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澳大利亚的环境那么好,那里的人口却很少?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面积居世界第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和巴西。它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海岸线长达37000公里,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
澳大利亚与其他大陆之间有着浩瀚的海洋,因此发展出了与欧亚大陆截然不同的生态体系。随着近代殖民活动的加剧,很多来自欧亚大陆的动物来到澳洲,由于缺少天敌,一度泛滥成灾,比如兔子和野猪,对澳洲的生态体系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澳洲政府不得不组织民间和政府的狩猎队以期限制这些动物的繁殖数量。
(澳大利亚人口多数分布在东南沿海)
可是与此相比,澳大利亚以76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却只养育了2400多万人口,人口密度之低,排在世界各个大洲末尾。为什么澳大利亚能够成为动物们的天堂,而人口数量却只有这么少呢?
风水上有个说法,权可一观:山主人丁水主财。一片相对独立的大陆,山势雄伟、水资源丰富一般都更容易孕育出来发达的文明。这可能与远古时期人类穴居有关,山地多,说明洞穴多。水主财就更容易理解了,“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水意味着可以开展种植业、畜牧业,而且可以少生很多疾病。如喜马拉雅山隔开的两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中国和印度,都是有着发达的文明和众多人口的地区。
反观澳大利亚,它是世界上最平坦的大陆,只在东南一带有一些海拔在1000-2000米的山地,成为澳大利亚的分水岭。由于山地不高,又靠近沿海,积聚的水气降到地面汇成河流的长度都不长,水量也不丰,形成的流域面积也很小。因此,澳大利亚实际上也只有东南一角能够形成“有山、有水”的格局,且也属于薄地性质,承载不了太多的人口。
(澳大利亚河流)
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国土,约70%,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带,中部大部分地区不适合居住。澳大利亚有11个大沙漠,它们约占整个大陆面积的20%。虽然这些地方不能住人,但澳大利亚被称为坐在矿山上的国家,其原因就是澳大利亚内陆贫瘠干旱地带却蕴藏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澳大利亚铁矿储量占世界第二位,各种矿产为澳大利亚带来大量的财富。
澳大利亚全国多数土地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统治下,高温少雨,而且澳大利亚境内又缺少高山峻岭等改变大气环流的地形,使得降雨量很小,澳大利亚全国平均年降雨量是462毫米,而且分布年份很不平均,有些年份只有126毫米,而且这些降雨量还是与东南和北部热带雨林地带平均得来的,因此扣除掉这些多寡不均的降水,澳大利亚内陆的降雨量就更为稀少了。
400毫米降雨量,又被称为15英寸等降雨量,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数据。
翻开中国地形图可以看到,从中国东北到西南,这条降水量线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将中国分割为两大区域。
该线的东南部是季风区,也就是受太平洋、大西洋夏季风影响的区域,年平均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上,适宜种田;此线的西北部由于大山的阻挡,是夏季风吹不到的区域,也就是非季风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下,干燥多风,只能放牧。非季风区尽管也有少量的内陆河与地下水灌溉的绿洲农业,但占压倒性优势的仍然是游牧经济。因此,这条线就成了半湿润与半干旱区分界线,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分界线,种植业与畜牧业分界线,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分界线。
(中国的400毫米等雨量线)
历史上,中国几千年来游牧帝国与农业王朝之间的战争不断,就与这条等降雨线有关。如以此来论,中国胡焕庸线以西、以北的地区,面积大约5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大约占总数的6%,大约有7000-8000万人。这也可以作为澳大利亚的理论人口潜力吧,人口再多生态环境又要被破坏了。
澳大利亚在18世纪末开始殖民,到现在仅仅只过了不到200年,人口已经到了2400多万,尤其是2000年时,澳大利亚只有1600万人,一代人不到已经增长了50%,这要放在中国或者印度,这样的人口增长率,已可以用恐怖来形容。
澳大利亚如果想改变内陆地区草木不生的困境,有一个改天换地的办法,平地堆砌高山峻岭,人为改变气流方向,也改一改澳洲大陆的“风水”。
为什么澳大利亚的环境那么好,那里的人口却很少?
