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迁都北京是否是重大战略失误?

明朝在朱元璋建国之后,就建都在南京。一直到了朱棣发到“靖难之役”后,才把首都迁到了当时的北平,改名北京。朱棣迁都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自身和朝廷的安全。在当时,南京是建文帝的老巢,守旧势力根深蒂固。朱棣虽然夺得了江山,可是建文帝下落不明,一直成了朱棣的一块心病。

再加上,在朝廷的老臣中,有很多人对朱棣夺位的行为不予认同。朱棣虽然使尽了手段镇远,可是依然不能让大家信服。朱棣住在南京,寝食难安,日夜怀念自己的老根据地北平。所以,最终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为了维持加强南方的统治,朱棣在南京还留下一套统治班子。

朱棣迁都北京,一是为了自身的安全,二是为了边疆的安全。在中国历史上,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的内陆的主要威胁。北京控制燕山山脉,是中国北方的边防重镇。朱棣建都于此,开启了明朝天子守国门的先河。三是当时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力逐渐强盛,朱棣为了防止后患,决定先下手为强,对其进行讨伐。谁知道,他派出的大军吃了败仗,丘福率领的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朱棣闻知后决定御驾亲征。他迁都也是为了北伐做准备,把北京作为战争的主要后方基地。

朱棣迁都后,对中国北方的边疆安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朱棣连续发动了五次北伐,给了蒙古势力一沉重的打击。北京作为朱棣的首都,也作为他北伐的基地,在军事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朱棣将国都迁到北京,对国家是否真的有利,它给明朝带来了多少影响呢?

我们看,朱棣迁都是出于他的打算,但是,他迁都的理由十分牵强,很多人都表示反对。他的儿子在登基后就想把国都迁回南京,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成功。在后来的皇帝,由于局势稳定,也就没有再说迁都的事情。定都北京,对于安定北部边疆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也有着很大的弊端。

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北京偏处明朝版图的东北一隅,地理位置不佳。它偏离明朝的经济中心江南地区,而且粮食物资不能自给。为了向北京运输物资,将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

其次,定都北京,在朱棣的时代是有好处的。朱棣的时候明朝势力强大,处于军事进攻状态。可是,一旦明朝的势力衰弱,靠近边疆的弊端就暴露出来。在明末,清军数次入关,北京四周被劫掠一空。明朝的正常执政秩序都无法保证,何来稳定反击。

第三,明朝定都北京,等于只能依靠燕山山脉与敌死拼,根本就没有战略纵深。后方的所有地利,长江黄河都成为了摆设。一旦国都失陷,根本就没有复国的机会。到明末就上演了这一幕。明朝的北京陷落后,连南宋的局面都形成不了,只有彻底灭亡。

因此,朱棣迁都北京是利弊参半的。他在迁都的时候,明朝处于军事实力鼎盛时期,处于战略进攻状态。这时,以北京为都城,对他的军事行动是有利的。但是,朱棣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根本没有想到,如果处于战略防御的态势下,该如何应对。

这样,在明朝末期的时候,由于明朝的国都暴露在清军的兵锋之下,同时又遭受着农民军的压力,被搞得手忙脚乱,狼狈不堪。屡屡在对农民军取得优势的时候,清军入关威胁北京,逼得明朝抽调军队勤王,使得农民军死灰复燃。可以说,明朝就是亡在清军和农民军的内外夹击之下的。这跟明朝建都北京,没有战略纵深有着直接的关系的。

而且,朱棣迁都前,还做了一件错事,使得建都北京,缺乏战略纵深这个问题更加严重。那就是朱棣放弃大宁,将这个地区赏赐给朵颜三卫。那是朱棣进行靖难之役的时候的事,在朱棣起兵后,由于兵力不足,他的目光投向了驻在大宁的宁王身上。宁王手下不但有数万精兵,还有最勇悍的朵颜三卫骑兵。朱棣以欺诈的手段掳走了宁王,将他手下的精兵全部吞并。在日后的战争中,朵颜三卫为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酬答朵颜三卫的功劳,也想让朵颜三卫成为明朝北部的藩篱,朱棣撤大宁,将这片地区赏赐给了朵颜三卫。

