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金庸为何选择《水浒传》的郭盛作为郭靖的祖先?
这是个很有深度,也很有意思的好问题。
杨铁心,岳家军杨再兴之后,郭啸天,乃是梁山郭盛之后。作为好汉聚集地《说岳全传》和《水浒传》算对得上,但有一桩,杨再兴可是说岳里面数得着的大将重将,万人斩、小商河、地位明显要比水浒不起眼的郭盛高出不止一筹。对不对?
那金庸先生为什么偏偏挑了这个看着并不登对的郭盛,而不是譬如马军五虎中的谁谁谁来当背景人设呢?杨康是金国王府里长大的,师从桃花岛高手梅超风。郭靖则是大漠风沙打捱出来的,甚至血脉遗传底子也比不上杨康。杨铁心和包惜弱乃至完颜洪烈都是非常优秀的。郭啸天横死,李萍只是很平常的妇女。情节细节的对比烘托,当然是金大侠最主要的考虑。
但108条好汉中,不出名的也是大把。金庸先生之所以选郭盛做为射雕主人公先祖,说明老爷子对《水浒传》这本书,肯定是不止细读过一遍两遍,而是深有研究、卓有见地。
因为郭盛这位同学,在梁山水泊上,他无论武艺才能手段都只是一般,并不出众,不过有几点好处,却是别人比不上的。
绰号:郭盛绰号赛仁贵。这个仁贵,即唐朝名将薛仁贵。薛仁贵有一样特别的好,就是惯打外敌、外战给力。他征战数十年,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了一段外战内行的英豪传奇。水浒中的郭盛号称赛仁贵,但肯定和薛仁贵比不了,可他后人郭靖,在神雕侠侣中屹立襄阳,如大宋柱石,不是恰好合乎了先祖那个响当当的绰号吗?
座次:郭盛名列108将中的第五十五位,座次地佑星。地字就不说了,这个佑字,一眼可知,有庇佑、佑护、佑助、保佑这样的意味在里面。这个佑字,可以说隐隐象征着射雕主人公郭靖幼年经历坎坷,但得贵人相助,屡屡逢凶化吉的一生故事。
身家清白:郭盛是梁山泊上为数不多的干净人,尤其是,他还不是后勤,是正宗武人一般吕方郭盛总是会摆在一起说,其实他俩是完全不一样的人。吕方是货真价实对影山上占山为王的强盗,郭盛出身却是个水银商人,因为船翻在黄河走投无路,仗着有些武艺,号召了些人来讨伐强盗吕方,严格说,他有点像是个美国西部的那种赏金猎人。他上梁山,基本是被宋江军团的强势花荣的武力箭术裹挟来的。
不但上山之前,郭盛算是个清白人。上山之后,他也没有恶行恶迹,是梁山水泊里不多的干净武人之一。金庸这样写,心里不隔应。
郭盛生平轨迹是一个循环:四川嘉陵人,黄河翻船,落草山东,死在江南。这和射雕神雕的情节,基本上是合拍的。郭盛后人为郭盛守灵之后,定居在江南牛家村一带很正常。而射雕主人公:郭靖则与先祖反其道而行之,生在江南,往北方走了一个轮回,浪迹江湖,最后死在四川附近的襄阳。
这里还要解释一句:金庸老爷子笔下虽写的是郭靖大战襄阳城,在实际历史上他参照的地方,却是四川钓鱼城。那场名震千古的钓鱼城之战!
公元1259年 ,蒙古军大举围攻南宋潼川府路合州钓鱼城(现在的重庆合川)却始终不克,蒙古大汗蒙哥阵亡在城下(见神雕杨过)二十年后,南宋已经灭亡,大势已去,忽必烈答应绝不伤害城中百姓,守将王立这才决定弃城投降,弃城后,守城的32名将军,全部拔剑自刎,无一人归顺,无一个人乞怜,一股昂扬英雄气,可谓忠烈千秋!真可辉映得上金庸老爷子那四个字:侠之大者!
所以以一斑窥全豹,金庸老爷子对水浒传和历史的认识,无疑是相当之卓越的。当然,他的书也带着丰富的小说故事性,可以参考,不能真的当历史看。
在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金庸为何选择《水浒传》的郭盛作为郭靖的祖先?
