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战列舰堪比航母,放到现在能有几个国家能造呢?
啥?日本二战的战列舰堪比航母?喝多了吧?应该是日本的航母堪比战列舰才对。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当年日本的航母,有不少都是由战列舰改的。
比如有名的中途岛的一把火“赤城”号,当年是旗舰,是大日本海军的壮哉,是袭击珍珠港的功臣。
然而它的底子就是艘战列舰,为“天城级战列巡洋舰”,是天城级的第二艘。
为什么它从战舰这么有前途的角色变成了航母呢?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完,根据《华盛顿海军条约》人们开始裁军和限定军舰吨位。
当时天城级堪堪将要造完,但全是超标货,必须得拆除。
日本人舍不得:日本农业不发达,军舰怎能丢掉它,只要糊上金坷垃,改造改造就行啦!
于是天城级的首舰“天城号”开始了战巡到航母的改造,没多久赤城也跟着上马了。
活该的是,1923年关东大地震,快完工的“天城号”航母被震瘪了,于是赤城成了唯一完工的天城级改造航母,于1927年3月25日完工。
中途岛之战中,因为传说的“五分钟”,甲板堆满炸弹的赤城号让美军俯冲轰炸机一发入魂了。
还有与赤城同步起爆的“加贺”号航母,它也是妥妥的战列舰,比战巡还硬些。
加贺号战列舰的建造始于1919年初,制造厂是川崎造船厂,它本该是一艘“长门”战列舰的升级版,有枪有炮,还有410mm的大管子。
舰体刚下水的时候,加贺号非常有排面,得到了日本军令部总长伏见宫博恭王和10万民众观礼,简直就是明日之星。
结果还是因为《华盛顿海军条约》,加贺号给劈头泼了盆冷水,它被加入到“必拆”的行列。
更八格牙路的是,加贺必须把拆下来的物料送到“天城”那里去,然后剩下点小寸板儿还得去当靶船,它就像个刚出道红了的明星,还没出专辑呢,眨眼给封杀了。
人们瞧不起加贺,嫌它短了,配置不如天城新颖,也不适合改造成航母,那还留着干啥呀?浪费帝国的铁板?
于是加贺只得天天在那趴着喊冤,拆一块板子就喊一次天闹黑卡半载!喊着喊着,“轰隆”一声天照大神显灵了。
1923年关东大地震,趴在船台上的“天城”楞给震得脆瘪,就像遭报应一样,连龙骨都折了,这给了加贺重生的机会。
日本海军部没多久就决定,由横须贺船厂进行负责,从加贺号战列舰上改造一艘空母出来,咳!但是,为了不超过总吨位,它的姊妹舰“土佐”号还是拖去打靶吧……
就这样,加贺号战列舰变成了加贺号航母,它拥有当时日舰最大的载机数量,甚至还能跑到27节以上。
还有日本制造的最庞大的航母“信浓”,这艘船其实是大和级战列舰的老三,日本在拼死憋出大和、武藏后,把信浓憋到一半就实在氪不动了。
当时的日本海军把航母当成了押宝的对象,毕竟航母作战能力更高,是日军在太平洋上最给力的武器。
而且日军当时天天挨炸,横须贺船厂根本就忙不过来,不是给这个维修,就是给那个升级,疲于奔命。
于是更简单、能效也更大的信浓航母改造计划出台了,既然之前能从“天城”改航母,那么大和的舰体又有何问题?
铺飞行甲板多简单的事儿?什么舰桥、上层建筑、大炮、装甲带全都不用管了,省工期,还能增加航母,斯巴拉西!
就这样,信浓被关在船厂里来了个封闭施工,海军高层严令必须在44年12月完工,否则全体死啦死啦的有!