可是,朱棣的这一举动完全失策了。他破坏了朱元璋制订的北部边疆的防御策略。朱元璋在去世前还专门叮嘱朱棣,让他固守大宁和开平。当北方敌人入侵的时候,就以大宁和开平作为防御枢纽,由他率领分布在广阔战线的兵力对敌人进行迂回包抄,将敌人歼灭在大宁、开平城下。这样,就能够保持在长城以北有一道二三百里的战略防御纵深。

可是,朱棣贸然将大宁赏赐给了朵颜三卫,幻想朵颜三卫能够成为大明的藩篱。谁知道,朵颜三卫很快就背叛了大明。而开平因为失去了大宁的支撑,孤立突出,也只得內迁。这样一来,明朝长城以北的二三百里的战略纵深就这样拱手让给了敌人。

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就直接到达长城脚下,而长城之后就是明朝的国都北京。从此,北京就永无宁日。随着时代的变迁,长城已经难以阻挡敌人的脚步。无数次的侵袭就是从翻越长城开始的。在敌人的袭扰下,北京的生活秩序都难以保证,更谈不上什么稳定治国了。

结语:

朱棣迁都北京,为了他的自身安全,统治稳定,这是无可厚非的。在迁都后,朱棣加强了北方边防,他大力整顿军队,修建工事。并且在有生之年,发动亲征,讨伐北方的部落。在这个时期,北京作为朱棣发动战争的后方基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朱棣只看到了战略攻势时北京的有利态势,却没有看到北京处于战略防御时的不利态势。他还将大宁送给了反复无常的朵颜三卫,失去了北京以北的二三百里的战略纵深地带。这一切,都给北京带来了灾难。

到了明朝末年,没有战略纵深的北京终于耗尽了最后的一丝国力,倒下了。随之倒下的是明朝的江山。这个时候,已经精疲力竭的明朝残余,连建立南北朝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走向灭亡。这一切都跟朱棣建都北京,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有直接的关系。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明朝迁都北京是否是重大战略失误?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江苏应天(南京)建立了明朝。在建都的问题上一直都沒有拿定主意。他曾经打算采取两京制,即以开封为北京,应天为南京,认为这样可以兼顾南北,确保安全。因为在北方,有退到漠北的元朝皇室建立的北元,不甘心失败,随时准备南下。但是,在南方江淮一带,局势也非常不稳定,所以,朱元璋在应天建都以后一直沒有将都城北移。对于北方,朱元璋只得利用藩王,给他们用兵的大权以防御北元的侵犯。“靖难之役”(公元1399年1日3日),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他就是驻在北京的藩王。他当了皇帝,北京的政治地位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为了巩固北部疆域和加强北方的统治,他决定把都城定在北京。

明成祖朱棣在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主要有:(丨)继续削藩。先后把封在北方的诸王迁徏至南方,如徏谷王于长沙,徏宁王于南昌,削去辽王、代壬的护卫等。又处置齐王于京师(南京),不使离朝,有的藩王被废为庶人。从此分裂割据势力更加削弱,军政大权再度集中于皇帝手中。(2)进一步调整中央行政机构。设立内阁,内阁成员由皇帝选拔翰林院等和衙门的小官担任,可参机务,做顾问,在皇帝的指挥下协理政事。(3)重用司礼等监宦官,给宦官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官民隐事诸大权。又在北京成立东厂,由宦官统领。东厂与锦衣卫合称厂卫。厂卫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的加强。(4)军事上,卫所制度发展得更加完备,军屯也更有成绩。洪武时,京师设五军营,永乐时,除神机营有扩张外,还有三千营等。(5〉迁都北京。明成祖经营北京数十年,早就计划要迁都北京。永乐十九年,明政府正式以北京为京师。在当时形势下,永乐迁都有利于抗击从北边袭来的蒙古人的威胁,又能进一步控制北方地区,对于巩固边防以及维护全国的统一都有积极意义。

明朝迁都北京是否是重大战略失误?

