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轰炸机的自卫机枪如何保证不击中自己的尾翼?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973条回答。
二战轰炸机为了防御,设置了全方位的机枪炮塔。
这不是设计师想这么做,而是不这么做不行。
敌人的战斗机飞行员,会用尽全力选择轰炸机的防御火力死角,借此发动攻击。
大家看看B17重型轰炸机的机枪炮塔设置,基本是没有死角的。
那么,这些机枪炮塔这么多,怎么来防止激战中打中自己的飞机?
主要是三方面,第一设计时就避免这种情况;第二通过士兵自己的经验,人为避免射中;第三通过进行机群编组;第四通过技术手段防止射中自己。
第一设计时就避免这种情况。
大家看图就知道,以B17F型为例(生产最多的型号),能使用机枪的一共9个位置:
1和2是机腹机枪手两名,各操作一挺机枪;3是机尾机枪手、4是机身下的球型炮塔机枪手各操作一挺双联装机枪,这四个位置是专门的机枪手。
显然,这四个位置的机枪手无法射中自己的飞机,在B17设计之初就杜绝了这种问题。
剩下5个位置都在机身上方,投弹手的位置有4挺(一座双联装炮塔和两侧的两门机枪,由投弹手和领航员分别操作),机械工程师是一门双联装机枪塔,无线电操作员有一挺射击角度很小的机枪。
显然,这5个位置存在误射到尾翼甚至机翼的可能性,这是设计之初无法避免的。
第二通过士兵自己的经验,人为避免射中。
苏军同类的轰炸机中,并没有避免误射的设备,主要依靠士兵的经验。
其实,轰炸机的机枪手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的。
除了伤亡率很高以外,对于射击技术要求极高。
大家都知道,轰炸机的速度较慢,B17巡航时速只有200多公里,最大时速为400多公里。而二战后期的战斗机,时速都高达600公里以上,快了很多。
敌人战机不会傻乎乎的缓慢追击,而是会在进入轰炸机机枪射程之前就突然加速,进行俯冲或者高速掠过。
轰炸机机枪手可以射击的时间往往极短,三四秒,甚至一两秒,想要击中战机是千难万难的。
所以,机枪手是受过严格训练的,同时也会告诉他们不能在一些角度射击,唯恐将自己的飞机击落。
自然,人不是神仙,在激战中高度紧张,往往就会出错。靠人自己来约束不要误伤,难度是很大的。
第三通过进行机群编组。
为了避免误击,常用的是让机枪手不要射击一些角度。
但这些角度就会存在空档,会被敌人战机偷袭。
解决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多架轰炸机编组,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火网。一旦战机进入机群编组中,就可能遭到多架轰战机的交叉射击,无法利用空档攻击。
其实很多战斗机不是被自己攻击的轰炸机击落的,而是被其他轰炸机侧面击落的。
这种集群编组也是有代价的,就是往往会被友机的子弹误射击中,所以一般会保持在机载机枪的最射程以外。B17这种轰炸机有一定防御能力,对于流弹还是可以对付的。
第四通过技术手段防止射中自己。
这种技术上也没太大难度,主要是使用机枪方位约束器。
技术上分为液压的和电动的,都是限制机枪枪口的旋转角度,还有就是转动到某些角度机枪无法射击。
比如机顶机枪存在射中自己尾翼的可能,通过方位约束器在机枪指向尾翼的时候就不能射击了。
还有机身两侧机枪,也存在设置机翼的可能性。通过方位约束器,严格控制射击防卫,避免射中机翼和机尾。
不过,这些方位约束器其实都不太可靠。
以美军为例,基本是双保险,一些机枪是根本都无法转到射击到自己机身的角度,但一些机枪不能这么限定,比如机顶机枪需要还射,只能通过限制机枪射击来确定。也就是炮塔可以转动到这个角度,但机枪就无法发射子弹。
这套设备不太可靠,比如B17如果机枪持续射击一段时间,会导致方位约束器过热而失效。
这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方位约束器在遭遇敌机以后失效,出现卡死情况,导致炮塔不能自由旋转,那么轰炸机就会遭遇没顶之灾了。
所以,轰炸机机枪手对方位约束器,是又爱又恨!
不过,轰炸机方位约束器没有装备太久。随着喷气时代和导弹时代的到来,轰炸机最大的威胁是导弹,陆续彻底取消机载机枪了。
二战轰炸机的自卫机枪如何保证不击中自己的尾翼?