船厂的员工一看大太君怒了,只得拼起命的搞,偷工减料加浑水摸鱼加瞒天过海,居然提前在11月就搞定了。
后来信浓载着2500名官兵出港试航,还带着雪风等祥瑞护航,结果遭遇美军潜艇的鱼雷袭击,被人射六中四,bia叽一下沉了。
日本这种改造航母相当多,比如“龙骧”,龙骧号航母排水量堪堪1万2千吨,它使用的是“青叶”级重巡洋舰的船身。“隼鹰”号,使用的是客轮“橿原丸”的船体,“飞鹰”号原来也是客轮“出云丸”。
此外还有瑞凤、祥凤、龙凤等三艘航母,瑞凤是油船“高崎”改造而来,祥凤之前的名字叫“剑埼”,是一艘潜艇母舰,后来被改造成航母。龙凤也是一样,它的前身是潜水母舰“大鲸”号。
千岁、千代田等航母原本是水上飞机母舰,后来实在憋不出航母了,日军便将之铺了甲板凑数。
再就是“大鹰”这种凑合型,它们完全体现了日本二战海军乱七八糟的构造,一堆八竿子打不着的船,也能划拉进同一型中。
“大鹰”号,它原本是新田丸级货客船“春日丸”,在建造途中被改造成了航空母舰。
同级的2号舰“云鹰”,原本是日本邮船的新田丸级货客船“八幡丸”,在太平洋战争前被日本海军买下,改造成了航空母舰。
大鹰型的3号舰“冲鹰”,原本是新田丸级货客船“新田丸”,1941年9月大日本海军征用,在太平洋战争开战后改造成了航空母舰。
4号舰“神鹰”还是个进口货,进口的是德国客轮“シャルンホルスト”号(好像读 沙伦霍尔斯特),太平洋战争开始后被改造成航母。
5号舰“海鹰”是由日本海军从三井公司征用的客轮“あるぜんちな丸”(我又不知道怎么读了)改造的,据说售价930万日元。
至于其它的什么瑞穗、秋津州、能登吕、神威、速吸之流,完全没说的必要,全是破船。
日本真正的正规航母,是凤翔、苍龙、飞龙、大凤、翔鹤、瑞鹤、葛城、云龙这些。
说了这么多,实际上也该明白了,当时的日本也是凑合过日子的国家,他们之所以能造这么多航母,更多的是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压榨肝肠搜心刮肺的穷兵黩武之举。
真的要放到台前,日本也就是个比中国有余,比一等列强则大不如的国家,如果没有那股东方人特有的坚韧,他们还真做不出二战那样的“壮举”。
其实1931年捞了一拨以后,1937年的战争并没有给日本带来什么大的收益,他们快速的被战争耗了进去,到1939年已经有人开始叫嚷“没有一点资源能战争了”,打中国打了个入不敷出。
如果不是军国主义死不低头,以及当时的中国实在不成样子,日本恐怕早就当缩头乌龟了。
如果非要把二战的日本与今天的国家做工业实力对比,可比性实在不大,哪怕二战的日本再烂,今天能比过的国家也不多。
世界新增造船国并不多,而其中有出息的更少,主要崛起者就是中国、韩国,什么印度、土耳其之流不值一提。
反过来,英国、法国、德国的造船业还在新世纪受到了一定冲击,有点不如当年那么繁茂。
我们再数数世界上像点样的国度,会发现这个世界战前战后唯一发生的大变化就是,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过去的殖民地经济,开始了新形式的剪刀差式垄断经营,以新的方式展开剥削。
说人话就是:世界的发达集团并没有变,基本还是那几个国家,他们不搞土地侵略了,换了更好的法子割你的肉,吸你的血汗,你还得笑着喊爹地好。
政治经济加科技封锁、经济压制的手腕可行,那么何必再去打打杀杀呢?这也搞得如今一些承平日久的发达国家,变得犹如软脚虾。
比如英国,他们造还是能造,伊丽莎白号航母不是造出来了么?只不过得买中国的龙门吊,还造的气喘吁吁,再多造几艘当年的“厌战”估计都得死翘。
还有德国,今天的德国除非穷兵黩武往死里憋,否则你让他们造几个俾斯麦看看?当然,你要是肯给钱,他们造油轮那可是一把好手。
所以,要完成二战中日本那样规模的战列舰、航母建造,二战国家和现代的能耐差异真心不大,无非增加中国、韩国等超级造船大户。
你要搁中国的那些大船厂里,说造个1.2万吨的“龙骧”或2.7万吨的“赤城”很难,对方能把几十万吨的大邮轮蓝图扇你脸上去,也就信浓这种72890吨的玩意儿还稍微费点劲。
剩下的那些工业基础薄弱,造船业也是基本不靠谱的国家,你让他们憋都憋的尿血,比如印度,那个航母船壳子漂多久了?幸亏这和平年代他们能摸鱼,如果是战争年代,他们能造出鬼来?
二战日本战列舰堪比航母,放到现在能有几个国家能造呢?