明朝中后期,北京始终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之下,明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差点让北京沦陷,到后金崛起之后,皇太极更是多次纵兵入关劫掠,多次兵临北京城下。

李自成率领农民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明朝经营两百多年的都城攻破,清军入关后,南明政权在南京企图与清军划江而治,结果一败再败,很多人认为假如明朝在南方有更多的准备,南明政权不会这么拉胯,以此推导出朱棣迁都北京是存在战略失误的。

其实,这种说法是有失偏颇的,想要搞明白朱棣迁都北京是否正确,尤其要结合地理上的知识进行分析。

明朝初年定都南京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南京虽然被称为六朝古都,龙盘虎踞之地,但是翻开历史就明白,定都南京的政权除了朱元璋没有一个完成全国统一的,说白了,南京的位置割据有余,震慑不足。

在推翻元朝后,朱元璋一直有迁都的打算,还派遣太子朱标进行了多方的考察,主要地点有西安、洛阳、北京等城市。

西安就是古代的长安,是中国古代定都时间最长的城市,西安地处关中,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政权秦朝就是以关中为根据地,完成全国的统一,然而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动乱,西安的战略地位逐渐下降,初唐时期是西安作为都城最后的辉煌,尤其是经过安史之乱后,关中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粮食供给严重不足,再加上南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关中地区由于太过封闭,作为都城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少,赵匡胤在建立宋朝后,就曾计划从开封迁都西安,最后迫于各方面压力,最后不得不放弃。

洛阳地处中原地带,早在汉朝时期就是陪都,地位也很重要,在北魏时期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唐朝时期,由于黄河改道,南方的粮食想要运输到西安的成本很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唐高宗时期就经常搬到洛阳,以降低粮运的成本。在武则天将原本东都地位的洛阳进行大规模的扩建,改称为“神都”,洛阳的战略地位达到历史的顶峰。

定都西安与洛阳,从地理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政治的东西走向,唐朝之前的政权大多是由西向东统一,这跟我国的地势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地势呈西高东低,从东向西打是仰攻,十分费劲,战国时期七雄争霸,五国伐齐一次就让齐国再也抬不起头,而各国合纵抗秦多年,却没有成果,主要就是攻打秦国太过凶险。

然而这种情况从唐末五代时期发生了变化,由于战争形态的改变,中国古代的战争不再是东西战争,而是南北战争,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与中原的农耕文明发生激烈的对抗。

五代时期政权大多定都开封,开封本身并不是一个拥有天险的城市,然而当时政权割据,谁占据中原,谁就有一统天下的资本,而且在燕云十六州丢失的情况下,对北方游牧民族缺乏天然的屏障,用开封作为防御前沿阵地,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开封作为都城在北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靖康之难的发生,标志这种没有天险的防御在游牧骑兵的突击下毫无作用,靖康之难后,南宋政权宁愿放弃中原地区,退守长江,也不定都开封,也是被吓破了胆,南宋定都临安(杭州),缺点就是从此再也无力北伐。

从五代到元末这四五百年里,农耕文明遭到游牧文明的疯狂蹂躏,在这样的情况下,定都问题一直都是中原王朝所沉重思考的问题。

历经辽、金、元三代北方游牧政权后,元朝末年的朱元璋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从南方统一全国政权的皇帝,在谈定都问题,自然是拥有很多选择。

可以说,任何一个定都长江以南的政权都是迫不得已,而明朝不是,迁都是一定的,只不过是迁到哪里,只不过由于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年事已高,迁都的事就放下了,朱元璋死后将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由于削藩问题引发靖难之役,朱棣从北京用四年打到南京,也印证了南京定都不足守的问题。

在准备了将近二十年后,永乐在十八年将明朝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很多人认为朱棣迁都北京是由于其年幼时在此为燕王,有着深厚的个人感情。