我去过三次澳洲,在墨尔本、悉尼等城市生活工作过,虽然风景优美,但地广人稀,季节也与中国相反,夏季太热,饮食单一,各色人等都有,做生意,开门店感觉都不是很好,市场容量小,大概只有矿产资源丰富,是个优势,但长期生活还是有点寂寞,这些因素可能也会影响大量人口繁殖和移民吧。
为什么澳大利亚的环境那么好,那里的人口却很少?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澳大利亚独占澳洲大陆,面积为769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六。海岸线长度25760公里,位居世界第7;领海面积85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
有意思的是,这么一个大国人口不过2000多万,同北京市人口差不多。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不复杂:
第一,地理原因。
澳大利亚虽然面积很大,其实适合居住的地方是有限的。
澳大利亚的约70%的国土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带,中部大部分地区严重缺水,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澳大利亚有11个大沙漠,它们约占整个大陆面积的20%,这里是人迹罕至的。
在白人来到澳大利亚时,基本都是清一色的农民,生活在可以农耕的地区,建立了村庄、镇子、城市。而澳大利亚能作畜牧及耕种的土地只有26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带。
由于地理原因,澳大利亚的人口较少。
第二,历史原因。
澳大利亚的发展是 比较迟的,1788年第一批英国移民来到澳大利亚时,这里土著居民总数只有几十万人,一说30万人。
结果白人来了以后,带来了很多外面的传染病,比如天花。当地土著居民没有抵抗这些可怕疾病的免疫力,出现可怕的大面积死亡,最终仅剩下几万人。
而白人自己对于澳大利亚发展,也是比较滞后。
由于当时英国殖民地众多,条件比澳大利亚好的也太多了,这里的移民不多,一度只是英国人流放罪犯的地方。
到了白人开始移民澳大利亚的70年后的1850年,全国人口仅有40万人。
近代的澳大利亚主要是农业国,工业发展滞后。澳大利亚57%的土地用于发展农牧业,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牛肉、羊毛出口国。因此,澳大利亚也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而对于农业国来说,对于劳动力的要求是有限的。私人农场主干多少吃多少,不会像工厂一样尽全力扩大的规模,对移民的要求有限。
所以澳大利亚的人口增长较慢,该国政府有段时间还制定政策,限制移民的到来。
1901年,澳大利亚颁布了臭名昭著的《移民限制法案》,限制黄种人和黑人移民这里。在1972年,澳大利亚废除了《移民限制法案》,并在1975年颁布了《反种族歧视法案》。但是,移民的时间开放太晚,使得澳大利亚至今也没有成为世界性大国的人口基础。
到了二战期间,澳大利亚人口也就400多万。
第三,人口扎堆现象。
很多去过澳大利亚的人认为,这里的大城市比如悉尼、墨尔本的人口并不少,相比欧美城市也没有大的区别。
澳大利亚人口稀少的主要是农村,这里地广人稀,经常开车很久才能看到几户人家。
目前悉尼和墨尔本人口都有500多万,占了澳大利亚人口接近三分之一,城市的人口密集度也是比较高的。
澳大利亚目前采用的也是西方农业技术,农场不需要大量工人,多是依靠高科技手段。
而澳大利亚年轻人的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在这里上个大学也没什么难度,更不存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上过大学的当地年轻人,一般不会留在农村工作,基本都进城就业,聚集在几个大城市。这就造成了,该国86%为城市居民。
它也形成了本来人口就不多,还扎堆进入大城市的情况,乡下则人丁稀少,有的地方接近于无人区。
第四,生育观念问题。
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澳大利亚几乎是清一色白人。
众所周知,白人不喜欢生育很多孩子,一般两三个就足够了。
今天的澳大利亚,仍然有95%的居民是英国和其它欧洲国家移民的后裔。
众所周知,这世界上生育率高的民族,主要是信仰一些宗教的比如穆斯林之类,他们不允许节育。但该国穆斯林仅有60万人口,数量很少。
还有就是黑人的生育率较高,但该国黑人也只有30万。
说来说去,澳大利亚没有什么很能生育的民族。
这些澳大利亚白人不愿意多生育,2021年该国生育率将降至1.59。
也就是说,一个育龄妇女一生仅仅生育1.59个孩子。
这对夫妻将来老死以后,他们的孩子尚且不到2人,尚且不能实现这家的人口平衡。
该国生育学者再三表示,维持澳大利亚目前的人口数量,生育率至少要达到2.1。
目前澳大利亚生育率还有不断下降的趋势,这样下去到50年,80年后,该国人口会有灾难般的下降。
为什么澳大利亚的环境那么好,那里的人口却很少?