虽然,二战已经过去75年。但是,战列舰这种东西,依然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造。二战时,对战列舰最推崇的国家就是日本了。他建造的大和级战列舰,满载排水量达到72810吨。一艘大和号,顶3艘两万吨的中型航母。就是放到现在,很多国家也无法制造出大和号这样的战列舰。
真有实力制造的,也就:美、中、俄、日本、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土耳其,等国。
你没看错,没有韩国。
虽然,韩国现在民用船舶的造船能力能进世界前三。但是,韩国没有大口径火炮的生产能力,他造不出460mm舰炮。甚至,连203mm的火炮他都造不出来!韩国现在自己制造KH179式榴弹炮,口径是155MM,炸膛20多次。。。155的都搞不定,更别说203mm以上的超大口径了。
除了主炮外,还有蒸汽轮机、防护装甲、火控系统以及整体设计经验,都是很多国家没有触及过的。就像我国造航母一样,要先买一个“二手”的回来研究下,看看里面的设计构造。然后,才敢开始自己研制。连见都没见,就自己凭空弄,基本上没戏。
美国这样的国家,为什么宁可把战舰放“坟场”生锈,也不转卖二手。就是怕泄露自己的造船技术。美国阻拦我国买二手航母,也是想阻止我国获取造大船的“样本”,给我国造船的道路添堵。所以,造军用大船,真不是简单的事。
(文|勇战王聊历史)
二战日本战列舰堪比航母,放到现在能有几个国家能造呢?
二战期间的战列舰比之现代航母的技术水平差距甚远!它们之间不是一个技术等级的装备,要清楚这一点。
但,战列舰毕竟是大工业的产物,只有近现代重工业发达国家才能制造,以农业和轻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国家是建造不出来的,目前来说能在二战期间建造战列舰的国家现在仍能建造航母,而二战期间没有战列舰的我国以现有的工业能力建造它是很轻松的事情,这一点毋庸置疑!
那么,建造日本“长门级”或者“大和级”战列舰的技术难点在哪呢?
第一个就是:舰体用的钢板和球扁钢(肋骨),我们都知道建造战列舰所需的都是厚钢板,司令塔或者主炮的炮塔钢板最厚的敌方超过了300毫米,其它位置的厚度从12.5毫~200毫米之间有几十个规格,要生产出来这些不同规格的钢板就得需要强大的钢铁工业能力。
当年日本为了建造“大和级”战列舰,从德国进口了三座70吨酸性平炉和一台2万吨级别的锻造机,用途是酸性平炉冶炼出钢水之后铸成二三个大型钢锭,再由锻造机锻造出厚钢板,因为当时的轧板机轧制不出来300毫米厚度的厚钢板,只能采用锻造方式生产出来。
“长门号”各位置的钢板厚度,最厚处达305毫米,而“大和号”要比“长门号”还要厚一些。
而现代钢铁工业极大的进步,已经不在使用老式落后的平炉炼钢工艺了,而成使用120吨以上的氧气转炉生产工艺,这种工艺简单的说,就是将高炉里的铁水直接倾入到转炉当中,再使用“吹氧管”大量往炉内高压吹进氧气,使用“氧化炼钢法”把铁水中的有害物质氧化掉,达到式钢水纯净的目的。
转炉炼钢时间通常在40分钟左右,它一次性出钢多,连续作业能力强,设备利用率高、占地面积相对小…等优点,是目前大规模钢铁工业的首选!
转炉冶炼出来的钢水还需进行“喷粉吹氩”炉外精炼工艺,就是将:萤石、铜矿石、石灰颗粒…这些碱性造渣材料吹进钢水包内,进一步的与钢液混合,到达洗涤钢液目的,这样会使得钢液更加的纯净,“吹氩”就是使用惰性气体当中的氩气,它被吹进钢液当中之后不与钢液融合,而是可以将二氧化碳、细微的有害气体和有害渣带到钢液的渣面,也是起到纯净钢水的目的。
冶炼完成的钢液要进行连铸工艺,就是把钢液通过水冷结晶的方式,在半凝固的状态下形成大规格的钢坯,取消了过去的模铸锭再使用“初轧机”开坯出规格钢坯(板坯和型材坯)的工艺,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钢材的利用率。
如果说以现代钢铁工业的设备能力去生产“大和号”所需的所有规格钢材,估计一个星期就能完成,生产效率几十倍于70多年前。而且现代的舰船军用钢板的性能是二战那个年月2.5~3倍之多,也就是现在的100毫米厚钢板相当于二战期间300毫米厚的钢板,现在如果“复刻”大和号,用100毫米钢板就够用了。
有了建造战列舰的钢材,还需要有10吨的干船坞,“大和号”排水量7.5万吨左右,目前世界各大船厂在10万吨干坞有至少80个,理论上都能建造“大和级”,甚至有的30万吨级别船坞可以同时建造两艘。
“小鹰号”航母的轮机部门正在给“小鹰号”的锅炉点火。
