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蒲松龄的《吴令》是最讽刺的一篇小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10143条回答。
这个故事确实很有意思,我们先看看原文:
吴县有位年轻的县令,为人刚毅梗直。吴县当地的民俗非常尊敬城隍神,除了修建富丽堂皇的城隍庙以外,每年都要为这个神举办大会,要花费全县不少民间的金钱。即便县里遇到灾荒,其他什么开销都可以节省,却不能在城隍神上面省钱。
有一次,这位县令外出,正好碰到民众大办神会。得知做神会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县令勃然大怒,对着神像大骂:“你是主管一个县的城隍神,就应该知道爱惜民力。你怎么这样耗费民脂民膏呢,实在是笑话!”然后县令命差役把神像拉倒在地,打了二十板子。民众吓得要命,从此不敢再大办神会了。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很不错,这几乎是西门豹破除迷信的翻版啊。
这个县令应该是很伟大的人。
没想到,故事还没完:县令为官清正无私,只是年龄比较小,很喜欢玩耍。一年多后,有一次他偶然发现官衙屋顶上有个鸟窝,就贪玩自己用梯子爬上掏。结果,他不慎摔了下来死了。没多久,县城的老百姓就听到城隍庙中传出县令的声音。
仔细辨别,竟然是县令的魂魄在和城隍神争执。原来县令死后也成为城隍神,就住在城隍庙里,接受民间的香火供奉。但这个庙容不下两个神,两人激烈争吵,都让对方离开。
吵闹声不分昼夜,让民众感到惊恐,加上县令生前也做了不少好事,他们就找来神婆协调,许诺会为县令建立一个新庙。
于是吴县就有了两个城隍庙,争执吵闹声才停止了。由于两个城隍互相竞争,都希望民众多给他供奉,所以较原来的城隍神更加灵验。一年一度的神会,又开始大办起来。
大家觉得搞笑不搞笑。
县令生前怒骂城隍神不体恤民情,只顾自己享乐,住豪华的庙宇,接受大量供奉,享受神会的奢华仪式,都是混账行为。县令为此还打了神像!
此举做的正气凌然,然而县令死后却做了同城隍神同样事情,甚至为了争夺供奉同老神仙大吵特吵。
这很荒谬吗?
一点也不荒谬。
有很多贪官,在没有爬到很高位子上,没有什么资格贪污时都表现得正气凌然,大肆攻击贪污腐败、权钱权色交易,言语猛烈,痛心疾首。
搞笑的是,这些贪官一旦爬到这个位子,往往比前任做的更差更坏。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不在其位,没有相关的利益纠葛,自然可以高谈阔论,占领道德制高点。
一旦自己到了那个位置,涉及到自己的密切利益,就可能完全不同。
以前中国有2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家里如果出现什么纠纷,不会找同族人来处理,反而会找舅舅主持公道。
这主要是同族人可能会因为利息关系有偏颇,但舅舅其实是外人,同你家不相干,才会相对秉公处理。
上海人的“娘舅”最大,就是这么来的。
还有一个就是分家产时,通常会找略有些亲戚关系的远房情人,甚至完全不相干的人来主持。
为啥?
道理也是一样。只有完全没有利益关系的人,才会相对秉公处理。
所以,说来说去靠人性是完全靠不住的,很多事情必须依靠制度。
为什么说蒲松龄的《吴令》是最讽刺的一篇小说?
