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时候南京是什么样子的?
小时候的南京和现在比变化真是太大了。当年住在夫子庙附近,那时也没那么多人,出门基本靠走路,公交车很少,自行车也不多。
那时建康路还叫健康路,记得道路两边的人行道上还有指示箭头,行人分左右两边行走,中间有红色的分界线。
据老人说是国民政府开展新文化运动,提高市民素质而建成这样的。
七十年代,南京城北还很冷清,记得有一次到下关坐31路有线电车,晚上才七八点钟,马路两边都是漆黑一片,几乎看不到灯光。过了鼓楼才会亮起来。
印象比较深的就是看电影。新上映的好电影很难买到票,那时电影票也就1毛钱左右一张。电影院门口就会有很多等退票的,南京人叫兜票。
当然也会有很多黄牛加价,实在想看就会买高价票了。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基本生活用品需要凭票凭证才能买到。
吃肉也是很奢侈的,有人就去包子店买肉包子,把皮吃了,里面的肉馅当做肉圆,也真是会想办法。这样吃肉就不需要肉票了。
现在家家都有自来水,在70年代有自来水也算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特别是一些老房子,吃水、用水就要去挑水,倒在一个大缸里,主要是食用,洗涤用水就去打井水。
不仅是自来水很少,也没煤气,都是用煤炉,烧煤基,家家户户都会在楼道、墙角找空地方堆放。
现在南京很有都市的样子,在很多年前,只有城南和城中比较繁华,其他地方发展就明显落后很多。
如今的南京富人区~河西,在很多年前还是很多农田,大部分居住的都是棚户,街道还是土路,而且很狭窄。
从市中心过去有公交7路车,真是晴天满天灰,雨天一身泥。可想而知当时的路况是什么样了。
这只是小时候对南京一点零散的印象,也算一种回忆吧。
你小时候南京是什么样子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10112条回答。
小时候的南京很有意思的,我们看图说话。
1986年,南京公交电车。
这是南京的一大特色,其实其他城市也有,比如上海。
电车的特点是不耗油,运营价格比较低廉,是我们从苏联学来的。
但是,萨沙小时候很讨厌这种电车,一来它的速度非常慢,今天公交车走30分钟的路程,它要开60分钟。为啥?速度快了,车辆的辫子会脱轨;二来它必须沿着空中的电线轨道行驶,稍微偏一点,辫子还是会掉,司机就必须下车去恢复,耽误很多时间。
80年代的南京市长 江大桥。
这是南京地标,不过南京本地人其实很少看到它。
因为当年交通不方便,普通的南京人很少去江北,也不会经过 长江大桥。
萨沙第一次近距离看到长江大桥,还是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当时是去春游坐车路过。
1984年,玄武湖最有名的莫过于“鸭子船”。
当年南京各大湖里都是这种鸭子船,其实船头造型不一,但都是需要用脚踩动的小船。
踩着玩意其实很累,但当年很少有自带动力的船只,要么就是用浆划船,那个更需要技术。
1980年的南京街头。
当年奇缺的自行车,现在也可以比较容易的买到了。
大家注意老百姓穿衣服也是花花绿绿的,几个妹子穿的都是不错的。
可见人民生活有相当的改善,南京也迅速富裕繁荣起来。
80年代,赫赫有名的南京夫子庙。
大家注意,此时文昌桥上还可以停放自行车,墙壁上也没有两条龙,河里也空空荡荡。
为啥?
其实当时这里的秦淮河完全成为内河,同其他河流隔绝,成为一条臭水河,根本就没什么人愿意在这里乘船。
80年代南京街头交警的岗亭。
大家注意,交警的制服还是白色的。
当年交警的值班位置是固定的,为了避免他们风吹日晒,就修建了这种岗亭,类似于今天的警务站。
有的岗亭甚至还放在马路中间,90年代就基本都拆除了
不要怀疑,这就是80年代南京的明城墙。
因为年久失修,部分城墙已经残破不堪,但大体还是保留明代的风貌。
萨沙小时候经常爬到城墙上去玩,现在想起来很危险。
80年代的南京街头小吃店。
大家注意,做锅贴用的还是煤炭。
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小时候南京的种种小吃最好,也许是当时没什么吃的东西。
80年代鹤立鸡群的金陵饭店。
今天金陵饭店在南京已经平平无奇,有无数大楼高过它。
在80年代,金陵饭店绝对是南京第一高楼,也是地标建筑。
客人来住在金陵饭店,就说明身份很高贵;结婚能够在金陵饭店办事,绝对是南京有头有脸的家庭。
80年代,南京林业大学樱花大道。
大家注意樱花还是比较小的,同今天不能相比。
另外,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个妹子好漂亮?