澳洲土著人一直人口稀少,而如今的澳大利亚人多是移民后代,早期移民主要都会选择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如果从自然环境角度考虑,澳洲的总体条件并不好。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都属于热带气候类型,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本身就生态脆弱,干燥而降水稀少,并不适合人类生存发展。而热带雨林气候,土壤非常容易流失,也不适合人类居住。
澳洲主要的人口,都非常密集的集中在东南部沿海与南部沿海,主要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为主,在东部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也有一些人口居住。
这些地方有比较丰富的降水,土壤肥沃而且气候条件也比较好,适合人类居住。
澳大利亚是非常干燥的一块大陆,除了降水不丰富之外,河流湖泊也很稀少,东南部的墨累河流量也很有限。为了获取水源,澳大利亚在墨累河上流兴建了大量水库,向东南部山脉东部的城市供水,而广大澳洲内陆,水源奇缺,动物还可以,但是想供应人类生存实在很难。
很多大牧场放牧业区域,都大规模开采地下水,而并非是地表水源。
澳洲是移民社会,与天生条件不好的以色列等不同,他们人口不多,用不着费尽心思去开发广阔的内陆地区。东南沿海就足够了,保护内陆的生态资源,反而有利于澳洲农业、旅游业等发展。
为什么澳大利亚的环境那么好,那里的人口却很少?
澳大利亚是大国吗?这恐怕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澳大利亚的陆地国土面积约为769.2万平方公里,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一国就占了大洋洲总面积的85.7%,也正由于澳大利亚这种独占一个大陆的地理环境使其东南西北尽是领海,所以有着769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的澳大利亚还有85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
澳大利亚广袤的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澳大利亚目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至少有70余种。其中铝土矿储量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储量35%。澳大利亚的铝矾土蕴藏量约31亿吨、铁矿砂153亿吨、烟煤5110亿吨、褐煤4110亿吨、铅1720万吨、镍900万吨、银40600吨、钽18000吨、锌3400万吨、铀61万吨、黄金4404吨、原油储量2400亿公升、天然气储量13600亿立方米。
所谓大国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单纯指由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构成的规模体量大的国家;其二是指在国际体系中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地缘政治实力、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国家。澳大利亚如果单纯只看国土面积是当之无愧的大国,然而澳大利亚的人口规模如何呢?截至2020年澳大利亚的人口数量约为2569万。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同一年我国上海市的常住人口约为2487.09 万。
我们可以看到澳大利亚全国的人口比上海市多不了多少。陆地国土面积不到澳大利亚40%的印度却有着相当于澳大利亚52倍的人口;陆地国土面积只有澳大利亚11%的巴基斯坦有相当于澳大利亚8倍的人口;陆地国土面积不到澳大利亚5%的日本有相当于澳大利亚5倍左右的人口;就连陆地国土面积只有澳大利亚1.3%的韩国也有着相当于澳大利亚2倍的人口。
相对有限的人口规模使澳大利亚始终无法克服在劳动力资源、军力规模、国内市场等方面的天然瓶颈:目前澳大利亚的经济总量约为1.43万亿美元。这不仅远远低于美、中、日、德等国,甚至就连韩国也以1.64 万亿美元领先于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包括文职人员在内的现役和预备役总兵力只有9万人左右。要说澳大利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甚至可能都不及韩国。