在当时经济南强北弱的情况下,定都北京必然增加整个王朝的财政压力,其实我倒是认为,虽然迁都北京在明朝中后期面临很大的压力,但是这是封建王朝的通病,跟定都问题不大。而明朝如果不定都北京,隐患的问题更大,北京扼守华北地区,只要燕山一带不丢,整个中原地区都不会受到游牧民族的威胁,假如把北京当作一个军事要塞,其价值也是巨大的,朱棣曾以北京为根据地,多次重挫北元残余势力,有效地保护了农耕地区的安全。

比如土木堡之变时,假如要是在别的朝代,华北地区必然放弃,但是以北京为根据地进行的保卫战最后还是挫败了瓦剌。

可以说,以北京为都城,保了明朝农耕区二百多年的和平,这笔生意不划算?明朝一直有“天子守国门”的说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无论是基于明朝时期的政治形势,还是结合整个历史上的定都选择,朱棣定都北京都是最优的选择,不能以后世子孙败家还赖先祖留下遗产不够多!

明朝迁都北京是否是重大战略失误?

明朝作为保守型王朝,基本的实际控制区域是中原,最重大的边患是北虏。朱元璋作为开国之君,以其强大的威权安排了藩王守边。

朱棣靖难成功之后,整个北方边患形势没变,但是大明内部发生了变化。

明朝为什么要迁都北京?

朱棣自己以守边藩王的身份夺权成功,因此他不可能再采取同样策略。他的几个儿子,朱高炽是太子,但是不尚武,擅长文的方面,每次朱棣外出都是太子监国。而另外两个儿子朱高煦和朱高燧,则都是没有谋略、不会用人的武夫,尤其朱高煦,野心勃勃地想要取代朱高炽。如果朱棣把大明最强的军队交给这俩儿子,那么,不仅朱高炽位子难保,恐怕他这个老爹都得被干翻。

在无人可用、儿子又不靠谱的情况下,朱棣只能继续自己守住北边。因此,迁都是最佳策略。朱棣五次亲征漠北,原因也是如此。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古代王朝的信息和交通不便,各种资源的倾斜一定是优先倾向最高领袖--皇帝--的。因此,只有皇帝向北移,整个国家的钱粮、军队等才能向北,国家的重心才能向北,才有镇住北虏的基础。

上述两点原因,是朱棣必须迁都北京的客观现实。而且,在当时的局面下,迁都北京的确可以算是北方边患问题的最优解。

(明成祖迁都北京)

有了最好的解决方案,还持续地需要靠谱的最高执行人

在朱棣之后,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

朱元璋朱棣父子雄才大略,朱元璋能镇住所有人,派军驻守北方也不担心;朱棣个人是个优秀的军事统帅,因此他以个人能力亲自带兵守边。接下来的明仁宗朱高炽可能没有理解迁都北京的深意,竟然同意诸臣还都南京的建议。但明仁宗在位仅八个月就死了,因此还都南京的事情作罢。

明宣宗朱瞻基曾经跟随朱棣出击塞北,也算是亲自历练过,因此,明宣宗也能亲自带兵巡边。此时蒙古被朱棣的“预防式打击”整得还没缓过劲来。

后面的明英宗就没这么好运气了,自己没经历过,眼高手低,差点把大明葬送,瓦剌的也先如果是雄主,恐怕大明就此戛然而止了。

草原的特点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兴起一位对大明有威胁的强势领袖,如达延汗、俺答汗、林丹汗,以及后金。

(俺答汗)

因此,大明与草原的形势一直处在相对变化中。对于草原的发展,大明只能施加有限的影响,无法阻止蒙古和满清的崛起。大明内部的问题才是关键,而关键中的关键又是皇帝本人。

谁也无法做到连续多代人都像朱元璋朱棣那样,因此,大明后续皇帝的能力无疑是普遍弱于明太祖和成祖的,也弱于明宪宗,大明的对外军事能力也就受到了拖累。

同时,明朝的内部社会和政治问题也日益变得严重,最终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入了首都,而不是北虏攻入首都。