谢谢邀请。
老版的《射雕英雄传》里有介绍过郭靖的先人是郭盛。郭靖的父亲郭啸天,他在江湖上结识了杨铁心,一起搬到了杭州城郊外的牛家村。郭啸天使双戟,是从郭盛方天画戟化简为二,方便携带,成为家传绝技。而新版的射雕,提及过郭靖的先人郭盛,描述更为简练,介绍时一笔带过。
郭靖的先人,只是金庸手下虚拟的人物。选郭盛只因从演义小说里演化而来,是梁山好汉,堪配郭啸天。
01郭盛出场是一位少年英雄,与另一位少年英雄吕方为争山头比武厮杀。竟然打了十几日,不分胜负。
两位毕竟是少年,年少气盛,类似帮派争抢地盘,大打出手。这也符合少年血性,为出头而拼命。
郭盛和吕方,不打不相识,最后成为难兄难弟。这相当于郭啸天和杨铁心。
我们看看郭盛和吕方是怎么落草为寇的。郭盛是四川嘉陵人氏,贩卖水银生意翻了船,回不了乡,留在山东。吕方是到山东做贩药生意折了钱,索性留在山东,在对影山落草为寇。
在新版的射雕介绍,郭啸天和杨铁心是山东人氏,这也对应符合了他们的身份。
郭靖能成为侠之大者,这为郭家争了面子。郭靖作为射雕主角,襄阳城破,最后战死沙场,为国捐躯,甚为英烈。
郭盛号称赛人贵,方天画戟使得出神入化,武功不俗。但在水浒里出场的机会也不多,这也跟郭啸天的出场时间一样,不是主角。后来在征方腊之战,尚未展现在战场上厮杀,就中了埋伏,被落下的巨石砸死。死得算是冤枉。
郭啸天是被缚了手脚,尚能展现双戟的功夫,被武官段天德砍死。
两人的出场遭遇颇为相同,这也是金庸为写神雕介绍郭啸天的先人,用了梁山好汉郭盛的原因之一。
02金庸写人物,不管起名,武功招式,以及历史人物的运用,都颇具匠心。
郭啸天生活在牛家村,本身并无背景,社会资源薄弱。所生的郭靖,因家遭变故,被迫流落到蒙古生活。
在那资源缺乏的地方,郭靖如果要出人头地,的确很难。
这就需要金庸巧运匠心,如何把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个英雄。
但如果没有资源,一切都是免谈。那金庸写郭靖写不到几集,也会跟郭啸天一样,被官府追杀,落个悲催下场。
所以没有背景,资源就是至关重要。但资源的倾斜,需要有个理由。郭靖一穷二白,何来资源?
唯一能让资源相助的,就是将门之后。郭靖如果是梁山好汉郭盛之后,那境况完全不同。
丘处机为何让江南七怪相助郭靖,就是要保留将门之后最后的骨血。
江南七怪千里迢迢从山水如画的江浙,跑到千里之外的蒙古,牺牲了这么多年,长期在人烟罕迹的大漠草原上生活,就是为了教郭靖。
虽说为了丘处机的赌约,但如果郭靖不是名门之后,是高俅的儿子高衙内,你说丘处机会让江南七怪去教么?杨康如果不是杨家子弟,丘处机会费这个心思?
只怕各路大侠手起刀落,早就为民除害了。
03所以金庸让一个人当主角,必须要把他的故事叙述完整。首先塑造他是个苦孩子,无依无靠。在没有资源的前提下,各路大侠若要义务无偿地去帮他,那他必须有个名门之后的头衔。
在那个年代,推崇替天行道,为国为民,具有侠义精神的人物,要不是水浒好汉,要不是民族英雄。
既然取名郭靖,那水浒传里郭姓的,也就是郭盛比较符合,既是梁山好汉,也是少年英雄。符合侠义精神。而抗金英雄杨再兴,也就成了杨康的先人。
所以,金庸写射雕,把主角之位让给郭靖,那郭盛自然成为郭靖先人,合情合理。一是金庸对梁山好汉的推崇;二是郭盛是少年英雄,郭靖从小也是被名师重点培养,长大成为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不愧对祖上郭盛好汉的名头。三是有了名门之后的头衔,相当有了资源,为郭靖成为武林领袖,一代大侠铺平道路。
这就是金庸选择让郭盛作为郭靖先人的主要原因。
我是湾火,坚持文化原创。文笔讲究精炼传神。诸位若是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赞关注,留言指正。谢谢!(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金庸为何选择《水浒传》的郭盛作为郭靖的祖先?