舰体建好之后就要安装动力系统,当年“大和级”战列舰安装了12台锅炉和4台蒸汽轮机,最大航速27节,而“小鹰级”航母安装了8台锅炉和4台西屋公司的蒸汽轮机,最高速度30节,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也是8台锅炉和4台蒸汽轮机,最大航速28节。
“库兹涅佐夫号”所用的КВГ–4锅炉,现在航母用的锅炉与二战期间战列舰用的锅炉没啥两样,都是水管锅炉,只不过蒸汽轮机和控制设备要比以前先进一些罢了,但是现在大型舰船用锅炉目前只有三个国家可以制造。
从技术层面来说,制造460毫米舰炮是“大和级”战列舰最复杂的部分,因为主炮的炮管、炮闩、闭锁机构、俯仰设备、基座…都要要承受发射火药的巨大能量释放!如果材质低劣或者制造工艺差,不要说进行海战,就是平时训练的时候都有可能出事故。
而火炮组成部分当中炮管制造是最复杂也是技术要求最高的,因为炮弹要从炮管发射出去,它要承受巨大的膛压和发射药产生的高温和炮弹与膛线之间剧烈的摩擦力。
早年间制造战列舰这样大口径主炮都是分成几节,然后再进行精确对接,因为当时没有加工20多米长的深孔钻床和镗床,没有这俩设备就不能整根去加工出来一根炮管,只能是分成节,再加个完毕后进行对接。
但这种分节加工工艺严重的影响到了炮管是寿命,因为它在发射炮弹的时候整体受力不均,有时候应力可能会击中在一个点上,最后出问题也在那个地方,造成了炮管整体没使用多久就报废,还有就是前面所说的那时间钢铁工业水平不行,没有现在的电弧炉+电渣重溶炉,有是炮管自紧技术…等等新工艺,制造这么大一根炮管费时费力费钱,并且合格率还低。
现代火炮的制造工艺采用电弧炉+电渣重溶双联工艺生产,也就是先使用电弧炉冶炼电渣炉所需的“自耗电极”,再使用“多臂式电渣重溶炉”(上面图片)将“自耗电极”逐一熔化铸造出一个巨型钢锭(其原理和平时看见的电焊一样),400毫米以上的炮管所用的钢坯要超过一百吨,一般模铸工艺完成有很大的难度,并且钢坯铸造完成之后冷却不均内部还会出现裂纹、气泡、偏析…等缺陷,导致整个钢锭报废,所以用电渣重溶方式生产出来一个超大型钢锭非常有必要。
巨型钢锭铸造完成后需要使用万吨锻造机将它锻造成炮管初坯,这是一个使钢锭内部致密和拉长的过程。
初坯加工出来之后需进行表面清理→中心钻孔→精锻机锻造→再次表面和内壁清理→热处理→机械矫直→内外壁再次清理→竖炉热处理→炮管内壁自紧工艺→镗床加工膛线…等等非常复杂和精细的制造工艺,整个流程要非常紧密配合,否则一个环节出问题了整根炮管就报废了。
从目前来看,可以加工战列舰主炮的国家最多8个,都是工业化历史很长时间的国家,对这几个国家来说70年前能制造战列舰主炮,现在有了更高的工业能力,制造巨炮和制造战列舰没有任何的技术瓶颈。
总之,战列舰虽然早已经是淘汰品了,但能制造它的必须是工业能力强大的国家,不可能谁便一个国家都可以建造,人类从蒸汽机时代进入到了工业文明,通过了一二三次工业革命进入到现代工业化时代,但是拥有较高工业化程度的国家不到20个,而就这么20个工业化国家当中也仅有几个国家可以制造战列舰,可见其需要的工业基础是非常雄厚的。
二战日本战列舰堪比航母,放到现在能有几个国家能造呢?
二战时,重型战列舰的建造难度远超中型舰队航母,一艘大和舰的造价抵得上三艘两万吨级的航母。
重型战列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的顶级产品,在当时,只有最先进的工业强国才能制造。就当时而言,只有美、英、日、德、法、意能造,七十多年后的今天,这六个国家仍是最先进的工业强国,他们至今仍有这种能力。此外,二战后造船工业飞速发展的苏联和如今的俄罗斯也具备了这种能力。我国在成功仿制瓦良格航母后,理论上也具备了这个能力,但我国由于从来没有建造过战列舰,如果要造的话,虽然硬件和技术都具备,但欠缺相应的经验,需要时间来试验和磨合。
就当今而言,如果要建造大和这样的巨舰,必须具备一些必不可少的条件。比如10万吨以上的干船坞、千吨以上的龙门吊、万吨以上的锻压机、大型重油锅炉和高压蒸汽轮机、制造炮管的电渣重溶技术等等。就这些条件而言,当今能建造大和级战列舰的,也就是美、英、日、德、法、意、俄、中这八个国家。
二战日本战列舰堪比航母,放到现在能有几个国家能造呢?
不多的,就象现在,没有几个国家拥有航母一样。
二战日本战列舰堪比航母,放到现在能有几个国家能造呢?
能够造战列舰的他们国家都有重工业能力。美国法国,德国,英国,中国,日本,韩国还有欧洲一些国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