结束语:

最终,大明的失败不是因为都城在北京,而是因为人的问题、综合的政治问题。即使大明把都城放在远离北方的南京甚至更南的地方,如果不解决百姓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还是会发生。

因此,大明迁都北京有效地防止了北方边患,是完全正确的战略选择。

最后补充一个古人的观点,并驳斥之。

黄宗羲曾经认为,迁都失算是大明灭亡的一大原因。黄宗羲的主要观点是:明朝定都北京的二百年里,英宗被俘、武宗被困阳和、景泰和嘉靖时京城被围、崇祯时京城常因边患戒严,等等,这些事导致全国上下被北部边患弄的精疲力竭,江南的财赋大量运往北京,耗费巨大,送些都是迁都北京带来的恶果,终于导致了甲申之变。

其实,黄宗羲的观点是“片面”的,而非“系统”的。即使都城不在北京,北虏的问题也一样要处理、要对抗、要打仗,都城在南京也不能把北方疆域任由北虏蚕食抢掠,而这同样要产生巨大消耗。

同样的都城北京,在能力强的君主如朱棣时期,都城是镇边之柱石;而到了能力弱的君主手里,却又成了扰动天下的源头。这都是“人”的问题,与都城何干?

明朝迁都北京是否是重大战略失误?

关于明朝迁都北京是否为重大的战略失误,要从两方面分析。如果明朝自成祖朱棣之后的帝王都具备明成祖那样的进取心好雄才大略,那自然是个高明的战略;可明朝自成祖之后,历代帝王却不具备先人们的雄才大略, 那迁都北京不仅没有起到“天子守国门”的作用,反而成为了明朝边防的负担,以至于明朝为了防守北京,不断地从西、北两个方向收缩防线,使得本来被压缩在西、北两个方向的蒙元残余势力和女真做大,最终酿成了灭国的大祸。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后世人形容明朝是封建王朝最有骨气的一个朝代的赞誉之词。先不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种做法是否真的正确,但就明朝在我国封建王朝中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历经大战无数,不乏君王亲征被俘(明英宗朱祁镇),却无一投降的做法而言,也确实是算得上是最有骨气的一个朝代了。

明朝的五道防线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北伐获胜的朝代。明朝虽然北伐获胜,但是蒙元实力仍存,不时南下骚扰内地。同时,残存的蒙元势力为了与明朝抗衡,不断拉拢朝鲜半岛上的高丽政权,以期建立联合阵线与明朝对抗。朱元璋为了分化瓦解蒙元的与高丽的联合阵线,或者说也没有把朝鲜半岛放在眼里,认为这仅是癣疥之疾,索性大方地把位于今朝鲜江界铁门关的铁岭卫迁至内地(今铁岭市),把这个地区割让给了高丽,并把高丽命名为朝鲜。从此之后,明朝与朝鲜的国界线就定格在了鸭绿江一线。

截至明成祖朱棣继位,明朝与北方的国境线基本上确定下来。此时的长城并不是明朝一线的防御阵地,防御重点在长城之外的各卫所。东起辽阳(今辽宁辽阳,辽王封地所在地,朵颜三卫是主力。在明朝初年的藩王中,有燕王善谋,辽王善战之称)、开平(多伦,今内蒙古锡林郭勒一带)、定襄(今山西忻州东);西至河套(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哈密(今新疆哈密)成为明朝防御蒙元势力的第一道防线;二线防御阵地要地在北平、大同、济南、太原一线;三线防御在黄河一线;四线防御效仿南宋和金朝对峙的淮河至西北大散关一线;五线防御是长江防线。这还不算,在东北地区,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派员招抚诸部,相继建卫所达一百三十余个。永乐七年,设置奴儿干都司统一指挥各卫所。至此,东北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以东包括今库页岛、海参崴等皆归属于奴儿干都司统辖。

自明永乐七年开始至十八年止,明成祖又先后发动了五次讨伐蒙元残余势力的军事行动,基本上扫清了蒙元残余势力。从明王朝的战略布局来看,蒙元残余势力的回旋余地已经非常小了,对明王朝的战略威胁已经不大了,在这种背景下,明成祖为什么一定要力排众议,劳民伤财地偏要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呢?