二战时期的大型轰炸机,尤其是美军手中的B-17、B-29这样的四发远程轰炸机,全身上下配置了12处自卫机枪或者机炮战位,在执行轰炸任务过程中采取大编队飞行,这样在面对敌方拦截战斗机时就拥有了极强的自卫火力。这些自卫机枪一般设置在机头、极为、机腹、机背和机身两侧,几乎实现了360度全向自卫火力覆盖,算是“刺猬”级别的防卫能力。
为了避免在编队飞行过程中,遭遇敌机进行密集射击时不发生误伤自己机体以及友军飞机的事故,当时的轰炸机主要采用下面两种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1、部分采用电动或者液压传动的炮塔设置了角度限制器;
以B17为例,机头、机尾、机腹都算是朝前朝后朝下射击,不会误伤自己,尤其是机腹炮塔,直接面对地面防空火力的打击,因此,这一战位的炮手是轰炸机上最危险,阵亡率是整个轰炸机机组成员中最高的。
轰炸机上的机背炮塔比较特殊,在其旋转向后射击的过程中容易误伤垂尾,因此这种炮塔增加了角度限制器,只能在安全射击角度范围内进行射击,这样就避免了误伤自己。
此外还有机身两侧的人工机枪战位,也是采用一样的限制器,从而让枪手只能向其正前方左右两侧合理角度范围内以及下方和上方射击,避免了打中机翼和平尾。
2、编队飞行中,为了避免各自轰炸机火力的误伤,不同批次的轰炸机保持一定的高度差,同时在同一个方向上,各个轰炸机的枪手只负责其中一个点,这样就一方面能够集中火力完整的覆盖一个方面(而不是一个带点),另一方面能够避免误伤和火力浪费。
总的来说,轰炸机编队飞行是一种非常高效的空中防卫阵势,相比于分散队形或者单枪匹马的攻击方式,大规模编队轰炸方式在当时条件下是最好的选择。当然,误伤依然是不可避免的。战争就是这样。
OK,对航空方面感兴趣的朋友,来关注老鹰航空吧。二战轰炸机的自卫机枪如何保证不击中自己的尾翼?
当时的轰炸机主要作用是对地攻击,主要携带大量炸弹,对地面部队进行攻击,敌对国家会想方设法用飞机进行拦截。配备机枪并不是像现代攻击机一样打击地面,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德国斯图卡俯冲式轰炸机。因此大部分轰炸机其实不是为了攻击地面,而且为了防御空中威胁。战斗机在攻击时的轨迹基本都是固定的,所以轰炸机上的机枪手对那些飞机进行攻击,可以很有效的防止拦截。机枪基本是用来自卫用。
当时的战斗机使用的航炮比轰炸机使用的机枪射程更远。因此,在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一般轰炸机在执行轰炸任务时,都有己方的战斗机护航,目的就在于:在更远的距离上将敌方的战斗机驱离。而一旦敌方战斗机突破己方护航战斗机的防御圈,靠近轰炸机群时,轰炸机才会使用机枪进行自卫,当然轰炸的火力并不弱,二战日期就有过记录轰炸机的战绩比战斗机还要好,这是抢战斗机的饭碗吗?(开个玩笑,这种例子还是比较少的)。
战术轰炸机因为注重载弹能力,从而限制了生产成本和飞机的自身重量。导致了他们大多数火力仅能保持一种程度。轻型轰炸机的自卫火力也是如此,因而大多数轰炸机的自卫机枪很难击中自己尾翼。部分轰炸机装有电动或液压传动炮塔,设置了角度限制器。以B—17为例,飞机的头、尾和腹都是朝着前方和下方射击的,因而不会击中自己的尾翼。轰炸机的机背炮塔是比较特殊的,在旋转向后射击时容易误伤自己的垂尾。因此,炮塔只要有了角度器的限制,在加上安全射击角度范围,从而能防止误伤自己。
一般轰炸机都是集群作战,为了避免各自轰炸机火力的误伤,不同批次的轰炸机保持一定的高度差,但是别的问题接踵而至,就是有几率把炸弹砸在自己下面的轰炸机上。在同一个方向上,各个轰炸机的枪手只负责其中一个点,你打你的,我的我的,互相不参与。这样就一方面能够集中火力完整的覆盖一个方面,既保证了火力的覆盖,又可以避免误伤。
与二战时期相比不同,现代轰炸机已经取消了机枪。因为,从当今战争条件来看,轰炸机装有机枪已经没有任何用途了,毕竟像很多战斗机都已经取消了机炮。
二战轰炸机的自卫机枪如何保证不击中自己的尾翼?