选择《水浒传》的郭盛作为郭靖的祖先,才使得郭靖的家族有所传承。
其实,这里隐含了一个有趣的事实,那就是写作这本小说的时候,恐怕金庸先生本人都想象不到,为了更好地塑造一个虚构人物,他借了《水浒传》的名气,结果新人物的名气反而超越了前人,成为一个崭新的经典形象,这是始料未及的成功。
虽然这两本书都是杜撰的小说,但怎样写出史诗感还是一个技术活,而编织一些似是而非的“历史”则能够带来真实可信的感觉,也经得起后来的推敲。
可以对照两本名著所处的年代。
《水浒传》开篇是嘉祐三年,仁宗皇帝在位,而《射雕英雄传》则是大宋朝廷逃到了临安,两者的先后顺序十分清楚,不存在争议。
为了给郭靖找一个有名的祖先,需要从《射雕英雄传》的时代上推。历史上姓郭的名人很多,但最近的就是相近的几个朝代,但这些真实的历史人物并不合适。
假如时间跨度取得很长,虽然选择范围变大,但也失去了意义,就像是说“李世民的第十七代玄孙”,否则大可挑选更加合适的郭子仪,然而,虽然郭子仪更有盛名,而且也是武将,可年代相隔太远。
而且,假如郭靖出自名门望族,就远不如是一个小门小户的子弟那样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按照时间,在郭子仪之后倒有三个名人,但也都不合适。
一个是郭威,后周的开国皇帝,选择他,郭靖的故事就成为了“王子在民间”,味道全变。
而另外两人则是文人,没有武人世家的解释合理。郭忠恕是北宋画家、文字学家,而郭沔是南宋音乐家、琴家。
相对地,《水浒传》里的郭盛出身清白,是一个非常适合的人物,拿来作为郭靖的祖先也不会使英雄蒙羞。虽然郭盛不是非常出名的好汉,但《水浒传》里的一百零八将也只有他一个姓郭。
那人答道:“小人姓郭,名盛,祖贯四川嘉陵人氏。因贩水银货卖,黄河里遭风翻了船,回乡不得。原在嘉陵学得本处兵马张提辖的方天戟;向后使得精熟,人都称小人做赛仁贵郭盛。
所以,比较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或者其他名著中出现的形象,就能看出把《水浒传》的郭盛作为郭靖的祖先,是最合适的选择。但郭靖反而比有名的“先祖”更加出名,则是意料之外。
〈完〉
—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刻删除。
— 感谢点赞、评论、关注
在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金庸为何选择《水浒传》的郭盛作为郭靖的祖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没什么特殊的地方。
《射雕英雄传》是金庸早期作品,当时都是连载小说,一个缺陷是没时间斟酌人物的名字。
写《射雕英雄传》的同时,金庸阅读了一些宋代历史。
所以,《射雕英雄传》中很多人名,就是将历史人物的名字改了一下。
比如郭靖,其实是导致北宋开封被攻破的妖人郭京,只是将京改为靖。
同时郭靖和杨康也比较顺口,属于押韵。
郭靖的岳父黄药师,这个名字来自郭药师。郭药师是北宋末期的三姓家奴,地方军阀人物,先后投靠过辽国、北宋和金国,是所谓“契丹的余孽,宋朝的厉阶,金人的功臣”。北宋的灭亡,同郭药师的叛变有一定的关系。
黄蓉的名字就简单了,来自芙蓉,意思是黄蓉遇到郭靖时候还是十四五岁少女,就像芙蓉一样艳丽。
后来黄蓉的大女儿就叫做郭芙,意思是同母亲一样艳丽。
由于将郭靖的姓定为郭,又要突出郭靖祖先本来是江湖好汉,那么显然只能在大家都熟悉的《水浒传》里面找了。
然而水浒108将中,只有赛仁贵郭盛姓郭,就只能找他了。
其实郭盛只是提供了郭靖先祖的背景,因为只有他父亲郭啸天还会一些家传的武功,郭靖根本就不会郭盛的任何功夫。
况且,郭盛实力本来也就是很烂,出场时候同吕方打平手。而吕方是个毛头小伙子,当时武功非常菜,可见郭盛也是平庸之辈。
实际上,郭啸天武功也很烂,他自称比杨铁心要差。而杨铁心属于四流水平的武功,真正动手还不是欧阳克的侍妾、黄河四鬼、梁子翁弟子们的对手。不要说遇到一流高手,就算遇到江南七怪一伙二三流好手,也坚持不到几招。
杨铁心、郭盛面对几十个宋兵,尚且一死一伤,两个老婆都被抢走,可见武功高低了。
在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金庸为何选择《水浒传》的郭盛作为郭靖的祖先?