当年女孩真的是纯天然,一般连化妆品都不用。虽然衣着不怎么样,也掩盖不住天生丽质。
今天这妹子应该也有50多岁了,做奶奶了。
80年代的南京大学。
门口停着的应该是上海牌轿车,在当年大学录取率很低很低,进入南京大学更是全国精英。
大家注意大门上有很多红旗,70年代南京大学也是又红又专的地方。
80年代南京街头的老外。
当时老外叫做外宾,还是很少见的一群人。
一般外国人在南京街头走,都会引起路人有趣的围观。
大家看到,这两个外国人倒有3个中国人陪同,中国女士可能是翻译,另外两个男人应该是搞外事的人员。
80年代的南京小朋友。
萨沙当年也就是这个样子,岁月是把杀猪刀啊!
你小时候南京是什么样子的?
小时候住在南京中山门竹林新村,是中山陵园管理处园工子弟。
从刚学会走路开始,就在中山陵,梅花山,石象路,前湖,中山门城墙一带玩耍,偷葡萄,摘苹果,下河摸歪歪,摸螺丝。是学龄前每天的必修课。用四个轴承,木板做成的弹子盘车,滑雪,溜坡,比拼了现在的溜冰鞋,自行车,滑板车游乐功能。
60年代未的中山陵园,有法国梧桐大道,有中山陵茶社,梅花山上,果园盛产着多种丰富的水果。每年的梅花绽开后,结出的青梅,都成了抽屉里被酒喷过,用棉花包裹焐熟,美味零食。梅花山前以前是大片果园。西边种植马奶子葡萄,东边种植桃园,有水蜜桃,蟠桃。靠近马房附近有茶园,陵园西瓜瓜园。园内景观道两边都种植着核桃,拐枣树。捡核桃,捡拐枣,是秋天放学后最惬意美差。
以前的中山陵没有现在那么多商店。只有中山陵茶社供中,外游客吃饭,休息的地方。星期天,在茶室外面捡糖纸,拾香烟盒,经常能碰到蓝眼睛,大鼻子的外国游客。刚开始看到他们很害怕,后来看多了,对他们点头,招手能够接受。每当小伙伴们捡到南京长江大桥香烟盒时,都高兴得跳了起来。
进入70年代后,南京只有9路公交车到中山陵牌坊前下,园内没有任何观光车,小火车在景区内开动。去灵谷寺全部搞步行。
小时候的中山陵,是以种植瓜果为主,增加陵园经济收入。现在中山陵是以种植观赏树木为主,以景取胜,供游客观光。
你小时候南京是什么样子的?
我出生在八四医院(铁医),长大在南汽的建设新村。小时候出去坐车是许府巷站。那时候家门口最大的商店还叫合作社。最常去的电影院是鼓楼的曙光电影院。
小时候喜欢吃六华春的酥烧饼,鸡鸣酒家的汤饱。
上学是南汽子小,中学是二中。
一晃就过去了一生,时常会想起小时候,想起南京。
你小时候南京是什么样子的?
我出生在大厂的南钢。我母亲是南钢第一批职工,当年南钢成立,去鞍钢焦化实习,还跟雷锋同志在一个班组。我父亲是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的第一批员工。
我出生在70年代的南钢,那个时候文革还没结束,经常有工人集会,集会结束,那些小红旗就是我的玩具。70年代,我的姨娘们都在苏北下放,南京只有我父亲的老乡和我们的好朋友谢阿姨。
谢阿姨在玄武区的机关幼儿园工作,在幼儿园可以玩到各种玩具,谢阿姨的丈夫我们都管他叫李伯伯,他是老地下党,谢阿姨家里三个女儿,最喜欢跟她家老三一起玩,我们叫她宏姐姐。谢阿姨家门口有一棵大树,亭亭如盖,我小时候很害怕这棵树,晚上都不敢去树旁边。
当年南京的很多巷子是青石路面。我依稀还能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去玄武湖玩,父亲抱着我去动物园,看老虎洗澡,喂骆驼苹果,在动物园门口的餐馆吃阳春面。那个时候从南钢到市区要坐泰十线、大桥线公交车才能过江。有一次,我父亲带着我,从北堡下车,走到南堡,把桥栏杆上的铸铁浮雕画看了一遍,我至今还依稀记得那些精美的浮雕画,那个时代的气息跃然而出。
小时候,我父亲参与南钢扩建的设计工作,我很经常去他在南钢的办公室玩,铅笔、圆规、鸭嘴笔、T字尺、三角板、计算尺就是我的玩具,最喜欢玩的是手摇计算机,可惜只玩了几次,后来就没有了。办公室的电话也是玩具,不用拨号盘就能把电话打出去。
南岸的幕府山有一个白云石矿,小时候几乎每天都能听见白云石矿的放炮声,后来白云石矿扩建,曾经跟父亲一起在白云石矿旁的五塘村旁边住了一段时间那个时候五塘村旁边有个电影院,周围还有农民中麦子。后来父亲告诉我白云石矿扩建的机运方案是他定的。后来幕府山的主峰北固山被挖成了矿坑,永远的消失了。
你小时候南京是什么样子的?