先引入一个概念——射界。什么是射界呢?射界就是武器的设计范围,是一个以武器本身为圆心,射程为半径扫过武器可转动的角度形成的扇形范围。当然,武器不仅可以在平面左右转动,还能上下转动。所以如果武器的设计角无论上下还是左右转动都只能是锐角的话,射界会拓展到一个类似于圆锥的覆盖范围。转动角度再大的话,射界的形状我也无法用语言来描述了,大家自行想象。理论上可以实现空间360°全覆盖,是一个类球形,但实际上武器不可能可以实现空间360°转动,所以任何一款枪炮,都有射击盲区。那二战轰炸机可以怎么防止自卫机枪击中自己的机翼或者尾翼呢?办法是:在合适的位置设置炮塔,不同的炮塔设置不同的射界,将机翼和尾翼设置在自卫机枪的射界盲区之内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这张照片是我从线上图书馆找来的美国B-17轰炸机各位置自卫机枪或者机炮的射界示意图。可以看到,不同位置的机枪负责不同方向的防御,可能误伤尾翼的机枪只有背上那一架。只要保证尾翼在这架机枪的射界盲区之内,就可以完美避开误伤尾翼。那么问题又来了,背上机枪为了避开尾翼而使用液压系统限制了炮塔往这个方向转动,如果敌机从这个方向飞来射击自己,岂不是只能眼睁睁的被攻击?这时候就涉及到二战轰炸机编队飞行的问题了。二战轰炸机都是集群出动,大量轰炸机组成很多个机组,然后编一个大编队。不同的轰炸机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高度飞行,从而实现其携带的自卫机枪射界重合,同时补全临近轰炸机自卫机枪的射界盲区。这个时候问题又来了,那就是战友误伤,编队飞行在作战的时候有可能会击中友机。这个情况在二战时非常常见的,那时候技术水平有限,不可能利用计算机辅助射手来避开我方目标。所以这个问题解决只能凭借人力,机枪手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配合,误伤的几率可以大大降低。但就算是这样,因为轰炸机的机动性和攻击自己的战斗机相比实在是太差,就算装备大量自卫机枪作用也非常有限,依然逃不过被击落的命运。轰炸机编队的自卫还得靠己方的护航战斗机,所以现代轰炸机集体取消了自卫机枪。再说一点题外话,敬佩一下二战时期那些敬业的机枪手!轰炸机机组一般由驾驶员,通信员,机械师,机枪手等组成,其中岗位最危险,最刺激的就是机枪手了。因为需要对外射击,所以炮塔需要设置在机身之外。而且需要尽可能的避免飞机飞行,炮台内部空间非常狭小。再加上需要良好的视野,炮塔几乎都是采用玻璃设计。机枪从射击口伸出机外,会留下一个较大的口,在飞行的时候,风会一直吹进来,蹂躏着窝在里面的机枪手。▲这是轰炸机机枪手的作战岗位,拥挤,狭小,设备复杂,而且不密封,还透明。想象一下,窝在这么一个小空间里面,周边都是透明的,在几千米高空飞行,不断有风从穿口灌进来。刺激不?我敢说大部分人还没开始作战,刚起飞就已经腿软了,更别说还需要不断和来袭战斗机作战了。对于现代空战来说,机枪根本没有任何防御作用,所以现在轰炸机现在都没有炮塔了,也取消了机枪手的岗位。
二战轰炸机的自卫机枪如何保证不击中自己的尾翼?
做过普车的人都知道,丝杠加工的时候,有一个限位器,到了某个位置,通过撞击,断开电路,丝杠转动就停止了,车刀架就停在当前位置,等待人工干预,防止撞刀。
轰炸机上的机枪,也是如此,依靠机枪手的目视、手动操控是不可以的,有时候,转弯过载太大,处于机尾的机枪手会晕厥,手指头还操控着机枪“突突突”,怎么防止射中垂尾?
只能依靠限位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摩拖车、电动车的前轮,就有角度限位器,防止龙头偏转角度过大,发生倒转,造成危害。
对于先进的飞机防护,也是如此,到了一定的角度,机枪就转不动了,只能眼看着敌军飞机溜过去,当然,有两部或者多部机枪,射界互相重叠一部分,就可以实现火力全覆盖了,比如机尾、机背、舷侧、机腹等部位,多来几挺机枪吧。
这些位置的机枪手,非常辛苦,承载着比飞行员还要大的过载,空间狭小,只能够趴着、或者蜷缩着在里面,枪口调节,依靠的是脚蹬。他们的受弹面积大,基本上都是他们最先被敌人的机枪手干掉。
挂舱里面,没有防寒措施,只能靠身体素质硬抗。这些机枪手基本上是不配备降落伞的,哪怕是挂舱失火,也只能被烧死,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性。
总体来讲,轰炸机的机枪手,聊胜于无,死亡系数相当大,飞行员可说是百战余生,至于机枪手,那就交给命运安排吧。
二战轰炸机的自卫机枪如何保证不击中自己的尾翼?
一般都是在机腹部靠后设立机枪吊舱。机枪的转动角度会设计成有限的保证在枪管抬举到最大角度时机枪弹道不会扫到机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