在吴县这个地方有一个县令,大家都忘了他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为人刚毅,两袖清风,深得百姓的喜爱。
吴县百姓非常敬重城隍,所以每到城隍诞辰时,当地人就用木头做成雕像,再披上锦缎的衣服,放在繁华地方参拜。
因为每年都要如此,所以百姓们每次举行城隍会时,都要大肆敛财,用豪华的车子拉着神像游街,举行各种各样的仪式,来纪念城隍。
起初,县令对于此事只是颇为不满,他觉得百姓本就生活不太富裕,又每年这样大肆举行纪念城隍的仪式,实在是大可不必,但这是百姓的个人行为,自己也不太好管,可最近几年,百姓一次比一次收的钱多,举行神会的规模越来越大,以至于城隍之会已经成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每一次都不曾懈怠。
这不,今年的城隍之会又大张旗鼓地开办了起来,县令实在忍无可忍,便跑到百姓举行城隍之会的地点,拦下游行的队伍,站在高台上向百姓宣讲城隍之会的害处,可百姓都没有放在心上,县令看众人一个个都不专心,好似不将他的话放在心上。
于是便命令左右的差役,将那神像拉倒在地,打了20大板,又在众人面前指着神像大声斥责道:你是主管一个县的城隍,为何如此冥顽不灵呢?你根本不值得人们供奉,如果你有灵就应知道爱惜民力,又怎么会让百姓去做这些无意义的花费,来耗费民脂民膏呢?”
众人见此,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但事毕以后,都对着县令竖起了大拇指,纷纷议论道:这才是真正为民办事的好官。
逐渐地,人们将城隍之会的风俗习惯也停掉了,只是每年进行一次小小的纪念罢了。
县令本就是一个两袖清风的清官,他所住的房屋残破不堪,每逢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起小雨。
这天,县令眼看着要下雨了,想要上房去修补一下瓦片,旁边差役说他上去,县令说:“此处危险,你们的命也是命啊。”于是便自己上去修补房屋,但奈何没站稳便摔了下来,摔断了腿。不久以后,因为病情恶化便去世了。
县令去世以后,吴县的百姓经常在城隍庙中听到那县令愤怒的吵嚷之声,似乎他和城隍神起了争执。连续好多天也没有停止,吴县的百姓都不忘那县令的恩德,纷纷聚集在城隍庙中为他们二人调解,但不管怎样就是不起作用。
后来吴县的百姓又另外建起了一座祠堂来供奉县令,争执之声这才消失了。人们将县令的祠堂也称作城隍庙,每年按时祭祀。
据说,县令的城隍庙比原来的城隍庙更加灵验。吴县至今还有两个城隍庙供百姓祭拜呢。
暮有话说这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名叫《吴令》,他讲述了一个县令两袖清风,爱惜民力,制止百姓大肆举行城隍之会的故事。
故事中,县令本就是一个为人清廉的好官,他看不惯百姓大肆花钱去做一些祭拜鬼神之事。当众斥责众人,最后将耗资巨大的城隍之会给停了,得到了吴县百姓的一致称赞,可县令因为意外身死后,却和城隍庙的城隍神吵嚷了起来,直到百姓为他又建起了一座祠堂,这才解决了争吵的事端。
起初北暮读这一篇文章时,觉得这县令还真是一个好官啊,为人清廉,懂得为百姓着想。可是到结尾,蒲松龄的描写却让我有了另外一个疑问:这样一个为官清廉的官员,死后仍然被众人所祭拜,这难道不是现如今人们所说的,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吗?
生前不许祭拜的县令,死后竟和城隍吵了起来,同他去争夺城隍的职位,享受百姓的祭拜,看不惯百姓祭拜的人,最后却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蒲松龄的这篇文章还真是讽刺啊。
对于本文,你是怎么看的?欢迎评论区留言!
我是北暮,喜欢我的文章,就点赞关注吧。
为什么说蒲松龄的《吴令》是最讽刺的一篇小说?
