就是35万人,其余军阀的人数普遍在十万以内。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之所以有人觉得清军还在使用冷兵器,可能受到了义和团士兵的影响。清政府只是利用义和团,并不敢真正武装义和团。义和团战士基本上都是使用冷兵器,所以才会有中国人手持冷兵器与洋人拼命的情况。进入民国以后,冷兵器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各个军阀也不会组建专门的冷兵器部队。给人的感觉是到了军阀混战期间,突然间就有了军队和武器。

为什么清朝很落后无兵可用,军阀时期突然就有了可用的部队及军火?

清朝政府作为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无论如何也是绕不过去的。但勿用否认的是,清朝是异族人所统治,对占人口绝大多数人的汉民族而言,满清封建王朝采取了无情的分化和打压。即使有少数汉民族精英被当朝天子网络到朝中,也是用其人而并不信任,更何况普通百姓是如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早期清朝政府的武装力量全靠满人的八旗子弟兵,这些跟着努尔哈赤入关的第一代八旗子弟兵确实骁勇善战,所向披靡。随着江山稳固,战火息灭。到了清朝末年,那些八旗子弟已经变成了为只会享乐、不会打仗,养鸟斗鸡,不会经营、不会耕种的纨绔子弟。而广大汉民族与他们又离心离德,即使在朝中为官也是互不信任。

中国的疆域辽阔,由于满清王朝到了末期仍然坚持闭门锁国的政策,使得一大批汉民族的先贤仁人志士睁眼看世界,西方国家运用先进的科学和技术,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中国的现代史教育学生们记住国耻,八国联军打进紫禁城,火烧圆明园等罪恶行径。根本原因就是西方列强垂涎中国的巨大市场,急于为他们工业化后所生产的商品寻找市场。由于中国当时仍然处于封建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条件,也就是广大农村、农民还是男耕女织,只要个人能生产的东西是不会轻易去购买。西方人所推销的洋货无人购买,国际贸易出现逆差。最终发现鸭片是卖给中国人最受欢迎的好东西,这就直接导致了鸭片战争。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得国家普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没有人愿意去当兵,所以就出现了题主所说的“无兵可用”这种现象。

到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每一支军阀势力都打着革命的旗帜,宣扬的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的日子,却干着为了个人的一已私利的勾当。当时中国人多数人都是文盲,被军阀们一忽悠,就去当兵吃军饷。这就是当时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军阀门的士兵是靠蒙骗与忽悠来的,军火是靠买的。当兵的人多数都是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谈不上什么战斗力,怎能说明他们就是代表新生的政治力量。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先进的政治理论作为指导方针。尽管不缺少人马,但终究是乱世中的昙花一现。(原创于:2021/08/14)

为什么清朝很落后无兵可用,军阀时期突然就有了可用的部队及军火?

清朝时期,中国的军队战斗力很弱,给人的感觉就是无兵无武器。清朝灭亡,到了军阀混战时期,军队一下子就变得非常多,而且战斗力也明显变强,武器似乎也变得很丰富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咱们说北洋军阀时期,军队的战斗力变强了,是有根据的。在清朝的时候,列强纷纷入侵中国。八国联军一共也就五万人,却打得清朝的军队溃不成军,清朝还和列强签订了让清政府根本就承受不起的《辛丑条约》。但是到了北洋军阀时期,列强这种成建制的对中国的入侵变少了。当时唯一加紧活动的,就是日本。但是日本也只是在蠢蠢欲动。派出整支军队来打仗的列强,在北洋军阀时期并不多。由此可见,这与北洋军阀时期,虽然混乱,但是军队的战斗力强劲,以及武器装备变得很好不无关系。

那么,北洋军阀时期是怎么突然变强的呢?

▲清朝军队

一、关于“为谁打仗”的问题。

清朝时期的军队,就数量来说,其实并不少。尽管八旗军和绿营军的战斗力都很差,但是数量上是有保障的。清朝灭亡前,全国还有77万军队。其中八旗军13万,绿营军46万,新式陆军18万。这个军队的数量,其实就是清朝历代正常军队的数量。比如康熙时期军队也就60万,乾隆时期也就80万。鸦片战争时清朝的军队也就80万。总之,总体军队数量,在清朝历代都没有什么变化。

就武器装备来说,鸦片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清朝军队的武器装备确实非常落后,普遍处在冷兵器时代。所以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对清朝,基本上是“降维打击”。那时候,清朝上下进行总结,普遍认为是因为武器落后。所以从那时候开始,就努力建造兵工厂,生产热兵器。尤其在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以后,兵工厂的发展更快。到了清朝末期的时候,兵工厂已经遍地开花。成规模的就达到了35个,其中最大的包括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金陵机器局、汉阳枪炮厂这些,生产了为数不少的先进武器。

就大型战舰来说,当时北洋舰队的战舰数量与规模,也号称世界第一,让日本人都羡慕不已。

但是清朝的军队战斗力却很弱,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庚子战争,清朝也是几乎没有任何战斗力。之所以是这样一种情况,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为谁打仗”的问题。