可以说人口规模是制约澳大利亚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重要短板。澳大利亚的人口规模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53位。这尽管仍超过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不过这样的名次如果作为一个大国仍是相对靠后的,同时澳大利亚的人口规模也是和庞大的国土面积不相称的。那么澳大利亚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地广人稀的格局呢?首先我们要明确庞大的领土的确是孕育庞大人口规模的基础。
没充足的土地资源作为依托就无法供养庞大的人口。当今世界的确有像澳大利亚这样地广人稀的国家,可话说回来像科威特、卡塔尔这种国土面积有限的国家是绝不可能发展成为人口大国的。尽管国土资源是供养庞大人口规模的基础,但这并不是说人口规模和国土面积是成正比的。加拿大是全世界仅次于俄罗斯的世界第二领土大国,然而加拿大的人口数量只有3700万左右。
国土面积272.49万平方公里的哈萨克斯坦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印度、阿根廷的世界第九领土大国,然而哈萨克斯坦的人口只有1831.17万,国土面积不到哈萨克斯坦4%的韩国人口却接近于哈萨克斯坦的3倍。由此可见领土和人口尽管存在一定关联,但绝不是完全呈正比的。地广人稀这种现象也绝非是澳大利亚所特有的。
我们先来看看这幅世界人口分布地图。大家看出什么端倪来了吗?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全世界一共有东亚、南亚、东南亚、欧洲、北美五大人口稠密区,我们再看其他地方的人口分布就显得相对稀疏了,有的地方甚至直接就是无人居住的空白区域。东亚地区有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和人口上亿的日本;南亚有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以及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两个人口上亿的国家。
东南亚的印尼和菲律宾也是人口上亿的国家,同时越南的人口规模也接近1亿;人口上亿的俄罗斯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的领土上,而英、法、德等西欧国家的人口规模也是相对较大的;相比之下北美这个人口稠密区特点很显著:北美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美国东部以及加拿大南部直接毗邻美国的五大湖一带,至于加拿大广袤的中部和北部地区都属于地广人稀之地,有些地区甚至根本就是无人居住的地区。
我们再仔细端详这幅世界人口分布地图还能发现一些端倪:自然条件相对比较恶劣的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美亚马逊雨林、俄罗斯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北部的沙漠地带等地都属于人口分布稀疏的地区。澳大利亚位于南回归线一带,中部是大沙漠,沙漠的周边又是热带草原。澳大利亚尽管地域辽阔,但全国70%的地区都是干旱地区,全境近一半地方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荒漠。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维持生命就需要每天摄入一定的饮水。不仅我们人类的生活是如此,动物和植物的生长也需要摄入一定的饮水,所以我们所吃的粮食和肉类其实都是离不开水的。总之我们人类的一切生产生活几乎都离不开水。国土面积辽阔的国家一般都有充沛的河流水系:俄罗斯有伏尔加河,美国有密西西比河,巴西有亚马逊河,印度有恒河,而中国则有长江、黄河。
大家不妨好好思考一下澳大利亚有什么河流水系能在国际上和前面提到的这些大江大河齐名吗?事实上澳大利亚全境几乎不存在完全发育成熟的大型水系。这样的自然条件是不利于工农业生产的,所以偌大的澳大利亚其实只有东南和西南沿海一带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和地中海气候地区是相对适宜大规模人口定居的。人类的古文明是兴起于亚欧大陆的,而澳大利亚则长期与世隔绝。
当埃及、中国、印度、希腊等地皆已步入高度成熟的文明国家形态后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仍处于原始部族时代。我国作为东亚文明的发源地早在7000年前就培育出水稻了,西汉时期中国人口就已经突破了5000万了,这比澳大利亚今天的人口都还多,所以人口基数少也是导致如今澳大利亚人口规模相对有限的重要原因。英国在殖民澳大利亚时最开始是将这里当成罪犯流放地的。