蒲松龄这篇《吴令》的短文确实充满了讽剌,但还有更深的含意,想必大家读后都会心领神会。
把《吴令》翻译成白话文,梗概如下:
吴县老百姓都信奉城隍,每年城隍过生日,都要花费巨资大操大办地举行祭祀活动。年年如此,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习俗。
吴县的县令是个清正廉洁为民造福的好官儿,他对这种封建迷信铺张浪费耗费民财的现象深恶痛绝。这一年,他在街头遇到了抬着城隍神像游行祭祀的队伍,想到这正是个拨乱反正的好机会,便指使手下把神像拉倒,痛打二十大板,并且发表讲话,号召百姓别干这些劳民伤财的傻事,别说城隍不能为大家办什么好事,既便能办,也不可能愿意耗费民众的血汗钱来做这种形式上的无用功。
百姓觉得,县令说的有道理,确实是发自肺腑的为大家着想,便废除了这种陈旧腐朽的封建习俗。
不料,时隔不久,县令在一次登高时不慎失足摔死了。接着百姓们便听到城隍庙里传来争吵声,好像是城隍和县令两人在打架,并且一连几天争吵不止。
百姓们不忘县令的功德,为了避免让县令为难,便集资给县令修了一座庙,这才结束了双方的争吵。新修的庙也叫城隍庙,每年春秋两季,百姓们都去庙里祭祀。
于是,吴县就出现了两座城隍庙。
以上,就是《吴令》这篇短文的梗概。它到底在讽剌什么,又揭示了什么道理呢?
一、讽剌了封建愚味思想在人们头脑中的根深蒂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约定俗成的习俗,既麻木愚味了民众,也白白浪费了民众的血汗钱,确实是一件坑民害民的陋习。二、想彻底根除愚昧必须快刀斩乱麻,采取雷霆手段。类似于县令拉倒神像且痛打二十大板,然后耐心地向民众宣讲腐朽观念带来的危害。使人们提高认识,清醒头脑,少做那些麻木无聊低极趣味的蠢事。三、短文最后揭示出来的东西,才是最为宝贵的画龙点睛之笔。县令反对人们搞封建迷信劳民伤财腐朽没落的那一套,但他死后却又多出来一座城隍庙,百姓们春秋两季还要大搞祭祀活动。这与县令的初衷岂不是背道而驰么?总结:与时俱进,不忘初心。《吴令》这篇短文虽然短小,揭示出来的道理却以短见长以小见大。此处无声胜有声,确实值得后人揣摸解剖,回味无穷。
为什么说蒲松龄的《吴令》是最讽刺的一篇小说?
蒲松龄的“吴令”是一个短篇故事,故事虽然很简单,但也说出了人世间的一些道理。
吴县的这位县令,为人刚毅耿直,大家也忘了他叫什么名字。吴县当地敬重城隍神,因此当地人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城隍庙会,耗费很多。
有一天,这位县令在外面正好碰上了做庙会,便询问究竟,人们告诉了他。县令得知做庙会要花费颇多,不禁大怒,指着神像斥责说:“你若是神,如果冥顽不灵,就是糊涂昏庸的鬼,不值得人们供奉你,如你有灵,就应该知道爱惜民力,怎么拿这些无益的花费,来耗费民脂民膏呢”!骂完,命人把神像拉倒在地,打了二十板子。从此,当地的民众对城隍也就少了很多敬畏之心。
县令虽然为官清正无私,但是有些贪玩。一年之后的一天他在官衙中爬梯子掏屋檐下的鸟窝,失足掉了下来,摔断了大腿,不久就死了。事后,人们经常听到城隍庙中传出县令愤怒的吵嚷声,似乎在和城隍神争执,连续几天也没停止。吴县的人不忘记县令的恩德,聚集到城隍庙里为他们调解,却没有多大效果。只得另建了一个祠堂,供奉县令,争执声才消失了。县令的祠堂也称城隍庙,春秋按时祭祀,较原来的城隍神更加灵验。吴县至今还有两个城隍。
做为我们来说,站在现在的角度来来看这个故事,荒诞故事的背后确也有些事情需要我们体会。