朱元璋为什么要迁都?

明朝开国之后,朱元璋也认识到金陵作为首都的局限性。从笔者上文中所说的防线来看,把金陵作为首都,大明王朝在国家整体的战略态势上属于一种守势,对尚不安宁的北方在控制上有所欠缺。因此,朱元璋在开国不久,就有着迁都的打算。首先被考察的目标是凤阳、洛阳、开封和西安,重点地区是洛阳和西安。

洛阳和西安虽然是传统的建都之地,但各有其局限性。洛阳在地理位置上背靠邙山、又有黄河天险,可是周边形势比较局促,回旋余地太小;西安位于关中平原,虽然地域广阔,但是此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已经早就从关中平转移到了中原地区,兼之从江南地区到关中地区路途遥远且路况复杂,运送生活物资损耗太大,也不适合建都。至于开封和凤阳,那就更不值得一提了。因此,终朱元璋洪武之世,迁都始终停留在计划中。

朱元璋有意迁都,除了战略地势上的考虑之外,还有另外两层意思,一是风水的考虑。在传统的风水学说中,金陵的王气始终不旺盛,原因是被秦始皇人为地破坏了,因此才有了在金陵建都只能有半壁天下的说法;另一层意思是,金陵位于江南繁华之地,生活条件远超其他地区,在这个地区待久了,容易消弭人的意志,会使统治阶级丧失进取精神。

处于战略地势和风水、居安思危的考虑,朱元璋要迁都的考虑始终未消除。可是,随着太子朱标因为在考察西安是否适合建都时生病致死,这件事暂时搁置。

朱棣迁都北京的考虑是什么?

明成祖朱棣虽说是通过“靖难之役”上位,但在朱元璋的儿子中,除了太子朱标,他是最为雄才大略的一位。而且,朱棣封地在北方,自身也加入军队直接与蒙元残余势力作战,深知明朝的最大安全隐患就在北方,因此,在即位后才不惜民力,连续发动了五次北伐,终于遏制住了蒙元残余势力不断反扑的势头。但在此时,朱棣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已经不甘于大明朝仅仅是停留在永远处于防御的国策了,而是要积极进取,采取一种进攻型的国策了。

国策的变化,就意味着一系列的国家政策的调整。此时的朱棣,他的眼光已经超出了北方蒙元所占据的地域了,而是要一直向北、向西、向南。这从他派郑和下西洋就能够看出,朱棣是有着要带着大明朝走出国门,面向世界的眼光的。向南,明朝的水军此时已经是世界无敌,不需要为南方的边境担忧,越南虽时有反叛,但属于癣疥之疾,有一员大将镇守足矣;向西,西域各国远不成气候,只要是守住哈密卫,就可以保住西境安宁;只有北方,仍然是明王朝的隐忧。因此,朱棣决定,要迁都北平。他要大明朝始终对北方蒙元势力保持着一种压迫态势,而要想保持住这样一种态势,仅仅留屯重兵是不够的,必须要把首都迁到北平,以皇帝之尊来压制住蒙元势力。

诚然,朱棣的战略构想有着现实的意义,但操作起来,难度却是不一般的大!