谢谢邀请,这也是一直以来困扰我的问题。
思索再三,小童以为金庸选择《水浒传》的郭盛作为郭靖的祖先,并不是为了突出其先人的尊贵,恰恰是为了强调郭啸天和郭靖父子的平民出身、草根身份。熟悉《射雕》的读者和电视观众们都知道,在全书的开篇就介绍了郭啸天的祖上是梁山好汉赛仁贵郭盛,杨铁心的祖上是岳飞手下大将杨再兴。
听过评书《岳飞传》的听众朋友一定记得,杨再兴是岳飞账下除高宠以外的第一猛将。而高宠命运悲催,挑铁滑车一战成名,也同时命丧黄泉。除此之外,由于出场时间太短,没有其他更多辉煌战绩。而杨再兴则不然,他跟谁岳飞多年,立下战功无数。曾经让金兵金将闻风丧胆,都害怕听到杨再兴的名字。而在小商河一战,也是金兵专门针对杨再兴而设下诱敌深入的奸计。就是为了除掉杨再兴,为打败岳家军扫除障碍。最终杨再兴单枪匹马追击金将,马陷小商河,被乱箭射死。毫无疑问,杨铁心的祖上杨再兴是了不起的一代名将。而且,射雕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杨家枪法精妙绝伦,能横扫千军。在岳飞传中,杨家枪法也与岳家枪法齐名。这些都能突出杨铁心和杨康是名门之后,出身不凡。
而回头再看郭啸天的祖上郭盛,其梁山排名55位,单看排名中游,似乎实力不弱。但是看过书中关于郭盛的事迹描写,再比较其排位就显得差强人意,甚至名不副实。虽然他的名头足够响亮,叫赛仁贵!大家都知道,薛仁贵可是了不起的大人物。掌中方天画戟,有万人不挡之勇。另一个梁山好汉小温侯吕方也使得方天画戟,所以吕方和郭盛二人同时拿着方天画戟出场了。这两个人的打斗也谈不上惊天地泣鬼神,最后因为戟上的穗子缠到一起就分不开了,似乎有点无厘头。亏得花荣一箭射断了穗子,才避免了二人的尴尬继续。可见,郭盛和吕方除了名头响亮以外,武功兵刃方面也是平淡无奇。按说能使方天画戟的武将肯定都有一把子力气,不过两个穗子缠到一块,难得不是一用力就扯断了吗?既然拉拉扯扯都不断,可见膀子也没有千斤之力。所以,我猜金庸正是为了突出郭靖的平民出身,屌丝逆袭,这也是武侠小说塑造主人公常用的套路。
退一步说,大宋朝会不会没有姓郭的名将呢?也有可能。不够,郭靖只不过是金庸给他起的名字,不一定非得姓郭呀。可以是卢俊义的后人,关二爷的后人,有何不可?可见,平民才是郭靖祖上的人设。
在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金庸为何选择《水浒传》的郭盛作为郭靖的祖先?
我觉得,金庸先生做这样的设定很妙。
1、
众所周知,《水浒传》讲的是梁山一百单八将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故事,他们不但个个本领高强,而且仁义忠勇,有的版本也叫《忠义水浒传》,就强调的是这些好汉个人操守的方面。
而《射雕英雄传》中讲的也是南宋民间义士郭靖,洪七公等一帮英雄豪杰为了大宋的社稷,武林的安危,和大金国,杨康、欧阳锋等斗智斗勇的故事,宣扬的也是充满正能量的民族大义。在精神上,可以视作其和《水浒传》是有着某种传承关系的。
这样的话,把主角郭靖的祖先设定为梁山泊好汉郭盛,就属于一脉相承,很合拍。
2、
“赛仁贵”郭盛在一百单八将中不算是特别出彩的人物,他武功平平,事迹不很突出,排位也不靠前,不显山,不露水,属于如果不经常提就会忘的那类人。但是,他形象好,气质佳,没有任何道德瑕疵,这样的属性也成全了他最适合做郭靖的祖先。
试想一下,如果金庸先生拿《水浒传》中的一些大神级人物,比如林冲、武松、鲁智深甚至宋江作为射雕中主角的祖先的话,一个可能会引起争议,因为这些大神的关注度高,受众度广,可以说,一千个人心目中就有一千个他们的形象。如果不符合一部分或者大部分人的意愿,难免会引起争议,这样很麻烦。另一个,这几位在道德情操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被人诟病的地方,也会不可避免的陷入口水战。而选择郭盛这样一个不被特别重视的人物作为郭靖的祖先,就可以完全避免这些不必要的麻烦。
当然,如果拿真实的历史人物做设定就更不合适了,一个次要角色尹志平还引来了其后人那么大的抗议呢!
3、
虽然现在对金庸先生武侠小说在文学上的地位还没最终确定,但与当初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他已经成了华人世界的一个文化符号,他武侠作品中的一些段落也被选进了教材。
就像一些金庸先生的研究者说的,现在读金庸,完全可以不用拿《水浒传》和大仲马来壮胆了。
但是,以前的情形不一样,武侠小说的地位属于末端,也就比那些咿咿呀呀的言情小说高一些,也高不到哪儿去。
在一些人眼里,这都是怪力乱神,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七七八八……
我想,在这种情形下,金庸先生拿水浒传中的人物作为自己小说中人物的祖先,除了壮胆,还有别一层的深意吧!
最后,也许是形成思维定势了吧!现在,叫起“郭靖,杨康”的名字朗朗上口,好像真的就有这些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过一样,如果换做其他的姓氏,比如钱靖,李康,叫起来就很别扭。不过,李达康还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