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代打仗都是超远距离开枪?
在美国好莱坞大片中,我们总是会看到美利坚民主战士与恐怖分子近距离战斗乃至贴脸搏斗的,让人肾上腺素上升的精彩镜头,但我们也往往会从世界局部战争的战地报道乃至真实视频中发现,现代战争中的交战双方并没有影片中那么“耿直”,往往是在看不见人影,乃至距离目标很远的距离上开火射击,的确令人感到疑惑和不解。
要解开这一疑惑,我们先从战斗性质入手。这种常见的现代战争超距离交火是现代战争中步兵战斗部分,对于步兵来说,500米内最高效,1000米左右是极限距离(存疑)。再远精度没保证,也不属于步兵的职责范围了。超过步兵交战距离的火力由机枪提供(火力覆盖,概略射击)。再远的火力就要由火炮,弹道武器或空军提供了。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看不见敌军,并不妨碍步兵进行火力输出。毕竟这种火力的主要目的是压制,并提供概略上的杀伤。这也是为什么以前要修战壕乃至散兵坑,现在要待在掩体里。明枪易躲,流弹难防。
而且武器装备乃至现代步兵素质,步兵战术的改进与提升也使得普通战斗的交战距离不断增大。例如,自动步枪及弹药工艺以及光学瞄具相比以前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以前的步兵武器精度不足,射程不远,加上大多使用机瞄,所以有很多限制。
现代步兵跟以前的步兵相比,偏向于精英化。换句话来说,现在一个人能顶以前好几个人的火力。现代的步兵武器在精度上有保证,光学瞄具也很普遍(ACRO),有的甚至还装备了变倍瞄具,因此相对以前而言,交战距离的限制大大降低。
对于现代步兵来说,火力与精度兼顾,外加火炮,空军等其他强力火力增援,为什么还要冒死露头冲锋与敌军硬肛呢?
为什么现代打仗都是超远距离开枪?
因为子弹不值钱!人命贵。在远距离的地方开枪虽然自己方面的命中率低了,可是同样拉低了敌人的反击命中率,否则即便能够打中对方,也有很大概率会报废。
高手与庸人的水平差别就在这里,很多狙击手由于经过严格的训练,这使得他们能够在更远的距离打死敌人。假如过分抵近前沿阵地,那么这种技术优势就会被抵消。随便一个枪手在近距离的情况下都能够打出不错的枪法。因此,高手一定会在一个被庸人打不到的距离上开枪。为的是自己能够保命。
其次,现代反渗透能力的加强,这使得很多人要想潜伏到近处实施偷袭那是很困难的。一旦在潜伏过程中被发现,谁先开枪谁赢,以现代士兵装备的自动武器,这些想要抵进攻击的潜伏人员就会被一轮报废。
以狙击手为例!最佳的狙击距离是500米。主要是这个距离上,普通士兵就很难瞄准着打了。一旦在这个距离开枪发动进攻后,能够一枪打中是最好的,打不中的话也有足够的距离可以慢慢撤退离开战场。命只有一次,袭击却可以无数次!
为什么现代打仗都是超远距离开枪?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我们首先看看二战的步兵作战。
当时技术还比较落后,首先是进行远距离炮火掩护,长身管火炮口径从75毫米到150毫米不等,还有大量迫击炮。炮击目的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和工事,破坏障碍物,为进攻步兵扫清道路。
由于当年炮兵技术的缺陷,只能摧毁敌人部分力量,剩下的就无可奶喝了。
其次是使用平射炮和步兵炮进行直瞄精确炮击,尽量消灭敌人暴露的火力点。
这是精确打击,目的是为下面步兵的进攻减少压力。
在炮火掩护和攻击完成以后,步兵就开始进攻。
在之前炮火的掩护下,步兵会进入敌人阵地400米内,甚至更近。
在步兵开始进攻时,炮火掩护就只能停止了,以避免误伤。
此时步兵会分散成小分队形式,在己方各种机枪、枪榴弹、超轻型迫击炮掩护下(压制敌人火力点),全力攻入敌人阵地,占领阵地消灭敌人。
就步兵班来说,进攻主要依靠班用轻机枪压制敌人火力点,同时杀伤敌人。
步兵班其余步兵则分为两组或者三组,交替前进,攻入敌人阵地。一般在50米内,步兵会大量投掷手榴弹,用冲锋枪扫射,通过近战消灭敌人。
由于人类的体能是有限的,全副武装士兵一次性冲锋,一般只能维持50米甚至25米的全速奔跑。所以,步兵在冲锋之前会尽量靠近敌人阵地,随后进行多次全速奔跑,一举攻入敌人阵地。
所以,二战大部分步兵的战斗都发生在400米内,大约是百分之八十到九十。
在二战前,各国强调建立600米的火力网,射击600米距离的敌人。
实战中则发现,即便是各国的7.62毫米这种口径的机枪,在600米距离的命中率也是非常“喜人”的。普通的步兵武器比如步枪、轻机枪,即便射程可以达到,在600米距离射击的意义也不大。
二战之前,各国主力步枪射程都是很远的,有效射程都在500米以上,标志射程更是超过1000米。
二战之后,自动步枪射程最多就是400米了,再远就没意义。
到了现代,步兵武器的射程又有减弱。
这是因为随着机械化、摩托化、空地一体化的开始,步兵作战主要依靠车载重武器。
以苏联摩托化步兵班为例,基本完全依靠步兵战车的火炮和多挺机枪进行压制。
以BMP-2步兵战车为例,30毫米机关炮直射距离为1000米,打击大型目标(比如工事)的射程高达2000甚至4000米。
BMP-2步兵战车还有1挺机枪,配备2000发子弹。
这一门炮一挺机枪,抵得上以前一个步兵排的火力,这才是主要的攻击力量。
至于BMP-2步兵战车里面的步兵班,作用大为降低,主要用来防止敌人步兵攻击步兵战车,以及攻击一些步兵战车难以火力覆盖的目标,比如进屋搜索,扫荡战壕。
由于步兵战车的武器远射能力太强,步兵班也就不需要太远的射程。
苏联摩托化步兵班,基本只是在400米内作战。
结果到了阿富汗山地,苏军开始遭遇游击队用二战步兵在400米以外打冷枪,这才紧急配发了狙击步枪。
所以,超远距离开枪的是多人操纵的重武器,步兵武器的射程反而降低了。
也就是说,步兵一旦需要开枪作战,比二战时候更为危险。
为什么现代打仗都是超远距离开枪?