迁都北京的利弊

先不算兴建北京城的花费是多少,单从明朝的防御战略布局的改变一项来分析,就存在诸多困难。

首先,迁都北京,就是把皇帝顶在了风险的第一线。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对鼓舞明朝军民的士气来说是好的,也向世人表明了一种态度。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过去由朱元璋士气耗费巨力兴建起来的五道防线已经全部作废。

其次,北平偏处北方一隅之地,其人口和经济、文化方面根本不足以支撑起一个首都的耗费,这就需要从南方经过长途运输进京,这其中的损耗无疑是惊人的。后期虽然通过海路运输至天津,再从天津转运至北京,但是海洋运输的风险也不小。明朝虽然有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但是那些船都是适合于远洋的尖底海船,不适合近海航行。而近海运输明朝采用的多是平底海船,这就变相的增大了海洋运输的风险。

再次,迁都北京,国都就成为了抵御北方的第一道防线,势必要作为重中之重,这就会破坏过去设立的北方防线的平衡。一旦首都有警,其他各线势必要以首都的安危为重,放弃自己的防线来驰援首都,这就给了北方少数民族势力各个突破北方防线的机会。为了防止出现这种局面,就势必要收缩防线。

所以,明朝在迁都北平之后,为了保卫京城,又设立了九边,即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可是,明朝的国力是有限的,为了加大九边的实力,就势必要放弃一些防线。因此,明朝放弃了西北的哈密一线,逐步退回到嘉峪关一线,再退回到河套一线,再退回到晋西北一线。本来明朝迁都是为了更好的控制北方,但迁都之后,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为了保卫首都的安全,逐步削减北方第一道防线的实力,这就相当于变相减弱了对北方蒙元残余势力的压力,使得他们重新做大,最终势大反噬,酿成了明朝历史上最为丢人的“土木堡之变”,连明英宗都成为了瓦剌的俘虏。

最后,随着九边的建立,明王朝的势力在东北后退至松花江以南,鸭绿江一线,在辽西放弃了开平一线,原奴儿干都司旧地全部放弃,只保留、辽阳、沈阳、居庸关至山海关一线,同时,为了更加进一步的确保北京的安全,明朝又耗费巨大财力、物力兴建本来已经被废弃的长城。奴儿干都司和开平卫的放弃,给了久居满洲的女真族做大的机会。后世很多令人不堪回首的惨祸都是源于这一国策。

结论

明成祖朱棣自身固然是雄才大略,但是他不能保证其后辈子孙仍然具有这种能力,能够对北方少数民族保有持续性的压迫。一旦生出个把不肖子孙,所谓的“天子守国门”不仅不能作为鼓舞军民的口号,反而成为了军民们的负担。明成祖设置的进攻型战略到了后世子孙手中变成了防御战略,这恐怕是明成祖怎么也想不到的吧!这个策略在设置前期恶果还不明显,可是蒙元势力在经过了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三朝的集聚之后,终于在明英宗正统十四年进行了一次大释放。明军在土木堡惨败,皇帝被俘,二十万精锐损失殆尽,明朝从此由盛转衰。

明朝迁都北京是否是重大战略失误?

公元1406年,紫禁城开始修建,到了1420年,紫禁城正式修建完成,明成祖朱棣在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不是重大的战略失误,而是一个明智之举。

1.迁都北京能更好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

北宋时期,由于没有幽云十六州的防御,导致北宋暴露在游牧民族之下。没有幽云十六州的保护导致金军长驱直入,一马平川,很快就进入了中原。而到了明朝,朱元璋收复了幽云十六州,这使得明王朝有了一层保护。在当时元朝退居到了漠北,被称作北元。北元的军事实力还是挺强的。迁都北方可以更快的出兵阻击北元的入侵。加上朱棣在称帝之前是燕王,所以在北京有自己的士兵,士兵愿意听朱棣的号令。所以在面对北元的入侵时,有更强大的兵力和速度对抗北元。

如果朱棣当时没有迁都,都城还在南京。那么土木堡之变后,北元如果入侵到南京,那恐怕明朝也很难再把北元赶回去了。而北元也灭不掉明朝,所以明朝可能在那个时候就不是统一的国家了。中国又会出现南北政权割据的时代。

2.京杭大运河能保证北方的物资

如果说朱棣能够放心的迁都北京,那京杭大运河是功不可没的。京杭大运河大大加快了南北方的交通运输。平时南方的粮食物资可以迅速运送到北京。如果发生战争,大运河可以保证前线作战的粮食充足,还可以把士兵快速运送到前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