一、好心不一定能办好事情,处理事情需要知道问题的本质,要抓对目标。1、县令因为体恤民间疾苦,因此让人不要靡费钱财,做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但最后的结果显然让人回味,因为县令也成了被供奉的对象,也成了民间耗费钱财的对象。
2、城隍庙中出现争吵,因为城隍觉得无辜,这二十大板不该由我承受。世间总有愚昧无知之人,举头三尺有神明,神在各人心中,如此靡费钱财,并非城隍本意。民众如此,终归是被人蛊惑,也总有获利之人,你做为县令,不能打开民智,这二十大板应该由你自己身受。
3、县令也觉委屈,就算我没做对事情,现在也已受到惩罚,不然不会和你在这里争吵。但你竟然是神灵,被世人供奉,如果不能显灵,世人供奉你就毫无意义。如果你能显灵,为何又坐视百姓被人愚弄,浪费财物?你这二十大板打的并不冤。
就我看来,应该是县令不对,因为县令做为本地父母官,民众的事情本就是他的责任,遇见问题了,不从根本上查找问题,确赖到城隍身上,这是逃脱自己的责任。因此,最后是县令去找城隍,而不是城隍来找他。
二、荒诞的背后确也有一丝讥讽的味道。我们跳出这个故事本身来看,也有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城隍在阴间资格很老,因此职务也非常庞杂,跨界阴阳,权倾一方,被古人看作鬼界的父母官,专理鬼界不平事。县令做为人间的父母官,因为人间的事情和鬼界的父母官起了争执,到底是城隍爷跨界还是县令跨界,值得世人思考。
县令以死,身入鬼界便是鬼界之人。鬼界之事人间不可见,能见到那就是“闹鬼”。而城隍庙中争吵世间之人能够听到,那显然是“城隍庙中闹鬼”。神在世人心中,而鬼也在世人心中,世间的很多事情往往就是让人不便明言。
当然,蒲松龄的这个故事也许就是一个故事,你怎么去看那也是你自己的事情。
为什么说蒲松龄的《吴令》是最讽刺的一篇小说?
先说故事:
吴县中,有一位县令。大家忘记了他,叫什么名字。但他为官刚正不阿,铁面无私。吴县人,最敬重的是城隍神,所以人们用木头,雕刻成城隍的样子,而且给他穿上了华丽的服装,把城隍神装扮的像活人一般。每年到了城隍神的生日时,人们都会用大量的钱财,举办神节,用高贵的车子,拉着神像,在大街上展览着。
用五颜六色的旗子和各种神圣的仪式,一路上高歌城隍上的功德。场面非常壮观和热闹。看热闹的人,也挤满了大街小巷。久而久之,这种方式,就成为了一种风俗、习惯。人们每年都会举办一次,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县令外出时,刚好碰上了一年一度的城隍会。便命令游行的队伍停下来,问究竟是怎么回事?人们告诉他具体的情况。当县令得知,做这样一个神会,会用掉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便非常愤怒地,指着神像大骂道:“你是管着一个县的城隍之神,如此冥顽不灵,真的不值得人们这样崇拜你,就普通昏庸无能的鬼,是一样的;如果你的有灵,就应该爱民如子,怎么会拿人们的辛苦钱,来装饰你自己的高贵!”
骂完之后,又命人把城隍神像弄倒在地,拿着鞭子,打了二十鞭子。从此之后,再也没人举办这种神会了。
县官虽然公正无私,但因为年纪太轻,很贪玩。有一次爬到树上掏鸟窝时,失足掉了下来,把大腿摔断了。没过多久,就死了。
人们为感恩他为吴县做出的功德,按照县令生前的样子,做了一个神像。把他供奉在城隍神的神庙中。但人们却总能听到,城隍神庙中,有争吵的声音,人们就把县官和城隍分开,又单独的盖了一间供奉,争吵声才停止了。
大家注意,刚开始的县官,是反对人们铺张浪费,大搞这种神会的。但死之后的县官,却想和城隍神,争抢人们的供奉,这不是天大的讽刺吗?
不知大家对这个故事,有什么看法?
为什么说蒲松龄的《吴令》是最讽刺的一篇小说?
蒲松龄的《吴令》为什么是最为讽刺的一篇?