那时澳大利亚的土著人数量很少,而白人数量则更少。从18世纪末到1830年只有6.3万白人囚犯被强行移民到澳大利亚。就算这6.3万人正好一半男性、一半女性,我们再进一步假设每对夫妻生10个孩子,那么这6.3万人和他们的孩子加起来也只有69.3万人,况且有人出生的同时也会有人死亡。事实上1850年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羊只头数已达到1600万头 , 然而包括土著人在内总人口只有40余万人 , 平均每人拥有近40头羊。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澳大利亚从殖民地逐渐向一个国家过渡。在此期间来自英国的自由移民完全取代了犯人。在这半个世纪里澳大利亚的人口增加了8倍左右。到了20世纪初澳大利亚的人口大约在360~370万左右。其实我们只要回顾自20世纪初至今的百余年间世界各国的人口增长情况就不难发现其实澳大利亚的人口增速是相当快的。
上世纪初我国号称有四万万同胞,如今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达到了当年的三倍多;上世纪初美国的人口在1亿左右,如今美国的人口发展到3.3亿左右,也是当年的三倍多;德国在上世纪初的人口是6500万,如今德国的人口约为8270万,只相当于20世纪初的1.3倍左右;上世纪初日本本土只有7000多万人口,如今的日本有1亿2500万左右的人口,只相当于20世纪初的1.8倍左右。
相比之下澳大利亚现在的2569万人口几乎相当于20世纪初的360~370万人口的7倍左右。澳大利亚的人口增速为什么这么快呢?其实这就是移民国家的典型特点:中国、德国、日本等国相比澳大利亚的历史要悠久得多,由此较早形成了更为庞大的人口基数。然而正因为这些国家历史悠久,也因此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民族群体;相比之下澳大利亚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
澳大利亚作为一个人口基数有限的国家能在短短百余年间使人口增长6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为罕见的,然而即使澳大利亚人口增长再怎么迅速也难以弥补人口基数起点上的差距,事实上澳大利亚人口在增长6倍后还没20世纪初的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多。况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使澳大利亚作为移民国家通过吸收移民促进人口增长的优势也正在逐渐被削弱。
澳大利亚尽管也被称为西方国家,但这其实是从人文环境、政治制度而言的。澳大利亚在地理位置上与欧美国家相距甚远,反而倒是与亚洲国家更为接近。澳大利亚在地理位置上是一个亚太国家,然而澳大利亚人的心理认同却是把自己当成一个西方国家。澳大利亚自认为是一个“孤悬”在南半球的被亚洲国家包围的白人国家。四面环海的澳大利亚并不是一个岛国,而是独占全世界最小的一块大陆。
这既是澳大利亚的优势,也是澳大利亚的劣势。不是岛国的澳大利亚其实在地缘环境上却是和岛国颇为相似的。人口基数有限的澳大利亚没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所以澳大利亚的经济主要依赖于对外出口羊毛、奶制品、矿产资源。澳大利亚是世界上人均占有羊只最多的国家,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矿产品出口国,因此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缺乏自主工业体系的澳大利亚高度依赖对外出口的经济,所以一旦对外联系的海上交通线被切断就将面临崩溃的危险。澳大利亚这种独特的地缘环境使澳大利亚的国防和外交政策明显呈现出在大陆性特征和岛国性特征之间飘忽不定的特点。澳大利亚独特的地缘人文环境使其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在心理认同上倾向于欧美的澳大利亚却割不断与亚洲联系。
在外交和国防安全政策方面紧跟美国的澳大利亚在经济上却需要高度依赖于亚洲市场。澳大利亚其实完全可以利用独特的地缘环境成为联系亚太国家和欧美国家的桥梁,然而澳大利亚却在“白人至上”理念的支配下始终视亚洲国家的发展为威胁。美国、加拿大在地理上更接近欧洲而不是亚洲,所以美国和加拿大吸纳的移民以欧洲白人为主。相比之下澳大利亚的情况则与美国、加拿大有所不同。
澳大利亚尽管也是一个以白人为主体族群的国家,然而自19世纪的淘金热以来涌入澳大利亚的新移民中亚洲黄种人始终占据相当比例。这就不免令澳大利亚国内的白人群体感觉到威胁了,由此形成了所谓“白澳”与“黄澳”之争。1901年白澳政策正式确立为基本国策。从1957年起居住在澳大利亚15年以上的非白裔人口才有资格获取得公民权,直到1958年澳大利亚才废除拒绝非白人移民进入的政策。
在白澳政策执行期间亚裔居民无法进入澳大利亚,而欧裔白人往往选择去北美,所以这段时期澳大利亚的人口增长相当缓慢。澳大利亚实际上是一个种族主义思维特别严重的国家。历史上奉行”白澳政策“的澳大利亚曾多次掀起针对华人、印裔、黑人等族群的种族迫害运动。1857年南澳大利亚议会公开通过一项以维多利亚排华法案为蓝本而制定的限制华人入境法案。