我童年的南京,永远在我梦中。
很奇怪,到老都有清晰的美梦!
爸爸从苏州市立医院(博习医院西区诊疗所。解放初,主要为革命干部和公费医疗的人士服务。)调到南航工作,我家在中山门外卫桥新村。那里都是二层小楼,好像也有几座三层楼房。
从公交车下来,得沿着一条浅浅的小溪,爬坡而上,经过许多胚砖垛,还有造砖取土留下的长方形水塘,走过整齐的灌木墙,才到家:13幢3号。
我家楼下大门口两边有不大的水泥花坛,但没圡,全是水。里面被我放满蝌蚪。我会看着,它们后边长出腿来,前面也长出脚来,慢慢都不见了。
我家在二楼。上楼右手,我们的。
那是标准的民国豪宅,右手厨房,有抽水马桶,大浴缸的卫生间;左手是卧室,带个大阳台,爸爸有时会在阳台拉京胡,隔壁邻家大叔应和着大声唱。到底的大间是我和弟弟的天堂,那里大窗子对着紫金山。要是云把紫金山全遮挡住了,我们会奔下楼,大喊:"下雨喽,下雨喽"。
隔我家不远,就是竹子篱笆拦起来的南农牛奶场。据说原来是为宋美龄专设的。
一眼看进去,大部是黑白相间的奶牛(黄牛),偶尔也见一两头水牛。篱笆外有时会栓只把小牛,五元一只,据讲都是公牛,公牛只能杀肉吃,哎!
妈妈还在苏州,因为姐姐已在苏州念书了,来不了。她要安排好了才能来南京,所以只有奶奶照顾我们。
南京军校一个很帅的,一条杠,两颗星的解放军叔叔经常来玩,后来成了我们的堂姐夫。
他会在晚上带我们出去抓"嚓嚓嚓"叫的纺织娘,也会用手电照着远处的两个绿色的眼睛,告诉我们那是狼。他不怕,腰上有小手枪。
那么晚上爸爸,奶奶带着我们两个学龄前娃娃,打着手电去南航看露天电影,怎么一次也没遇到过狼?那个解放军叔叔吓唬我们的吧?(那时南京真有狼出没!)
爸爸带我去买过菜,是骑车过去的。一上宽大,平坦的柏油马路,两边粗大的法国梧桐遮天盖地,极其漂亮。我记得那地方叫九龙桥,记得桥栏杆是青石的,很古老。
我们星期天到过新街口玩,那时还有中山先生的站立铜像,手指着前方;我们还去过明孝陵,但在小孩子眼里,不好玩。
最快活的是玩紫金山,中山陵。我们沿着石级奔跑,还不时回头等待后面慢慢上来的奶奶,爸爸他们。
沿途有一只大香炉是破的,我迄今记得。
陵寝一分为二:前面为孙中山坐像,后面为棺盖上熟睡的中山先生。据说真人在底下的墓室中。
后来我们全家又迁回了苏州。
这些都是1957年前的事了。很奇怪,从此,南京就常出现在我梦中,全是美美的梦,一直到老。
1980年,我成了省电子局的英语翻译,但父母已老,我没有留在南京,又设法回苏州工作了。后来出差,我总会抽空,痴痴地去老家楼门口站一会,上面早已是别人家了。
一晃,吾已老也,但尚能记得当时大学的大喇叭漂到家里的歌曲声。我记得,那是新闻前的开头曲!不信,我做个小视频,南京七十以上的朋友听听对不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