因为《吴令》这篇小说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揭示了人民痛苦的生活,更显现了吴县这个县令自身的虚伪!
让我一起了解一下这个故事吧!白话文翻译如下:
吴县有位县令,忘了他叫什么名字,为人刚毅耿直。吴县民俗最敬重城隍神,当地人用木头雕成神像,再披上锦制衣服,把神像打扮得栩栩如生。每到城隍神的诞辰,居民们都要敛资做神会,用华丽的车子拉着神像,在大街游行;打着五颜六色的旗帜和各种各样的仪仗,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一路吹吹打打,呜呜哇哇,跟着看热闹盼人挤满了大街小巷。时间长了,做神会成了风俗习惯,每年都不敢稍有懈怠。
有一次,这位县令外出,正好碰上做神会。便命游行的队伍停下,询问究竟,人们告诉了他。县令又得知做神会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禁大怒,指着神像斥责说:“你是主管一个县的城隍神,如果冥顽不灵,就是糊涂昏庸的鬼,不值得人们供奉你;如你有灵,就应该知道爱惜民力,怎么拿这些无益的花费,来耗费民脂民膏呢!”骂完,命人把神像拉倒在地,打了二十板子。从此才破除了这个旧习。
县令为官清正无私,只是年纪轻轻,很贪玩。一年多后,有一次他偶然在官衙中上梯子掏屋檐下的鸟窝,失足掉了下来,摔断了大腿,不久就死了。人们听到城隍庙中传出县令愤怒的吵嚷声,似乎在和城隍神争执,连续几天也没停止。吴县的人不忘记县令的恩德,聚集到城隍庙里为他们调解。又另建了一个祠堂,供奉县令,争执声才消失了。县令的祠堂也称城隍庙,春秋按时祭祀,较原来的城隍神更加灵验。吴县至今还有两个城隍。
吴县有位县令,忘了他叫什么名字,为人刚毅耿直。吴县民俗最敬重城隍神,当地人用木头雕成神像,再披上锦制衣服,把神像打扮得栩栩如生。每到城隍神的诞辰,居民们都要敛资做神会,用华丽的车子拉着神像,在大街上游行;打着五颜六色的旗帜和各种各样的仪仗,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一路吹吹打打,呜呜哇哇,跟着看热闹的人挤满了大街小巷。时间长了,做神会成了风俗习惯,每年都不敢稍有懈怠。
有一次,这位县令外出,正好碰上做神会。便命游行的队伍停下,询问究竟,人们告诉了他。县令又得知做神会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禁大怒,指着神像斥责说:“你是主管一个县的城隍神,如果冥顽不灵,就是糊涂昏庸的鬼,不值得人们供奉你;如你有灵,就应该知道爱惜民力,怎么拿这些无益的花费,来耗费民脂民膏呢!”骂完,命人把神像拉倒在地,打了二十板子。从此才破除了这个旧习。
县令为官清正无私,只是年纪轻轻,很贪玩。一年多后,有一次他偶然在官衙中上梯子掏屋檐下的鸟窝,失足掉了下来,摔断了大腿,不久就死了。人们听到城隍庙中传出县令愤怒的吵嚷声,似乎在和城隍神争执,连续几天也没停止。吴县的人不忘记县令的恩德,聚集到城隍庙里为他们调解。又另建了一个祠堂,供奉县令,争执声才消失了。县令的祠堂也称城隍庙,春秋按时祭祀,较原来的城隍神更加灵验。吴县至今还有两个城隍。
汝-心有话说蒲松龄写这位县令为官“清正无私”,前段描写县令遇到做神会的队伍进行谴责城隍神耗费民膏,而结尾却写这位县令死后与城隍神进行争执,自己死后成为了另一个“城隍神”进行收取百姓的民膏,这样的前后对比,实属讽刺至极呀!
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希望您能动动您的小手给我点个赞呀!也可以关注我,一起交流呀!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