1902年1月30日英国与日本签订了《日英同盟条约》。这一条约适用于印度、加拿大等英国属地,但同样身为英国属地的澳大利亚却拒绝加入。在《日英同盟条约》中双方互相承认在海外的利益,结成共同对付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与此同时双方还进一步确定了之前签订的《日英通商航海条约》,规定了平等关税、双方移民、航海等方面的互惠权益。
英国以及印度、加拿大等英国属地都能接受这些内容,为什么澳大利亚偏偏就不能接受呢?这其实主要还是因为澳大利亚人强烈的民族危机感。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和美国的印第安人一样随着外来移民的涌入逐渐成为了边缘化的小众民族。从19世纪起澳大利亚就已成为一个以英国移民后裔为主的国家,然而当时整个澳大利亚也不过仅仅只有几百万人口而已。
澳大利亚的自然禀赋其实完全不亚于美国、加拿大等国,如果澳大利亚拥有足够的人口规模对其国土进行开发建设,打造强大的工农业体系,那么澳大利亚的发展潜力其实是巨大。然而问题的关键症结恰恰就在于澳大利亚的人口实在太少,所以多年来澳大利亚致力于通过吸引移民的手段加强国土开发建设。随着大量亚裔移民的涌入使得与亚洲近在咫尺的澳大利亚始终担心这些亚洲移民会令自己江山变色。
澳大利亚就这样患上了对亚洲强国的受迫害妄想症:即使你再强调自己奉行和平发展的理念,即使你再强调自己不会搞霸权主义,即使你从未有任何威胁澳大利亚的实质行为,然而在澳大利亚眼中亚洲国家的发展本身就是对自己的威胁。如果对澳大利亚的外交政策进行最简单的总结就是:任何一个亚洲国家一旦强大起来就是澳大利亚所要防范的对象。
澳大利亚对亚洲强国的恐惧几乎成为了一种病态。人口、兵力有限的澳大利亚成天生活在自己幻想塑造出来的这种“亚洲恐惧症”中就自然而然会想到向自己的白人亲戚们求助。追随以美国为首的欧美老大哥就这样成为澳大利亚外交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说澳大利亚外交的核心本质就是巴结欧美、制衡亚洲。二战以来澳大利亚几乎参与了美国主导的每一场战争。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以及阿富汗战争中都有澳大利亚的身影,澳大利亚国内大部分矿山、农场、工厂、媒体、学术圈的幕后老板都是美国人,可以说澳大利亚从军事到经济已全面被美国把控。澳大利亚事实上成为了一个“没有独立外交思维的国家”。澳大利亚在欧美国家眼中不过就是追随在自己身后的小跟班而已,所以其实根本就不值得自己花大力气去巴结拉拢。
事实上反而是澳大利亚一直在积极巴结拉拢欧美国家:像G7这种由西方强国组成的核心组织几乎都不带澳大利亚玩的。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在经济上对中、日、韩等亚洲国家的依赖性却在增强。上世纪90年代时任澳大利亚总理保罗·基廷提出澳大利亚应当实现亚洲化。这个人的核心观念就是随着中国等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使亚洲成为了世界未来的希望之地,而澳大利亚未来的希望也在亚洲。
保罗·基廷认为澳大利亚应当改变过去单方面依附于美、英等国的外交政策,转而加强同亚洲新兴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正是在保罗·基廷的运作下澳大利亚加大了同亚洲国家的合作。如今的亚太经合组织就是澳大利亚总理在访问韩国汉城(今首尔)最先倡议成立的。亚太经合组织的第一次会议就是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举行的。如今中国已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而澳大利亚也成为了中国的第二大投资输出国。
2005年澳大利亚加入了亚足联。对此一些西亚国家认为澳大利亚挤占了亚洲的名额。据说澳大利亚准备让自己的篮球运动也加入亚洲区。表面上澳大利亚与亚洲国家的交流合作在加强,可实际上澳大利亚对亚洲国家的发展依然带着有色眼镜,而亚洲国家也难以真正接受澳大利亚。马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就表示:“澳大利亚不算是我们亚洲国家。澳大利亚是一个以欧洲族裔和文化为主的国家”。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也并没改变哪种亚洲谁强就反对谁的外交政策。长期以来澳大利亚始终将亚洲的新兴大国视为自己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竞争对手。澳大利亚所面临的局面是欧美国家的核心圈子挤不进去,而亚洲国家的圈子又加入得不情不愿,最后索性宣布自己要成为太平洋国家。其实澳大利亚最想搞的是一个北美一南太平洋联盟:把美国、加拿大、新西兰都加进来组局。
为什么澳大利亚的环境那么好,那里的人口却很少?
说个很气人的事实,其实白人的世界人口都少,环境都好。
整个欧洲才三亿多人口,整个北美也才三个亿多人口。
白种人喜欢生的生很多,不喜欢生的不生,总的生育兴趣不大。白人世界的生育观跟我们亚洲人不一样,跟非洲人也不一样。
澳大利亚也是白人国家,这个是共通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