自动步枪(及弹药)工艺以及光学瞄具相比以前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以前的步兵武器精度不足,射程不远,加上普遍使用机瞄(只有少量光学瞄具,多装备狙击手或神射手),所以有很多限制。
但是(敲黑板),虽然以前步兵的交战距离受视力与武器限制,但如果战场允许,实际交战距离其实也很远。很简单的观念:一枪打不中,打多几枪中的概率就大了;一把枪覆盖面积小,来多几把(或者一挺班用机枪)覆盖就大了。与神射手或狙击手不同,步兵的职责不是一枪制敌,而是提供火力。所以很多时候打不打得中很多时候是看运气的。
现代步兵跟以前的步兵相比,不仅装备上有全面的提升,训练也相对的有所改变,偏向于精英化。换句话来说,现在一个人能顶以前好几个人的火力。现代的步兵武器在精度上有保证,光学瞄具也很普遍(ACRO),有的甚至还装备了变倍瞄具,因此相对以前而言,交战距离的限制大大降低。对于现代步兵来说,提供火力的同时也可以兼顾精确,岂不美滋滋。
总结:过去交战距离也有远的时候,现在交战距离也有近的时候。但现代交战的平均距离比过去的远。
为什么现代打仗都是超远距离开枪?
现在武器装备比过去先进很多,射程远,瞄准度高,所以远距离也能打中目标。
为什么现代打仗都是超远距离开枪?
没这么回事,现代战争的轻武器交火距离已经很近了,并不存在什么超远距离开枪。
真正喜欢打远射的年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那时的枪采用全威力弹药,管长粒大,还有安稳的堑壕环境,因此士兵们可以不懂突击突破,却一定得具备能干掉对面壕沟里混蛋的枪法。
德军后期组建风暴突击队时,一时居然找不到多少懂得小队配合突击的士兵,很多所谓“精锐”都是枪法极为出众,却只懂得堑壕站桩冷枪。
为此,德军好不容易才从一些战前有过战术训练的老部队人员中,费老大劲儿才搜罗出了需要的人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打的就是远距离的精确射击,一堆堆士兵没事儿就蹲堑壕里对狙,不然怎么《西线无战事》里的主人翁,抬头瞧个蝴蝶就送掉了小命呢?
随着时间线推到二战,战争形态发生了变化,从大规模的阵地战变成了大规模的机械化运动战,相当多的士兵需要跟随坦克或者搭载装甲车突击,然后迅速展开猛烈的突击火力,因此自动化武器和半自动化武器开始大行其道,全威力弹药反倒变得威力过剩。
现代战争其实也是二战大规模机械化战争的延续,只不过新时代的人们利用信息化革命和电子技术,完成了兵种合成和部队单位间更紧密的指挥联系。
而且现代的自动化武器自二战以后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最终选择了泛用性较高的突击步枪作为主要轻武器,使用中间威力的小口径弹药,只在机枪、狙击枪上继续使用过去的全威力弹药。
突击步枪的有效射程通常也就300-400米,而很多战场的双方交火距离其实在30-110米左右,狙击枪的通常攻击距离也不超过800米,所以并不存在什么“超远距离射击”。
如果是丛林战、巷战这些特别难搞的环境,作战距离还会无限拉近。越战时许多战斗已经变成了隔着草丛扫射,美军与北越军很多作战距离不超过20米;我军轮战时也差不多,前沿猫耳洞甚至能听到对面讲话。
也就前些年西方军队欺负伊拉克、阿富汗时,仗着武器犀利和观测优势,“刷”出了不少2000-3000多米的打引号战绩。
比如加拿大“第二联合特遣部队”的网红狙击手“瓦力”,他曾经被报道为世界No.1,用一把12.7mm的麦克米兰TAC-50狙击枪,于3450米外狙杀了一个IS武装分子。结果呢,近来在乌克兰战场上炒糊了,说多了就是个怂字。
实际上,现代战场在武器和火力配置上非常科学,哪些武器照顾多少范围都有讲究,除了那些专用于远距离打击的轻武器外,一般的步兵轻武器并不需要攻击得太远。
真正远程的工作,全都交给了更适合的武器装备来做。比如一杆狙击枪没必要与迫击炮抢活,榴弹发射器也没资格跟加榴炮抢生意,重机枪也吃不到反坦克导弹嘴里的肉。
战场早已是真正的远程武器杀伤时代了,没见我军的新型高机动合成步兵一水的炸逼属性,炸完了还把小眼睛瞪得血红,要死要活地嚷嚷火力不足。
大人,时代变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