清朝时期的军队,都是在为皇帝打仗。不是说那时候的人不爱国,他们当然也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但是那时候皇家就是国,国就是皇家。他们也知道皇室腐败,慈禧太后专权。他们打仗的目的,是希望能够获得朝廷的赏识。如果没有一个能够赏识自己、升迁自己的领导,仗往往打得稀里糊涂。就算是死了,也不知道是为谁死的,更别说得到升迁获得好处了。

这也就是皇权时期的一个特点,必须搞清楚“为谁打仗”的问题。陈桥兵变中,那些士兵们为什么要发生兵变,为什么要把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肩膀上?就是因为小皇帝太小,没有什么判断力,将士们不知道“为谁打仗”。

清军为什么能够打败太平天国?最主要的是出了“圣人”曾国藩。曾国藩是为了他心中的“理念”打仗,他把“国家”进行了符合儒家传统的解释。所以他奋不顾死地打仗。在他的带动下,湘军才强大起来,才打败了太平军。但是,在那个时候,有多少曾国藩这样的“圣人”呢!

清朝末年,朝廷权力斗争很厉害,还不断“变脸”,一会儿光绪是领导,一会儿慈禧是领导。哪怕慈禧当领导,在八国联军入侵前与八国联军入侵后,她也是两个态度。所以将士们无法解决“为谁打仗”的问题,自然不愿意白死。

北洋军阀时期,军队都成了私家军,都是在为军阀头目打仗。而军阀头目也明白,他们是在为自己打仗,是在“创业”。打的胜仗越多,抢下的地盘越多,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多。如果军阀头目赏罚分明,像张作霖那样,那么将士们感到自己有前途,打起来就奋不顾身。

总之,只要“为谁打仗”的问题解决了,目的性明确了,战斗力自然不一样了。

▲北洋军阀

二、关于“军队资产化”的问题。

清朝末期,军队都是朝廷的,不是某个将领的。朝廷为了避免私家军的存在,一方面会限制国家整体军队的数量。另一方面,会不断撤换军队的将领。

清朝军队数量长期保持在七八十万之间,就是要限定军队的数量。军队就像火药桶,这个火药桶可以炸敌人,但同时也会爆炸杀伤自己。如果火药桶太多,国家都坐在火药桶上,那是十分危险的。

所以,太平天国运动被破灭以后,清朝立刻下令解散湘军、淮军和楚军。袁世凯进行小站练兵以后,朝廷对他异常猜忌。如果不是因为爆发了辛亥革命,袁世凯是没有机会再掌控他所练的新军的。

但是,北洋军阀时期,军队变成了一种资产,属于军阀头目自己的资产。对于他们来说,自然是军队的数量越多越好,武器装备越精良越好。资产越多,他和别的军队较量的时候,本钱也就越大。这就如同赌博的两个人,谁的本钱越大,谁能下的赌注就越大,谁就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所以到了北洋军阀时期,光是军队数量,就已经达到了140万到150万之间,和清朝末期相比,几乎翻了一倍。至于武装装备,就更加先进。张作霖自己都已经拥有战舰27艘,甚至还都是航空母舰。

▲张作霖

三、关于“代理人”的问题。

清朝晚期的时候,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很频繁,那是因为“代理人”比较单纯,就只有清朝政府。那时候,他们对清朝政府的脾性也已经摸得比较清楚,知道清政府害怕打仗。只要给清政府来一点硬的,清政府立马就服输了。所以那时候,他们虽然一直在寻求和清政府打仗,但是一直还是比较小心的,害怕把清政府给打灭亡了。一旦把清政府给打灭亡了,他们在中国获得经济利益的“代理人”就没了,至少没有清政府这种好的“代理人”了。

到了北洋军阀的时候,北洋军阀很多,成不同的派系。“代理人”就分散了,也变得不确定了。也就是说,列强已经没有统一的“代理人”,也不太可能确定“代理人”。就算确定了某个军阀头目作为“代理人”,万一这个军阀头目在内部混战中失败,列强的投资不就跟着失败了吗?

就比如日本。日本的目标是很明确的,就是要先拿下中国的东北,再图谋全中国。但是在东北的时候,找谁为“代理人”呢?他们找过张作霖为“代理人”,但是后来又把张作霖炸死了,为什么?就是他们觉得这个“代理人”找错了。

日本目标明确,但想找“代理人”都那么困难,英美等国家就更加困难了。实际上,美国直到二战以后,才找到蒋介石这个“代理人”。但是蒋介石最后打败了,美国在亚太的战略也因此严重受挫。

总之,以上三个问题是否解决和确定,决定着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以及列强对中国军队所采用的政策。所以清朝灭亡前后,军队才是不同的面貌。

为什么清朝很落后无兵可用,军阀时期突然就有了可用的部队及军火?

首先要说一下,军阀时期的军队和武器和列强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而比清朝时领先那么多,是因为清政府直到庚子事变以后,才正式开始建设现代意义上的军队。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即使再顽固的保守派也开始意识到了西方武器的优越性。加上此时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也急需加强清军的战斗力,因此清政府开始了洋务运动,从西方进口武器,并在国内建设工厂加以仿造,并从西方聘请军事顾问,按照西法训练部队。

不过这一时期的清军除了武器外改变并不大。清军的编制、指挥和后勤都依然是旧的那一套东西,本质上只是装备了西方武器的封建军队。这样的军队其战斗力很有限。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时,清军在绝大多数战斗中都表现糟糕。唯一值得一提的胜仗是镇南关大捷,还是靠了绝对的兵力优势才完成的。

早期清军很多就这个鸟样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上下因为败于原本根本看不上眼的日本,因此很多人也意识到了军队的变革不能仅仅是更换武器,组建新军的呼声越来越高。此后清政府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像袁世凯的小站新军、聂士成的武毅军、张之洞的自强军等等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庚子事变以后,聂士成的武毅军遭到重创,因此清政府在袁世凯的小站新军的基础上开始组建北洋常备军。北洋常备军在编制等方面对西方军事技术学习的更多,其战斗力和原有的清军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

因此清政府在组建了北洋六镇的同时,也要求各地督抚按照北洋军的模式编练新军,计划在全国建立36镇。到辛亥革命时,实际完成了14镇又18个混成协,总兵力大约18万人左右,并建立了不少军校,以培养军事人才。

有趣的是因为新军中不少军官教育程度较高,因此很多人参加了革命党,辛亥革命时各地的新军大多充当了反清起义的主力。清政府也可以算是自掘坟墓吧。

辛亥革命以后,军阀林立,相互混战,大家也纷纷扩军。不过此时的军队大多脱胎自新军,基本的架子有了,所以比晚清时期那些乱七八糟的军队还是要强很多。

为什么清朝很落后无兵可用,军阀时期突然就有了可用的部队及军火?

首先,清朝末期并不是很落后。

经过洋务运动以后,清朝的工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军事工业,比东洋强很多。步枪大炮,轮船铁路,清朝都能造。

例如,

1862年,清朝就制造出国产第一台蒸汽机。

1865年,安庆内军械所制造出第一艘轮船。之后,马尾造船厂、江南制造局等项目连续上马。

1880年,天津机器局制造出我国第一艘潜水艇。

1889年,马尾造船厂制造出第一艘钢壳装甲巡洋舰。

1890年,清朝已经能造305mm后装线膛炮。

1892年,清朝研制出江南快利步枪,发射无烟火药。

1896年,汉阳兵工厂就开始仿制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汉阳造”。

在清末,清陆军是不缺军火的。缺的是训练,缺的是近代军事化管理。很多士兵把打靶子的弹药攒起来,卖给外面。冯玉祥当年当兵的时候,就这么干,卖了钱能吃点好的。

其次,清朝末期的兵很多。只是,打不了大仗。

清末时,账面上至少有80多万军队(八旗兵20万人,绿营兵60多万人)。但是,这些部队是分散驻扎在全国各地。动员和集结需要时间。后来在太平天国运动时,因为八旗和绿营战斗力下降,又出现一些练军。

练军总人数大概在三四十万人,太平军被剿灭以后,就进行了部分裁员。注意,就是兵力达到三十多万人的湘军,直属于曾国藩的亲军也就十来万人。剩下的部队,曾国藩说话也不是非常好使。这就是让将领自己练兵的缺点。

等到甲午战争时,清军共计出动了63万军队。而日军内,只出动了24万人。人数来说,清军占优势,够用了。但是,奈何清军不团结,八旗、绿营、淮军,等等。就是李鸿章自己的淮军内部,也有不同的派系:福字军、庆字营、毅军、铭军、嵩武军、亲庆军,等等。每个“军”、每个营都有自己的直属将领。这支部队,就是这位将领的私人部队。

这就是团练兵勇的缺点,太私人化。从湘军开始,就有这个问题。打小规模的战斗,出动三五个营兵力,没问题。但是,几万人,甚至十来万人的战斗,就成了一片散沙。

看后来和八国联军打仗,清军出兵10万人被联军2万人打败了。也是存在这个问题,派系太多,指挥混乱。联军都打下通州了,清廷还以为前线取得了大捷。等第二天,才知道通州陷落,赶紧通知各省派兵“勤王”,黄花菜都凉了。慌忙被派出去的京师部队,都不知道联军会从那面来。慈禧逃跑的时候,身边连一支像样的护军都没有,就带了几个太监宫女。你说,清廷指挥乱不乱。

这样的清廷,肯定“无兵可用”!

而后来清廷练新军,也是为了打大仗做准备。当时,清军编的新军,每镇辖兵12000余人,相当于之前的24个营!

等到民国军阀混战时,各路军阀是靠兵吃饭的。所以,对军队建设舍得花钱。而且,洋人为了扶持自己的代理人,也乐于给他们贷款和军火。洋人可以通过贷款和军火,来调整各方军阀势力。但是,民国军阀总体是走下坡路的,他们太仰仗洋人的军火输入了。也是因此,每个军阀后面基本都有一个洋人扶持。

(文|勇战王聊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